序 为什么有这本书
01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太初有言”与“天行健”
“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
“学而第一”
从来不谈方法论
中国学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
很多哲学名著又薄又好看
与王浩谈哲学两难
玄奘怕丢人,不敢译《老子》
“点穴法”
02 为什么“度是第一范畴”
人类的生存延续是出发点和基础
大猩猩-黑猩猩-人
理性使主客体分离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
美是人对“度”的自由运用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03 善包容,肯学习,能吸收,可消化
逻辑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文字控制语言的原因
凡“智慧”均可学
忽略个体是一种战争思维
还是蔡仪能抓住要害
“必要的余事”
04 “理性的神秘”与宗教经验
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
个体创造性源泉
宇宙-自然是我唯一信奉的神
发现都是发明
05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研究传统不从观念、文本出发
巫术礼仪中的“情本体”线索
“礼”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天道”在“人道”中
06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这些词
冯友兰为何赞同“西体中用”
心理形式与“抽象继承法”
“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胡绳毕竟是书生
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
07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情本体”外推即政治哲学
“两德论”是政治哲学的基础
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
中国也许能调解文明冲突
“四大皆空”还得活
时间与“时间性”
“闲愁最苦”与“何时忘却营营”
没有人类,哪来善恶美丑
08 我的一生简单平凡
四个“静悄悄”
我与胡风案
记不住面貌和声音
算是毕生遗憾
美国学生
家里一直订科学杂志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体”
【附录】
答问: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
与童世骏的对话
2006-2011年答问、采访、对谈纪目
刘绪源、萧功秦、刘再复:再谈李泽厚
每次翻开一本探讨哲学史脉络的书籍,我总会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导航图”。我们熟悉的中国哲学叙事,往往被囿于儒释道三家,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版图。然而,真正的思想史必然是流动的、充满断裂与重构的。我非常好奇,在这次“谈话录”中,探讨者们是如何处理那些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哲学声音的?比如魏晋玄学的生命体验如何转化为可供现代人反思的生存智慧?道家的“无为”如何与现代治理的“有为”进行有效的对话而不流于空泛的说教?更重要的是,面对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冲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究竟能提供何种补充性的解释框架?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看”。好的哲学梳理,能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议题时,拥有一个更坚实、更具韧性的思想底盘,而不是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
评分一部优秀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不应只满足于历史的梳理,更要担当起“现代精神导师”的职责。中国哲学要“登场”,就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它能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什么样的慰藉或指引?我们活在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意义感日益稀薄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我期待,这次谈话录能触及中国哲学中关于“整体性”、“天人合一”等超越性观念,并探讨它们如何能为我们重建一种可持续、有道德感的生活方式提供参照。这种“登场”,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与人类共同的现代困境进行深刻对话的能力。它要证明,古老的智慧并非锈蚀的遗迹,而是可以打磨、重新激活,用以照亮未来道路的火种。
评分我个人对“谈话录”这种形式特别青睐,因为它去除了传统学术专著那种板正的架子,更接近思想的“生成现场”。哲学思考往往是在即时的问答和交锋中迸发出最精彩的火花。想象一下,当一个深沉的议题被抛出时,思想家的即时反应、他组织语言的方式、他如何权衡措辞,这些都比最终定稿的论述更能体现其思想的活性。这种“录”的形式,反而能捕捉到思想的“过程之美”。我希望这次谈话能够深入到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上,比如如何理解“道”与“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人”的定位。如果能捕捉到这种思维的流向,那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其愉悦和富有启发性的,它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是这个“思想剧场”的亲历者。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手术刀”展示。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现了提问者的锐利和被提问者的深厚功力。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哲学”的“登场”意味着什么?它必须解决“有效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提出的观念和方法论,是否能有效地解释我们身处的复杂现实?如果只是对经典进行美化和复述,那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恋,无法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带着“批判的自觉”的探讨,它敢于直面自身体系中的弱点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比如对个体价值的论述是否足够充分,对现代伦理困境的介入是否有效。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恰恰是中国哲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必要前提。这种登场,必须是带着重量和自信的,而不是带着歉意的和辩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光是读起来就带着一股强烈的时代回响和思想的张力。我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种严肃的、追问式的气氛,想象着一位智者在灯下,面对一个宏大而又迫切的问题——“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讨,更像是一种文化焦虑的投射。我们常说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但它在当代世界图景中,究竟该以何种姿态、用何种话语与世界对话?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登场”的姿态,意味着它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学问,而是一种必须直面现代性挑战的、鲜活的、能够提供独特洞见的思想资源。我想象,在谈话录中,一定有对传统范式的审视与解构,对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参照与比对,更重要的是,有对当代中国社会脉搏的深切体察。期待看到,是那种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未来指向性的深刻洞见,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种试图在古今中外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努力。
评分作为思维的模式或方法,“阴阳五行”和“辩证法”都反对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执著于概念的固定性方面,非此即彼。而阴阳五行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对立而又参透互补,他不是线性结果,也不是互为因果,而是金木水火土的多元繁复的因果反馈,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常复杂。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转化、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等,也极为灵活。二者都不满足于经验论的平面罗列、静态归纳、抽象硬套、都重视由抽象到具体,重视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即“具体的共相”。
评分不限于哲学,延伸至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领域,渗透八旬老人的生命经验与智慧,在话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前者,值得进一步关注。
评分李泽厚,学者,哲学家。湖南长沙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席教授。重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思想史论 (古代、近代、现代) 》、《历史本体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纲要》等。
评分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那时,姐姐已经在读初中了。每逢周末回家,她总会带一些旧书或杂志回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收获杂志,因为获字是繁体字,我不认识,又是查字典,又是请教老师,胡乱折腾了一气,终究是没有弄清楚。姐姐拿回来的书,多半是在学校里没有读完,所以在她读这一本的时候,我就读那一本,这样倒腾着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书的内容早就忘却了,印象中只记得贾平凹写的小月前本,书中姐妹俩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想,要好好读书,将来有一天,也让自己的名字印在书里。
评分李先生是这个时代的中文思想界少数具有原创精神的学者。他学习西方哲学,但却坚持独立批判的视野;关注中国哲学,但最注重的是自己理论体系的构建。……喜欢他的人很多,批判他的人也不少。
评分书很好,发货也很快。
评分李泽厚在中国学界有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史、美学研究,在话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很超前。
评分至今为止,李泽厚一出,无人争锋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