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收藏是當今社會的關注點之一,但宮廷貴族名器已很難尋得,民間傢具雖在材質上遜於皇宮貴族器具,但仍不乏典雅之作,尤其是蘇、晉兩地,文人薈萃,雅韻四溢,不乏精品。《文心藏趣叢書:月河淘舊》以民間古典傢具為主要內容,又不局限於傢具。其他如文人參與的製瓷製壺、竹木雕刻等也都有濃鬱的文人氣息。
作者簡介
樓耀福,男,上海作傢,1946年10月齣生於上海。1973年11月開始發錶作品,齣版有《海上尋珍》、《上海閑人》、《唐滔和他的虞山》等文化散文著作,早期發錶的小說曾被《中國文學》英文版、法文版嚮世界各國推介,並多次榮獲《文匯報》等報刊優秀作品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夢見世襄老人(代序)
清代萬曆櫃和描金衣櫃
紫檀書桌
清代雙拼圓桌
徽州木雕之美
天圓地方話圈椅
清代楠木圓角櫃
醉心蘇作傢具
花樣女子與玫瑰椅
繪刻文人畫的書櫃
月河淘舊
申窯的風景
記憶中的老傢具
多半為懷舊
恰似那裏的山山水水
古典傢具中的樂韻
黃花梨之夢
都是花闆惹的禍
凱茜的迷戀
現代派作傢和老傢具
說說海派傢具
江南拔步床
書齋
茶桌及其他
茶盤
文人雅壺
秉言刻壺
吾壺四海
壺中鞦意
茶盞三記
海上文人瓷繪
老屋舊瓷
藉我一雙眼
韆峰翠色龍泉瓷
相見恨晚“張紹斌”
文人愛竹
《荷塘清趣》臂擱
竹雕食盒
紅木嵌螺鈿煙盤
插屏
木雕花闆
永春工木雕
木化石
跋
精彩書摘
讀書人寫字作文,最關心的莫過於書桌,我現在使用的大葉紫檀書桌(圖1)雖不是明清古物,卻仍為最喜愛的傢具之一。我和殷慧芬在這張書桌上文思如湧,伏案而作,寫下數以百萬計的文字,這是喜愛此桌的主要原由。每看到自己有新書問世有、新作見諸於報刊,我們就會感念這張書桌。
喜愛此桌的另一原由,是因為我們參與瞭它的設計,它的器型在這世上獨一無二。
說起這張書桌的來曆,頗有意味。
褚水敖那時在上海市文聯任秘書長,介紹我們認識瞭如今在央視“尋寶”節目中頻頻亮相的著名文物鑒賞傢蔡國聲。蔡國聲當時在國傢文物商店供職,能寫一手好字。殷慧芬說:“那時他的辦公室裏到處是他寫的字,隨便拿。”我傢茶室牆上掛的那幅隸書《鬆下問童子》就是她那時“隨便”拿來的。
蔡國聲說他認識上海老城廂一個姓馮的傢具製作商,自己能設計,更主要的是他最近進瞭一批紫檀木料,你們可以請他量身定做。我說,那好Ⅱ阿,我們先請他做書桌。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蔡國聲帶我們去老馮在豫園商城的店堂。豫園對從小在黃浦江畔長大的我並不陌生,兒時的記憶不乏是城隍老爺、元宵燈彩以及油豆腐綫粉湯之類的小吃,成年以後我去嘉定謀生,迴市區多為探望逐漸年邁的父母,很少光顧豫園。沒想到這裏的古典傢具市場也頗具規模。老馮不賣舊傢具,但店裏的一對老紅木小姐椅還是被我一眼相中,與椅配套的茶幾器型也很美。兩椅一幾,開價四韆七,他說是朋友寄賣的,“要不,你們是蔡老師帶來的,還可以再便宜些。”我因為喜歡,不再多纏,訂下後就直奔他的工廠。
工廠離豫園不遠,在一條叫青蓮街的小巷,車開到弄堂口便再無法嚮前。廠房租的是舊民居,有天井、院子,似乎也有點年份。夏天,十來個木工漆匠忙著各自的活,有鋸木的刨闆的,也有雕花的油漆的,好幾個赤著膊,汗流浹背。
院子裏大堆的木料,蔡國聲說那就是紫檀木。我那時對木材一竅不通,判斷優劣的唯一標準是掂木料的重量,沉甸甸的便是好料。我端瞭下工人正在製作的半成品,果然沉,又見地上的木屑也多呈紫色,便認定是紫檀無疑,要求老馮做一張書桌。
老馮問:“做什麼樣式的?”
我一時說不上,他便拿齣圖冊。我粗粗翻閱,沒見有太滿意的。如同靈光閃現一般,我腦際倏地想起那與紅木椅配置的茶幾,便說:“就按那茶幾放大。”
老馮吃驚地看著我,略略思索便頻頻點頭:“好,好。”
殷慧芬聽瞭也推波助瀾:“隻能做一件,彆人要做一模一樣的,須徵得我們的同意。”她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們獲得瞭此桌樣式的“專利權”。
敦厚的水敖一直默默地看著我們與老馮的交涉,這時笑眯眯地說:“如果我也想做一個呢?”水敖那時剛在魯班路訂下一套臨江的新屋,也計劃著如何裝修。我和殷慧芬異口同聲申明說:“老褚除外。”
老馮畢業於上海工藝美校,許多傢具均由他自己設計,他拿齣紙筆,很快便畫齣瞭書桌的大體模樣,並在許多細節上作瞭令我們滿意的補充。比如他設計的三個抽屜,其迴文花紋與桌麵下的牙條紋飾連為一體,粗一看讓人分辨不齣哪裏是抽屜。在桌腿的處理上我堅持要求有彎度,老馮很無奈地搖著頭:“腿一彎,我用料要多啊!”在定具體尺寸的時候,我見識瞭一種“風水尺”,每個刻度上都標有吉凶福禍。我的這張書桌高81公分,桌麵長158公分,寬80公分,理應為大吉大利的尺度。牙條中間為草龍紋,選擇草龍為紋飾主要是我兒子生於1976年,屬龍;兩邊的迴文飾,簡潔流暢,我也很喜歡。
兩年以後,水敖遷新居,邀請我、殷慧芬,還有書法名傢張森夫婦去做客。我環顧其傢具擺設,未見與我相同的書桌。他選用的是颱灣青木堂的傢俬。青木堂的傢具堪稱現代東方傢具的經典,很美,水敖很有眼光。但也正由於水敖對青木堂的青睞,我傢的這張書桌成瞭世上的孤品。
又過瞭幾年,我在古典傢具方麵的朋友越來越多,“崇徽堂”店主汪順富與我們交往頗密,一日,他來嘉定,在我書房見此桌,眼睛一亮,說:“好東西啊!”
小汪經營古典傢具前是木匠,老傢在徽州,識得各種木料材質。我問他這是什麼料?他毋庸置疑:“大葉紫檀。當年花瞭多少錢?”我說:“九韆。”“我現在花三萬拿走如何?”他瞅著我。
我說:“你把它搬走瞭,我文思就枯竭瞭。”
“那我不搬,我們都喜歡讀你的文章,盼望著你多寫些呢!”他笑嘻嘻的,話裏含幾分祝願和期待。
從木質而言,大葉紫檀手感的細潤程度低於小口十紫檀,油性也小於檀香紫檀,但作為硬木,它仍是很優良的品類。這張書桌,我揣測著現在的市值早已超過三萬,再一想,它已分明是我們文字生涯中密不可分的伴侶,殷慧芬和我的許多作品都源自這張書桌,並且如今仍然每天在這桌前坐上大半日,麵對它美麗的木紋,思考並源源不斷地書寫著塵世悲歡、人生百味。
這價值是很難用金錢估算的。
……
前言/序言
文心藏趣叢書:舊夢拾遺 捲首語 時光流轉,白駒過隙。世間萬象,如同一部無盡的史書,每一頁都鎸刻著過往的印記。我們試圖從曆史的塵埃中,擷取那些被遺忘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片段,拂去歲月的浮塵,讓那些被時間深埋的智慧與情思重現光芒。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打撈,更是對當下與未來的觀照。 第一章:宋代文人的雅集與風骨 本捲聚焦於北宋中後期的文人群像。彼時的汴京,既是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的熔爐。我們深入考察瞭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在詩文創作、藝術鑒賞以及日常交往中的諸多細節。 1.1 湖州艤舟的文會 詳述瞭一次發生在湖州郊外,蘇軾與友人泛舟湖上的小型文會。記錄瞭他們當日吟詠的詩篇,尤以蘇軾即興題詠的一首《臨江仙》最為傳神。詩中描繪瞭江南水鄉的煙雨迷濛,又暗含對時局的隱憂與豁達。該章節通過對當時保存下來的書信往來和友人筆記的交叉比對,還原瞭這次文會的氣氛——既有文人間的切磋砥礪,又不乏對山水田園的嚮往。 1.2 蔡京宅邸的藏書與品鑒 不同於以往隻關注其政治生涯的敘述,本章側重於描繪蔡京作為頂級藏書傢的另一麵。我們查閱瞭故宮博物院及海外圖書館中關於宋代藏書目錄的殘捲,著重分析瞭他收藏的法帖拓本和精刻佛經的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首次披露瞭一段關於米芾贈畫給蔡京的記載,細緻剖析瞭兩位“顛張醉素”的追隨者在藝術品味上的異同。 1.3 詞的“溫柔化”與“剛健化”的拉鋸 探討瞭宋詞在不同派係間的流變。李清照的婉約之風如何與辛棄疾的慷慨激昂形成鮮明對比,以及這些風格如何在市井和宮廷間傳播和變異。通過分析宋詞的麯譜殘頁,我們嘗試重建當時演唱時的聲調和情感基調,以期超越純文字的局限。 第二章:江南士紳的園林哲學 江南園林,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士大夫階層精神寄托的物質載體。本章將蘇州、揚州等地的私傢園林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背後的哲學思想與生活美學。 2.1 拙政園的“藉景”藝術與禪宗意境 聚焦於明代中晚期拙政園的格局演變。重點分析瞭園中“遠香堂”與“雪香雲蔚亭”的設計布局,如何體現瞭道傢“天人閤一”的思想。我們比對瞭不同時期園主對園林的增刪改造,發現每位主人都在無形中“書寫”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例如,某位園主在中年失意後,特意在園中開闢瞭一處不對外開放的“幽篁小徑”,此處的竹林種植密度和石塊擺放均暗閤《易經》中的某些卦象,顯示齣深厚的儒釋道修養。 2.2 園林中的器具與日常:一把摺扇的韆年之旅 通過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一把流傳有序的摺扇,串聯起明清兩代園林生活的一角。這把扇麵上留有董其昌的題跋,扇骨則由徽州名匠製作。我們追溯瞭這把扇子從主人手中流失,經由商賈之手,最終被收藏傢購得的全過程,揭示瞭當時文物流通的商業網絡,以及文化符號如何在不同階層間流轉的復雜性。 第三章:古籍修復中的“留白”藝術 古籍的存續,本身就是一部與時間抗爭的曆史。本章不再著眼於古籍的內容,而是聚焦於“修復”這一行為本身,以及修復過程中所體現齣的匠人精神與倫理考量。 3.1 紙張的再生:植物縴維的對話 深入探訪瞭當代幾位頂尖的非遺級古籍修復師的工作室。詳細記錄瞭他們如何從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比如使用特定草木灰水浸泡受損紙張以去除酸性物質,以及如何以金縷法修補重要的宋版書頁。著重探討瞭“新舊接壤”的審美原則,即修復部分必須清晰可辨,但又不能喧賓奪主,這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與謙遜。 3.2 題跋的保護與取捨 在修復過程中,最令人糾結的莫過於那些後人增補的題跋和批注。本章分析瞭三種主流的修復處理方式:完全保留、選擇性揭離,以及在不傷及原件的情況下進行加固保護。通過對比唐代寫本《妙法蓮華經》的修復案例,闡述瞭修復師在麵對“知識的增量”與“原貌的純粹性”之間的艱難抉擇。 第四章:晚明市井的“奇想錄” 晚明社會思想的解放,使得市井文化空前繁榮。本章選取瞭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奇特風尚和民間信仰。 4.1 戲班的行頭與社會階層的隱喻 研究瞭晚明昆麯戲班的服裝形製。不同於以往隻關注劇目的研究,本章側重於“行頭”(戲服)的製作材料和色彩學。例如,某位“小生”所穿的蟒袍,其織金工藝雖不如朝廷使用之料,卻在特定紋樣上模仿瞭皇傢等級,揭示瞭市井藝術對權力象徵的模仿與消解。 4.2 街巷中的“說書人”與口述曆史的重構 記錄瞭當時幾位著名的說書藝人的演齣場景和流傳的底本。這些故事往往取材於正史的“邊角料”,經過藝人的潤飾和誇張,成為瞭民間流傳的“另類曆史”。通過對《三國演義》在說書場中的早期變體分析,展示瞭民間敘事如何塑造和固化大眾的曆史認知。 結語 《舊夢拾遺》所匯集的,是那些散落在文化脈絡中的微光。它們或許不是決定曆史走嚮的宏大敘事,卻是構成一個時代肌理、體溫與氣息的真實載體。翻閱這些篇章,我們期望看到的不僅是故紙堆中的墨痕,更是先人於苦難與繁華中,所展現齣的那份不滅的生命情趣與文化擔當。我們拾起的,是遺落在時間河床裏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