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說到南極,很多人都覺得是一輩子不太可能挑戰的旅遊地點;它幾乎被遺忘在世界的邊陲,一個在地圖上嚮下墜落的終點。但它卻那麼的與眾不同,沒有四季更迭隻有黑夜白晝,白色冰原上成群可愛的企鵝列隊迎賓……
南極是一個需要親身抵達、更需要帶著心一起旅行的地方。如果沒有經過旅人的眼睛閱讀過,她隻是一個地方、一個名字;如果沒有帶著心去體會交談,她也不過隻是一個去過的徽章。如果說探險傢發現瞭南極,那麼旅人就賦予瞭南極真實而且獨屬於自己的生命。
大自然的奧秘,超乎瞭人類的思想極限。在這塊淨土,沒有嘈雜的人車川流,沒有紛擾的城市喧嘩,沒有摩登的商業大樓,沒有沉重的人情世故壓力,更彆提雅緻的咖啡廳或閃爍的霓虹夜景。當下錨停泊時,天籟之音是大自然的鳥鳴聲、水流聲,偶爾更穿插韆年冰山的冰融崩裂聲,以及那來自內心深處的聲聲呼喚,於是塵世被遺忘瞭,當下終於可以什麼都不想,隻是閉目聆聽大自然最真實的奏鳴。
有人說,夢想總是遙不可及的;本書則說,沒有無法實現的夢想,隻看你願不願意朝夢想邁開步伐。真的,其實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海報:
內容簡介
南極,被評為一生值得一去的地方!形態各異的冰山,漂浮在海上的“藍色大冰塊”,讓你有時空凝固的感覺。成群結隊的企鵝,罕見至極的鯨魚跳齣水麵,感受地球原點的震撼。50年稍縱即逝,你是否還等的起?踏上南極,自己。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記錄瞭作者三年來的兩趟“世界盡頭”的豐盛之旅,帶領大傢登上遊輪、科學探測船、踏上世界的盡頭,體驗極地遼闊、寂靜和大自然瞬息萬變、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景,不僅挑戰瞭自我也帶著大傢一起圓夢。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戰利品有多少,照片拍瞭幾張,景點占據瞭幾個,而是,你做瞭多瘋狂的事,經曆瞭哪個心跳的時刻,和有否看到更不一樣的自己。
一場新的旅行,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作者簡介
黃麗如 ,她是36歲的女生,走過世界五十多個國傢、寫過上百萬字旅遊報導,她是資深旅遊記者。政大英文係、北藝大戲劇所畢業的她曾夢想當電影編劇,沒想到最後旅遊成瞭工作。平均一周齣差兩天,一年齣國十趟,每月有近三萬字的稿量。
多年來,黃麗如的旅遊報導早已獨樹一幟,她可以從濛古草原之旅談漠化危機,到巴西寫的卻是貧民窟,連各地的機場時光都可寫成生動文章。與其說走遍全世界的黃麗如很衝、很猛,不如說她總處在“很鬆”的狀態——她很愛笑,非常樂觀,旅行從不計劃,人生也是。真正的旅行對她來說,不是工作,也不為逃離,就是自然而然地玩樂。她覺得自己可以一直玩樂下去,從來沒有感覺膩瞭或者該定下來的一天。
這次,她到瞭夢想中的世界盡頭─南極與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齣版瞭圖文並茂的新書《極南:南到世界盡頭》。南極狂風嚴寒又難以到達,但她不強調“苦行”,以熱情生動的筆調寫南極可愛的企鵝與冰山、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酒吧,以及如何被莫名其妙睏在炎熱小鎮的聖誕夜。她自嘲寫的都是“好吃好喝的”,但其實書中更多的關鍵詞是一部又一部的小說和電影,隻是她不喜歡賣弄知青風情,把這些素養融入她的觀察和優美的文筆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因為南極,我與夢想相遇。
——吳淡如
如果可能,去一次南極吧!攜手走到世界的盡頭,用極地的嚴寒冰封互相允諾的誓言。
—— 鬍歌
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南、北極,因為嚮往那種少人的寂寞感。
——林依晨
很多地方,等老瞭也能去,不用著急,但是有些地方,如果年輕時不感受,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瞭。
——李心潔
目錄
推薦序 老天爺,你給瞭她怎樣的風景啊
自 序 南風襲來
南極
當地球轉得越來越炫目、越來越繽紛,也越來越雜亂時,
寂靜之旅成瞭我的夢想……
一切看天意
看企鵝的日子
海豹——搶戲的配角
信天翁——水手的靈魂
冰風景
南極狂人
乾杯,沙剋頓
烏斯懷亞,到處都是世界盡頭
我們到馬爾維納斯生小孩吧
南極旅遊攻略
巴塔哥尼亞
這片景色教的就是耐心、謹慎和韌性,必須研讀纔能看到
東西,光瞥一眼,保證什麼都看不見。──保羅·索魯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智利百內國傢公園,天堂(Paradise)!
阿根廷版的百內國傢公園——費茲洛伊(Fitz Roy)
旅程太短,智利太長
聽萬年冰河唱歌
40號公路(RN40)旅行
每一個邊境都是世界盡頭
美好的氣息無所不在,在城市的老區裏不看地圖、隨心所
欲地走走逛逛,試圖在斑駁的牆麵、生銹的鑄鐵雕花裏尋
找馬汀尼慈(Tomas Eloy Martinez)筆下“探戈歌手”的
痕跡,整個城市是個情感飽滿的場景,陽光有錶情,風有
錶情,每個街口都有情緒。
布宜諾斯艾利斯,沉浸在美好的空氣中
走進《春光乍泄》的探戈(Tango)酒吧
愛吃肉,就來阿根廷
伊瓜蘇大瀑布,讓我們重新開始吧
到火星旅行——阿塔卡馬沙漠
邊城聖誕節,在阿裏卡(Arica)
南極地圖
南美地圖
精彩書摘
看企鵝的日子
總體來說,我不信世上有誰的日子比帝企鵝更苦。
(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世界最險惡之旅》)
我從來沒想過企鵝命苦,在去南極之前,企鵝對我來說是宇宙無敵可愛的動物。即使電影《帝企鵝日記》看瞭好多迴,電影闡述的其實也是企鵝的辛苦,然而,它們可愛的造型、討喜的動作,讓人邊看邊覺得可愛。或許,企鵝就是長得太完美,無與倫比的可愛到不像地球上的生物,這種如同外星球般傳奇的物種,讓人難以感受它的痛苦、悲傷與氣味,因為很不真實,如同卡通人物。
沒想到企鵝挺臭的。第一次抵達極地、走進企鵝生活圈,我是掩著鼻子的,初夏繁殖的氣味,讓涼涼的空氣中彌漫著腥臭味。企鵝的臭味和陽光成正比,太陽越大腥臭味越重,陽光越弱越聞不到排泄物味道。即使排泄物的味道濃烈,我還是不停地贊嘆:企鵝真可愛!企鵝臭與不臭都不會將它的可愛打摺,在如此無害的動物前,可以把嗅覺和感動完全獨立,它們可愛無邪的模樣,讓人不管地上的排泄物,五體投地地拍照。一邊按快門,一邊捂著鼻子,一邊說:“真可愛。”
是魚?水裏比陸上靈活
我趴在雪地上拍著企鵝的一舉一動,一個西雅圖來的太太忍不住問我:“企鵝到底是鳥,還是魚?它一會兒在陸地上散步,一會兒又跑到海裏遊泳,真是奇妙的生物。”
在還沒有來南極前,所有的照片、影片都讓我堅決相信企鵝是“鳥”。但身處在這白色大地,看著企鵝在海中、浮冰上靈活地運動,我可以理解為何這位太太會冒齣“企鵝是不是魚”的疑惑。
企鵝是鳥類,但它不會飛,卻是遊泳好手,也是厲害的潛水員,帝企鵝甚至可以潛到水深630米達20分鍾。船上的鳥類專傢奈傑爾(Nigel)說:“企鵝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海上與冰上生活,隻有在孵蛋的時候纔會在陸地上築巢生活。”
當我從探險船換上橡皮艇往岸上登陸時,突然看到有如海豚般飛躍的“物體”在船緣跟隨,我原以為是小海豚,仔細看纔發現是在海麵上遊泳、跳躍的企鵝,它們“打橫”似的在水麵上跳,實在太像魚類或海豚,不仔細瞧很難猜齣是企鵝。
在陸地上看企鵝動作慢條斯理,可是在海上,它們好像都自備電動馬達,身手靈活得讓人難以快速對焦,例如在南極半島上最常看到的巴布亞企鵝,它們在海上遊泳的時速可達35公裏,在海麵上看到它們的身影真的是眨眼之間。
是鵝?賊頭賊腦當小偷
陸地上的企鵝,立刻被打迴“鳥形”,第一迴去南極時是11月,剛好是孵蛋的季節,隻見企鵝蹲在石頭堆上孵著蛋,形態真的是“鵝”。夏天的南極11點纔天黑,4點多就天亮瞭,拜訪企鵝的時間多是在光亮亮的大白天。盡管是光天化日,但企鵝仍大剌剌地進行“竊盜”行為。
初夏時分,企鵝爸爸媽媽們忙著在陸地上叼石頭做巢,砌一個可以孵蛋的巢要近百顆小石頭,企鵝們隻好從岸邊用嘴巴一次叼一顆小石頭,然後爬過一個山頭,再將石頭放在打算築巢的地方,周而復始地做一個凹字形的巢。當我看著企鵝們不辭辛苦地叼石頭築巢時,真的很感動,很想主動幫它們築巢。不過南極旅客登陸須知裏規定:不能觸碰或搬動南極大陸的任何東西。
正當我對企鵝一顆石頭一顆石頭地當搬傢工人而動容時,突然瞥見身旁的企鵝甲賊頭賊腦地靠近企鵝乙築的巢,然後趁著企鵝乙不注意的時候,用尖嘴偷咬瞭一顆企鵝乙巢邊的石頭,當企鵝乙發現自己的巢缺一角時,企鵝甲早已逃之夭夭,跑迴自己的巢。
更慘的是,當企鵝乙慌張地朝企鵝甲的方嚮大吼時,心懷不軌的企鵝丙偷偷地跑到企鵝乙的巢旁也叼瞭一顆石頭走。企鵝乙一迴神,發現自己的巢又少瞭一角,慌亂地叫喊,企鵝甲又乘人之危,再去偷一顆石頭……為瞭節省翻山越嶺的搬石頭之苦,聰明的企鵝發現撿現成的比去搬石頭要快,所以在許多企鵝群中,紛紛上演挖人牆腳的戲碼。遭搶劫的企鵝除瞭仰天狂喊外,也彆無他法。
拜訪王企鵝
築巢偷石頭的戰爭年年在南極初夏上演,巴布亞企鵝、阿德利企鵝、帽帶企鵝為瞭小石頭而上演的戲碼其實是好看又好笑的鬧劇。至於胸口有黃毛的王企鵝是不用築巢的,但並不代錶比較省事兒、人生比較輕鬆。為瞭看《帝企鵝日記》裏身上有黃毛且體型較大的企鵝(電影裏是帝企鵝,但以我的財力隻能去看王企鵝),我的第二次極地之旅花瞭很長的時間在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南喬治亞島是重要的王企鵝棲地,從馬爾維納斯群島要經曆整整兩天的航行纔颱北抵達。第一次登岸是在索爾茲伯裏(Salibury),天空下著大雨,大地一片霧茫茫,我和王企鵝的初次邂逅就在淒風苦雨裏。十幾萬對的王企鵝聚在一個山榖中,大雨把土壤淋得濕滑,我和企鵝相遇在泥濘之中。我小心翼翼地走,企鵝們也走得亦步亦趨,有的沒踏穩便滑倒在泥濘之中,潔白的羽毛沾瞭泥土,渾身像剛做瞭泥巴浴,搖搖晃晃地在風雨中前進。
風一陣又一陣地狂吹,左右瞭雨水的方嚮,企鵝們也跟著風嚮轉身,以背部迎接滂沱大雨。剛齣生不久的小企鵝,是蓬鬆的褐色,企鵝爸爸擔心小企鵝淋太多雨,一直用身體幫孩子擋雨。通常這樣的天氣,會打消遊客的遊興,但是當我置身在這壯觀的企鵝榖時,我一點都不想離開,因為風雨中不方便拍照,我反而更能專注地觀察這些企鵝,聽十幾萬隻企鵝的大閤唱。
風雨很大,可是很多企鵝一動也不動,靜靜地讓雨猛烈地打在身上,偶爾會抖動一下雙腳。仔細一看,纔發現在它們腳上藏的是企鵝蛋,王企鵝將蛋放在腳上孵,用肚子蓋住蛋。若不仔細觀察,還真不知道企鵝肚子下方有顆蛋,甚至有隻剛齣生的小企鵝。當肚子和腳之間夾顆蛋,簡直就沒有行動能力,隻能安分地蹲坐,有時候想換個姿勢,稍稍把肚皮抖抖,蛋纔露齣一點點,天上的賊鷗就虎視眈眈地準備要來偷蛋、搞破壞,賊鷗的乾擾讓王企鵝孵蛋孵得很焦慮,常發齣無奈的啊啊聲。不管狂風暴雨,孵蛋的企鵝就這般端坐著、闔著眼,仿佛它們自有一個內在的靜謐世界。
王企鵝孵蛋需要54天,可見焦慮期非常長,而且企鵝寶寶從齣生到長大時間長達一年,且必須度過寒冷的南極鼕天,是相當嚴峻的生存考驗。我終於明白,為何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在《世界最險惡之旅》的開頭就會寫下:“總體來說,我不信世上有誰的日子比帝企鵝更苦!”帝企鵝的生活地域比王企鵝還寒冷、惡劣,眼前的生活場景就已經讓我無法承受,更何況它們還要度過漫長的鼕天。
最難忘的一隻企鵝
一趟南極之旅,可以看到數十萬隻的企鵝,在一個又一個的海灣與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冠企鵝、麥哲倫企鵝、馬可羅尼企鵝、王企鵝相遇,全球企鵝種類達18種(也有一種說法17種),都在南半球,曾經有科學傢把企鵝帶到北極想嘗試看看企鵝可否在相同氣候條件但不同極區繁衍,結果失敗。企鵝似乎隻有在南半球纔能安穩地生活。南極的旅程,就是與企鵝相處的歲月,看著它們為瞭照顧企鵝寶寶的執著,看著它們開心地在海裏遊泳戲水,看著它們悠閑地在海邊散步或是與海豹吵架,看著它們在入鼕之前忍受換毛(換毛時企鵝像醜小鴨,長得很滑稽)不吃不喝的痛苦。人類直覺的“可愛”動物,其實經曆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生存挑戰。不過也因為企鵝的存在,極地的風景纔會那麼有生命力。
就外錶來看,王企鵝的外形最吸引人,它的皮毛像絨布,也像水彩交融齣的夢幻色調,除瞭亮眼的明黃色,原以為黑色的頭部其實是深色的祖母綠,隨著光綫閃齣不同的光譜。看王企鵝就像在欣賞上天的傑作一般,似乎沒有長得醜的。小型企鵝裏,我最喜歡的是帽帶企鵝,它們臉頰上的綫條就是微笑的符號,永遠掛著一個笑臉,天真且無邪。至於分布很廣、數量龐大的巴布亞企鵝,我一直沒有特彆的喜好。直到今年3月,在邁剋遜港登岸,遇見一隻企鵝爸爸,讓我自此對巴布亞企鵝特彆疼惜。
邁剋遜港的登岸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南極風的力道與形狀,3月其實是拜訪企鵝季節的尾聲,由於鼕天將至,許多企鵝傢庭都已經迴到海裏。生物學傢科林(Colin)就說:“企鵝上岸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它們的食物如磷蝦、章魚都在海裏。它們迴到陸地的理由隻有一個:生小孩。但若沒有在鼕天來臨前把小孩養大、帶進海裏,小企鵝會凍死。”
上岸後,邁剋遜港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暴風夾著雪,打在臉上非常疼。風張狂的威力幫冰雹和雪塑形,變幻之間有著令人戰栗的形體,有如巨大的鬼影追著自己跑。由於風實在太大瞭,迎著風根本無法走動,我隻好背著風走,好幾次覺得自己快被吹走。當實在站不穩時,隻好蹲下來,甚至撲倒在地,慢慢地爬嚮企鵝的棲地。沿途看到不少企鵝屍體,有許多企鵝熬不過日益變冷的氣候,在鼕天還沒正式來臨前就已經過世,而稀疏的企鵝群更讓人失去往前探索的動力。
眼前灰濛濛一片,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風”景,就在我準備轉身,放棄這一次的探索,迴到溫暖的船上時,看到一隻孤零零的企鵝蹲在石頭上,不管風多大、雪打得多痛,它堅忍地蹲坐在風雪中,不為所動。其他的企鵝群都已經躲在背風處或是在大石頭旁避著風暴,隻有那隻巴布亞企鵝在開闊的山坡上抵抗著惡劣的氣候。強風使我一直搖晃,很難想象一隻6韆剋重的鳥類會站那麼穩。正當我納悶這隻企鵝為何不避風寒時,突然看到它的肚子下方鑽齣一個頭、兩個頭,竟然有兩隻嗷嗷待哺的企鵝寶寶躲在它肚子下方,不時探齣頭來啊啊叫。企鵝爸爸努力地站好、站直,用全身的力量抵抗暴風,保護著這兩個小寶貝。鳥類專傢聖地亞哥(Santiago)憂心忡忡地說:“這個企鵝爸爸很沒經驗,竟然築巢在如此空曠的地方,而且它太晚生瞭,現在小企鵝那麼小,鼕天來臨前可能還不能長大到可以下海的程度。”然而,這隻巴布亞企鵝堅定的眼神,流露齣對抗全世界的勇氣,在暴風雪中獨立蒼茫天地中的形象,是動人的錶情。
百年前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就是為瞭研究帝企鵝而踏上南極的旅程,跟著斯科特的南極探險隊,見識瞭人類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南極探險,探險傢斯科特也在這場南極競技中喪命。百年之後,人類造訪南極簡直是輕而易舉,南極幾乎無險可探,地貌甚至可以清晰地在榖歌地圖上搜尋。但是,企鵝的生存環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仍然要一顆石頭一顆石頭地築巢,王企鵝與帝企鵝仍然要在寒鼕中孵蛋,小企鵝仍要麵對殘酷的鼕天。同時,還得麵對遊客的騷擾。
企鵝,很可愛,可是,很命苦。
……
前言/序言
自序
南風襲來
博爾赫斯對保羅·索魯說:“不要去巴塔哥尼亞,那裏一無所有。”
我一直以為在旅程結束後,會興奮地大書特書,但是我反而把它鎖在冰庫裏,一直凍著。或許一直冰凍在我腦海裏就可以保持原貌,不會被驚動,不會又融瞭一個冰山、少瞭一片冰原。
然而,總是有消息傳來,地球暖化的速度超乎預期,莫雷諾(Moreno)的冰河在融化、南極的冰山在崩解,兩百多天前我看過的風景,正在消逝成另一種風光。但那蒼茫的景緻、那利刃般的風力卻時常冷不防地竄入我的腦海中,喚醒我曾經坐瞭36小時的飛機、暈瞭72小時的船,去南極的記憶。
曾經在一次品酒會中,代理智利酒的酒商煽情地說:“釀製這種酒的葡萄經曆過大西洋洋流,感受過南極的風,有極地的味道。”我莞爾一笑,心裏想著,若是葡萄園被南極的風吹拂,應該是散落一地。不過,每次轉開一瓶南美紅酒,就覺得好像離那片土地又近瞭一些,南美紅酒莫名地和南極有瞭聯結。
這不是籌劃多年的旅程,也不是完成某種階段性的心願,我會去南極,純粹就是想去一個極度安靜的地方(盡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一船又一船的遊客並不能保證白色南國的安靜)。旅程其實是可以不用造訪南極的,甚至對當時的我來說,到阿根廷的最南端烏斯懷亞(Ushuaia)就夠瞭,我的世界盡頭隻是停在《春光乍泄》裏的燈塔。隻因為“剛好”要去阿根廷,“剛好”有相當實惠的船票,“剛好”認識對南極有狂熱的朋友,旅程就這樣開始。
“南極,應該很無聊吧,就是一片冰天雪地!”朋友說。“剛好”,我很享受所謂的“無聊”。
我的南極啓濛不是斯科特、沙剋頓等人與天搏鬥、與海抗爭的探險故事,而是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劇本《天使在美國》。看到劇本中的女主角哈柏(Harper)以南極當作自己逃離現實的齣口時,我轉瞭地球儀一圈,仔細端詳在底端撐起整個星球的版塊,它不屬於任何國傢,它沒有國民,它,或許是我的齣口。
當地球轉得越來越炫目、越來越繽紛,也越來越雜亂時,寂靜之旅成瞭我的夢想。想去一個沒有國界、沒有藩籬、沒有人聲嘈雜的大地,在那塊土地上,沒有擁擠的樓房,沒有車子的聲音,沒有斑馬綫,沒有無聊的辦公室文化,沒有社會的階層階梯逼著人們攀爬,沒有人間倫常必須遵循的規範。旅遊書突齣的字句寫著:南極洲是全球共有的大陸,沒有國界;南極洲是世界上唯一不允許有居民的地方……指南上巨大的“無人居住區(EMPTY)”是魅惑我的字眼。
接著,又讀到博爾赫斯對保羅·索魯說:“不要去巴塔哥尼亞,那裏一無所有。”博爾赫斯的“一無所有”催化我前往無人居住區的動力。沒有精算地刷瞭機票、付瞭船資,看見寄來的賬單,心中颳起前所未有的寒風,幾近刺骨……
花那麼多錢去看無人居住區,似乎是腦袋凍成水泥的行徑。
但旅程不就是一股衝動和熱血,常為瞭一個莫名的理由去一個地方,少瞭那股激情,哪裏都到不瞭。2007年的炎夏,來自南極和巴塔哥尼亞的風初次吹過我的腦門,我決定要去南極和強風狂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到一個榖歌地圖(Google Map)無法精確畫齣道路綫條的地方。
接著,2010年我再次踏上白色南國,接著,南風,一直襲來。
在綫試讀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內容相關
我一直以為在旅程結束後,會興奮地大書特書,但是我反而把它鎖在冰庫裏,一直凍著。或許一直冰凍在我腦海裏就可以保持原貌,不會被驚動,不會又融瞭一個冰山、少瞭一片冰原。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 這並非是一部關於遙遠地理坐標的探險記錄,也不是一本搜羅極地生物圖鑒的百科全書。《極南:南到世界盡頭》,是一次更為深邃、更為內斂的探索。它描繪的是人類內心深處那片遼闊而寂靜的疆域,是靈魂在抵達個體存在極限時,所遭遇的某種終極的、近乎虛無的迴響。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被時間遺忘的土地上,四周是無垠的冰原,天空低垂,仿佛要將你吞沒。沒有迴聲,沒有喧囂,隻有風的低語,以及你自身心跳的脈動,在寂靜中被無限放大。這本書,正是試圖捕捉那種極緻的孤寂,那種當外界的一切喧囂都被剝離後,所顯露齣的最原始、最赤裸的存在狀態。 它講述的,不是物質的貧瘠,而是精神的豐饒。當物質的欲望和社會的藩籬一一瓦解,當人際的羈絆與情感的糾葛都化為遙遠的塵埃,我們究竟還能剩下什麼?還能剩下誰?《極南:南到世界盡頭》,將目光投嚮瞭那片屬於“自我”的南極。在這裏,沒有他人的目光,沒有社會的評價,隻有純粹的“我是”。這種“我是”,不再是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上,也不是依附於某種身份的標簽,而是某種 irreducible 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本身。 這是一場與自我的深度對話。它不是通過激烈的辯論,也不是通過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在極緻的平靜中,在一種幾乎要凝固的時間裏,讓那些被日常瑣碎所掩蓋的念頭、情緒、以及潛藏最深的渴望,緩緩浮現。作者以一種近乎禪意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無人之境中,那些不曾被言說、不曾被理解的內在風景。 它探討的是“極限”這個概念。並非是生理上的極限,體能的極限,而是精神的極限。當一切慰藉、一切依靠都消失時,當孤獨成為唯一的伴侶,當寒冷浸透骨髓,當黑暗吞噬視野,人類的精神將會走嚮何方?是崩潰,是沉淪,還是某種超越?《極南:南到世界盡頭》,試圖在這樣的情境下,尋找一種可能性,一種在絕境中誕生的,頑強的生命力,以及一種在極緻虛無中,所獲得的深刻的平靜。 它也關乎“告彆”。告彆過去,告彆身份,告彆那些曾經定義瞭我們的事物。在抵達“世界盡頭”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卸下身上沉重的行囊,那些由過往經曆、社會期待、以及人際關係編織而成的衣裳。每一次剝離,都伴隨著一絲疼痛,但每一次剝離,也讓我們離那個最真實的自我,更近一步。這種告彆,不是悲壯的訣彆,而是平靜的釋然,是對生命中那些不得不放下的部分的,一種溫柔的接受。 這本書的基調,是沉靜的。它沒有戲劇性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它的力量,蘊藏在字裏行間那不動聲色的力量之中。作者的文字,如同冰原上的微風,輕柔地拂過,卻能喚醒沉睡的記憶,激蕩深埋的情感。它不會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提供一個空間,讓你在這個空間裏,自由地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 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片未知的疆域。或許,你會在書中的某個角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你會因為書中某個場景,而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它不是要給你答案,而是要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並非是一次簡單的地理位移,而是一次深刻的內在遷徙。它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的筆觸,去往一個比地理上的南極更加遙遠、更加純粹的境地——那個存在於每個人心靈深處,“南到世界盡頭”的,純粹的“我”。在那裏,你或許會發現,最遙遠的旅程,恰恰是通往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那條路。 這本書,將是一次與寂靜的對話,與孤獨的共舞,與真實的相遇。它不是要帶你去看極地的風光,而是要帶你去看,你內心深處的,那片永遠不會被他人完全理解的,屬於你自己的“極南”。在那片土地上,或許沒有鮮花,沒有綠樹,但卻有最純粹的存在,最深刻的寜靜,以及,最終的,自我覺醒。 想象一下,當外部世界的紛擾徹底消散,當所有的信息流都靜止,當時間仿佛失去瞭意義。在這片極緻的空曠中,你該如何安放你的思緒?該如何麵對你的存在?《極南:南到世界盡頭》,正是試圖去觸碰這種最根本的睏境,並從中尋覓一種超越性的可能。它並非是通過虛構的奇遇,或是虛假的勵誌,而是通過一種近乎冥想式的書寫,一種對存在本源的直觀呈現。 這本書的敘事,是碎片化的,跳躍的,如同在極地的冰麵上行走,每一步都踩在不同的冰塊上,但這些碎片,卻又共同構成瞭一幅完整而深邃的精神圖景。它沒有明確的情節綫,沒有起承轉閤的故事情節,它的“故事”,隱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意象,隱藏在那些若有若無的情緒波動之中。 它關注的是“極簡”的力量。當生命被剝離得隻剩下最核心的要素,當生存的本質被赤裸裸地展現在眼前,我們所感受到的,或許是前所未有的脆弱,但同時,也可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這種自由,並非是隨心所欲的放縱,而是擺脫瞭束縛後的,一種輕盈的存在感。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試圖捕捉的,是那種“存在即意義”的境界。當外在的價值體係崩塌,當社會的標簽不再適用,我們是否還能找到繼續存在的理由?而這些理由,又是否源於我們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評價?作者在書中,通過對這種極端情境的描繪,引人深思“我之所以是我”的根本原因。 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拯救世界的雄心,它隻關注個體精神的微觀世界。但正是這微觀世界,當它被推嚮極緻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卻足以震撼人心。它是一種對“無”的哲學探討,但並非是虛無主義的悲觀,而是在“無”中發現“有”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一份來自心靈深處的邀請。邀請你去往一個遙遠的地方,去體驗一種極緻的狀態,去麵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它不會給你答案,但它會讓你提齣更深刻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或許就是通往“世界盡頭”的最佳路徑。 它是一部關於“迴聲”的書。在極南之地,沒有迴聲,隻有寂靜。而這本書,則試圖捕捉那些在寂靜中,在內心深處,迴響的聲音。這些聲音,或許是過去的記憶,或許是未來的期許,或許隻是當下最純粹的存在感。 《極南:南到世界盡頭》,並非是一次簡單的旅行,而是一次深刻的蛻變。它是一麵鏡子,一麵照見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角落的鏡子。它是一首詩,一首關於存在、關於孤獨、關於自由的,無聲的詩。它是一次召喚,一次通往內心最深處的,最遙遠的召喚。 最終,當你閤上這本書,你或許會發現,你所抵達的,並非是某個地理上的“世界盡頭”,而是你心靈深處,那片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極南”。而那裏的風景,將是你最深刻的,也是最永恒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