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二编 东北边疆卷:伪满时期东北边界冲突与界务交涉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二编 东北边疆卷:伪满时期东北边界冲突与界务交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北边疆
  • 伪满时期
  • 边界冲突
  • 界务交涉
  • 中国边疆研究
  • 历史学
  • 近代史
  • 东北史
  • 区域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74757
商品编码:110676626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铁血边疆:近代中国东北边疆的百年风云(1840-1945)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胜利这近百年间,中国东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变动、复杂冲突与艰难的界务交涉历史。不同于侧重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或单一事件的研究,本书采用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笔法,勾勒出中国东北边疆在帝国主义列强觊觎、沙俄扩张、日本渗透以及清政府与后继政权外交博弈下的多重困境与挣扎。 第一部分:近代开端与地缘政治的初显(1840-1895) 本部分聚焦于19世纪中叶,传统藩篱瓦解,外部压力初现的东北边疆地带。清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其对东北边疆的传统管控模式开始松动。重点探讨了清廷与沙皇俄国在乌苏里江流域的初步接触与摩擦,特别是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国际边界线。 边界测绘的最初尝试与冲突的萌芽: 详细考察了清政府在东北边疆地带的初步勘界工作,分析了由于地图绘制技术、信息不对称以及对边疆地理环境认知不足所导致的诸多争议点。例如,对兴安岭山脉走向的理解差异,以及对库页岛主权的模糊处理,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中俄交界”的模糊性与实际管辖权的争夺: 阐述了条约文本的效力与边疆的实际控制之间的巨大鸿沟。沙俄移民、探险家和军事力量的渗透,如何在条约划定的界线两侧进行试探性的越界活动,以及清朝驻边部队的反应能力和策略。 朝鲜半岛的溢出效应: 分析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如何间接影响到中朝边境,特别是鸭绿江流域的军事部署和对“漂民”的管控问题,揭示了东北边疆的敏感性已超越单纯的中俄关系范畴。 第二部分:帝国主义角力与边疆的失控(1895-1911)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东北边疆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与列强争夺的白热化阶段。本书详细梳理了“东亚竞争格局”下,日、俄两国围绕辽东半岛、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沿线展开的激烈角逐。 日俄战争与边界格局的固化: 详尽描述了日俄战争爆发的前因后果,及其对东北亚版图的深刻影响。战争结束后,俄国势力南退,日本势力北上,形成了以“南满”为核心的新的权力分割线。本书侧重分析了战后一系列协定和条约(如《朴茨茅斯和约》的影响)如何间接固化了部分地区的边界事实,尽管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在谈判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中东铁路沿线的“国中之国”现象: 深入剖析了沙俄以“保护铁路”为名义,在铁路沿线建立的特殊行政区划和军事存在。研究了清政府在此背景下,尝试通过外交途径、经济渗透(如兴办实业)来恢复主权管辖的努力及其成效,重点分析了与铁路沿线地方官员的交涉困境。 边境的军事化与地方抵抗: 考察了沙俄“边防带”的设立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义和团运动在东北边疆地区的特殊表现,分析了地方武装与沙俄军队的冲突,揭示了底层民众对领土完整诉求的朴素表达。 第三部分:民国初期的不稳定与主权重塑的尝试(1912-1931)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使得东北边疆面临着内部军阀割据与外部势力渗透的双重挑战。本书重点关注了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后来的张作霖政权在维护东北主权方面的复杂策略。 “二十一条”与中日边境的隐性压力: 分析了“二十一条”中关于满蒙权益的条款,如何通过法律文件而非实际占领的方式,继续蚕食中国在东北的边疆控制力。重点关注了日本在吉林、黑龙江的经济活动与地方势力的勾结。 中苏关系的重塑与“外蒙古”问题: 详尽分析了苏俄“继承”沙俄权益后的复杂操作,特别是其对“外蒙古”独立运动的支持与干预。本书探讨了北洋政府在“外蒙”边界问题上左右为难的处境,以及其对中国本土东北边界影响的评估。 张氏父子对边疆的实用主义管理: 研究了张作霖、张学良时期,在东北采取的军事化、工业化和外交平衡策略。分析了张氏政权如何利用日俄矛盾,试图在列强夹缝中争取边疆的相对稳定和有限自主权,以及其在与日本交涉中展现的强硬与妥协的边界底线。 第四部分:伪满时期的边界异化与冲突升级(1931-194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边疆的研究重心转向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政权对既有边界的颠覆与重构。本书揭示了伪满洲国如何成为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跳板,以及它在边界问题上推行的极端政策。 “国境”的意识形态化与军事化: 考察了伪满洲国如何利用宣传工具,重塑其“新国家”的边界叙事,尤其是在中苏、中朝边境地带。分析了伪满洲国军与苏军、国军在图们江、鸭绿江、黑龙江等重要水域的频繁武装冲突。 图们江口与海参崴的战略控制: 重点研究了日本势力如何试图通过控制图们江入海口,威胁苏联远东地区,并分析了伪满洲国在与朝鲜(日据时期)交界处,为防范抗日游击队渗透所采取的残酷边境管控措施。 界务交涉的中断与单方面变更: 阐述了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与日本就东北边界问题进行正式、平等交涉的可能性彻底消失。日本通过军事占领和伪政权行政手段,单方面在诸多争议地段设立“防卫区”或“军事管辖区”,对中国的主权构成实质性侵害。 抗战背景下的边疆抵抗与收复: 最终部分将视角转向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分析了东北抗日联军在边境地带进行游击战的战略意义,以及苏联红军在1945年出兵东北后,对战后边界格局的最终奠定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单一条约或单一事件的孤立研究,而是将东北边疆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历史场域,关注权力真空、地缘战略、民族意识与地方社会在百年变迁中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大量档案、外交文书、地方志及亲历者回忆的梳理,力求还原近代中国东北边疆在内忧外患中,那段铁血交织、风云变幻的复杂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精妙构建。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方式,而是围绕着“冲突”与“交涉”这两个核心议题,设置了若干层次分明的切入点。开篇对特定历史时期国际关系背景的梳理,犹如一张巨网,精准地将所有后文讨论的边界摩擦事件纳入其框架之内,让人迅速建立起宏观的认知坐标。随后,针对具体冲突案例的剖析,其文献引用之详实、论证过程之严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擅长于在多个相互矛盾的史料之间游走,巧妙地勾勒出事件的复杂面向,而不是给出简单化的结论。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挑战性,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高强度的史学侦探工作。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学术贡献,那一定是“重构”。它不只是简单地梳理了旧有事件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既有的某些历史定论提出了基于新发现的挑战。作者在探讨特定边界争端时,往往会引入区域地缘政治的视角,而非仅仅局限于双边关系,这使得对事件的解读瞬间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格局。特别是针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领土界定问题,书中对历史地图的辨析和地理勘界的实际操作困难的描述,逻辑清晰,无可辩驳地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这种勇于挑战传统解释的学术勇气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这本书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绕不开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升级分析工具的可能。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那种厚重而沉稳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历史的重量。封面字体排版考究,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时代的沧桑感,尤其是那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去触摸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细节。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用心,光影之下,文字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扎实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下的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级出版物,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强大的学术气场,对于热爱历史书籍的朋友来说,光是这份实体体验就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研究内容与高品质的物质载体完美结合,使得每一次的阅读都成为一种仪式般的享受,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度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渐入佳境的享受。初读时,会被其详尽的细节和密集的专业术语略微“震慑”,感觉门槛颇高,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作者的笔触其实非常具有引导性。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晦涩的外交术语,在书中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必要的注释后,变得易于消化。它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现场的关注,即便是在讨论高度抽象的国际法原则时,也能迅速拉回到具体的冲突地点和人物的行动上来。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叙事温度相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对边疆史研究尚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和知识获取的满足感,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水平,简直称得上是“地毯式搜索”的典范。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信息稀疏的交涉记录时的手法。他似乎动用了大量我们普通读者难以接触到的原始档案、外交照会以及相关的跨国通信记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引用了主要的官方文件,还穿插了大量中层官员之间的私人信函和会议记录摘要,这些“边缘”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决策层心态和实际操作难度的理解。例如,对于某个边界地带的巡边协议签订过程,书中细致描绘了不同部门间在执行层面的博弈与拉锯,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条文交涉,变得生动而富有人性色彩。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执着,是区分一般性历史论述与顶尖学术研究的关键所在,也让这本书的史学价值无可置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