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J40-79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地基和基础的计算规定
3.3 地基动力特性参数
4 活塞式压缩机基础
4.1 一般规定
4.2 构造要求
4.3 动力计算
4.4 联合基础
4.5 简化计算
5 汽轮机组和电机基础
5.1 一般规定
5.2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计算
5.3 框架式基础的承载力计算
5.4 低转速电机基础的设计
6 透平压缩机基础
6.1 一般规定
6.2 构造要求
6.3 动力计算
6.4 框架式基础的承载力计算
7 破碎机和磨机基础
7.1 破碎机基础
7.2 磨机基础
8 冲击机器基础
8.1 锻锤基础
8.2 落锤基础
9 热模锻压力机基础
9.1 一般规定
9.2 构造要求
9.3 动力计算
10 金属切削机床基础
附录A 低频机器和冲击机器振动对厂房结构的影响
附录B 锚桩(杆)基础设计
附录C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计算
附录D 正圆锥壳锻锤基础的强度计算及构造
附录E 地面振动衰减的计算
附录F 压力机基础有阻尼动力系数ymax值的计算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基础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1)机器的型号、转速、功率、规格及轮廓尺寸图等;
(2)机器自重及重心位置;
(3)机器底座外廓图、辅助设备、管道位置和坑、沟、孔洞尺寸以及灌浆层厚度、地脚螺栓和预埋件的位置等;
(4)机器的扰力和扰力矩及其方向;
(5)基础的位置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图;
(6)建筑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基动力试验资料。
3.1.2 动力机器基础宜与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以及混凝土地面分开。
3.1.3 当管道与机器连接而产生较大振动时,管道与建筑物连接处应采用隔振措施。
3.1.4 当动力机器基础的振动对邻近的人员、精密设备、仪器仪表、工厂生产及建筑物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用隔振措施。低频机器和冲击机器的振动对厂房结构的影响,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3.1.5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不得产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降。
3.1.6 动力机器基础及毗邻建筑物基础置于天然地基上,当能满足施工要求时,两者的埋深可不在同一标高上,但基础建成后,基底标高差异部分的回填土必须夯实。
3.1.7 动力机器基础设置在整体性较好的岩石上时,除锻锤、落锤基础以外,可采用锚桩(杆)基础,其基础设计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3.1.8 动力机器底座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00 mm。
除锻锤基础以外,在机器底座下应预留二次灌浆层,其厚度不宜小于25 mm。二次灌浆层应在设备安装就位并初调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密实,且与混凝土基础面结合。
3.1.9 动力机器基础底脚螺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弯钩底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20倍螺栓直径,带锚板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5倍螺栓直径;
(2)底脚螺栓轴线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4倍螺栓直径,预留孔边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100 m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3)预埋底脚螺栓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50 mm,当为预留孑L时,则孔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100 mm。
3.1.10 动力机器基础宜采用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3.1.11 动力机器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对按构造要求设计的或不直接承受冲击力的大块式或墙式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采用Cl0。
3.1.12 动力机器基础的钢筋宜采用I、Ⅱ级钢筋,不宜采用冷轧钢筋受冲击力较大的部位,宜采用热轧变形钢筋。钢筋连接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3.1.13 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机器,应在其基础上设置永久的沉降观测点,并应在设计图纸中注明要求。在基础施工、机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应定期观测,作好记录。
……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书名: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代土木工程领域中,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高层建筑、桥梁工程及地基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先进施工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高效的项目管理策略。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工程师、项目经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现代施工技术前沿 本部分聚焦于推动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详细介绍了超高混凝土泵送技术、大跨度结构预应力张拉工艺的优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掘进技术及其安全控制要点。特别关注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如高性能纤维混凝土(HPFRC)的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性能评估,以及自修复混凝土在提升结构耐久性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同时,对BIM(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阶段的深化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工程量精确算量以及施工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在深基坑支护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多道内支撑体系、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精度控制,以及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基坑开挖时,如何利用信息化监测系统实时反馈地层位移和内支撑反力,确保周边环境和既有结构的绝对安全。 第二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精细化处理 本卷深入探讨了地基处理技术从传统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内容涵盖了从勘察报告的深度解读到具体处理方案的制定。对于软土地基,详细介绍了真空预压法、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评估指标及施工规范,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如何根据沉降观测数据调整预压时长和真空度。在桩基础工程中,重点分析了摩擦桩与端承桩的设计与施工控制要点,如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清孔质量控制、混凝土的防离析措施,以及后注浆技术在提高桩端承载力中的作用。对于复杂岩溶地基或不良土层,本书提供了包括注浆加固、高压旋喷桩等多种处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与技术参数界定。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的最新应用,强调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来准确判定地基承载力。 第三部分:结构工程的施工控制要点 结构部分的叙述侧重于高精度施工和关键节点控制。对于钢结构工程,详细阐述了高强度螺栓的扭矩控制标准、现场高空焊接的质量检验流程,以及涂层防腐蚀的施工工艺要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重点解析了现浇高标号混凝土的温控养护技术,以有效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产生。对于超高层建筑,本书详细描述了核心筒与外框的同步爬升技术、塔吊的选型与布设优化,以及顶层结构转换层的施工难题与解决方案。桥梁工程部分则聚焦于现浇箱梁的支架体系设计与观测、预制梁的架设精度控制,以及斜拉桥和悬索桥索塔的施工监测与线形控制。 第四部分: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本部分强调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提升到系统化、规范化的层面。质量控制不再局限于最终验收,而是贯穿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检验”的全过程。详细介绍了施工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应用,以及如何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安全管理方面,本书严格遵循国家最新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分析了“危大工程”(如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要求、论证流程及现场风险管控措施。特别强调了施工现场的智慧安全监控,包括人员定位系统、有限空间作业的实时气体监测以及高空作业的防坠落设施标准化检查。 第五部分: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论述绿色施工理念在土木工程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节水、节电措施,如使用高效能施工机械和循环水系统。同时,对施工扬尘和噪声的控制标准、监测方法及降噪技术(如隔声屏障的设置)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旨在实现工程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六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与合同索赔 最后一部分侧重于项目管理的非技术性核心要素。探讨了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与动态调整方法,如关键线法(CPM)和资源平衡技术。在成本控制方面,介绍了基于BIM的信息化成本分析和变更管理。关于合同管理,本书详尽分析了建设工程合同的类型、风险的识别与分配,并提供了处理工期延误、工程变更及索赔的实战技巧和法律依据,帮助项目经理有效地维护企业权益。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更是奋战在工程一线、追求技术创新的工程师必备的工具书。全书力求在最新的行业规范和前沿技术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