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18世纪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而这本书的成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梳理,更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思想史作品。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德行”在政治生活中的隐性作用的探索,这让我意识到,纯粹的理性计算和功利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当时的政治实践。书中对于“商业”社会转型如何挑战传统政治权威的分析,也为我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作者在“历史”叙事上的独特处理,更是让我看到了思想家们如何利用历史来构建和辩护他们的政治理念。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权力制衡”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现了这些概念在18世纪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都像是一块精心雕琢的拼图,最终拼凑出一幅18世纪政治思想的全景图,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对于《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整合跨学科知识方面的卓越能力。本书将“德行”、“商业”和“历史”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通过18世纪的政治思想这条主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思想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辩论的细致描绘,例如,关于公共美德与个人利益的紧张关系,关于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何种角色的争论,以及对历史进程的乐观与悲观论调的碰撞。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带领读者层层深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思想家及其贡献的挖掘,这让我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展。例如,书中对某些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互动进行的分析,就非常精彩。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对思想魅力的捕捉,让我感觉像是在与18世纪的思想巨匠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思想之旅。
评分《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处理历史论述时,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着力于展现18世纪思想家们是如何构建历史的,又是如何利用历史来论证其政治观点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解读,作者着重分析了孟德斯鸠如何通过考察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来论证其关于政体类型的理论。这种方法论上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思想家们经过筛选、解释和建构的结果。书中还探讨了史学方法论在18世纪的演变,以及历史事件如何成为政治辩论的素材。我读到一些关于“进步”观念在18世纪的兴起,以及历史被视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阶梯的论述,这让我对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思想,更揭示了思想家们如何通过对历史的理解来塑造他们对未来的愿景,是一次深刻的认识升级。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著作!我本以为《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会是一本枯燥晦涩的学术论文集,然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流畅的笔触,将18世纪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德行”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的论述所吸引。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在启蒙的浪潮下,对公民美德、公共精神的看法,与我们现代社会对个人主义和效率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详细梳理了洛克、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脉络,不仅解释了他们对德行的定义,更深入探讨了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到构建理想政治社会的蓝图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历史案例,比如英格兰的光荣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生动地展示了德行在实际政治实践中的潜力和局限。我读到那些关于公共领域讨论的热烈,关于公民参与的热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这种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与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洞察相结合,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翻开《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时,我最期待的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18世纪商业精神如何塑造政治思想的解读。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关于商业和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章节,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巧妙地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他同时代政治思想家们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以及财富分配的思考联系起来。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的描绘,这种描述让我们看到,商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渗透到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重要力量。书中对“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思想转变的梳理,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都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土地所有权、财富积累和社会流动性的讨论,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商业活动在塑造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
评分经常京东买书
评分波考克的书在国内很少,这本引进进来非常好,对于思想史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评分波考克的书,很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真是好,实在是好,你懂得!
评分波考克的经典论文合集,冯克利的翻译,值得信赖。
评分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经常京东买书
评分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金陵本”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编者于本书*后附加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即:传记若干,以及刘毓崧编《王船山年谱》,王之春编《船山公年谱》。书名仍沿用旧名《船山遗书》。
评分本书收入的文章涉及内容大体限于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100年里英国的政治思想,与当前社会具有很多相关性。该书既包含对《马基雅维里时刻》一书的核心问题——以马基雅维里和哈灵顿等人为代表的共和主义传统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英国社会的具体表现的深入阐述,又有波考克后来的巨著《野蛮与宗教》中主题的预演,因此可为全面了解波考克的思想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