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

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波考克 著,甘阳,刘小枫 编,冯克利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思想史
  • 18世纪
  • 启蒙运动
  • 历史哲学
  • 商业史
  • 德行伦理
  • 西方思想
  • 文化史
  • 知识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991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学源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收入的文章涉及内容大体限于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100年里英国的政治思想,与当前社会具有很多相关性。《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既包含对《马基雅维里时刻》的核心问题——以马基雅维里和哈灵顿等人为代表的共和主义传统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英国社会的具体表现的深入阐述,又有波考克后来的巨著《野蛮与宗教》中主题的预演,因此可为全面了解波考克的思想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作者简介

作者波考克(J?G?A?Pocock,1924-)是著名政治思想史家,是以斯金纳(Quentin Skinner,1940-)和邓恩(John Dunn,1940-)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剑桥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1957年他出版了成名作《古代宪法与封建法》,17年之后又有《马基雅维里时刻》问世,奠定了他在剑桥学派中的大师地位

内页插图

目录

波考克和他的思想史研究(代译序)
1 导论:技艺的状态

第一部分
2 德行、权利和风尚:政治思想史家的一个模型
3 权力与财产:自由主义起源问题
4 1776年:反抗议会的革命

第二部分
5 18世纪初英格兰的政治和历史时间模式
6 财产流动和18世纪社会学的兴起
7 休谟和美洲革命:一个北方布立吞人临终前的思想
8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启蒙运动晚期的世界观
9 塔克论柏克、洛克和普赖斯:18世纪保守主义变种之研究
10 柏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部分
11 从排斥法案到改革法案时期辉格主义的演变:意识形态和话语史
一、从最早的辉格党到真正的辉格党
二、从财政革命到苏格兰启蒙运动
三、从七年战争到美国宪法
四、从对美国革命的反应到对法国革命的反动
五、从科贝特的《改革史》到麦考利的《英格兰史》

索引

精彩书摘

任何这种语言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它肯定表现出历史的维度;它肯定拥有并限定着一个由那些社会安排、历史事件、公认的价值和它能够言说的思维方式所组成的过去;它言说着一种不能与过去的性质完全分离的政治。因此,历史学家无法轻易满足往往是由他本人提出的要求:他要把政治言说行动描述为它是由(用受到奥克肖特批评的说法)“当下的实践行动”的“初始”(primordial)要求决定的;因为语言是用包含着各种对过去的暗示的言说去描述当下的,很难把当下孤立起来,很难以纯粹当下的实践加以表述。政治言说当然是实践性的,包含着各种当下的必然因素,但是它同样在始终做着努力,要发现当下实践中的必然因素是什么,最强大的头脑在运用这种政治语言时,会探索语言惯用法和以新的方式运用语言的需要之间的紧张。历史学家与这种紧张状态有着他自己的关系。他知道他所研究的语言通常包含什么规范,但他也可以拥有独立的知识,知道这些规范以及以它们作为前提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而这种语言尚没有办法认识这种变化的方式和原因。因此,他会寻找由于新经验的缘故,词语正在以新的方式被人使用、在他所研究的语言的话语中正在引出新的问题和可能性的迹象。然而。对他来说,问题在于那种语言中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他作为历史学家可以利用、但他研究其语言和历史的行动者却无法利用的语言那样,充分显示那种语言的历史背景的变化。对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20世纪的范畴去解释17世纪使用的范畴这一类问题,他可以迫使自己遵守一条纪律,只去解释17世纪语言的变化如何指明了历史背景的变化,它指明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什么样的变化是按指明这些变化的方式发生的。既然17世纪的行动者的语言对其历史背景做出的回应不同于他本人使用的语言做出的回应,那么在根据语境进行解释时,17世纪的言说也许远没有给他机会去利用他希望加以利用的历史解释的范畴——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机会也许根本不会出现。但是,研究话语的历史学家不能搞出一套其中根本没有的语言。
……

前言/序言


《西方思想的脉络:理性、进步与现代世界的建构》 十八世纪,一个被誉为“启蒙时代”的辉煌篇章,深刻地重塑了西方乃至世界的思想版图。在这个思想解放、理性之光普照的时代,哲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质疑既有的权威,并勾勒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蓝图。本辑精选集,旨在梳理和呈现十八世纪西方思想的核心脉络,聚焦于理性主义的兴起、对进步的信念,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奠定了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基石。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科学革命的余晖与启蒙的种子 十八世纪的思想潮,深深植根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确立了一种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论,迅速从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人文和社会领域,孕育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核心信念——理性。 我们在此辑中,将重点探讨理性主义在十八世纪的广泛影响。从约翰·洛克对天赋人权和经验主义的强调,到伊曼努尔·康德对“敢于求知”(Sapere aude!)的呼唤,再到让-雅各·卢梭对“自然状态”和“公意”的深邃洞察,无不体现了理性作为判断真理、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这些思想家们相信,通过理性,人类可以摆脱迷信、偏见和专制的束缚,认识并改造世界。 本辑将深入分析理性主义如何体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在政治思想方面,理性被用来构建新的社会契约理论,为限制君权、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合法性基础。在伦理道德方面,理性被视为建立普遍道德准则的源泉,试图摆脱宗教教条的束缚,寻求基于人性的道德原则。在认识论方面,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辩论,继续推动着对知识来源和可靠性的探索。 第二部分:进步的宏图——历史的线性叙事与文明的理性设计 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普遍怀有一种强烈的进步信念。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并非循环往复,而是沿着一条由蒙昧走向文明、由野蛮走向理性的线性轨道前进。这种进步观,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改造现实、创造更美好未来的热情。 本辑将聚焦十八世纪关于历史的线性叙事及其对进步的展望。我们探讨了像安托万·巴纳夫(Antoine Barnave)和康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如何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人类发展的规律,并预见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进步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世纪“末世论”的颠覆,转而对人类自身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赋予了极大的肯定。 进步的信念,也与当时对“文明”的理解紧密相连。哲学家们开始尝试区分“文明”与“野蛮”,并将理性、法律、科学、艺术视为文明的重要标志。这种对文明的理性设计,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理论构想中,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实践,例如对改革和教育的重视。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十八世纪的进步观并非没有局限。它往往带有欧洲中心的视角,对非西方文明存在偏见,并且有时对技术和理性的力量抱有过于乐观的期待。本辑在呈现这些思想的同时,也会适当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语境。 第三部分:现代政治的奠基——主权、自由与分权 十八世纪是现代政治思想的真正萌芽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挑战日益严峻,以及对公民权利的呼唤日益高涨,关于国家、政府、主权和个人自由的讨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本辑将重点阐述十八世纪核心的政治思想,它们直接塑造了后来的政治制度。 主权理论的演进: 从让·博丹(Jean Bodin)对绝对主权的早期论述,到洛克关于主权在民的观念,再到卢梭对“公意”作为最高主权的强调,主权的思想在不断被重新定义。这些不同的主权理论,直接影响了对国家权力来源、合法性界限以及人民参与政治的理解。 自由的界定与保障: 自由,作为启蒙时代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内涵和外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刻的探讨。洛克对自然权利的阐述,伏尔泰对言论自由和宗教宽容的倡导,以及对个人自由免受政府侵犯的强调,构成了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 权力制约与平衡: 认识到权力集中易导致腐败和暴政,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提出了重要的权力制约和平衡理论。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的经典论述,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只有通过将权力分散并相互制约,才能有效保障公民的自由。 共和国理想的复兴: 尽管君主制在当时仍占主导地位,但古希腊罗马的共和国理想在十八世纪得到了复兴。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共和政体的优越性,探讨公民美德、公共利益和制度设计在维持自由政治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经济的理性重塑——自由市场与国家角色的辩论 十八世纪不仅是政治思想的革命时代,也是经济思想开始走向独立的时期。对财富的来源、生产的动力以及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开始出现新的思考。 本辑将探讨十八世纪经济思想的早期发展,特别是: 重商主义的挑战与自由贸易的萌芽: 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商主义,其强调国家干预、保护本国工业、追求贸易顺差的政策,开始受到挑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通过自由市场、分工和竞争来实现经济的繁荣,标志着古典经济学时代的到来。 自然法与经济秩序: 一些经济思想家试图从自然法中寻找经济活动的普遍规律,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符合人性的“自然秩序”。这种观念为后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国家与市场的边界: 尽管自由市场思想开始兴起,但关于国家在经济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辩论并未停止。一些思想家依然认为,国家有责任通过公共工程、教育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部分:社会契约的实践与挑战——革命的火种与变革的召唤 十八世纪的思想,最终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尤其是在北美和法国大革命中。这些革命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剧烈变革,也是启蒙思想传播和实践的集中体现。 本辑将探讨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如何催生了革命: 《独立宣言》与《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启示: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直接呼应了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反对压迫的理念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革命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革命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政治的复杂交织,带来了激进的变革,也伴随着动荡和牺牲。本辑将审视革命在实践中如何理解和运用启蒙思想,以及在追求自由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对未来社会的理性构想: 革命后的新国家,如何设计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成为思想家们和社会精英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对立宪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度的探索,以及对教育、社会福利等问题的关注,都体现了对理性构建美好社会的持续努力。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启示 十八世纪的西方思想,以其强大的理性和进步的信念,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理性、人权等核心理念,至今仍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辑精选集,力求以清晰的逻辑、深入的分析,呈现十八世纪西方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演进脉络。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辉煌时代的思想探索,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些古老而又新鲜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18世纪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而这本书的成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梳理,更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思想史作品。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德行”在政治生活中的隐性作用的探索,这让我意识到,纯粹的理性计算和功利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当时的政治实践。书中对于“商业”社会转型如何挑战传统政治权威的分析,也为我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作者在“历史”叙事上的独特处理,更是让我看到了思想家们如何利用历史来构建和辩护他们的政治理念。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权力制衡”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现了这些概念在18世纪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都像是一块精心雕琢的拼图,最终拼凑出一幅18世纪政治思想的全景图,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对于《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整合跨学科知识方面的卓越能力。本书将“德行”、“商业”和“历史”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通过18世纪的政治思想这条主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思想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辩论的细致描绘,例如,关于公共美德与个人利益的紧张关系,关于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何种角色的争论,以及对历史进程的乐观与悲观论调的碰撞。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带领读者层层深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思想家及其贡献的挖掘,这让我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展。例如,书中对某些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互动进行的分析,就非常精彩。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对思想魅力的捕捉,让我感觉像是在与18世纪的思想巨匠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思想之旅。

评分

《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处理历史论述时,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着力于展现18世纪思想家们是如何构建历史的,又是如何利用历史来论证其政治观点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解读,作者着重分析了孟德斯鸠如何通过考察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来论证其关于政体类型的理论。这种方法论上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思想家们经过筛选、解释和建构的结果。书中还探讨了史学方法论在18世纪的演变,以及历史事件如何成为政治辩论的素材。我读到一些关于“进步”观念在18世纪的兴起,以及历史被视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阶梯的论述,这让我对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思想,更揭示了思想家们如何通过对历史的理解来塑造他们对未来的愿景,是一次深刻的认识升级。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著作!我本以为《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会是一本枯燥晦涩的学术论文集,然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流畅的笔触,将18世纪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德行”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的论述所吸引。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在启蒙的浪潮下,对公民美德、公共精神的看法,与我们现代社会对个人主义和效率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详细梳理了洛克、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脉络,不仅解释了他们对德行的定义,更深入探讨了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到构建理想政治社会的蓝图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历史案例,比如英格兰的光荣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生动地展示了德行在实际政治实践中的潜力和局限。我读到那些关于公共领域讨论的热烈,关于公民参与的热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这种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与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洞察相结合,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当我翻开《西学源流·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时,我最期待的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18世纪商业精神如何塑造政治思想的解读。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关于商业和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章节,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巧妙地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他同时代政治思想家们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以及财富分配的思考联系起来。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的描绘,这种描述让我们看到,商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渗透到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重要力量。书中对“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思想转变的梳理,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都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土地所有权、财富积累和社会流动性的讨论,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商业活动在塑造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

评分

经常京东买书

评分

波考克的书在国内很少,这本引进进来非常好,对于思想史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评分

波考克的书,很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真是好,实在是好,你懂得!

评分

波考克的经典论文合集,冯克利的翻译,值得信赖。

评分

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经常京东买书

评分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金陵本”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编者于本书*后附加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即:传记若干,以及刘毓崧编《王船山年谱》,王之春编《船山公年谱》。书名仍沿用旧名《船山遗书》。

评分

本书收入的文章涉及内容大体限于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100年里英国的政治思想,与当前社会具有很多相关性。该书既包含对《马基雅维里时刻》一书的核心问题——以马基雅维里和哈灵顿等人为代表的共和主义传统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英国社会的具体表现的深入阐述,又有波考克后来的巨著《野蛮与宗教》中主题的预演,因此可为全面了解波考克的思想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