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

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Harri Holma,[美] Antti Toskala 著
图书标签:
  • UMTS
  • LTE
  • LTE-Advanced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3G
  • 4G
  • 通信技术
  • 网络技术
  • 无线网络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94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167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紧紧围绕LTE�睞dvanced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依据3GPP新标准,以LTE�睞dvanced技术与应用为核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LTE�睞dvance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的新成果。全书共分为17章,涉及LTE标准化、基于3GPP SAE的系统架构、LTE中的关键技术、物理层、LTE无线协议、移动性、无线资源管理、自组织网络(SON)、性能、LTE测量、传输、IP语音(VoIP)、性能要求、LTE TDD模式、LTE�睞dvanced和HSPA演进等内容。本书材料丰富,体系结构完整,内容新颖翔实,知识系统全面,行文通俗易懂,兼备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可作为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人员、技术经理和电信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书或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1章 引言
1.1移动语音用户数增长情况
1.2移动数据使用增长情况
1.3有线技术演进
1.4 LTE发展的动机与目标
1.5 LTE概述
1.6 3GPP技术族
1.7无线频谱
1.8 WRC.07会议规定的新频谱
1.9 LTE.Advanced
第2章 LTE标准化
2.1引言
2.2 3GPP标准版本与进程概述
2.3 LTE目标
2.4 LTE标准化阶段
2.5 3GPP Release 8版本后的演进
2.6 IMT.Advanced中的LTE.Advanced
2.7 LTE规范与3GPP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3GPP SAE的系统架构
3.1 3GPP标准中的系统架构演进
3.2纯E.UTRAN接入网的系统基本架构配置
3.2.1系统架构基本配置概述
3.2.2系统基本架构配置中的逻辑网元
3.2.3 S1.MME和X2接口的自动配置
3.2.4基本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接口与协议
3.2.5系统基本架构配置中的漫游
3.3 E.UTRAN与传统3GP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
3.3.1 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概述
3.3.2 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增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3.3.3 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接口与协议
3.3.4与传统3GPP CS基础设施的互通
3.4 E.UTRAN与非3GP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
3.4.1 E.UTRAN与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概述
3.4.2 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附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3.4.3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接口与协议
3.4.4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漫游
3.5 与cdma2000接入网的互通
3.5.1 cdma2000 HRPD互通架构
3.5.2 cdma2000 HRPD互通架构中的附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3.5.3 cdma2000 HRPD互通架构中的接口与协议
3.5.4 与cdma2000 1xRTT的互通
3.6 IMS架构
3.6.1概述
3.6.2会话管理与路由
3.6.3数据库
3.6.4服务元素
3.6.5互通元件
3.7 PCC与QoS
3.7.1 PCC
3.7.2 QoS
参考文献
第4章 LTE中的OFDMA、SC.FDMA和MIMO技术介绍
4.1引言
4.2 LTE多址背景知识
4.3 OFDMA基础
4.4 SC.FDMA基础
4.5 MIMO基础
4.6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物理层
5.1引言
5.2传输信道及其到物理层的映射
5.3调制
5.4上行链路用户数据传输
5.5下行链路用户数据传输
5.6上行链路物理层信令传输
5.6.1系统基本架构配置概述
5.6.2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配置
5.6.3 PUSCH上的控制信令
5.6.4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5.7 PRACH结构
5.7.1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5.7.2前导序列
5.8下行链路物理层信令传输
5.8.1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5.8.2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5.8.3物理HARQ指示信道
5.8.4与蜂窝有关的参考信号
5.8.5下行链路传输模式
5.8.6物理广播信道
5.8.7同步信号
5.9物理层流程
5.9.1 HARQ流程
5.9.2定时提前
5.9.3功率控制
5.9.4寻呼
5.9.5随机接入流程
5.9.6信道反馈报告流程
5.9.7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
5.9.8蜂窝搜索流程
5.9.9半双工操作
5.10 UE能力等级与支持特征
5.11物理层测量
5.11.1 eNodeB测量
5.11.2 UE测量与测量流程
5.12物理层参数配置
5.13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LTE无线协议
6.1引言
6.2协议架构
6.3媒体接入层
6.3.1逻辑信道
6.3.2 MAC层中的数据流
6.4无线链路控制层
6.4.1 RLC模式操作
6.4.2 RLC层中的数据流
6.5分组数据会聚协议
6.6无线资源控制
6.6.1 UE(包含与RAT之间)的状态与状态转换
6.6.2 RRC功能与信令流程
6.6.3自优化——驱动测试最小化
6.7 X2接口协议
6.7.1 X2接口的切换
6.7.2负载管理
6.8对RRC ASN.1协议定义的理解
6.8.1 ASN.1介绍
6.8.2 RRC协议定义
6.9 LTE中的早期UE处理
6.10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性
7.1引言
7.2空闲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2.1空闲模式移动性概述
7.2.2蜂窝选择与重选过程
7.2.3跟踪区优化
7.3LTE内部切换
7.3.1切换过程
7.3.2信令
7.3.3切换测量
7.3.4自动邻居关系
7.3.5切换频率
7.3.6切换时延
7.4系统间切换
7.5 E.UTRAN与UTRAN移动性的区别
7.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资源管理
8.1引言
8.2 RRM算法概述
8.3接入控制与QoS参数
8.4下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
8.4.1第2层调度与链路自适应框架
8.4.2频域分组调度
8.4.3时域和频域联合调度算法
8.4.4采用MIMO技术的分组调度
8.4.5下行链路分组调度图解
8.5上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
8.5.1上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信令
8.5.2上行链路自适应
8.5.3上行链路分组调度
8.6干扰管理与功率设置
8.6.1下行链路传输功率设置
8.6.2上行链路干扰协调
8.7非连续传输与接收
8.8 RRC连接维护
8.9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自组织网络
9.1引言
9.2 SON架构
9.3 SON功能
9.4自配置
9.4.1物理蜂窝标识的配置
9.4.2自动邻居关系
9.5自优化和自愈用例
9.5.1移动负载均衡
9.5.2移动鲁棒性优化
9.5.3 RACH优化
9.5.4节能
9.5.5可用SON流程小结
9.5.6 SON管理
9.6 3GPP Release 10用例
9.7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性能
10.1引言
10.2第1层峰值比特率
10.3终端类型
10.4链路级性能
10.4.1下行链路性能
10.4.2上行链路性能
10.5链路预算
10.6频谱效率
10.6.1系统部署场景
10.6.2下行链路系统性能
10.6.3上行链路系统性能
10.6.4 2×2后的多天线MIMO演进
10.6.5高阶扇区化(6扇区)
10.6.6作为LTE带宽函数的频谱效率
10.6.7 3GPP中的频谱效率评估
10.6.8从LTE到HSPA的标志
10.7延迟
10.8 LTE重新分配GSM频谱
10.9规划
10.10 HSPA网络的容量管理实例
10.10.1数据量分析
10.10.2蜂窝性能分析
10.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LTE测量
11.1引言
11.2数据速率理论峰值
11.3实验测量值
11.4现场测量设置
11.5人工负载生成
11.6现场峰值数据速率
11.7链路自适应和MIMO利用
11.8切换性能
11.9驱动测试中的数据速率
11.10多用户分组调度
11.11延迟
11.12大型蜂窝尺寸
11.13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传输
12.1引言
12.2协议栈和接口
12.2.1功能平面
12.2.2网络层(L3):IP
12.2.3数据链路层(L2):以太网
12.2.4物理层(L1):任意媒体上的以太网
12.2.5最大传输单元大小问题
12.2.6流量分割与IP寻址
12.3 LTE内切换的传输问题
12.4传输性能要求
12.4.1吞吐量(容量)
12.4.2时延(延迟),时延变化(抖动)
12.4.3 TCP问题
12.5LTE的传输网架构
12.5.1实现实例
12.5.2 X2连通性要求
12.5.3传输服务属性
12.6服务质量
12.6.1端到端QoS
12.6.2传输QoS
12.7传输安全
12.8传输网同步
12.8.1精确时间协议
12.8.2同步以太网
12.9基站同址
12.10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IP语音
13.1引言
13.2 VoIP编解码
13.3 VoIP要求
13.4延迟预算
13.5调度与控制信道
13.6LTE语音容量
13.7语音容量演进
13.8上行链路覆盖范围
13.9 LTE电路交换语音回落
13.10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13.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性能要求
14.1引言
14.2频段和信道配置
14.2.1频段
14.2.2信道带宽
14.2.3信道配置
14.3 eNodeB RF发射机
14.3.1工作频段无用发射
14.3.2与同一工作频段内其他系统相邻载波的共存问题
14.3.3与邻近工作频段其他系统的共存问题
14.3.4传输信号质量
14.4 eNodeB射频接收机
14.4.1参考灵敏度电平
14.4.2动态范围
14.4.3信道内选择性
14.4.4邻信道选择性和窄带阻塞
14.4.5阻塞
14.4.6接收机杂散发射
14.4.7接收机互调
14.5 eNodeB解调性能
14.5.1 PUSCH
14.5.2 PUCCH
14.5.3 PRACH
14.6 UE设计原理与面临的挑战
14.6.1引言
14.6.2 RF子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14.6.3 RF基带接口设计面临的挑战
14.6.4 LTE与HSDPA基带设计复杂性
14.7 UE RF发射机
14.7.1 LTE UE发射机要求
14.7.2 LTE传输调制精度,EVM
14.7.3波段与带宽组合去敏
14.7.4发射机结构
14.8 UE射频接收机要求
14.8.1参考灵敏度电平
14.8.2 FDD UE中的UE自去敏相关要素简介
14.8.3 ACS、窄带阻塞与ADC设计面临的挑战
14.8.4 EVM相关因素:LTE与WCDMA接收机的对比
14.9 UE解调性能
14.9.1传输模式
14.9.2信道建模与估计
14.9.3解调性能
14.10无线资源管理要求
14.10.1空闲状态移动性
14.10.2 DRX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连接状态移动性
14.10.3 DRX处于工作状态时的连接状态移动性
14.10.4切换执行性能要求
14.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LTE TDD模式
15.1引言
15.2 LTE TDD基础
15.2.1 LTE TDD帧结构
15.2.2非对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容量分配
15.2.3与TD.SCDMA的共存问题
15.2.4信道互易
15.2.5多址方案
15.3 TDD控制设计
15.3.1通用控制信道
15.3.2探测参考信号
15.3.3 HARQ过程与定时
15.3.4上行链路TTI集束HARQ设计
15.3.5上行链路HARQ ACK/NACK传输
15.3.6下行链路HARQ ACK/NACK传输
15.3.7使用PUCCH上SRI/CQI的下行链路HARQ ACK/NACK传输
15.4半静态调度
15.5 MIMO和专用参考信号
15.6 LTE TDD性能
15.6.1链路性能
15.6.2 TDD系统的链路预算和覆盖范围
15.6.3系统级性能
15.6.4 LTE TDD演进
15.7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LTE.Advanced
16.1引言
16.2 LTE.Advanced和IMT.Advanced
16.3要求
16.4 3GPP LTE.Advanced研究阶段
16.5载波聚合
16.5.1载波聚合对高层协议和架构的影响
16.5.2载波聚合的物理层细节
16.5.3由载波聚合导致的物理层上行链路变化
16.5.4由载波聚合导致的物理层下行链路变化
16.5.5载波聚合和移动性
16.5.6载波聚合性能
16.6下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
16.6.1下行链路中的参考符号结构
16.6.2码本设计
16.6.3下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的系统性能
16.7上行链路多天线技术
16.7.1上行链路多天线参考信号结构
16.7.2 PUSCH的上行链路MIMO
16.7.3控制信道的上行链路MIMO
16.7.4上行链路多用户MIMO
16.7.5上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的系统性能
16.8异构网络
16.9中继
16.9.1架构(R10中继的设计原理)
16.9.2 DeNB:RN链路设计
16.9.3中继部署
16.10 R11展望
16.11结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 HSPA演进
17.1引言
17.2非连续传输与接收
17.3 HSPA上的电路交换语音
17.4增强型FACH和RACH
17.5下行链路MIMO和64QAM
17.6双载波HSDPA
17.7多载波和多频段HSDPA
17.8上行链路16QAM
17.9终端类型
17.10第2层优化
17.11单频网(SFN)中的MBMS
17.12体系结构演进
17.1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

前言/序言


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 图书简介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视角和深入的技术剖析,为读者勾勒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UMTS)向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乃至更先进的LTE-Advanced(LTE-A)演进的宏伟图景。它不仅梳理了UMTS从诞生至今的发展脉络,更聚焦于LTE及其下一代技术的关键技术、架构设计、性能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是通信领域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必备的参考书籍。 第一部分:UMTS的遗产与LTE的起源 在深入探讨LTE之前,本书首先对UMTS(万能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回顾。UMTS作为2G时代向3G时代的飞跃,引入了WCDMA(宽带码分多址)技术,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本书将详细阐述UMTS的核心网络架构,包括电路域和分组域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交互方式。我们将探讨UMTS的信道结构、调度机制、切换流程等关键技术细节,并分析其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挑战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引出LTE(长期演进)的诞生背景。随着移动数据需求的爆炸式增长,UMTS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LTE作为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旨在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和更优化的频谱效率。本书将详细介绍LTE的设计理念,重点解析其与UMTS在技术上的根本区别,包括空口技术(OFDMA和SC-FDMA)、核心网架构(EPC - Evolved Packet Core)的引入,以及这些变革对整体网络性能带来的飞跃。 第二部分:LTE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篇幅将聚焦于LTE的关键技术。我们将从OFDMA(正交频分多址)技术入手,深入剖析其在下行链路中的应用。OFDMA如何通过将宽带信号划分为多个窄带子载波来对抗多径衰落,实现高 spectral efficiency,以及其在LTE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以及各种调制编码方案(MCS)的选择,都将得到细致的讲解。 接着,本书将转向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重点阐述其在LTE上行链路中的应用。SC-FDMA如何通过其单载波特性来降低峰均功率比(PAPR),从而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是上行链路性能优化的关键。我们将探讨SC-FDMA与OFDMA在实现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整体网络性能的最优。 网络架构是LTE成功的另一关键。本书将对EPC(Evolved Packet Core)进行全面的剖析。EPC是一个全新的、纯IP分组域的核心网,它摒弃了UMTS中的电路域,实现了数据与控制面的分离,并引入了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P-GW(PDN Gateway)、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等关键网元。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网元的功能、接口协议以及它们在用户连接、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和数据传输中的作用。例如,MME如何处理信令,S-GW和P-GW如何为用户提供数据通路,以及EPC的扁平化架构如何降低延迟和提高效率,都将一一呈现。 信道编码是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基石。本书将深入研究LTE中的信道编码技术,包括Turbo码在下行链路中的应用,以及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码在LTE-Advanced中的引入。我们将分析这些编码方案的原理、性能优势,以及它们如何与调制技术结合,共同实现高数据传输速率下的可靠通信。 第三部分:LTE-Advanced:迈向更高层次的演进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LTE-Advanced(LTE-A)的深入探讨。LTE-A是在LTE基础上的重要演进,旨在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并为5G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中,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是LTE-A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将详细阐述载波聚合的原理,即如何将多个LTE载波捆绑在一起,以实现等效于更宽带宽的传输能力,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速率。我们将探讨不同载波聚合的配置模式(contiguous and non-contiguous),以及它们对网络部署和终端设计的影响。 中继(Relay)技术在LTE-A中扮演着提升网络覆盖和容量的重要角色。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中继节点(Type 1, Type 2, etc.)及其在网络中的部署方式。中继如何通过接收并转发基站信号,有效解决室内覆盖盲区、小区边缘信号衰减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网络性能,将得到细致的分析。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在LTE-A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特别是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引入。本书将探讨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分集和复用增益。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LTE-A中高级MIMO技术,如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传输和接收,以及它如何通过协调多个基站的传输,显著提升用户在小区边界的性能。 此外,LTE-A还引入了其他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如更灵活的频谱使用(如动态频谱共享DSS)、增强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更优化的网络节能技术等。本书将对这些技术进行逐一介绍,并分析它们如何共同推动LTE-A成为一个强大且面向未来的移动通信平台。 第四部分:网络规划、部署与优化 理论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的指导。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转向LTE网络的规划、部署和优化。我们将讨论LTE网络的规划原则,包括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干扰分析等。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地理环境,科学地选择基站位置、天线配置和传输参数,将得到详细的指导。 在网络部署方面,本书将介绍LTE网络部署的流程和关键步骤,包括基站的安装、网络参数的配置、以及与核心网的对接。同时,我们将探讨LTE网络优化技术,如参数优化、小区重选策略调整、切换参数配置等,以确保网络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并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 第五部分:LTE的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将着眼于LTE的未来发展。我们将分析LTE技术向5G演进的路线图,以及LTE在5G时代的角色。尽管5G以其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时延和更广泛的连接性而备受瞩目,但LTE技术仍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5G共存,并可能通过演进技术(如LTE-LAA, NR-U)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还将探讨LTE技术在物联网(IoT)、车联网(V2X)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它如何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为构建更加智能化的未来社会贡献力量。 总结 《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LTE及其演进技术的扎实理论基础,更包含了丰富的工程实践指导。通过对UMTS的深刻理解,到LTE核心技术的精湛解析,再到LTE-Advanced的未来展望,本书旨在为所有投身于移动通信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助力他们在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浪潮中把握先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之前对LTE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面,知道它比3G快很多,但具体快在哪里,以及它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一直是一头雾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了LTE的殿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会上来就丢给我们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术语,而是先从宏观的视角介绍背景,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细节。比如,在讲到LTE的物理层时,它会先解释为什么要引入OFDM,OFDM的优势在哪里,然后再细致地讲解子载波、循环前缀等概念。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非常顺畅,并且能够真正地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书中对LTE-Advanced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多天线技术和载波聚合的深入探讨,让我对5G甚至更未来的技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通信行业的从业者,我对UMTS和LTE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总感觉在理解其演进路径和技术细节上存在一些模糊之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从UMTS到LTE-Advanced的整个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关键技术节点,例如OFDMA、MIMO、载波聚合等,进行的详细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这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逻辑清晰。书中的图示也相当生动,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图形化展示,一下子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非常站在读者的角度,力求将最前沿的技术以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想要系统性梳理LTE演进历史,或者想深入了解LTE-Advanced核心技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更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偏向理论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既有严谨的技术分析,又不乏对实际应用场景的考量。书中对UMTS和LTE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包含了对市场需求、标准制定等外部因素的考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LTE-Advanced时,着重强调了其在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性能方面的价值,比如如何通过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灵活的带宽配置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书中的很多案例分析也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的网络部署和性能表现,来解释某些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轨迹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角。它不仅详细介绍了UMTS向LTE的演进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LTE如何一步步走向LTE-Advanced,并为未来的5G技术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关键技术演进背后逻辑的分析,例如为什么需要引入OFDMA,以及MIMO技术是如何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这些解释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规律。书中的一些技术讨论,虽然有些地方涉及比较深的理论,但作者都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并且配合大量的图表,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流畅且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LTE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技术创新和演进的教科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作为一名在运营商从事网络优化工作的人员,我对LTE的实际部署和性能提升一直非常关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多的是对LTE技术如何实现高性能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是对于LTE-Advanced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网络升级的方向和重点。书中对载波聚合、大规模MIMO等先进技术的讲解,结合实际的参数设置和优化思路,为我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我能够从中找到很多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方法论,并且对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我在LTE技术的广阔领域中前行,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规划和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