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路的尽头

直到路的尽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子午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治愈
  • 自我救赎
  • 迷茫
  • 寻找
  • 人生
  • 现实
  • 孤独
  • 希望
  • 旅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2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76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生即旅行。忘川之上,漠野之中,遗落自己,发现自己。
  我希望能够远走,
  逃离我的所知,
  逃离我的所有,
  逃离我的所爱。
  我想要出发,
  不是去缥缈幻境中的西印度,
  不是去远离其他南大陆的巨大海岛,
  我只是想去任何地方,
  不论是村庄或者原野,
  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

内容简介

  6月到12月,炎夏到寒冬,亚洲至欧洲。
一个人,一台自行车的单身旅行。
从中国西安出发,穿越欧亚大陆,一直到陆地的尽头葡萄牙的罗卡角。
以灰冷的目光,吸纳15000公里旅程风景的热力。
我要逃离这座城市、这里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到远方。
待真的抵达最后的终点,诗人佩索亚的故乡,是否就会发现,如同所说的,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两样”?

作者简介

  张子午,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出版、杂志社采编。
  梦想骑着脚踏车,横跨欧亚大陆,直到路的尽头为止。这条道路看似漫长,但成功了,在完成欧亚之旅后,再度收拾行囊,骑向中东世界。

精彩书评

  

  年轻孤独的旅行者在长达半年,跨越欧亚大陆的长途旅行中,探索未知的国度,也发现从未发现的自己。旅途长征的疲惫与自身的孤寂,却让作者拥有更细腻的感觉,去感受这世界的孤寂、荒凉、善良与美好。
  ——李家同 作家
  
  对我来说,旅行迷人的地方在于:能不断地透过未知的外在遭遇来向自己反省与诘问。一种类似荡秋千的游戏,摆得越高看得越远,自以为看见更多的世界,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可笑。很难想象,外表看来惨白虚弱的作者,能在这段跨越欧亚、漫长且辛苦的旅途中,始终保持着浓郁情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诚实地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旅行终会结束,秋千停下后,那些曾有的悸动却不会消失。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一如对于旅行的喜爱。
  ——何献瑞 作家 背包客栈站长
  
  一个来自台湾年轻男子的奥德赛出航。看似自我心灵的逃亡、流离或放逐,却范围显现出无比真诚的自我透视。以肉体的长征,叩叩敲问生命与人生的诸多不解与困惑。文字简约也优美,朴实细腻的坦诚书写,令人由衷感动。万里所行经处,以敏锐的底层观察,记录四海皆然的回旋曲故事,没有批判、只有纯善的拥抱与接纳。以行者取经般的谦卑情怀,走向永无尽头的人生!是阅读与心灵漫游的双重飨宴。
  ——阮庆岳 作家 建筑师
  
  子午从事的其实是介于冒险与旅行之间、肉身与心灵共治的自我探索。透过平常阅读却出乎意料地领略了旅行者的沉重、恐惧以及对自我质疑的偏执,尽管深陷险境的焦虑的篇幅似乎多过愉悦的幸福感,但生理上极限体能般的修炼已经深化成人性精神面的形而上思考。传奇的代价是超人的意志,然则子午有的却又尽是够平凡的与世界交手的策略与手腕。综此而观,复合出的暗黝光泽,却的确在令人震撼之余,也随之渐次沉稳安静与从容开阔起来了。子午毫不避讳地检讨自己的借口、诚实面对错误决策与爱的沮丧,让原本意图不明、甚至如他所有的逃避,戏剧性地蜕变为大梦想的实践。非常引人入胜、内外皆有可能,这场亚欧大陆横跨之旅,于是成为让我动容的反英雄式小奥德赛。
  ——黎焕雄 诗人 资深剧场导演

目录

序章 遗失的拼图
第一章 逃离与追寻——中国
一旦你把世界完全看了个透,世界的终点就与你出发时的N 市没有什么两样。
起点与终点
缓慢的骑行
一个人的长征
清真寺的下午
如果有一天
意外的插曲
第二章 越过边界——哈萨克斯坦
不太记得有没有流下泪来,为眼前的壮丽而激动不已:数不尽的星星像一片银白色的网子撒满整个星空,不断闪耀。
入境仪式
阿拉木图之夜
I will survive
圣地的声响
老头的指引
另一个家
异乡,故乡
火光与烈焰
两个世界
欧亚交界
梦想的马戏团
星空下
第三章 南国——俄罗斯
我只是想逃。而这一次,几乎要成功了,我正远远地离开那座狭窄的岛屿,拥挤的城市,越来越远。
穿越,抵达
再次遇上勒索
在夜晚,一间公路餐厅
忽略的渴望
最温柔的风景
高加索的边缘
出航
第四章 旅人的天堂——土耳其
去到另一个地方,我则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平凡人。
心荡神驰初体验
如呼吸喝水般自然
土耳其面包之夜
千年一次的翻动
斋戒月第一天
从阿塔突克到帕慕克
白纸
Money、Money
海滨小屋
夜路
一股鸟气
不要忘记我
不愿长大
欢迎来到伊斯坦布尔
秘密基地
A 的来信
最后一夜
第五章 疏离之海——欧洲
对我而言,流浪的日子总有一天结束;对无乡的人而言,旅行就是生存。
隔绝的风景
空白的地图
追逐A 之信
在水里泅泳
无家之人
浮木
水都日与夜
寂寞的梦
小小的奇迹
第六章 站在路的尽头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我只是想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原野,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
回到原点
忘记自己
真真实实地活过一遍























精彩书摘

  真真实实地活过一遍
  连续在两个城市,我看见夕阳缓缓沉落在大西洋浩渺迷蒙的海面上。除了在俄罗斯黑海边的露营区,这么久的旅程里,还未曾见过那赤色的火球,将天际染上一层层橘红与金黄,在地平线后端沉落。
  火球底下是灰蓝的海水,背后是纵横交错的云卷残迹,那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每日奋力向前正对着的方向吗?我已习惯那接近黄昏时扑面而至的灼热光芒,逼得脸颊发烫,汗水使眼镜不停滑落下来;在加速度暗下去的周遭余光中,得尽快找到落脚之处的焦虑,也是因为它。
  而今我在两座城市——维亚纳堡(Viana do Castelo)与波图(Porto),站在前者的山坡上,沿着后者的杜若河(Douro)走向海岸,注视着那颗火球,那颗使得我能够看见道路的明灯,那不用指南针也能辨别方向的目标。
  再向西,就只有大海与夕阳。我感到不太真实,这就是尽头了吗?
  但我知道葡萄牙正在治愈我,以它辉煌的阳光、狭小陈旧的街道、敷满金箔同时陈旧蒙尘的教堂、比意大利还香醇浓郁的黑咖啡、处处显露出的老派悠闲步调,还有不可尽数,无法形容的安静、缓慢、薄雾、炊烟、暮色微光……
  虽然这里仍然不可能有人会请你回他家,疯狂地与你打招呼,免费请你吃冰激凌,无保留地跟你分享他们生活的一切,但葡萄牙人那温和的一抹微笑,我想是再适宜不过的告别。
  我的速度慢了下来,时常骑不到三四十公里,找到一处安静的收费营地或青年旅馆就停下来,慢慢地扎营、吃饭、盥洗、张罗生活琐事,不用挂任何行李地骑到邻近的区域闲晃。
  我享受温暖阳光照射在身上的舒畅;坐在小镇咖啡店里与当地人一同啜饮小杯黑咖啡;为每个温和的脸庞感动不已;在雨雾中的寂静山林里感受神秘的震颤;咬紧牙根在摄氏一两度的暗夜里钻出满是露水的睡袋、帐篷,全身颤抖不止地在草地上小便,在源源冒出的雾气中,抬头仰望星空。
  葡萄牙不是连续不断的整体,它不特别荒凉、壮阔、华丽、热情,反而有点狭小、有些穷困、有点平凡、有些沧桑。它不像是一趟壮阔旅程到了最后,会发生戏剧化结尾的场景。
  它是片片断断的絮语,亲密而即时地在我耳边响起。夹在植满橄榄树的干燥山岭与无边无际的大西洋间,我在这片狭小的土地缓慢移动,让气味、声音、光线、温度、城市、海洋……团团包裹。
  阳光正炽的午后,柯音布拉(Coimbra)建在山坡上的老城区里,石板斜坡小巷如迷宫般盘旋交错。我在斑驳的墙垣间漫步,阴影与光亮对比强烈,映照或遮蔽着门内华丽的地毯、古董饰品,与门外凋敝的楼宇门面。走过一扇大大的窗边,约是两层楼的高度,没有玻璃或窗框的遮挡,拉上的红色布帘随风轻拍、舞动,随之传来一阵乐音。
  从一开始的模糊隐微,直到越来越清晰,一股说不上来的感觉袭上心头,我确定听过这首曲子,但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一首。我站在墙边怔怔地望着飘动的红色窗帘,听着这似曾相识的声音。
  没有任何歌词,随着背景的钢琴伴奏,只有灵魂味十足的浑厚黑人女声,像一波波海潮袭来地低吟着、呜咽着,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抑郁感伤,撕心裂掏肺地像是要把她所有一切的忧伤、狂喜、愤怒、欢欣,全部一股脑地赤裸裸地坦露出来。
  我突然记起来,这首歌是Pink 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专辑里的一首曲子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一场天空中的伟大演唱会”。那是某一代人永远的摇滚启蒙,也是我中学时期自己第一次花钱买的CD 专辑,结束高中生涯就没听了吧,CD 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正当我听得入迷,心神跟着跌宕起伏、激动不已时,吟唱声骤然下降,越来越细、越来越微弱,像是最后一眼的夕阳,落下在灰蓝色大海的后方,在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光线消逝,夜色降临。
  这就是旅程快要结束前的真实感受,来得很突然,似乎是刚刚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然后就是尽头了。
  所有的经历、情绪、感受,不管怎么样曲折起伏,就像这首曲子,在时间之流中,终有结束的一刻。那个结束的声音,不是欢庆高呼,不是激动落泪,不是以为我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凡、获得改变。而是平静、低缓,偶有一丝缭绕的不舍,最后不知不觉地融入寂静。
  太阳依旧灿烂,大海依旧蔚蓝,沿着里斯本往西,骑过一段平凡无奇的郊区,沿着弯曲的丘陵路面,我来到最西端的海岸旁。从现在的方向看去,弧形海岸的对面,隔着海水,一座深褐色岬角突起在海面上,荒疏不毛,只有几撮聊胜于无的绿色小点,零落地附着其上。海岬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安静无声地俯卧在那里,一动不动,接近头顶的地方,几栋矮房及灯塔依稀可见。
  该不会就是罗卡角吧?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我拿出地图,再三估算距离,判断方位,应该就是了。才骑了不到一上午,这么一大段时间所追寻的方向,就突然出现在眼前。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我不想再啃着面包加罐头了,经过一间海边的餐厅,完全不看菜单上的价格,直接点了侍者在桌边向我推荐的活跳跳的鲜鱼。从小菜、前菜、汤、主菜到饮料,一道接一道,自己从来没有花钱吃得这么丰盛过,而代价是五十欧元,约台币两千三百元。不知是中了什么邪,看到账单,我竟异常冷静,毫不考虑地掏出钞票付账。
  沿着指标,顺着小路,一个劲地倾斜下坡,像是从高山之巅瞬间下降,强风正对着我狂灌。成排的路灯与电线后头,就是我在另一侧看见的灯塔。前方的广场上停了好几台大型游览车,成群的游客熙熙攘攘地走向海岬最末端的平台,我也将自行车牵下去,那里立了一座十字架,面向大海。
  十字架底下有一块纪念碑, CABO DA ROCA 大大的字样清晰可见,还有它的方位:北纬38 度47 分,西经9 度30 分,以及一位葡萄牙诗人卡梅士(Cames)的诗句:“这里……陆地终结,大海起始。”
  下方刻着这座纪念碑的建造日期——1979——我出生的那一年.
  游客络绎不绝,每个人都像是中了乐透彩一般,为自己来到这欧洲大陆最西端而兴奋、得意不已。十字架纪念碑、大海旁的围墙边,永远是一轮接一轮的人群,等着拍下到此一游的倩影。没人对我多加留意。
  我也站在这座跟我同岁的十字架纪念碑旁,扶着自行车傻笑,请别人帮我拍张照。拍完以后,我来到围墙边,背对人群,靠在上头,望着下方的大西洋。
  路的尽头,海是最后一道界线,无边无际的深沉湛蓝,是我跨不过去的领域。
  我已来到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的故乡,已经过他的城市,抵达当初设想的终点。他的书被过多的行李杂物压在底下,加上每日奔波于途,其实一离开台湾后,已无余力翻开来看。但那些句子,我还记得。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逃离我的
  所爱。我想要出发,不是去缥缈幻境中的西印度,不是去远离其
  他南大陆的巨大海岛,我只是想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原野,
  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
  身体像有一股平静的河流淌而过,带着我一同流进这片最后的大海。
  刺眼的太阳与不止息的强劲海风中,我似乎还能看见一张张相遇的面容、连续不断的身体记忆、方向与迷惑、孤独与自由、美丽与猥琐、希望与恐惧、追寻与失落……
  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逃离了什么?找到了什么?领悟,
  或者迷惑?
  我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既看见自己,又忘了自己。
  答案,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路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分每一秒,即使只是短暂的一瞬,都将永志不忘。因为它们如此真实。
  真真实实地活过一遍。
  你想要旅行吗?要旅行的话,你只需要存在就行。
  Deniz,土耳其人这么称呼海,也是这台自行车的名字,我们
  一路从乌鲁木齐来到这里。
  到了,这就是路的尽头,我轻声对自己说。
  回到公路上,我继续朝未知的地方,向前。
  ……

前言/序言


  起点与终点
  收拾完最后的行李,我将一本书塞进马鞍袋剩下的空间。
  书不厚,一段一段短短的文章,既像诗又像散文,主题各自独立,任何时候翻开来,看上一段,没有前后连贯的问题,颇适合打发独自一人的漫长时光。
  虽然已经买了很久,不过翻译得有些拗口,翻了好几回,仍很少能完整读完一篇。但偶然看见的几行字,却深印脑海:
  “一旦你把世界完全看了个透,世界的终点就与你出发时的
  N 市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世界的终点以及世界的起点,只不
  过是我们有关世界的概念。仅仅是在我们的内心里,景观才成其
  为景观。”
  这段文字是20 世纪30 年代的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 Pessoa)所写,他终身未婚,没有什么亲友,在贸易公司当个小职员,18 岁以后从未离开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默默写作,以多种化名,创造出不同的书写者,留下大量驳杂的诗文。
  看到这段句子的时候,我正在准备一趟旅程。
  从台北,这个我生长了近30 年的地方出发,朝向欧亚大陆的最尽头、道路的终点——葡萄牙的罗卡角。
  待真的抵达最后的终点,诗人的故乡,是否就会发现,如同佩索亚所说的,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两样”?
  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片横在中间的欧亚大陆,所有的未知,如挥之不去的阴影或浓雾,罩在前方。
  被偷、被骗、被抢,迷路、缺水、饥饿,还能活着回来吗?
  这些念头不时浮现,但已箭在弦上,非走不可了。
  我要逃离这座城市、这里的生活。 骑着自行车,去到远方。
  就像18 岁那年夏天,因为缺课太多被当时就读的大学退学,高中同学提议骑自行车环岛。二话不说,我借了一台破烂的车,行李捆一捆,罩上垃圾袋防雨,就这么沿着东部海岸颤颤巍巍地出发了。
  兼程赶路,深怕抵达不了下一个地方,但在使用自己身体的力量前进中,我获得莫大的成就感与单纯的喜悦,弥补了现实的挫折与失意。青涩的肉体充满疲惫、痛苦、兴奋的汗水,第一次流进这座岛屿的土地上。之后几乎每一个暑假,我都要骑车上路。
  自行车轮胎、踏板、各部机件不停转动的声音,它们的节奏与韵律,几乎是一首公路上的乐曲。调匀自己的呼吸,汗水被风吹干,身体律动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我已经不是在“观赏”风景,我和我缓缓前进的车已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样使用自己身体的力量让我感到一种强大的连续与真实。每日为着一个确定的方向不停前进,我以为我已找到某种重要的东西。
  进入社会后,在令人窒息、无望的办公室里,领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微薄薪水,我时时怀念着骑车环岛的日子。但暑假已永远结束了。只能趁着周末,骑着新买的登山车,到台北的郊山:外双溪、内湖、阳明山,沿着盆地的边缘,暂时呼吸到一点自由的空气。
  某日在网络上闲晃,偶然看见云门舞集的“流浪者计划”,赞助年轻人一点钱,去异国旅行。犹如看到一盏摇曳的烛光,我那渴望逃离、渴望改变的想望再次被照亮。
  但看到历届获选者,都已有丰富的创作或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旅行也都有个明确的方向。而我手边仅有称得上是“作品”的东西,只是大学那几年晃荡日子中,自己拍下、冲洗、放大的黑白摄影。
  对于要去哪里,也没有肯定、确切的方向。
  那些影像忧郁又沉默,是我那段时间漫无目的晃荡的轨迹,已经堆积在一个个大箱子里尘封已久,几乎要被我遗忘。
  我重新翻出那些底片,拿去手工冲洗成大幅大幅的相片,赶在报名截止前的最后一天,连同匆匆拼凑出来的动机与路线,一并寄出去申请。一个月后,我在办公室里接到电话通知,计划获得通过,我压抑着不要叫出声来。
  “可是我们最多只能给你十万元台币哦,而且因为你不是单一定点来回,回程机票也要你自己想办法。”电话那头的小姐最后这么说着。我的路线距离、时间跨度,都远远超出历年来的流浪者。
  钱不够,就用自己的。我没有多再要求些什么,工作一年存下来的钱,应该不至于饿死。没想到我胡乱拼凑出来的大梦现在成为现实,来不及紧张焦虑,我像是剧本还没看两眼,就被匆匆推上台演戏的路人甲,硬着头皮上场。
  我在炎热的五六月,仔细研究该走哪些国家,奔波于各国代表处间申请签证,算好每一地麻烦的出入境期限,接外快多赚点旅费,投企划案寻求捷安特赞助自行车及相关配件,四处请教自行车维修保养的知识;苦恼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打包行李,将自行车拆解装箱……
  关于行程,我写着想效法古代东西方的伟大旅行者:西行的玄奘与向东的马可·波罗,从中国西安出发,骑着自行车,用自己身体的力量,穿越这片广袤相连的土地:欧亚大陆。
  古代的旅者,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或遥远异国的奇珍异宝,
  不畏艰难展开刻苦的旅途,而我呢?为何上路,自己骑脚踏车到那么远的地方?
  我只有一个模糊的、遥远的、单纯的目标——罗卡角——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尽头。
  或许是太怀念那每一个骑自行车环岛的暑假,当年的旅伴都已经各奔东西,迎向他们各自的人生阶段时,我却擅自将青春时代的远行无限延长,独自踏上。
  或许追寻古代旅行者的脚步只是一个借口,在一次次环岛的旅程结束,终究回到台北的家,这一次,我要离开岛屿,走得越远越好,亲自看看这个世界。
  生活在里斯本的诗人哪里也没去,看似自闭地活在自己脑海的宇宙里,“你想要旅行吗?要旅行的话,你只需要存在就行。”
  我孤僻地生活在台北城,还看不清内心的风景。
  当抵达最后一个国度:葡萄牙;诗人的城市:里斯本;道路的终点:罗卡角。我是否能明白这些字句,明白自己?
  我逃离现实的战场,投身到一片未知的疆域,向路的尽头出发。


《直到路的尽头》:一段关于寻找与告别的史诗 引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未尽的路,一段无法释怀的过去,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或许是儿时未曾说出口的告白,或许是错失良机的悔恨,又或许是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直到路的尽头》便是一部深刻描绘了这种寻觅与告别的史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条线性的人生轨迹,而是一幅由无数片段、回忆、选择和妥协 woven 而成的挂毯,其核心在于探讨:当一个人决定穷尽所有,去追逐那个心中最深处的“尽头”时,他/她会遇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人物群像: 故事围绕着几个在人生岔路口徘徊的灵魂展开。 陆远: 他是故事的主角,一个内心深处怀揣着某种执念的男人。这份执念并非指向物质的成功,也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一种更为抽象、更为本源的追寻。他可能是在一段关系中留下了遗憾,也可能是在年少时对某种可能性选择了放弃,而现在,他决心要回到那个原点,去重新审视,去寻找那个失落的答案。他的旅程充满了孤独和自我怀疑,他常常在黑夜中与自己的过往对话,试图在时间的洪流中抓住那转瞬即逝的碎片。陆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有他的脆弱,他的犹豫,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的追寻更显真实和动人。他的眼神里,总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以及对未知前方隐隐的期待。 苏韵: 她是陆远生命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是连接他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他执念的某种具象化。她可能是一个已经远去的身影,一个存在于记忆中的符号,也可能是一个依然活在当下,却与陆远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苏韵身上承载着陆远心中关于美好、关于青春、关于选择的复杂情感。她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独立的,甚至是带着某种命运的残酷。她的出现,往往会激起陆远心中最深处的涟漪,让他不得不面对那些他试图逃避的现实。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陆远前行的动力,也可能成为他沉沦的诱因。 老张: 他是陆远旅途中的一位过客,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长者。老张可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一个看透了世事变迁的智者,也可能是一个曾经怀揣过梦想,却最终归于平凡的老人。他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偶尔给予陆远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蕴含深刻哲理的建议。他可能用最朴实的话语,点醒陆远心中的迷茫,也可能只是静静地听,用沉默的力量给予支持。老张的出现,为陆远冰冷孤寂的旅途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也提醒着陆远,在追寻“尽头”的同时,不应忘记脚下的风景和身边的人。 林溪: 她是陆远在追寻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一个与陆远有着相似境遇,或是在另一个层面与陆远产生共鸣的灵魂。林溪可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一个对生活有着自己理解和坚持的人。她与陆远的相遇,并非偶然,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他们可能因为共同的经历,因为相似的孤独,而走到一起。林溪的出现,为陆远冰冷的世界带来了一丝生机,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尽头”的定义。她可能是陆远的知己,也可能是他人生旅途中短暂的停靠,她的存在,让陆远的追寻不再那么孤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选择。 故事脉络: 《直到路的尽头》并非讲述一个线性发展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层层剥落的洋葱,每一层都揭示着主人公内心更深处的秘密。 起源与驱使: 故事的开端,我们看到陆远被一种莫名的冲动所驱使,离开了他熟悉的生活,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这个“尽头”在他心中盘踞已久,成为他所有行动的源头。这个“尽头”可能是一个被遗忘的承诺,一个未解的谜团,一个对过去的补偿,抑或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他出发时,可能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色彩,以为只要抵达那个地方,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有的遗憾都能被弥补。 旅途的挑战: 随着陆远的深入,他所遇到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这些挑战不仅是外界的阻碍,更多的是内心的挣扎。他可能要面对曾经的伤痛,要处理复杂的过往纠葛,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回溯、反思,试图在过去的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他可能会遇到欺骗、误解、甚至是背叛,这些都让他对自己的初衷产生了动摇。 人际的羁绊: 在陆远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或深刻地影响着他,或只是短暂的出现,但都为他的生命留下了印记。苏韵的出现,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带来迷茫。老张的智慧,如同一盏灯,在陆远最黑暗的时刻给予微光。林溪的陪伴,则如同一股暖流,暂时驱散了陆远心中的寒意。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温情,也有冲突,既有理解,也有隔阂。他们共同构成了陆远生命中不断变化的风景。 “尽头”的模糊: 随着故事的推进,陆远渐渐发现,他所追寻的“尽头”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答案,也可能是一个过程。他发现,所谓的“尽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他自身的内心之中。曾经他以为需要跨越千山万水才能抵达的地方,也许就在他出发的那一刻,已经悄然存在。他开始质疑,他一直以来追寻的,究竟是外部的目标,还是内心的平静? 告别与释然: 故事的高潮并非是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陆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洗礼后,对过去、对自我、对生命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学会放下,学会告别。这种告别,可能指向一段已经结束的关系,可能指向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指向一个过去的自己。当他最终理解了“直到路的尽头”的真正含义,他可能并没有到达一个所谓的终点,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向前。 主题探讨: 《直到路的尽头》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执念与放下: 故事的核心在于探讨人们如何面对内心的执念,以及如何学会放下。陆远的执念,驱使他踏上征途,但也让他一度陷入痛苦的泥沼。最终,他能否放下,不仅决定了他能否找到内心的宁静,也决定了他能否真正地“抵达”自己。 记忆与现实: 陆远的追寻,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记忆的重塑和解读。他试图通过抵达“尽头”来修正过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记忆也可能充满欺骗。故事展现了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人们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孤独与陪伴: 陆远的旅程,充满了孤独。但在这孤独中,他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的出现,或多或少地缓解了他的孤独,也让他看到了人性中复杂而温暖的一面。故事探讨了在人生旅途中,孤独的必然性,以及在孤独中寻求连接的重要性。 寻找与失落: 故事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个“找到”的故事,它更关注“寻找”的过程本身。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找到答案,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失落。而有时候,真正的收获,恰恰在于那些失落的瞬间。 生命的意义: 最终,《直到路的尽头》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抵达某个特定的目的地,而在于追寻的过程,在于每一次的经历,在于每一次的选择,在于每一次的告别。 结语: 《直到路的尽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复杂的人生课题摆在读者面前。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尽头”的渴望,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痛苦、迷茫、以及最终的释然。它告诉我们,人生最漫长的旅途,往往是通往内心的道路,而这条路,可能才刚刚开始,也可能,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然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它带给我的触动。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用最真挚的情感,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世界。书中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广袤无垠的荒野,还是繁华喧嚣的都市,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能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温度,听到雨滴落在窗棂的声响,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角色塑造更是出类拔萃,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而是有着各自的挣扎、困惑和成长。我常常在他们的选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他们的喜悦而欣喜,为他们的痛苦而揪心。他们的故事,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真实而残酷的人生缩影,但恰恰是这份真实,让他们的经历显得如此动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又真的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吗?它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你沉思,又能让你感动的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经历,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看到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探索,看到了他们在面对选择时的挣扎与抉择。书中的人物,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和你我一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和梦想,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真实感,让他们的故事更加动人,更加引人深思。我被他们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所触动,也为他们的坚持与勇气而喝彩。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灵魂的对话,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场景描绘得意味深长,将最普通的情感放大到极致。我仿佛跟随主人公一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失落,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书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尤其出色,那些潜藏的情绪,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都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也看到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强。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影子。我被他们的勇气所感动,也为他们的迷茫而叹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成长”的意义,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和牺牲。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仿佛告别了一群熟悉的朋友。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惊艳的阅读体验。从最初的好奇,到逐渐被深深吸引,再到合上书页后的久久回味,这本书就像一部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惊喜。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宏大的背景,也能用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最复杂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他对节奏的把控,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流深,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心弦。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我身边,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情感真实而饱满。我沉浸在他们的爱恨情仇中,感受着他们面对抉择时的纠结与勇气。有一种角色,他们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引领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他们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一样,在生活的洪流中奋力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多层次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精彩故事的期待,更在无形中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开始反思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情感,开始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阳光,但也正是那些阴影,才让光明显得更加珍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叙事之中,每一个情节都牵动着我的神经。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他构建的世界观既宏大又细致,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我被卷入了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叠叠的谜团。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他们的选择影响着彼此的未来。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看到了难以逾越的困境。他们并非完美无瑕,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而是用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我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悲伤,也为他们的坚持而感到敬佩。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束微光,能够指引我们前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潜藏的力量。

评分

该不会就是罗卡角吧?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我拿出地图,再三估算距离,判断方位,应该就是了。才骑了不到一上午,这么一大段时间所追寻的方向,就突然出现在眼前。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我不想再啃着面包加罐头了,经过一间海边的餐厅,完全不看菜单上的价格,直接点了侍者在桌边向我推荐的活跳跳的鲜鱼。从小菜、前菜、汤、主菜到饮料,一道接一道,自己从来没有花钱吃得这么丰盛过,而代价是五十欧元,约台币两千三百元。不知是中了什么邪,看到账单,我竟异常冷静,毫不考虑地掏出钞票付账。

评分

与女儿相依为命的靖子,失手杀了上门纠缠勒索的前夫。

评分

34.1%

评分

我突然记起来,这首歌是Pink 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专辑里的一首曲子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一场天空中的伟大演唱会”。那是某一代人永远的摇滚启蒙,也是我中学时期自己第一次花钱买的CD 专辑,结束高中生涯就没听了吧,CD 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评分

这段文字是20 世纪30 年代的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 Pessoa)所写,他终身未婚,没有什么亲友,在贸易公司当个小职员,18 岁以后从未离开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默默写作,以多种化名,创造出不同的书写者,留下大量驳杂的诗文。

评分

作者: 張子午

评分

人,忘川之上;生,漠野之中;即,遗落自己。这是一本作者行走的感悟。可以看看。

评分

出版年: 1901-1

评分

看了之后才知道,作者是TW省的,所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