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戒庵老人漫笔》是明代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记载了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保留了宋元人和明代人物言论行事及其诗文、书信;记述了明代的社会异闻。
此书是他晚年的笔记,也间或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在一些问题的考订上颇有见地。
总的看来,此书有价值的疻发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明代的有关典章制度和一些人物行实的记载;一是关于前代典故及遗闻轶可补史传之未备者;一是辨析一些学术上有纷争的问题。以上三个方面,这里仅举几例。
这次整理即以常州先哲遗书本为底本,通校了明万历刻本,参校清顺治刻本。在校勘过程中,凡是取校本与底本在歧异或据以改字的,一般都在校记中交代,并尽量参考明代其它书籍,判断是非。不能断定的,亦存异说以供参考。如遇有三本虽文字有小异,但
李如一序
卷一
太祖御札
祭庙馒头
太祖驾幸君山
梁栋注油
凤阳父老
正德艺术
替谷巡更
宫女护领
拣花舍人
古阴阳地字
梁四公
太祖驾幸顾龙山
罩甲
琼花镇
江阴异鱼
鸡鸣寺镇寺经像
念佛刻石
验月体
阴阳互藏
五行生克
礼纬含文嘉
宣德御画
天台奇迹
张乖岸论阴阳
唭(口疑)
木皮代瓦
宸濠元宵纸船
举逆祸兆
江西蚌眼谣
陆墓促见盆
江阴三胜事
江阴徐世英异宠
妓巧慧
沈括论字体
论神光经
论路史
字音读误
流贼题驿
歌童书算奇遇
郡摩银杏火发
听松寺
游春黄胖诗
靖江漂没
国初讳用元字
八崴知昼
论存经议经
大雄黄
辨珠法
腊字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王穉登戒庵老人漫笔序
钱裔美跋
李成之重刻漫笔跋
盛宜怀跋
四库全书总目戒庵漫笔提要
初读《戒庵老人漫笔》,便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而是更像一本饱含个人情感和见解的笔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带着一股探究的精神,对史料进行一番“品鉴”。他对于元明两代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猎,并常常能从细微之处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真相,或是提出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人雅事的描绘,那些关于诗社、书画、园林的点滴记录,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的时代,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对官场运作的描绘也十分生动,那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些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博弈,都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化的历史答案,而在于启发读者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历史判断力。
评分读《戒庵老人漫笔》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的对话。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元明两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以及那些被大历史洪流淹没的细枝末节。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零散的史料碎片精心串联,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官场生态的描写,那些官僚的蝇营狗苟、文人的风骨气节,都跃然纸上,仿佛能听见他们低语,看见他们眼中的光芒或黯淡。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视角独特,不落俗套,常常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它不像那些宏大的史书,字字珠玑,动辄谈论朝代兴衰;它更像是文人案头的随笔,信手拈来,却又饱含深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汇聚而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感同身受。
评分翻开《戒庵老人漫笔》,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市井,又像是漫步在皇家宫阙的深处。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士人间的清谈雅集,茶香袅袅,诗意盎然;时而又如刀锋般犀利,揭示出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权臣的跋扈与帝王的猜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漫”——不拘泥于体例,不局限于题材,从衣食住行到诗词歌赋,从朝堂轶事到民间传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这种包容性恰恰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不是被裁剪过的完美叙事,而是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和复杂性的生活本身。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他们或许微不足道,却构成了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元明两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仅仅局限于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
评分《戒庵老人漫笔》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仿佛一位老友,闲坐案前,呷一口清茶,娓娓道来他所收集、所感悟的元明往事。字里行间,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真诚的分享和敏锐的观察。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所打动,比如某个官员的家宴,某个文人的书房陈设,甚至是市井小贩的叫卖声,这些细微之处,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作者以一种温和而智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逻辑,去探究事件的深层原因。有时候,一段简短的文字,却能引发我长时间的沉思,让我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甚至是整个时代的认识,发生微妙的转变。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读越觉得作者的博学和洞见令人折服。
评分《戒庵老人漫笔》这本书,就像是一座宝库,里面藏满了元明两代的历史珍珠。作者以他丰富的史料积累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大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杂”,但这种杂却是有序的,作者将各种零散的史料,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史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被淹没的史料的挖掘和梳理,它们虽然不为人熟知,却能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全新的视角。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与书中人物一同悲喜。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是在讨论一些严肃的历史话题时,也显得轻松有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体现在宏大的事件中,也蕴藏在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里。
评分论路史
评分罩甲
评分到货很快也很及时,书品相完好无瑕疵。
评分李如一序
评分那一年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还是柏林墙倒塌的一年。我们这一代见证了苏联东欧解体,并且对于这种政治制度或者对于苏联没有丝毫的喜爱和怀念。我一向对“反资本主义”那些传统而粗糙的论调免疫,有些论调直接忽略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的失败,很多则与超越它所必需的理性手段有道而驰。我没有兴趣去谴责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本身——特别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会不平等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正如1789年《人权宣言》第一条宣告的,“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尽管这个社会公正的定义不严密但吸引人,它根植于历史。我们暂且接受它,我随后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相比之下,毫不谦虚说,我更热衷于讨论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机构和政策。此外,我希望看到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有效而高效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是通过民主辩论而形成的大众都能理解的法规。 也许我还应该补充一点,在我22岁的时候,我体验了一次美国梦,那时候我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大学。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次经历对于我都是决定性的。这是我第一次踏足于美国土地,且我的工作很快得到认可,这种感觉非常好。这是一个懂得在它需要时如何去吸引移民的国家!但是,到我25岁的时候,我很快意识到我想要回到法国和欧洲。从那时起,除了一些短期的旅行,我再也没有离开过巴黎。我做出这个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这本书有直接关系:我发现美国经济学家的工作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诚然,他们都非常聪明,我在那个时期也结交了许多好友。但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对世界经济问题一无所知。我的论文都是由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定理组成,但同行们都喜欢我的工作。我迅速地认识到自库兹涅茨之后,再也没有同行花精力去收集不平等的动态变化的历史数据,反而是在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大量生产纯理论的结果,并期望我也这么做。回到法国后,我开始收集这些缺失的数据。 坦率地说,目前的经济学科不惜牺牲历史研究,牺牲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盲目地追求数学模型,追求纯理论的、高度理想化的推测。这种幼稚的做法应该被摒弃了。经济学家们往往沉浸于琐碎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中。这种对数学的痴迷是获取科学性表象的一个捷径,因为这样不需要回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更复杂的问题。在法国做一个理论经济学家有个很大的优势:在这里,经济学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以及政界、金融界精英的高度重视,因此他们必须撇开对其他学科的轻视以及对于科学合理性的荒谬要求,尽管事实是他们对任何事情几乎都一无所知。无论如何,这正是这一门学科和所有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从零开始更有希望获得重大进步。我认为,在法国,经济学家略微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让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非学术圈的人们相信,他们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尽管他们并不总是成功的)。我在波士顿教书时的梦想是到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书,那里的教员里有好些重要人物,如吕西安·费夫尔、费尔南·布劳岱尔、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皮埃尔·布尔迪厄、弗朗索瓦丝·和瑞提尔、莫里斯·古德利尔。我敢冒着被认为有些盲目爱国的风险,承认这一点吗?自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科学已经对财富分配和社会阶级问题丧失了绝大部分兴趣,尽管我对此深感遗憾,但比起罗伯特·索洛,甚至是西蒙?库兹涅茨,我也许更加钦佩上述学者。在此之前,关于收入、工资、价格和财富的统计在历史和社会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管怎样,我希望专业的社会科学家和所有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意思的东西,那些声称“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但对于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有着强烈看法的人也可以从这本书受益。 事实上,经济学并不应该试图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只有与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进步。社会学科共同特点是知之甚少却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学科争吵之中。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和社会阶级的结构,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务实的态度,利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从基本的问题开始,并试图去回答它们。学科争论和地盘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眼里,这本书是个经济学作品,也同时是一部历史学作品。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与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于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论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得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于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
评分有三本虽文字有小异,但文义并无出入者,为避免烦琐,就不再一一出校了。
评分活动太给力了,便宜啊!
评分罩甲
评分祭庙馒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