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455-2012):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 [Coated Stamp Paper(Coated Stamp Base Paper)]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455-2012):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 [Coated Stamp Paper(Coated Stamp Base Pape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編
圖書標籤:
  • 輕工行業標準
  • 郵票紙
  • 塗布紙
  • QB/T 1455-2012
  • 標準
  • 印刷
  • 包裝
  • 紙張
  • 郵票
  • 行業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155019.37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790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oated Stamp Paper(Coated Stamp Base Paper)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455-2012):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規定瞭塗布郵票紙及塗布郵票原紙的産品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和貯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455-2012):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適用於塗布郵票紙及用於製作塗布郵票紙的原紙。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中國近現代郵票與集郵史話》 作者: 佚名(根據曆史資料匯編) 齣版社: 郵政史料研究會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翔實而深入地梳理中國近現代郵票發展脈絡與郵政史變遷的專業論著。全書秉承嚴謹的史學研究態度,側重於對特定曆史時期郵票設計、印製技術、發行背景及其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角色的多維度解讀,旨在為郵票收藏傢、曆史研究者以及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視角。 本書並未聚焦於任何單一的工業技術標準或特定的紙張規格,而是將研究的聚光燈投嚮瞭郵票作為國傢名片和曆史見證物的文化載體屬性。全書結構清晰,主要分為四個宏大的篇章,輔以豐富的圖版和詳盡的注釋。 第一章:晚清郵政的肇始與早期郵票的設計哲學(約1878-1911年) 本章深入探討瞭中國近代郵政體係的建立過程,從海關郵政的萌芽到國傢郵政的獨立運營。重點分析瞭清末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的設計理念與圖案選擇背後的政治文化意涵。研究詳細對比瞭早期郵票在圖案選取上,如何從傳統的龍紋符號逐漸過渡到更具現代國傢象徵意義的元素,例如萬壽圖、宮廷建築等。 在技術層麵,本章對早期郵票所采用的雕刻凹版印刷工藝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探討瞭不同時期印刷廠(如上海造幣廠、北京印鈔廠)在製版和印刷工藝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郵票的最終品相和存世量。關於紙張的選擇,本章側重於描述早期郵票所使用的手工抄紙和早期機製紙張的物理特性和辨識要點,如水印的類型(如“天地”水印、無水印)及其在鑒定時期的重要性,而非探討特定塗布工藝對紙張錶麵的化學處理。本章對“紅印改值郵票”的背景與印製過程中的人為失誤進行瞭詳盡的考證,揭示瞭清末財政動蕩對郵票發行的實際影響。 第二章:民國時期郵票的多元化與政治風雲的摺射(約1912-1949年) 民國時期是中國郵票設計風格最為多元化的階段。本章詳細梳理瞭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南方軍政府以及後來的國民政府在不同曆史階段發行的各類郵票。著重分析瞭“共和紀念郵票”、“孫中山像郵票”係列的設計演變,以及因政權更迭而導緻的郵票票麵文字、麵值的頻繁變更。 本章對“倒扣票”、“改值票”和“欠資票”等特殊郵票進行瞭專題研究,闡釋瞭在戰亂和通貨膨脹背景下,郵政當局如何利用現有郵票資源進行應急處理。在紙張描述上,本章著眼於紙張在不同時期的“手感”和“光學特性”,例如對1930年代後期和抗戰時期紙張因原料短缺而齣現的粗糙感、發黃現象的描述,以及對不同油墨色譜的分析,而非關注塗布塗層對紙張錶麵的精密控製。本章還特彆收錄瞭部分地方軍閥發行的“軍郵”及其與中央郵票在規格上的差異對比。 第三章:解放區郵票的創新與郵政建設的艱辛探索(約1920s-1949年) 本書的第三章將焦點轉嚮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解放區郵票的發行曆史。這一時期的郵票發行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艱苦性,是研究中國革命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本章係統整理瞭鄂豫皖、陝甘寜邊區、東北抗日聯軍等根據地發行的郵票,揭示瞭這些早期郵票(許多是手工印製或使用簡易設備的産物)的設計如何緊密結閤當時的革命主題和群眾基礎。 研究詳述瞭根據地郵票在製版工藝上的巨大突破與限製,例如使用木刻、石印甚至蠟紙印刷的方式,以及對油墨和紙張(常常是本地生産或迴收的紙張)的因地製宜的選擇。對於紙張的描述,本章強調瞭其“縴維結構的不均勻性”、“透光性差”以及“墨跡滲透性”等特徵,這些特徵直接反映瞭當時物資的匱乏,與標準化的工業塗布紙張形成瞭鮮明對比。本章還收錄瞭部分解放區郵票的獨特銷戳和使用實例,證明瞭其作為正式郵資憑證的曆史效力。 第四章:五十年代至今的郵票與集郵文化的演變 本章概述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郵票設計如何服務於國傢建設、對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職能。詳述瞭第一套“普票”的發行,以及“紀念郵票”係列如何係統地宣傳瞭國傢重大事件、曆史人物和科技成就(如“紀1-特5”係列)。 在技術分析上,本章著重於介紹瞭1950年代中期以後引進的先進印刷技術,如凸版、平版、凹版組閤印刷的應用,以及郵票防僞特徵(如專用安全紙張、特種油墨)的引入。對於紙張的研究,本章側重於描述瞭特定時期郵票所使用的紙張在“白度”、“平滑度”和“抗張強度”等方麵的顯著提升,這些提升是與國傢工業體係發展同步的。本章亦探討瞭改革開放以來,集郵活動在國內的普及,以及郵票設計如何與國際接軌,形成瞭獨特的當代中國郵票藝術風格。 結語: 本書通過對郵票的曆史、藝術與技術側麵的多角度考察,旨在展現中國近現代郵票作為“國傢檔案”的獨特價值。全書嚴格遵循曆史文獻記載,對郵票的發行背景、藝術風格和技術特徵進行瞭深入剖析,力求提供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郵政史著作。本書所涵蓋的範圍嚴格限定於郵票的實物、曆史背景和印刷工藝的宏觀描述,對工業標準中關於紙張錶麵塗層配方的精確量化指標,不作為本書的研究範疇和內容側重。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攻讀高分子材料工程的研究生,我的畢業論文方嚮聚焦於功能性塗層材料在特種紙張中的應用。這本書對我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一篇寬泛的綜述,而是直接截取瞭中國特定應用場景下對塗布紙張的“最高要求”。我特彆關注標準中關於“塗層組分”和“光澤度控製”的部分。雖然標準不會給齣具體的化學配方——那是商業機密——但它對塗層“功能性”的要求(例如,是否要求抗紫外綫、耐摩擦等),為我設計新型環保型塗層材料提供瞭明確的性能靶點。例如,如果目標是提高紙張的錶麵能以利於溶劑型油墨的附著,我需要研究如何調整塗層中的助劑比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市場驗證過”的質量框架,讓我可以將實驗室階段的創新成果,對照到實際工業生産所能接受的公差範圍內進行評估,極大地縮短瞭從理論到實踐的距離。

評分

我是一位新入行的紙張貿易商,主要負責為一些特定的印刷廠提供各類特種紙張的解決方案。坦率地說,這本書,或者說這個QB/T標準,對我們日常的采購決策和質量控製流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依賴供應商提供的樣品和口頭描述來判斷一批“塗布郵票紙”是否閤格,但標準的齣現,提供瞭一套統一的、可量化的評估體係。比如,關於塗層的粘閤牢固度測試方法,標準裏描述的步驟和允許的偏差範圍,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通過第三方檢測來拒絕不達標的批次。更關鍵的是,它清晰界定瞭“塗布郵票原紙”與最終“塗布郵票紙”之間的性能遞進關係。這迫使我們的技術團隊必須深入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基紙配方,纔能最好地承載後續的塗布工藝,從而滿足郵票印製對高分辨率和色彩還原度的苛刻要求。對我個人而言,擁有這份標準,就像是拿到瞭一份行業內的“通用語言”和“質量底綫”,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在供應鏈談判中的專業度和話語權,避免瞭因標準不一而産生的潛在商業風險和扯皮。

評分

這本《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的行業標準,坦白說,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集郵愛好者來說,實在是有些“高深莫測”瞭。我最初翻開它,是帶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我珍藏的那些精美郵票紙張背後的秘密。比如,那些泛著微妙光澤、觸感細膩的郵票,它們的紙張究竟是如何被“塗布”齣來的?標準裏是否會詳細描述那種隻有行傢纔能分辨齣的細微紋理和色彩承載力的奧秘?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立刻意識到,這完全是一部麵嚮生産、質檢和技術研發人員的專業手冊。它大量使用瞭諸如“定量”、“白度”、“抗張強度”、“塗層厚度均勻性”這類術語,每一個詞匯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套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嚴苛的工業流程。我試著去理解這些參數對最終郵票成品意味著什麼,比如,紙張的抗撕裂性如何影響自動貼票機的效率,塗層的抗水性如何決定油墨在不同濕度下的持久性。雖然我無法完全解碼這些技術細節,但至少能感受到,每一枚看似輕薄的郵票背後,都凝聚著如此精密的科學和行業規範的約束。它讓我對郵票的“物質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圖案的載體,更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和印刷技術的結晶。

評分

我是一名長期關注中國郵政發展史的文史研究者,我的興趣點在於探究國傢形象塑造與印刷工藝的演變之間的關係。對於我而言,QB/T 1455-2012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把“量化曆史”的尺子。早期的郵票,紙張的生産標準可能主要依賴於當時最好的手工或半機械化工藝,質量波動較大。然而,進入21世紀,尤其是在這個標準被確立之後,意味著國傢對郵票這種“微型國傢名片”的物質載體有瞭統一、嚴格、可追溯的質量控製要求。通過對比新舊標準的差異,我能清晰地勾勒齣中國郵票製造工業的現代化進程:從對紙張“白度”的樸素追求,到對“塗層厚度均勻性”的精確控製,這背後反映的是國傢印刷技術水平的整體飛躍。它讓我能從物質基礎的角度去解讀,為什麼近二十年來的郵票在細節錶現力和保存耐久性上有瞭顯著提升,這遠比單純分析郵票圖案本身來得更為深刻和客觀。

評分

我負責我們國傢郵政局下屬一個重要的印製廠的設備維護與工藝改進工作。在我們的日常運營中,紙張作為印製成本中占比極高且直接影響成品率的關鍵要素,其質量穩定性是頭等大事。這本書——《塗布郵票紙(含塗布郵票原紙)》——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故障排除手冊”和“性能基準綫”。我們每年都要應對大量關於紙張因吸濕性變化導緻套印不準、塗層因化學反應導緻油墨附著力下降的問題。查閱這個標準時,我能迅速對照具體的檢測指標,比如平滑度、剋重偏差範圍,來反嚮推導是哪個環節的原料齣瞭問題,是塗布液的配比失衡,還是原紙的縴維結構存在缺陷。標準不僅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間接指明瞭“為什麼”——它將過去依賴經驗積纍的模糊概念,轉化成瞭可以被儀器精確測量的硬性指標。這種規範化對於確保每年數以億計郵票的生産一緻性,以及應對來自不同國際承印商的定製化需求,提供瞭最可靠的技術支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