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黄帝内经 素问图解黄帝内经白话黄帝内经养生文白对照中医养生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黄帝内经 素问图解黄帝内经白话黄帝内经养生文白对照中医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
  • 国学经典
  • 素问
  • 养生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健康
  • 图解
  • 白话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1
商品编码:11176285065

具体描述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天真论篇di 
四气调神大论篇di二 
生气通天论篇di三 
金匮真言论篇di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di五 
阴阳离合论篇di六 
阴阳别论篇di七 
灵兰秘典论篇di八 
六节脏象论篇di九 
五脏生成篇di十 
五脏别论篇di十 
异法方宜论篇di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di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di十四 
玉版论要篇di十五 
经脉别论篇di十六 
脏气法时论篇di十七 
宣明五气篇di十八 
血气形态篇di十九 
宝命全形论篇di二十 
八正神明论篇di二十 
离合真邪论篇di二十二 
通评虚实论篇di二十三 
太阴阳明论篇di二十四 
阳明脉解篇di二十五 
评热病论篇di二十六 
逆调论篇di二十七 
气厥论篇di二十八 
咳论篇di二十九 
病能篇di三十 
奇病论篇di三十 
大奇论篇di三十二 
刺要论篇di三十三 
刺齐论篇di三十四 
皮部论篇di三十五 
经络论篇di三十六 
气穴论篇di三十七 
气府论篇di三十八 
水热穴论篇di三十九 
标本病传论篇di四十 
天元纪大论篇di四十 
著至教论篇di四十二 
示从容论篇di四十三 
疏五过论篇di四十四 
徵四失论篇di四十五 
解精微论篇di四十六 


上古天真论篇di一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 
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译文】 
古代的黄帝轩辕氏,生下来就十分聪明,小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便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长大后既敦厚又勤勉,成年时便登上了天子之位。他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超过百岁,动作却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刚过五十,动作就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懂得养生呢?岐伯回答道: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养生,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房事过度,所以能够形神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达到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却不同了,他们把浓酒当作甘泉滥饮无度,把任意妄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要行房,因为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使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节省精神,而只图一时感官的快乐,违逆人生乐趣,作息起居毫无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上古时期,对于深谙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大都能够遵守。对于对虚邪贼风等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避开,心情都清净安闲,没有杂念妄想,从而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这样一来,疾病怎么会发生呢?因此,心志安闲减少欲望,情绪安定而不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困倦,真气从容调顺,每个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当地的风俗,社会地位无论高低贵贱都不相互羡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邪的事物也都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能力大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因为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邪气干扰危害。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译文】 
黄帝问道:人上了年纪,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回答道: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盛旺起来,乳齿被更换,头发变得茂盛。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出,身高达到zui高点。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强健有力,头发达到zui茂盛的阶段,身体zui为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枯槁,头发开始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的能力。男子八岁时,肾气充实起来,头发生长,乳齿更换。到了十六岁,肾气旺盛,天癸发育成熟,精气满溢,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到了二十四岁,肾气盈满,筋骨强健有力,智齿生长,身高也达到顶点。到了三十二岁,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出现脱落,牙齿也渐渐枯槁。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弱,筋脉迟滞,手脚变得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减少,肾脏衰弱,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弱至极。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龄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懈惰无力,天癸枯竭,所以鬓发都变白,身体变得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却仍能生育,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仍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然有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就已经枯竭了。黄帝问: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还能生育吗?岐伯回答:善于养生的人,能够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即使年寿已高,也能够生育子女。黄帝道: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精纯的清气,令精神持守于内,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高度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 
【原文】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 
中古的时候有至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变迁,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聚精会神,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所见所闻能够广达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还有圣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心。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再次又有贤人,能够依循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种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四气调神大论篇di二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松缓衣带让身体舒服,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才是养生之道。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引发寒性病变。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 
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时节。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顺应夏长之气的养生方法。如果违逆了它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发生疾病。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译文】 
秋季三个月,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季的养生方法。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 
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节。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这时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从而使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德泽,所以万物能够永远地生存而不消亡。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万物在生长途中便全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如果自然万物都不失其规律,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译文】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之气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以致心气内虚。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衰弱。 
【原文】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文】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应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摧伐生命的根本,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生长收藏的由来,是盛衰存亡的根本。如果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安定,违逆了它就会祸乱。如果背道而行,就会生病,病名为内格。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译文】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倡导未病先防;这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治疗,祸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生气通天论篇di三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上天之气相通。天气衍生地之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又应上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舒畅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会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所以圣人能够聚精会神,呼吸天地之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就是人们自己造成的伤害,使阳气削弱。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译文】 
人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如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作用,人就会减寿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译文】 
人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相互抗拒。如果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就会使神气外泄。如果受了暑邪,就会多汗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身体像炭火烧灼一样发高热,一经出汗,热邪就会散去。受了湿邪,头部就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如果湿热相兼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迟缓无力的情况,大筋短缩的造成拘挛,小筋弛纵的造成痿弱。受了风邪,可致水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那么阳气就会衰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梁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译文】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导致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气愈盛而阴精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人就会发生煎厥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生而瘀滞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暴厥。如果伤及筋,使其弛纵不收,肢体行动不自如。如果经常半身出汗,就会进而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以后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疮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就像以空的容器接收东西一样容易。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寒气阻碍于皮肤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译文】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就会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如果寒气深陷脉中,留于肌肉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瘘疮。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威胁脏腑,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之症。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削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源,但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原文】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 
所以病久不愈,邪滞留体内,就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即使有良医,也是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也会导致死亡。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的情况,应该用泻法治疗,如不及时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耽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运行于体表,日出时阳气开始生发,并趋向于外,中午时达到zui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减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侵扰,而日趋衰薄。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译文】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体内而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会使血脉流动急迫快速,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引发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和,从而导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 
【译文】 
风邪侵入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害了肝脏。如果再饮食过饱,会发生胃部筋脉弛纵,从而导致泻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量,则会造成气机上逆。如过度用力,则会损伤肾气,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是zui好的养生方法。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耗竭。 
【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干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译文】 
如果受到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就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四时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普,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译文】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然而,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到伤害。过食酸味,就会使肝气亢盛,导致脾气衰竭;过食咸味,就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郁滞;过食甜味,就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就会使脾气濡滞,进而使胃气薄弱;过食辛味,就会使筋脉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谨慎地依照正确的方法养生,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金匮真言论篇di四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译文】 
黄帝问: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有五风,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进入经脉成为风邪,侵害人的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的四时相克的道理。 
【原文】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译文】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脏,肝的经气输注于项颈。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脏,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脏,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脏,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背。 
【原文】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译文】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于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于心;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于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于四肢。春天多发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天多发生胸胁疾患,长夏季多发生洞泄等里症、寒症,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病。如果冬天不做剧烈运动扰动阳气,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证、寒证,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冬天也不会发生?症、飨泄、汗出过多等。 
【原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译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这是诊察普通人少时发病的一般规律。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白昼属阳,从清晨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从日落到半夜,为 
阴中之阴。半夜到清晨,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 
【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译文】 
就人体的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单从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使阴阳平衡,使之各安其位,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阳气之气就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真气正常运行。 
【原文】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黄帝内经 素问图解黄帝内经白话黄帝内经养生文白对照中医养生》 内容简介 这部汇集了《黄帝内经》精华的巨著,是一部集理论、实践、传承于一体的国学瑰宝。它以图文并茂、白话解读、养生导引、文白对照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呈现了这部被誉为“医家之宗”、“养生之祖”的传世经典,旨在让更多读者跨越古今鸿沟,领略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掌握科学养生的实践方法。 一、 《黄帝内经》的深远意义与核心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精粹其内容,不仅在于对原著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对其核心思想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素问·宝命论》有云:“天覆地载,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体的健康和谐。本书将通过详尽的图解和白话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气候、地域、季节等外在环境如何影响人体,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调整自身,以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命过程的动态观: 《黄帝内经》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关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养生要点。《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不同年龄段男女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提出了“不失天地之始,把握阴阳之先”的养生原则。本书将把这些理论融入养生篇章,引导读者根据自身年龄和体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实现“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阴阳五行的辩证法: 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构建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素问》和《灵枢》中大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都有阴阳之分,五行则用来类比和解释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本书通过图解和白话释义,深入浅出地讲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帮助读者理解人体的复杂性,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辨证论治思想的源头,强调根据个体差异、病情变化进行“因人、因时、因地”的治疗。本书将通过对原著条文的解读,展现中医如何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辨别病因、病位、病性,最终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 图解的智慧:直观呈现医学奥秘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图解”的呈现方式。医学理论,尤其是古代医学理论,往往以文字为主,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起来可能较为抽象。《黄帝内经》中的许多概念,如经络、穴位、脏腑功能、病理模型等,更是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才能更好地理解。 经络与穴位图解: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对经络的描述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本书精心绘制的经络走向图、十二经脉循行图、奇经八脉图以及重要的穴位图,配合精准的文字说明,将抽象的经络理论可视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经络的运行路径、主要穴位的位置及其主治功能。这对于学习中医、进行日常保健按摩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脏腑模型图解: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黄帝内经》对脏腑的论述极为精辟。本书通过生动形象的脏腑模型图,清晰展示五脏六腑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联系,并结合文字解释,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肝藏血,肺主气,脾主运化,肾藏精,心主神明”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病理模型图解: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黄帝内经》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将通过图解的方式,模拟一些常见的病理过程,例如“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用可视化的语言解释病邪侵袭、正气抗争、脏腑功能失调等复杂过程,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 养生方法图解: 养生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导引、呼吸吐纳、饮食调养等。本书将把这些养生方法进行图解,例如太极图在阴阳平衡中的应用,各种导引动作的分解图,穴位按摩的手法图等,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这些古老的养生技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三、 白话的智慧:跨越时空的理解 《黄帝内经》原文古朴典雅,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门槛。本书的“白话”解读,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隔阂。 原文逐字逐句释义: 本书在引用《黄帝内经》原文的基础上,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更是对原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释,力求还原作者的本意,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精妙之处。 概念通俗化解读: 对于《黄帝内经》中一些古老的医学概念,如“营卫”、“三焦”、“气血津液”等,本书会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解释,并辅以恰当的比喻,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白话解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将《黄帝内经》的理论与现代人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解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会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出具体的养生建议。 四、 养生的智慧:回归自然,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伟大的养生指南。本书的“养生”部分,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提炼出来,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 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调整起居、饮食等。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季节的养生要点,例如春季如何舒展筋骨,夏季如何避暑,秋季如何润肺,冬季如何藏精等,并给出具体的食疗、运动、起居建议。 起居有常: 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基础。《黄帝内经》提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强调睡眠的重要性。本书将解读《黄帝内经》中关于睡眠、作息的论述,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提出科学的作息建议。 饮食有节: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来源,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黄帝内经》强调“食饮有节”,反对暴饮暴食和偏食。本书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原则,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并根据五味、五色、五季等原则,提供具体的食谱建议和饮食禁忌。 情志调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黄帝内经》深刻地认识到情志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整情绪来养生,例如通过冥想、音乐、户外活动等方式来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运动与保健: 《黄帝内经》提倡“形劳而不倦”,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疏通经络。本书将介绍《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导引、按跷等养生功法,并结合现代健身方式,指导读者进行科学的锻炼。 五、 文白对照的严谨:溯本求源的求真 “文白对照”是本书对原著的尊重与严谨态度的体现。 原典的价值: 《黄帝内经》原文是中华医学智慧的源头,其字句凝练,意蕴深远。保留原文,能够让读者直接领略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 对照的意义: 将原文与白话文对照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在理解白话文释义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原文的精妙之处,甚至能够逐渐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这种对照方式,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又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是学习《黄帝内经》的绝佳方式。 六、 总结:一部融汇古今的养生宝典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黄帝内经 素问图解黄帝内经白话黄帝内经养生文白对照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大门。它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将《黄帝内经》这部古老而伟大的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您是中医爱好者,还是对健康养生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实用的指导,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生命,掌握健康,实现身心和谐的美好生活。它是一本值得珍藏、反复研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注重实践效果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是零散的养生小贴士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学和实践指南。它清晰地勾勒出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操作的整个体系框架。这种体系感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因为你知道你所学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关联、自洽成章的。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描绘的脉络去调整生活习惯时,那种调整不是突兀的,而是顺应身体自然节律的,效果也更为持久和健康。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身体,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任何单一疗法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尝试着从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医养生的门外汉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力。通常我对这种厚重的古籍都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和畏惧感,觉得晦涩难懂,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仿佛是一个耐心的老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展开。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生硬地“学习”,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代入了那个古代养生智慧的语境之中。这种阅读体验,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知识的“考古发现之旅”,每揭开一层表皮,都能触摸到古代先贤对生命本真的深刻理解。它成功地跨越了时间与文化的鸿沟,让古老的智慧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点非同一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书卷气。封面素雅,字体选择古典又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纸张的选择,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散发着一种经典的气息。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重点内容做了很好的突出,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传统典籍的人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切入点。而且,作为一本经典汇编,它的整体视觉呈现非常和谐统一,不会让人感到信息量过载,反而有一种引导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如同进行了一次与古籍的对话,体验感极佳,这对于一本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看得出出版社在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医养生概念的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提供新的启发。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阐释上做到了扎实稳固,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在某些传统阐释的“留白”处,做出了非常具有洞察力的现代衔接或对比。我发现了一些在其他普及读物中不常被提及的细节观点,这些观点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指导意义。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什么不能吃”、“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要如此,这种对原理的深挖,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持久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感知和对日常作息的调整都有了一个更精微的把握,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原典的庄重感”和“现代读者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在处理那些经典原文时,它保持了应有的敬畏和准确性,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损害原意的精髓。而当它进行解释或对照时,所选用的词汇既保持了古典韵味,又避免了生硬的白话翻译腔,读起来有一种古乐新奏的雅致感。这种文字处理上的高超技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翻译得极富意境的句子,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也不像散文那样过于自由,它拥有一种独特的、属于经典解读的典雅气质。

评分

国学经典,养生知识一目了然

评分

赠送的书用来小学生练习简单的文言文不错,有点像武功秘籍外观,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评分

还没看,过了在评价

评分

hhhhhhhhh

评分

书收到了,非常好,放在书架上很好看,就是有点薄。好像还赠送了几本。多多读书,以后还会买。

评分

挺好的就是看不懂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产品质量超级好,产品非常适合个人使用~

评分

赠品,有点薄,送父母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