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焦:当代摄影中的自拍照》精选75位摄影师的自拍作品,通过探讨自我与社会、个人与艺术的关系,对自拍这一摄影形式进行深入的解读。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晚期,自拍艺术已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作者苏珊·布赖特(Susan Bright)从它的起源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其诞生、发展、逐步成熟的完整发展脉络,也为我们思考当代摄影中自拍照的复萌之势提供了语境参考。
《自动对焦:当代摄影中的自拍照》以自传、身体、角色扮演、影棚与相簿行为表演这五个重要主题为索引,介绍自拍影像中不同的拍摄形式与风格,揭示“自我”对影像创作的影响,有助于读者了解摄影历史与文化,观赏当代自拍影像以及寻找拍摄创作灵感。
新鲜有趣的调查报告,自拍影像的视觉盛宴。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视野广阔,发人深省。了解自拍艺术的必备指南。
——玻璃杂志(Glass Magazine)
灵感之源。
——专业摄影师
完美编纂,引人入胜。
——业余摄影师
自拍照不同于传统的肖像摄影。当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合二为一,拍摄对象的内在特质和摄影师身处环境都得以呈现。这是我从《自动对焦》中总结出的心得。
—— Conrad,读者
如果你想更好地将自拍照作为一种摄影流派来理解,你应当好好读读这本书。它将会为你提供许多有用的见解。
——P.Vidalina,读者
各种自爆的主意,非常有创造性。
—— 夏天的美丽,读者
引言
惊人的相似: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自己
01 自传
查尔斯·莱瑟姆Charles Latham
小原健Ken Ohara
拉图亚·茹比·弗雷泽Latoya Ruby Frazier
安娜·卡萨斯·布罗道Ana Casas Broda
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
山姆·泰勒 伍德Sam TaylorWood
苏尼尔·古普达Sunil Gupta
安娜·福克斯Anna Fox
艾瑞卡·洛克菲勒Airyka Rockefeller
阿妮塔·凯姆卡Anita Khemka
南·戈尔丁Nan Goldin
我的死家伙My little dead dick
艾丽娜·布劳瑟拉斯Elina Brotherus
杰夫·哈里斯Jeff Harris
02 身体
张洹Zhang Huan
托马斯·弗劳尔舒兹Thomas Florschuetz
马莱尼·马德尔Malerie Marder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Arno Rafael Minkkinen
丹尼·崔西Danny Treacy
希亚·辛Siya Singh
长岛有里枝Yurie Nagashima
莱尔·阿什·哈里斯Lyle Ashton Harris
丽莎·欧维勒Lisa Ohlweiler
倪海峰Ni Haifeng
塞吉·康蒂Serge Comte
阿纳克·阿塞弗Ananke Asseff
凯瑟琳·奥比Catherine Opie
塔蒂安娜·帕塞罗Tatiana Parcero
03 角色扮演
安内塔·格塞斯基科斯塔Aneta Grzeszykowska
特蕾西·罗斯Tracey Rose
迪塔·佩佩Dita Pepe
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
塞缪尔·福索Samuel Fosso
木原重幸Shigeyuki Kihara
赵习Jo Seub
詹妮塔·艾尔Janieta Eyre
泽田知子Tomoko Sawada
胡安·封库贝尔塔Joan Fontcuberta
塔里克·阿勒古赛因Tarek AlGhoussein
特蕾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
加乌埃卡Gaüeca
马尼克斯·古森斯Marnix Goossens
吉田公子Kimiko Yoshida
斯莱特·布拉德利Slater Bradley
04 影室和相簿
维比克·坦博格Vibeke Tandberg
西恩·波奈尔Sian Bonnell
阿奈斯·艾儿 夏柯Anas AlShaikh
休·洛克Hew Locke
吉莉恩·韦尔林Gillian Wearing
卡米拉·辛Camilla Sune
阿努·帕拉库那苏·马修Annu Palakunnathu Matthew
舍柯芬·阿里德斯蒂Shokoufeh Alidousti
朱莉娅·波希朗Julie Pochron
威力德·贝西蒂Walead Beshty
鲍里斯·米哈伊洛夫Boris Mikhailov
大塚千野Chino Otsuka
克里斯蒂安·汤姆逊Christian Thompson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凯利·康奈尔Kelli Connell
罗德·莫拉塔Rod Morata
05 行为表演
苏珊·纳尔戈尔·尼尔森Susanne N?reg?d Nielsen
奥雷格·库里克Oleg Kulik
山口纪子Noriko Yamaguchi
梅兰妮·曼修Melanie Manchot
保罗+ A Paul+A
南娜·萨尔西洛Nanna Saarhelo
尼克·凯夫Nick Cave
弗洛伦斯·帕拉代Florence Paradeis
折元立身Tatsumi Orimoto
莎伦·普拉姆Shannon Plumb
特蕾西·莫里希Trish Morrissey
妮基·李Nikki S. Lee
贾米玛·史塔莉Jemima Stehli
欧文·沃姆Erwin Wurm
朱冥Zhu Ming
延伸阅读
插图目录
索引
出版后记
自拍是摄影实践中最丰富的宝藏,它直接反映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广泛的世界性话题。
天哪,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中世纪建筑历史的巨著,简直是眼界大开!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哥特式大教堂从诞生到鼎盛时期的演变过程,那种对光线、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极致追求,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分析“飞扶壁”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工程解决方案,一步步演变成一种具有强烈审美和精神内涵的建筑语言。作者没有止步于枯燥的年代和材料罗列,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结构、宗教思想的深刻洞察,将冰冷的石头建筑赋予了鲜活的时代精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工匠们的凿击声,感受到信徒们仰望穹顶时的敬畏。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还引入了大量的原始手稿和当时的艺术品作为参照,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多维度的厚重感。读完之后,我再去参观任何一座欧洲古老教堂,都会带着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审视那些高耸的尖塔和斑斓的彩绘玻璃,它们不再仅仅是历史遗迹,而是那个时代人类精神世界最坚实的物质体现。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叙事魅力完美结合,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欧洲历史和艺术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历史研究,而是聚焦于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贸易路线——丝绸之路沿线,特定类型香料贸易对地方宗教实践和社会等级固化的影响。作者没有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的商品通道,而是将其拆解为无数条微观的、关于“气味”和“信仰”的流动路径。他详尽地描述了某些稀有树脂和香草是如何从遥远的南洋被运送到中亚的寺庙中,并最终成为某种特定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这些媒介如何反过来巩固了当地祭司阶层的权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种跨越千山万水的物质流转所震撼,那种物质本身所携带的文化重量和精神价值,远超其市场价格。书中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协商”和“适应”某种外来气味的描述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文化交流中那些潜移默化、却又极其关键的细节。这本书成功地将物质史、宗教史和环境史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用“气味”这条线索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感官上的新奇体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场盛宴,它聚焦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那些“不那么出名”的女性思想家群体。我们通常听到的都是伏尔泰、卢梭这些男性巨擘的名字,但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些在沙龙中点燃智慧火花、却被正史边缘化的女性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世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私人信件、日记和当时的社会评论,重构了她们的知识网络和思想脉络。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她们如何在重重社会枷锁下,运用极其委婉却又无比坚定的方式,挑战着当时的父权社会规范和传统教条。阅读过程让人心情跌宕起伏,既为她们的才华感到惊叹,也为她们所处的困境感到愤慨。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用现代的眼光去“审判”过去,而是以一种尊重史实的态度,去理解她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自我表达和思想启迪。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一种对历史叙事“去中心化”的有力实践。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对它的预判完全错了!这本书的作者拥有非凡的教学天赋,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抽象到令人头疼的基本粒子运动规律,转化成了可以被直观想象的画面。他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专注于阐述“为什么”和“这意味着什么”。例如,他对“量子纠缠”的解释,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冷冰冰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类比,比如一对被施了魔法的硬币,无论相隔多远,翻开时总是相同的面朝上。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我这种对物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宇宙深层秩序的奇妙与和谐。书中的每一章都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你一层层深入,直到你对“确定性”这个概念产生根本性的怀疑。读完之后,感觉对世界的认知维度都被拓宽了,那种由“理解”带来的敬畏感,是近年来阅读体验中非常罕见的。
评分这部关于早期电子游戏文化史的著作,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怀旧纪录片,但其学术深度又远超一般的怀旧作品。作者聚焦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街机厅文化如何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反叛色彩的亚文化空间,对北美和日本的青年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书中对早期像素艺术的形态演变、声音设计对玩家情绪的微妙操控,以及“高分记录”背后的社会心理动机,都有着极其细致的考据。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早期游戏设计师访谈的整理,他们讲述的那些关于硬件限制下如何激发创造力的故事,简直是纯粹的工程美学体现。这本书没有美化那个时代,而是直面了技术迭代的残酷性以及市场推广的商业逻辑,但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对“数字游艺”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深沉致敬。对于任何一个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共鸣感是无可替代的,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小人”和“光点”,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社会意义。
评分敢情搞摄影的什么人都有。
评分买了就当收藏了“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评分100多大洋还不如买彩票去。神马顶级摄影师,睁着眼睛说瞎话。可以退嘛!强烈要求!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买了就当收藏了“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评分(三)推荐
评分(三)推荐
评分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
评分敢情搞摄影的什么人都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