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兆明,李欣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电视
  • DVB
  • DTMB
  • 传输技术
  • 组网技术
  • 电子通信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工程
  • 广播电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7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6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系统地介绍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反映本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概述、数字电视传输的信息处理技术、数字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在光纤骨干网上传输、数字电视在HFC网上传输和数字电视其他传输方式。每章除了进行技术分析外,还提供各种图表并辅以软件编程说明。
  《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取材新颖,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可供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多媒体通信专业、移动通信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还可供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从事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的工程技术人员、广大数字电视设备的生产厂商、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第1章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概述
1.1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
1.1.1 数字通信系统
1.1.2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信道处理框图
1.2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系统
1.3 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系统
1.4 IPTV传输方式
1.5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
1.5.1 cOFDM调制方案
1.5.2 残留边带调制方案
习题

第2章 数字电视传输的信息处理技术
2.1 能量扩散
2.2 纠错编码
2.2.1 R-S纠错
2.2.2 BCH纠错
2.2.3 Turh0码
2.2.4 IDPC码
2.2.5 格状编码
2.3 数据交织和解交织
2.3.1 规则交织器
2.3.2 不规则交织器
2.3.3 随机交织器
2.3.4 频率交织
2.3.5 时间交织
2.3.6 数字电视中的实际交织电路举例
2.3.7 交织与解交织的实现原理
2.4 统计复用
2.4.1 统计复用的引出
2.4.2 统计复用的基本原理
2.4.3 统计复用实现方法
2.5 字节到符号映射
习题

第3章 数字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
3.1 数字电视调制的种类
3.1.1 数字电视调制的分类
3.1.2 数字调制的理由
3.1.3 数字电视信号经调制后的几项性能
3.2 QPSK数字调制技术
3.2.1 QPSK原理分析
3.2.2 QPSK误码性能要求
3.3 MQAM数字调制技术
3.3.1 MQAM的功率谱分析
3.3.2 16QAM频谱利用系数和它的星座图
3.3.3 64QAM奈奎斯特基带滤波器的特性
3.4 穑旋转不变QAM星座的获得
3.5 Offset QAM数字调制技术
3.5.1 Offset-QAM电路框图
3.5.2 Offset-QAM原理分析
3.6 MVSB数字调制技术
3.6.1 8vSB数字调制后的频谱利用率
3.6.2 16vSB数字调制后的频谱利用率
3.7 OFDM数字调制技术
3.7.1 OFDM的引出
3.7.2 多载波到单载波的解决方案
3.7.3 消除码间干扰的措施
3.7.4 OFDM的时域表示
3.7.5 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
3.7.6 OFDM调制在实验系统中的应用
3.7.7 OFDM的频谱利用率
3.8 各种数字调制频谱利用系数的比较
习题

第4章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
4.1 数字电视国内外地面广播标准
4.2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4.2.1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描述
4.2.2 信道处理、调制技术和帧结构
4.3 美国Atsc、Atsc-M/P/H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4.3.1 美国ATSC系统综述
4.3.2 ATSC-M/P/H标准
4.4 欧洲数字电视DVBT,DVB T2标准
4.4.1 欧洲数字电视DVH_T标准
4.4.2 欧洲DVB T2地面广播标准
4.5 日本ISDB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4.5.1 系统综合业务潜力
4.5.2 系统移动信道传输性能
4.6 DTTBS与Atsc、DVBT2传输参数比较
4.7 ATSC与DVB的比较
4.7.1 Atsc的主要特征
4.7.2 DVB的主要特征
4.7.3 Atsc和DVB的性能比较
4.8 DVB-T和ISDBT的比较
习题

第5章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
5.1 卫星电视广播频道
5.2 数字卫星系统
5.3 数字卫星电视传输系统设计考虑
5.4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
习题

第6章 数字电视在光纤骨干网上传输
6.1 光纤传输骨干网
6.1.1 光纤的频谱资源
6.1.2 数字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组成
6.1.3 SDH与SoNET
6.1.4 数字电视传输的四级组网
6.2 城域网
6.2.1 如何组建宽带城域网
6.2.2 宽带城域网规划设计原则
6.2.3 宽带智能综合业务城域网
6.2.4 基于IP的城域网流媒体服务系统
6.3 CwDM与DwDM、sDH、MSTP在城域网应用的比较分析
6.3.1 城域网对光层网络系统的要求
6.3.2 CwDM与光纤直连SDH、MSTP的比较
6.4 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
6.4.1 宽带接入网类型
6.4.2 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
6.4.3 网络一体化及ATM和BISDN
6.5 数字光纤网中使用的光器件
6.6 sDH介绍
6.7 数字电视在数字光纤网上的传输实例
习题

第7章 数字电视在HFC网上传输
7.1 HFC系统的组成
7.2 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组网设计考虑
7.3 环形HFC网络设计
7.3.1 HFC主要的网络形式
7.3.2 面向未来的HFC环形网络
7.3.3 面向未来的HFC网络设计
7.3.4 HFC网络的回传系统
7.4 数字有线电视接收机顶盒
7.5 省级数字视频传输平台的建设
7.5.1 省级数字视频传输平台建设总体规划
7.5.2 技术解决方案
7.6 有线网络发展的思考
7.7 超宽带同轴网路
7.8 HFc网供电节点的考虑
7.9 HFC网络结构的演变
习题

第8章 数字电视其他传输方式
8.1 无线多点分配系统在宽带网中的应用
8.2 IPTV网
8.3 电话线宽带接入网
8.3.1 电话线宽带接人网的分类
8.3.2 xDSL宽带接入网
8.3.3 ADSL
8.3.4 ADSL2+
8.3.5 VDSL
8.3.6 UDSL
8.4 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传输网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聚焦前沿,深耕实效:探索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的无限可能 当数字时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信息传播的载体与方式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一浪潮中,电视作为信息与娱乐的重要入口,其传输与组网技术的演进更是关乎着亿万家庭的视听体验和信息获取的效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聚焦于“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的专著应运而生,它并非是一部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性教材,旨在为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系统、前沿、实用的知识体系,引领他们洞察这一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清晰的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知识框架。它深刻理解到,要掌握数字电视的精髓,必须从其最基础的信号生成与编码开始。因此,全书伊始便将读者带入数字电视信号的源头,详细阐述数字电视信号的采集、处理与编码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图像信号数字化、音频信号数字化以及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2、H.264/AVC、H.265/HEVC等)的深入剖析。作者并非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形象地展示不同编码标准在压缩效率、画质表现以及码率控制方面的差异,让读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技术选择的实际意义。例如,在讲解H.265/HEVC时,会详细分析其引入的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变换编码、量化以及熵编码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探讨其在高清、超高清视频传输中的优势。 紧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环节。这一环节是连接信号源与终端的关键,其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用户能否流畅地观看电视节目。为此,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和技术,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如DVB-T/T2、ATSC、DTMB),到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如DVB-S/S2),再到电缆数字电视广播(如DVB-C/C2)以及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传输方式。对于每一种传输技术,本书都详细阐述了其物理层传输机制、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以及前向纠错(FEC)等关键概念。读者将能够理解,为何不同的传输介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例如,地面传输中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如何克服多径干扰,卫星传输中的编码率和星座图选择如何影响传输可靠性,IPTV中的组播(Multicast)与单播(Unicast)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资源分配上的考量。 在深入讲解了信号的传输之后,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聚焦于“组网技术”。数字电视的普及和内容的丰富,使得大规模的电视节目分发和用户接入成为可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组网能力。本书详细阐述了数字电视网络架构的演进,从传统的同轴电缆网络到现代的光纤网络,再到基于IP网络的融合组网。它将深入分析数字电视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传输网络的带宽管理、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在IPTV领域,本书会详细讲解IP网络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的原理,包括组播协议(如IGMP)的应用,媒体网关(MGW)的作用,以及内容分发网络(CDN)在提高用户体验和降低服务器压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对于用户终端的组网,如家庭内部网络的连接、智能电视与各种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本书也将有所涉猎,描绘数字电视网络在信息社会中的广泛连接能力。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多媒体内容分发与管理”的深入探讨。数字电视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而信息的载体便是多媒体内容。因此,理解内容的分发和管理机制,对于掌握整个数字电视技术体系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介绍内容采集、编码、复用、加扰、以及节目编排等内容生产环节。在内容分发方面,将重点讲解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内容分发技术如何确保海量视听内容的高效、稳定、低延迟地送达用户。同时,对于内容版权保护(DRM)、用户鉴权、计费管理等商业层面的技术,本书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技术的原理,更能窥见数字电视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一章节都设有清晰的知识点划分,并配有大量的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数字电视编码标准时,会引用实际播放的电视节目片段,分析其码率、分辨率、帧率等参数;在讲解传输技术时,会模拟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号衰减和干扰,分析其对接收质量的影响。此外,本书还非常注重对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随着5G、8K超高清、VR/AR等新技术的兴起,数字电视的传输与组网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前瞻性地介绍这些新兴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的应用前景,如5G切片技术在超低延迟电视直播中的应用,8K内容传输对带宽和编解码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VR/AR内容与传统电视节目的融合等,为读者描绘数字电视技术未来的发展蓝图。 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其理论严谨性与实践可行性的高度统一。作者团队深谙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在力求阐述清晰、透彻的同时,也强调了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实现。书中涉及的各种算法、协议和架构,都尽可能地与当前主流的数字电视设备和网络系统相结合,使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有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数字电视网关的设计时,会结合具体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接口进行分析;在讲解IPTV组播优化时,会提供相应的网络配置参数和性能评估方法。这种贴近实际的编写风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他们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专业教材。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技术应用,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电视世界的大门。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字电视信号的生成、编码、传输、组网以及内容分发与管理的全过程,深刻理解数字电视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发展脉络,并为应对未来数字化视听技术的发展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它不仅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每一位致力于电子通信领域,特别是数字电视技术方向的学子和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项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其核心的原理和技术演进的脉络。对于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我尤其关注其背后的信息论基础以及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MPEG-2 TS流的封装结构,以及在传输过程中如何进行错误检测和纠错,将对我大有裨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不同调制解调技术(如QPSK, 8PSK, 16QAM, 64QAM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对传输效率和鲁棒性的影响。同时,对于组网部分,例如IPTV组网、Cable Modem等技术,书中能否提供相关的架构设计和协议细节,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如果能有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比如8K超高清电视的传输挑战,或者5G与数字电视融合的可能性,那就更令人兴奋了。

评分

这本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的定位,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推导和技术分析。例如,在数字电视信号的编码方面,如果能详细讲解H.264/AVC或H.265/HEVC等编码标准的核心算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保证画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压缩数据量的,那将非常有价值。在传输方面,我希望能深入了解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具体实现,以及它如何解决多径效应。对于组网技术,如果能涵盖 Cable network, Satellite network, Terrestrial network 等不同传输介质下的组网特点和挑战,那就更全面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字体和排版的选择都显得非常严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认真打磨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数字电视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数字电视从信号生成、编码、调制到最终传输和组网的整个流程。特别想了解不同制式(如DVB-T/T2, ATSC, ISDB-T等)在传输层面的差异化处理,以及它们如何克服实际传输中的衰减、干扰等问题。此外,书中关于网络组建的部分,例如如何构建高效的传输网络,以及如何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理论,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让我更好地理解数字电视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评分

我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演变角度来展开叙述。了解数字电视是如何从模拟电视过渡而来,其中经历了哪些关键的技术革新和标准制定过程,会让我对这项技术有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PAL、NTSC等模拟电视制式,以及它们在向数字电视演进过程中的优劣势?在数字电视传输方面,我特别好奇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数字电视标准(如中国的DTMB)在技术细节上是如何实现互联互通,或者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组网技术,我也想了解不同网络架构(如同轴电缆网络、光纤网络)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进行互联和管理的。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通信领域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枯燥和抽象,因此,我更倾向于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让我联想到实际的工程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系统设计案例,例如小型数字电视发射台的搭建,或者小区级电视信号分配网络的规划。如果书中能有相关的实验指导,哪怕是模拟实验,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我也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字电视传输和组网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以及它们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了解这些实际工具,能让我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