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708-2012)·输电杆塔高强钢焊接及热加工技术规程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708-2012)·输电杆塔高强钢焊接及热加工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输电杆塔
  • 高强钢
  • 焊接
  • 热加工
  • 电力工程
  • 国家标准
  • 企业标准
  • 技术规程
  • 国家电网
  • 电力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8952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708-2012)·输电杆塔高强钢焊接及热加工技术规程》规定了输电杆塔高强钢(Q420/Q460)的焊接及热矫正、热弯曲(热成型)、热切割等热工方面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前言/序言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史:从早期探索到智能电网时代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梳理了中国电力工业自晚清时期萌芽,历经民国纷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直至迈入信息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的智能电网时代的全景图。重点剖析了电力体制改革对行业发展格局的重塑,高压输电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创新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电力安全、可靠性、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与抉择。书中不仅包含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变迁的深度分析,也穿插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案例,展现了中国电力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攻克技术难关的精神风貌。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能源战略转型以及电力系统工程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份详实、系统的参考资料。 --- 第一章:曙光初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电力启蒙与曲折发展 (约 200字) 本章追溯中国近代电力事业的源头。自洋务运动时期引入第一批发电设备,到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零星建立的私营或官办小电厂,电力在中国曾被视为“洋货”与特权。我们将探讨早期发电机组的引进模式、技术特点,以及电力在城市照明、有轨电车等新兴领域的初步应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与战乱给电力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营带来了巨大挑战。电力企业多处于半停滞或内耗状态,技术力量薄弱,电力标准缺失,为后续统一规划埋下了结构性难题。本章详述了如江南制造局、上海电气等早期电力相关企业的建立与消亡,揭示了民族资本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努力与局限。 第二章: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系统的重建与初步规划 (约 250字) 新中国成立伊始,电力系统面临设备老化、电网孤立、技术人员匮乏的严峻局面。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一五”计划,借鉴苏联模式,系统性地开展电力工业的集中规划和大规模建设。重点分析了“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的初期战略,包括水电站(如锋火涧水电站)、火电站的选址与首批机组的投产。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选择、电网同步性的建立,以及在极度缺乏国产化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两通一引”(统一电网、统一规程、引进技术)的方针,迅速提升电力供应能力。此外,对早期电力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和电力法规的萌芽也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技术追赶与规模扩张:从“大干快上”到初步形成区域电网 (约 300字) 本章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电力系统的技术追赶与基础网络搭建。在自力更生的背景下,科研院所和电力设计部门在缺乏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对大型发电设备(如燃煤机组、大型水轮机)的国产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我们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电力系统电压等级从低压向110kV、220kV过渡的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为应对国土辽阔带来的输电挑战,区域性互联电网的初步构想。本章详细介绍了早期电力设计规范的制定过程,这些规范在没有国际对标参考的情况下,主要依据工程实践和有限的技术引进资料构建,体现了那个时代工程师的智慧与担当。对“大庆模式”在电力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对工程管理的影响也有独到分析。 第四章:改革浪潮中的体制重塑与技术引进的爆发 (约 350字) 1980年代末至2000年前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章核心剖析了电力行业管理体制从“五大电业局”到“两总一局”的转变,以及首次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尝试。在技术层面,这是中国电力系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本章详尽描述了从国外引进大型超高压输电设备(如500kV交流、±500kV直流)的技术消化与吸收过程。重点分析了变压器、断路器、远动监测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以及大型火力发电集团的崛起如何影响了电源的布局和电网的运行方式。电力标准的制定也开始向国际接轨,促使国内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商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为后来的特高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章:迈向现代:特高压与智能电网的战略布局 (约 400字) 进入21世纪,电力供应能力不再是首要瓶颈,如何实现“西电东送”、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成为核心议题。本章将重点阐述特高压直流(±800kV)和交流输电技术在中国独立自主研发和应用中的突破,这些技术是解决长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的关键。同时,本章深入探讨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后,在统一调度和区域协同方面的努力。关于“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标准体系的构建(区别于传统的电力系统规范),以及在配电网自动化、高级量测体系(AMI)等方面的试点与推广,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章亦分析了新能源(风电、光伏)并网对传统同步发电机组运行特性的冲击,以及电网如何通过柔性直流、 FACTS 装置等新技术来增强电网的灵活度和稳定性。最后,本章对能源互联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预示着电力系统将不再是单一的能量传输网络,而是集信息、能源于一体的复杂巨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专业壁垒之高”。它清晰地揭示了现代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背后所依赖的精细化管理和材料科学深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书中对焊缝的无损检测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从超声波探伤的角度、频率选择,到裂纹容许度的界定,每一个环节都量化到了极致。这种对“零缺陷”的追求,与其说是技术要求,不如说是一种对工程伦理的坚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其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数值,但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构筑起了我们头顶上那些雄伟输电塔的可靠性。它让人意识到,每一条安全的电网线路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工程师对这些高强钢材料特性的精深研究和严格控制。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权威的气息。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市场而包装得花里胡哨的“成功学”读物,而是一部扎根于一线实践和前沿材料科学的严肃技术文献。阅读它,更像是旁听一场顶尖专家间的技术研讨会,充满了严谨的论证和无可辩驳的规范要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国家电网核心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窗口。虽然大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晦涩难懂,但那种对工程精度近乎苛刻的执着,以及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性的高度责任感,是能穿透那些专业术语,直达人心的。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工业领域的“匠人精神”——将其固化为可执行的标准,并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二个冲击是其强烈的“标准化”倾向。它不仅仅是描述“如何做”,更是在强调“必须按此标准来做”。这种标准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确保了无论哪个地区的项目,只要遵循此规程,其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都能达到一致的高水平。我注意到书中反复提及的“可追溯性”,这表明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加工记录、检验报告都可以被精确地回溯到特定的批次和操作人员。这种全流程的责任链管理,是高风险、高投资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它就像是一部企业级的“宪法”,约束着所有参与高强钢结构件制造和安装的队伍,让技术标准真正成为了生产力中最稳定可靠的那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挺专业的,装帧看起来也比较厚实,一看就知道是本内容扎实的专业技术手册。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是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它对行业规范的严格要求。它似乎是针对电网公司内部使用的标准,所以对于实际操作的细节把控得非常到位,不像很多市面上的教材那样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更侧重于“怎么做”和“必须做到什么程度”。比如,关于高强钢的选取标准、焊接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以及热加工后材料性能的检测指标,这些都写得非常具体,充满了工程学的严谨性。我猜想,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完全消化,但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圣经”,可以随时查阅和对比,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符合最新的国家电网标准。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在输电杆塔建设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工程中,任何一点点偏差都是不能被允许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结构很值得称赞,虽然主题非常技术化,但编排上还是尽量做到了清晰易读。它似乎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路径,首先建立起整个技术规程的框架和依据,然后才深入到具体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热处理流程中。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这些可视化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技术参数的门槛。例如,某一个特定型号钢材在不同应力下的变形预测模型,如果只用文字描述,恐怕很难想象,但书中配的曲线图立刻就让人茅塞顿开。这种详尽的、面向实践的阐述方式,体现了编写者对现场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研究报告,而是一本“实战手册”,旨在指导工程师们在实际施工现场,如何准确无误地执行最高标准的操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