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精选我国当代儿童小说界一线作家的代表性佳作,包括:张之路、金曾豪、董宏猷、沈石溪、曹文轩、黄蓓佳、常新港、张洁、郁雨君、殷健灵。作家精选自儿童文学创作以来的代表性佳作,这些作品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富有童心童趣,被一代代少年儿童广为传诵。精美的装帧配以经典的内容,更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审美趣味,让感动、滋养当代小读者的优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魅力永存。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蓝花》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历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的精选本,成为我国原创短篇儿童小说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蓝花》收录了《蓝花》、《阿雏》、《泥鳅》、《田螺》、《甜橙树》等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作家。出版文学作品《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三角地》、《白栅栏》《甜橙树》、《少年》、《青铜葵花》等多部。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等。曹文轩的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有英、法、日、韩等文字版本。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儿童文学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学术类和文学类奖项三十多种。曹文轩于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蓝花
阿雏
泥鳅
田螺
甜橙树
细马
精彩书摘
一
一个秋目的黄昏,村前的土路上,蹒跚着走来一位陌生的老婆婆。那时,秋秋正在村头的银杏树下捡银杏。
老婆婆似乎很老了,几绺灰白的头发,很难再遮住头皮。瘦削的肩胛,撑起一件过于肥大的旧褂子。牙齿快脱落尽了,嘴巴深深地瘪陷下去,嘴在下意识地不住嚅动。她拄着一根比身体还高的竹竿,手臂上挽一只瘦瘦的蓝花布包袱,一身尘埃,似乎是从极远的地方而来。她终于走到村头后,便站住,很生疏地张望四周,仿佛在用力辨认这个村子。
受了惊动的秋秋,闪到银杏树后,探出脸来朝老婆婆望着。当她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面孔和善且又有点儿叫人怜悯的老婆婆时,就走上前来问她找谁。
老婆婆望着秋秋:“我回家来了……回家……”她的吐字很不清晰,声音又太苍老、沙哑,但秋秋还是听明白了。她盯着老婆婆的面孔,眼睛里充满疑惑:她是谁?秋秋很迷茫,就转身跑回家,把七十多岁的奶奶领到了村头。
奶奶盯着老婆婆看了半天,举起僵硬的手,指着对方:“这……这不是银娇吗?”“我回家来了……回家……”老婆婆朝奶奶走过来。
“你出去三十多年啦!”“回来啦,不走啦……”围观的人慢慢多起来。年轻人都不认识老婆婆,问年纪大的:“她是谁?”“银娇。”“银娇是谁?”“银娇是小巧她妈。”“小巧是谁?”“小巧淹死许多年了。”……这天晚上,秋秋坐在奶奶的被窝里,听奶奶讲老婆婆的事,一直听到后半夜……二你银娇奶奶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给人家帮哭。这几年,帮哭的事少了。放在十年前,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的。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办丧事那天,从早到晚,都有很多人来看。奶奶就喜欢看,还喜欢跟着人家掉眼泪,掉了眼泪,心里就好过些。谁家的丧事办得不好,谁家就要遭人议论:“他家里的人都伤心不起来,一群没良心的。”其实呀,也不一定是不伤心,只是那一家人没有一个会哭的。要让人觉得伤心,就得一边哭一边数落。有人就不会数落,光知道哭。还有一些人,平素就不太会说话,一哭起来,就瞎哭了,哭了不该哭的事情。好几年前,西王庄周家姑娘死了,是瞒住人打胎死的,是件丑事,是不好张扬的。她的嫂子是半痴人,却当了那么多人的面,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数落:“我的亲妹妹啊,人家打胎怎么一个个都不死呢,怎么你一打胎就死呢?我的苦妹子……”被小叔子一巴掌打出一丈远:“死去吧,你!’’有人倒不至于把事情哭糟了,但哭的样子不好看,怪,丑,声音也不对头,让人发笑,这就把丧事的丧给破了。这哭丧怎么那样要紧,还有一点你晓得吗?你小孩子家是不晓得的。奶奶告诉你:说是哭死人呀,实是为了活人的。人死了,可不能就让他这么白白地死了呀,得会哭,会数落死人一生的功德。许多好人死了,就因为缺个会数落的,他一生的功德,别人也记不起来了。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死了,活人没得到一点儿好处,多可惜!如果能有个会哭的,会数落的,把他一辈子做过的好事一一摆出来:这个好人就让人敬重了,他家里的人,也就跟着让人敬重了。碰到死去的是个坏人、恶人,就更要会哭会数落了。谁也不会一辈子都做缺德事的,总会有些善行的。把他的好事都说出来,人心一软,再一想人都死了,就不再计较了,还会有点儿伤心他的死呢,觉得他也不是个多么坏的人,他家里的人,也就从此抬起头来了。
就这么着,一些会哭的人,就常被人家请去帮哭。你银娇奶奶哭得最好,谁家办丧事,总得请她。村里人知道她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瘟疫四处蔓延。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晚上她妈就去了。她一个人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一溜儿都跪在地上哭。人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哭,指指点点地说谁谁哭得最伤心,谁谁肚子里苦水多。你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你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在你银娇奶奶心中,五奶奶是她的大恩人。这时,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你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说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她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打那以后,谁都知道你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你银娇奶奶帮哭。不过,没有几个人能知道你银娇奶奶为什么哭得那么好。她心里有苦,是个苦人!
……
前言/序言
去年新蕾出版社推出了由我主编的十卷本“中国当代童话名家自选集”。社会反响热烈。于是出版社想再出版一套同样规格的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这自是顺理成章的事,合乎“民心”,契合读者需求,再次显示了新蕾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出版家的宏大气魄。我当然坚决拥护,竭力支持。编辑、出版“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的宗旨与那套童话自选集相同,兹不赘述。我只想说,小说和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主要或重要品种,它们的创作阵容和成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总体实力和水准。入选两套丛书的名家作品,对广大小读者和儿童文学爱好者来说,提供了一批高品质的、可作精神营养品的文本;对众多儿童文学作家和作者,则是可资创作借鉴和学习的范本;而对于域外世界,无疑是一种展示和对接。让他邦人士藉以具体了解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队伍的整体艺术成就和创作风貌。
1949年以降六十多年中,新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其中不少已先后离开我们。无论谢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都是万民敬仰的、高尚的“灵魂工程师”,值得尊敬、师从和效法。
熟悉我国儿童文学现状的人都知道,当下主要从事儿童小说创作的作家中,成就卓著者众。欲从那么多的优秀作家中百里挑一,选出创作业绩尤著的“十家”来,实在是一件非常繁难的事。经与出版社反复认真研商,最后选定十位作家,以年齿为序,他们是:张之路、金曾豪、董宏猷、沈石溪、曹文轩、黄蓓佳、常新港、张洁、郁雨君、殷健灵。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与上述十位作家影响和成就难分伯仲的健在儿童小说作家中。有的由于作品存在版权问题,有的纯因名额所限,而惜付阙如,绝非出版社和主编有意无意的疏漏。好在入选的十位作家,其儿童小说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达到的成就、产生的深远广泛影响,完全足以代表中国当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这个领域里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他们十个闪光的名字毫无愧色地成为中国当代儿童小说的十张“名片”。
入选这套“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的名家作品,均由作家本人自选。多数是作家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佳作,也有的侧重于近年新创。其题材的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的各具特色,以及总体创作水平的出类拔萃,自不待言。我们充分尊重作家们自己的选择,只是由于既定的篇幅限制,在个别篇目上小有调整和增删。
最近读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两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话说得很好,我想移来用以概括我们这套“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的名家名作的特色和文学品质也十分合适和贴切,只须将“儿童文学”置换成“儿童小说”:“入选的作家作品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能够用‘共通性的语言’写作,一方面是基于童心的写作,另一方面是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真实反映正面的中国形象、价值观,反映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坚守儿童文学的价值理念,为未来一代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是为序。
2012年10月25日于北京南方庄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蓝花 [11-14岁] 书名: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蓝花 [11-14岁] 内容简介: 本选集汇集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几位重量级作家的精选佳作。这些作品,或细腻入微地描摹了当代少年成长的内心风景,或以奇幻瑰丽的想象力构建了充满哲思的平行世界,或通过贴近现实的叙事,探讨了青春期特有的困惑、友谊、家庭关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心路历程。选篇标准严格遵循“蓝花”的定位,即面向心智日益成熟、理解力与思辨能力显著增强的11至14岁的青少年读者。 本卷精选的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寓言说教或纯粹的冒险故事,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现实。它们深刻理解青春期的敏感与反叛,尝试在轻松的叙事节奏下,触及诸如身份认同危机、科技发展对个体精神的影响、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张力等宏大主题。 第一部分:成长的迷宫与隐秘的角落 本部分收录的作品着重刻画了少年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微型冲突”与“内部革命”。 《无声的宣言》(节选自某位现实主义大师之作):故事聚焦于一个名叫李明的初中生,他在学校的“优秀学生”光环下,内心却日益被一种对“标准”的厌倦所吞噬。小说细腻地捕捉了他在艺术天赋与学业压力之间的挣扎。作者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展现了青少年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比如精心设计的“反叛”行为,如在笔记的空白处涂鸦复杂的几何图形,或是在指定的清洁日“忘记”打扫某个角落——来维护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这里的“蓝花”象征着那些不被主流目光所见的、独立而脆弱的内在价值。选文的魅力在于其对“沉默”的艺术处理,让读者体会到,有时候,最深刻的成长发生在无人察觉的私密时刻。 《那年夏天的指南针失灵了》(选自某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这是一部关于友谊与背叛的深刻作品。故事围绕三个死党展开,他们计划在暑假进行一次看似完美的探险活动。然而,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隐藏的嫉妒、秘密的误解和成长步伐的不一致,像幽灵一样开始侵蚀他们的关系。小说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坏人”,而是展现了友谊本身在时间面前的脆弱性。指南针的失灵象征着青春期对既有价值观的迷失与重建。读者将跟随主角们一起,体验那种“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又各自走向不同方向”的复杂情感。 第二部分:想象力的边界与时代的投影 本部分的作品更侧重于科幻、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探讨当代社会议题,同时又不失对儿童读者友好的叙事结构。 《数据茧房里的最后一位信鸽》(节选自某位擅长硬科幻叙事的作家):故事设定在一个高度依赖虚拟现实和即时反馈的未来都市。主人公小雅发现,她能接收到一些“过时”的、需要时间去理解和解码的物理信息——比如一张手写的信件,一个无法被数字化的老旧物件。这些信息将她引向了关于“慢思考”和“真实连接”的追寻。小说巧妙地将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批判融入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解谜故事中,思考在算法主导的世界中,如何保留人类的直觉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它不仅是科幻,更是对当下阅读习惯的深刻反思。 《旧街区与看不见的河流》(选自某位侧重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的作家):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一群少年试图保护一片即将被拆除的旧城区。他们发现,这片街区不仅承载着具体的历史建筑,更流淌着一条看不见的“记忆之河”,这条河连接着祖辈的生活经验和现代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小说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让古老的石板路、斑驳的墙皮都成为了有生命的叙述者。作品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青少年理解“根”的概念,即理解过去是塑造未来的重要基石。 第三部分:自我接纳与多重世界的交汇 本部分聚焦于青少年如何接纳自己生命中的“异质性”和“不完美”,以及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 《七分钟的平行时空》(选自某位擅长融合东西方哲思的作家):讲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设定:每当主角进行一次深呼吸,闭上眼睛超过七分钟,他就能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只有细微差别的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中,他也许选择了不同的爱好、交到了不同的朋友。然而,随着穿越次数的增加,他开始混淆两个世界的边界,并面临一个选择:是沉溺于“更完美”的幻象,还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与挑战?这篇小说以轻盈的笔触探讨了“选择的悖论”和“自我和解”的主题,鼓励读者珍视当下每一次不可逆转的决定。 《异乡者的徽章》:聚焦于当代社会中,那些因家庭变迁、地域差异或个人特质而感到“格格不入”的孩子。主人公小陈努力想要融入一个由特定兴趣或流行文化主导的圈子,却发现自己始终像一个佩戴着“异乡者徽章”的外来者。直到他遇到了一位同样边缘化的长者,那位长者教导他,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融入,而是来自于欣赏自己独特的光芒。这个故事以温暖而坚定的语调,为那些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青少年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总结: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蓝花 [11-14岁]》是一本献给正在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读者的“精神导航仪”。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深刻的问题和丰富的思维空间。通过这些精心挑选、风格迥异却又主题统一的篇章,年轻的读者将被邀请进入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未知挑战的内心世界,学会用更成熟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爱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选入的每一篇作品,都致力于拓宽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经验,培养他们跨越表象、探究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