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映民,孙韶辉 等 著,真才基 编
图书标签:
  • TD-LTE
  • 移动宽带
  • 无线通信
  • 4G
  • 通信工程
  • 移动通信
  • 技术
  • 标准
  • 无线网络
  • 宽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10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87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412
字数:647000
正文语种:中文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是一本专门介绍TD-LTE移动宽带系统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TD-LTE背景与概述、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物理层关键技术、高层协议及过程、TD-LTE系统射频、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网络规划设计工程师、系统运营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真才基: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年后历任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副总工程师、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院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计划部总经理等职务。2006年6月起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现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同时担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总裁。

目录

第1章 背景与概述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演进
1.2 TD-SCDMA标准与技术
1.2.1 TD-SCDMA物理层信号结构
1.2.2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2.3 TD-SCDMA标准演进
1.3 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1.3.1 OFDM传输
1.3.2 多天线技术
1.3.3 分组无线接入
1.4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1.4.1 国际电信联盟(ITU)
1.4.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
1.4.3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
1.4.4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1.4.5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
1.5 LTE需求与技术特点
1.5.1 LTE系统需求
1.5.2 LTE-Advanced系统需求
1.5.3 TD-LTE系统技术特点
1.5.4 TD-LTE-Advanced新增关键技术概述
1.6 TD-LTE/LTE-Advanced标准化历程
1.6.1 LTE的提出
1.6.2 TD-LTE R8的研究及标准化
1.6.3 TD-LTE R9版本
1.6.4 TD-LTE-Advanced和ITU IMT-Advanced
1.6.5 TD-LTE/TD-LTE-Advanced重要的里程碑
1.7 SAE系统需求和标准化
1.7.1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
1.7.2 SAE核心网的系统需求
1.7.3 核心网标准化历程
1.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
2.1 LTE系统架构
2.1.1 LTE系统网络架构
2.1.2 网络功能划分
2.2 空中接口协议栈
2.2.1 协议栈概述
2.2.2 控制平面协议栈
2.2.3 用户平面协议栈
2.2.4 协议栈功能划分
2.3 S1/X2接口协议栈
2.3.1 协议栈概述
2.3.2 控制平面协议栈
2.3.3 用户平面协议栈
2.3.4 协议功能描述
2.4 LTE标准体系与规范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物理层关键技术
3.1 TDD双工技术
3.2 多址传输方式
3.2.1 多址传输方式概述
3.2.2 TD-LTE下行多址传输
3.2.3 TD-LTE上行多址传输
3.3 帧结构和物理信道
3.3.1 TD-LTE系统帧结构
3.3.2 载波带宽和物理信道映射
3.4 导频设计
3.4.1 下行公共导频
3.4.2 下行用户专用导频
3.4.3 下行测量导频
3.4.4 定位导频
3.4.5 上行解调导频
3.4.6 上行探测导频
3.5 多天线技术
3.5.1 多天线技术概述
3.5.2 下行多天线传输技术
3.5.3 上行多天线传输技术
3.5.4 小结
3.6 信道编码
3.6.1 卷积编码
3.6.2 Turbo码
3.6.3 线性分组码
3.6.4 小结
3.7 链路自适应技术
3.7.1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3.7.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3.7.3 功率控制
3.7.4 信道选择性调度
3.8 控制信道设计
3.8.1 下行控制信道
3.8.2 上行控制信道
3.9 初始接入和同步
3.9.1 小区搜索
3.9.2 物理层随机接入
3.10 干扰协调
3.10.1 概述
3.10.2 干扰随机化
3.10.3 干扰抑制
3.10.4 分层组网中的干扰协调增强
3.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层协议及过程
4.1 随机接入
4.1.1 概述
4.1.2 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4.1.3 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4.1.4 随机接入建模
4.2 系统广播
4.2.1 概述
4.2.2 广播消息内容分类
4.2.3 广播消息传输机制
4.2.4 广播消息修改机制
4.3 寻呼
4.3.1 概述
4.3.2 寻呼传输过程
4.3.3 寻呼接收过程
4.4 连接管理
4.4.1 概述
4.4.2 状态与信令承载
4.4.3 连接管理过程
4.4.4 承载管理过程
4.5 移动性管理
4.5.1 概述
4.5.2 系统内移动性管理
4.5.3 系统间移动性管理
4.6 小区间同步
4.6.1 概述
4.6.2 同步方法
4.7 无线资源管理
4.7.1 概述
4.7.2 调度
4.7.3 接纳控制
4.7.4 负荷均衡
4.8 安全机制
4.8.1 概述
4.8.2 认证与密钥协商
4.8.3 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4.8.4 安全模式命令
4.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TD-LTE系统射频
5.1 频谱定义和信道安排
5.1.1 工作频段
5.1.2 信道带宽
5.1.3 信道安排
5.2 无线发射指标
5.2.1 概述
5.2.2 输出功率要求
5.2.3 输出功率控制要求
5.2.4 发射机开关时间模板
5.2.5 发射信号质量
5.2.6 输出射频频谱
5.2.7 发射机互调
5.3 无线接收指标
5.3.1 概述
5.3.2 参考灵敏度电平
5.3.3 接收机动态范围
5.3.4 信道内选择性
5.3.5 接收机邻道抑制
5.3.6 阻塞特性
5.3.7 接收机杂散响应
5.3.8 接收机杂散辐射
5.3.9 接收机互调
5.4 系统同步要求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
6.1 多媒体广播/多播
6.1.1 概述
6.1.2 网络结构和流程
6.1.3 空中接口
6.1.4 网络接口
6.2 家庭基站
6.2.1 概述
6.2.2 系统网络架构与实体功能
6.2.3 家庭基站系统技术特征
6.3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
6.3.1 概述
6.3.2 自配置特性
6.3.3 自优化特性
6.4 定位技术
6.4.1 概述
6.4.2 定位架构
6.4.3 定位协议
6.4.4 定位方法
6.5 电路交换业务支持
6.5.1 概述
6.5.2 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6.5.3 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技术
6.6 最小化路测
6.6.1 概述
6.6.2 配置管理
6.6.3 空口技术
6.7 中继技术
6.7.1 概述
6.7.2 中继高层技术
6.7.3 中继物理层技术
6.8 载波聚合
6.8.1 概述
6.8.2 载波聚合物理层技术
6.8.3 载波聚合高层技术
6.9 公共告警系统
6.9.1 概述
6.9.2 网络结构及流程
6.9.3 空中接口
6.9.4 网络接口
6.10 紧急呼叫
6.10.1 概述
6.10.2 呼叫发起过程
6.10.3 呼叫接入控制过程
6.11 机器间通信
6.11.1 机器间通信需求
6.11.2 机器间通信增强技术
6.12 多点协作传输技术
6.12.1 概述
6.12.2 CoMP场景
6.12.3 下行CoMP传输
6.12.4 上行CoMP传输
6.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
7.1 SAE网络架构
7.1.1 概述
7.1.2 SAE网络架构
7.1.3 接入网与核心网的接口及功能
7.2 移动性管理过程
7.2.1 概述
7.2.2 附着过程
7.2.3 跟踪区更新过程
7.2.4 业务请求过程
7.2.5 S1接口释放过程
7.2.6 去附着过程
7.2.7 切换过程
7.2.8 空闲态信令缩减
7.3 会话管理
7.3.1 概述
7.3.2 基于GTP的EPS承载
7.3.3 承载级别的QoS参数
7.3.4 承载管理过程
7.4 与非3GPP接入网的融合
7.4.1 概述
7.4.2 SAE系统与非3GPP接入网的融合架构
7.4.3 与非3GPP接入网融合的关键技术
7.4.4 与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的互联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前言/序言


《无线通信理论与实践:从基础到前沿》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从早期简单的语音通信,到如今支持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的海量数据传输,无线通信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无线通信知识体系,涵盖从基本原理到前沿技术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理解无线通信的演进历程、核心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力求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无线通信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无线通信的基石——电磁波的传播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频率下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现象,以及它们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讲解信道衰落的形成机制,包括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快衰落,并介绍应对衰落的常用技术,如分集技术。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是无线通信的核心环节。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调制方式,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以及更高级的数字调制技术,如相移键控(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同时,我们将阐述相应的解调原理,为信号的可靠接收奠定基础。 为了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中传输更多信息,编码与解码技术不可或缺。本书将介绍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如循环冗余校验(CRC)和卷积码,以及更先进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和Turbo码。读者将了解这些编码技术如何有效地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架构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本部分将剖析其整体架构,从宏观上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协同。我们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组成,包括基站(BTS)、基带单元(BBU)、核心网(Core Network)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实现移动用户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网络间的无缝切换,漫游技术是关键。本部分将详细讲解漫游的原理,包括切换(Handover)机制,如软切换和硬切换,以及其在提升用户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是宝贵的,如何高效地利用频谱是所有无线系统设计者面临的挑战。本部分将探讨频谱管理和共享的策略,介绍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在内的多址接入技术,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第三部分:关键技术详解 在本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提升无线通信性能的关键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近年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大突破。本书将深入剖析MIMO的原理,介绍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赋形等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升信道容量和覆盖范围。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需求,更高效的调制编码方案(MCS)是必然选择。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不同MCS的组合,以及它们如何根据信道条件动态调整,实现性能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将深入解析OFDM的工作原理,包括子载波的正交性、循环前缀(CP)的引入以及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克服多径衰落、实现高数据率传输方面的优势。 第四部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展望(5G及之后) 随着5G网络的部署和应用,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无线通信时代。本部分将深入探讨5G的核心技术,包括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毫米波(mmWave)通信、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和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实现超高带宽、超低时延和海量连接,赋能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和工业互联网等颠覆性应用。 同时,本书还将展望5G之后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如6G。我们将探讨6G可能包含的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AI)在无线通信中的深度融合、全息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以及太赫兹(THz)通信等,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更加智能、高效和沉浸式的通信体验。 第五部分:无线通信安全 在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无线通信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本部分将系统地梳理无线通信面临的安全威胁,包括窃听、干扰、欺骗和拒绝服务攻击等。 为了保障通信的私密性和完整性,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安全机制。我们将讲解加密技术(如AES、RSA)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以及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接入网络并访问信息。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抗干扰和反欺骗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 第六部分:无线通信的应用领域 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部分将聚焦于无线通信的典型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 从2G到5G,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为我们带来了即时语音、短信、移动互联网接入,并正朝着更高级别的沉浸式体验迈进。 物联网(IoT): 各种智能设备通过无线技术互联互通,构建起庞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我们将探讨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NB-IoT)在物联网中的关键作用。 无线局域网(WLAN): Wi-Fi等技术在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提供便捷的无线接入,满足了我们对高速上网的需求。 定位与导航: GP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以及蜂窝网络定位技术,为我们的出行和位置服务提供了基础。 专用无线通信: 诸如雷达、遥感、以及专业的公共安全通信系统等,都依赖于特定的无线通信技术。 第七部分:无线通信的测试与测量 为了确保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严格的测试与测量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介绍无线通信领域常用的测试设备和技术。 我们将讲解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网络分析仪等关键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此外,还将介绍各种信道仿真和性能评估方法,包括误码率(BER)测试、吞吐量测试和干扰测试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验证无线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第八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本部分将对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热点进行展望。 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无线通信中的潜在应用,例如智能资源调度、信道预测和干扰管理。同时,我们将关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如何改变无线网络的架构和运维模式,使其更加灵活和可编程。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绿色通信、频谱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研究方向,以期激发读者对无线通信未来发展的思考。 结语 《无线通信理论与实践:从基础到前沿》旨在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前瞻性于一体的参考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无线通信知识基础,深入理解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运作机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洞察。无论您是通信领域的学生、工程师,还是对无线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在课堂上,老师讲到TD-LTE的时候,虽然会涉及一些核心技术,但总是讲得比较概念化,很多细节需要自己去查阅资料,而且资料良莠不齐。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把TD-LTE系统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了。从它产生的背景,到它的整体架构,再到各种关键技术的深入讲解,比如多址接入、频率复用、功控、切换等等,都写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个技术点之间的关联性的阐述,能够让我明白这些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一个高效、稳定的移动通信系统。书中的一些图示和表格也非常直观,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原理。我经常在做课程设计或者准备考试的时候翻看这本书,它总能给我提供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技术。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对移动宽带技术的好奇心。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TD-LTE是什么,而是深入到其技术实现的每一个细节,让我得以窥探现代移动通信的“黑箱”。书中对TD-LTE核心技术如OFDMA、MIMO、eICIC等原理的讲解,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性,让我能理解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从而实现高速率、大容量的移动通信。我对书中关于网络演进的分析也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解决现有问题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段关于技术创新和演进的叙事,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让我对移动宽带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更前沿通信技术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深入的“技术探险指南”,带我穿越了TD-LTE移动宽带系统的复杂迷宫。作为一名对网络基础设施原理有研究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析移动宽带系统技术细节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从宏观的网络架构到微观的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TD-LTE特有技术(如TDD模式下的上下行配置、时分双工的特点)的深入分析,这与FDD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全面掌握移动宽带技术至关重要。书中对网络优化和性能提升的讨论,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巩固了现有知识,更开阔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对移动宽带系统的设计、部署和运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术,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帮助实在太大了。我之前一直在努力理解5G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潜力,但很多时候感觉概念比较虚,抓不住重点。这本书虽然是讲TD-LTE的,但它在技术原理和网络构建方面的讲解,给我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我发现,很多5G的核心技术,比如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都可以追溯到TD-LTE在架构和关键技术上的积累和优化。书中对TD-LTE关键技术如帧结构、资源调度、切换机制等细节的剖析,让我对移动通信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在解释这些技术时,常常会结合实际的通信场景进行分析,这让我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联想到实际的网络运行情况,这对于我进行技术选型和方案设计非常有启发。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让我在繁杂的技术海洋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一直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总觉得移动宽带这个概念虽然时时挂在嘴边,但背后的技术细节却像一层迷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唰地一下就拨开了这层迷雾。从最初对“4G”的模糊认知,到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TD-LTE的演进历程、技术优势,再到它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移动宽带网络,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书中关于多天线技术(MIMO)、OFDM等核心技术原理的讲解,虽然有些地方涉及数学公式,但作者巧妙地用比喻和图示来辅助理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精妙之处。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网络架构的阐述,从基站到核心网,每个环节都如同零件一样精密地协同工作,才能最终为我们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能上网”这个事实,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能上网”以及“如何能上网得更好”。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次对现代数字生活基石的探索之旅,让我对身边的科技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书是好书,不过封皮很脏,还有很多划痕,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翻出来的

评分

呵呵真心不错的书籍 值得一看

评分

内容丰富,但包装简单,书皮蹭坏了

评分

里面都是不是彩页的了

评分

专业的,写的还不错。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股票股息和股票分割 重要的一点在于,投资者要理解(恰当意义上的)股票 股息与股票分割之间是有重大差别的。后者代表了普通股结构 的改变,通常情况下,会以2比1或3比1来发行新股。发行 的新股与过去一定时期的利润再投资没有关系。股票分割的目 的是使每股的市场价格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这种较低的价 格区间使得新旧股东更容易接受。股票分割可以借助于所谓的 股票股息来完成——这需要将一笔盈余账户转入到资本账户中 去,也可以借助于面值的变化来完成——这不会影响到盈余账 户。 我们所说的恰当的股票股息,是指支付给股东的股息有实 实在在的证据,或者是代表了特定的利润——这些利润在近期 的较短时间内(比如在近两年之内)以股东账户对企业进行 再投资。现在,人们都对这种做法表示认同:以宣布分配股票 股息时的价值大致代表这种股息的价值,并将这笔价值按等值 额从盈余账户转移到资本账户。因此,股票股息金额一般都比 较小,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超过5%。本质上讲,这类股票 股息的总体影响,类似于从利润中支付等额现金的同时,向股 东额外出售总价值相等的股份。可是,与现金股息和认股权相 结合的做法相比,直接分配股票股息具有重要的税收优势—— 直接分配股票股息几乎是公用事业公司标准的做法。 纽约股票交易所将股票分割和股票股息之间的实际界线确 定为25%。达到或超过25%的股票股息分配,无需采用将其 市值从盈余账户转到资本账户等做法。有些公司,尤其是一些 银行,还在采用随意公布股票股息的旧做法(比如,每股 10%,与近期利润无关系),这些情况会给财务领域带来一定 的混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烈主张在现金股息和股票股息支付 方面有一个系统的、明确的政策。根据这种政策,定期支付的 股票股息将使企业再投资的利润全部或部分资本化。这种政策 (涵盖100%的再投资利润)已经被Purex公司、政府雇员保险 公司以及其他几家公司所采纳。 研究股息的大多数学者似乎对各种股票股息都持否定态 度。他们坚持认为,股票股息不过是几份证券而已,它们没有 给股东带来额外的好处,而且它们涉及到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和 麻烦。我们认为,这完全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观点,它没有考虑 到投资的实用性和心理现实。是的,定期支付的股票股息 (比如5%),只改变了所有者的投资“形式”。他拥有了105 股,而不是100股;但是,如果没有股票股息,最初100股所 代表的所有者权益与现在的105股是一样的。尽管如此,这种 形式的改变对所有者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如果 他想兑现自己利润再投资的股份,那么他就可以将所获得的新 的证券出售,而不必去拆散自己原有的证券。与以前100股的 情况一样,他可以指望从105股中获得现金股息;如果没有股 票股息分配,现金股息增加5%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 与下列情况对比,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定期支付股票股 息这一政策的好处:公用事业企业经常采用的做法是,先支付 大量的现金股息,然后以向股东出售额外股票(通过认购权) 的形式,再将这部分现金中的大部分收回。正如我们前面所指 出的,股东获取股票股息的做法,与获取现金股息再加上认购 权的通行做法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可以省去现金股 息的所得税。那些需要或希望获取最大的年现金流的人,可以 在不增加股份的情况下将其股票股息出售,这与目前出售认购 权的做法是一样的。 以股票股息来替代现在的股息加认购权的做法,可以节省 大量的所得税。我们强烈要求公用事业企业改变做法(尽管 这会对美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因为我们确信,对一 笔利润(股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这笔利润,因为公司通过出 售股票又将这笔钱收回去了)再次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做 法是完全不公平的。 富有效率的公司一直在改进自己的设施、产品、会计方 法、管理层培训计划以及劳资关系。现在,它们应该考虑如何 改进自己的重大财务行为,其中包括股息政策。 P338-340

评分

熬夜读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 ,购买不后悔灯 不能熄灭 熬过今夜就能从书中逃回到 这个世界我 我不明白 这个年代怎么还能说 读好书 就会发财 好呆爱我的爸 \N疼我的妈说了那么多 你们明白吗 不是要反抗 只是要你看我不满的地方读读读读读到书都想吐 好想哭怕怕怕怕怕老是背书 好白痴你你你你你 \N只会说你要第一我就快要发羊癫疯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 会读书不厉害读书也不一定 就会输不是想要说我会读书 不在乎我只想要 你能清楚我 我不明白 这个年代怎么还能说 \N读好书 就会发财 好呆爱我的爸 疼我的妈说了那么多 你们明白吗 不是要反抗 只是要你看我不满的地方读读读读读到书都想吐 好想哭怕怕怕怕怕老是背书 \N好白痴你你你你你 只会说你要第一我就快要发羊癫疯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 会读书不厉害读书也不一定 就会输不是想要说我会读书 不在乎我只想要 \N你能清楚读读读读读到书都想吐 好想哭怕怕怕怕怕老是背书 好白痴你你你你你 只会说你要第一我就快要发羊癫疯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 会读书不厉害读书也不一定 \N就会输不是想要说我会读书 不在乎我只想要 你能清楚读读读读读到书都想吐 好想哭怕怕怕怕怕老是背书 好白痴你你你你你 \N只会说你要第一我就快要发羊癫疯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 会读书不厉害读书也不一定 就会输不是想要说我会读书 不在乎我只想要 你能清楚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是一本专门介绍TD-LTE移动宽带系统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TD-LTE背景与概述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物理层关键技术高层协议及过程TD-LTE系统射频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移动宽带技术丛书TD-LTE移动宽带系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网络规划设计工程师系统运营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纵观中国古今, \N横看世界各国, 有哪一位名人不酷爱读书? 又有哪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获的了成功?读书学习, 其好处之多, 是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完全的唯有勤读多读, \N置身于书中的人, 方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奥妙一 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 为人类所铭记, 所珍惜, \N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书籍把我们介绍给良师益友, 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英] 塞缪尔.斯迈尔读一本好书, \N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 歌德因此, 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便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热爱和想往; \N就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 因而就会有终生不衰的前进动力; 就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N从而使我们的一切言行皆能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人类, 我们自己也就成为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N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