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专利代理人执业培训系列教材·专利代理实务:机械分册》由从业经验丰富的专利代理人和资深审查员共同编写,针对专利申请机械领域的专利代理和专利审查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和常见问题,从相关重要法条解释、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流程、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并配置了丰富的案例。对读者而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全面提升。
读者对象:专利代理行业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事专利工作的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相关重要法条解释
第一节 专利保护客体
1 《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可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2 因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而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
3 《专利法》第25条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
第二节 说明书的撰写
1 说明书应当充分公开发明
2 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应当足以支持权利要求
第三节 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1 权利要求书应当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2 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
3 独立权利要求应当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
4 单一性
第四节 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 新颖性
2 创造性
3 实用性
第二章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流程
第一节 技术交底书的获得
1 与发明人的初步沟通
2 技术交底书的获得
第二节 理解和挖掘发明技术内容
1 技术交底书的阅读与发明改进点的确认
2 技术方案的分解和挖掘
3 技术方案的概括
4 补充、完善技术交底书中的技术内容
5 确定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方案
第三节 权利要求的布局
1 确定专利申请保护主题类型
2 安排权利要求的次序和层次
3 平衡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专利权的稳定性
第四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1 申请文件的撰写顺序
2 几类特殊专利申请的撰写
3 专利申请文件的定稿和专利申请信息的核实
第五节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与专利战略的结合
1 占领技术制高点、保护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策略
2 系列申请逐步推进的专利申请策略
3 增加专利数量、构建基本专利池的申请策略
4 外围式专利申请策略
5 公开技术、排除自身风险的专利申请策略
6 与标准关联的专利申请策略
7 “走出去”战略的专利申请策略
8 与技术秘密保护相结合的专利申请策略
9 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策略
第三章 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
第一节 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理解与转达
1 阅读和理解审查意见通知书
2 审查意见通知书的转达及对答复的建议
第二节 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原则与策略
1 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原则
2 对各类审查意见的答复策略
第三节 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案例
1 案例一:瓦斯燃料吹风机
2 案例二:后排气式气动钉枪
第四章 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
第一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时机和方式
1 主动修改
2 被动修改
第二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内容和范围
1 《专利法》第33条释义
2 《专利法》第33条适用
第三节 案例
1 增加内容
2 删除内容
3 基于附图信息的修改
4 其他类型
第五章 案例
第一节 案例一:油炸食品及其制作方法和制作设备
1 申请人提供的技术交底书
2 对申请人提供的技术交底书中的发明创造的理解
3 申请人对技术交底书的补充说明
4 补充检索到的现有技术
5 对本发明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的初步看法
6 与申请人进一步就本发明创造进行沟通后所获得的信息
7 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8 说明书的撰写
9 最后完成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参考文本
第二节 案例二:旋转脱水的拖把
1 申请人提供的技术交底书
2 申请人提供的现有技术
3 对技术交底书的理解
4 给客户的信函
5 申请人的回复
6 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初步撰写
7 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8 说明书的撰写
9 最后完成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参考文本
第三节 案例三:按压式高速涡轮牙钻手机
1 相关背景技术简介
2 第一次技术交底材料
3 对发明内容的初步理解以及与申请人的沟通
4 第二次技术交底材料
5 对申请人提供的发明技术内容的梳理
6 发明技术方案的挖掘、拓展
7 再次与申请人沟通
8 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9 说明书的撰写
10 最后完成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参考文本
第四节 案例四:自行车的电动驱动装置
1 申请人提供的技术交底材料
2 对申请人提供的技术交底书中的发明创造的理解
3 申请人对技术交底书的补充说明
4 对本发明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后的初步看法
5 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6 说明书的撰写
7 最后完成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参考文本
8 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在实践中,专利代理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案情和时机确定单独采用或者综合采用上述答复手段。
以下列举了十种最常见的审查意见所涉及的情形,并针对每种具体情形讲述了如何在两步法判断过程和思路的指导下,根据各案情形选择适用的答复手段。本节的示例和讨论重点在于如何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因此对于各案例中所作出的修改为什么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不作重点阐述。
2.1涉及新颖性的审查意见
针对涉及申请文件新颖性的审查意见,首先进行“事实认定”,分析审查意见通知书中引用的对比文件的形式要件是否满足用于评述新颖性的要求,即判断对比文件是否满足构成现有技术或抵触申请的形式要件;如果形式要件满足,则进一步按照单独对比原则将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的一个技术方案作为整体与对比文件中公开的一个方案进行比较。比较时,通常要对构成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分解,逐一比较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是否确实在对比文件的同一个方案中被公开,以确定该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否被对比文件公开。
然后进行“法律适用”,如果确定该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被对比文件公开,再判断对比文件公开的方案能否适用于与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相同的技术领域,能否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获得相同的技术效果。如果能够适用于与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相同的技术领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获得相同的技术效果,则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不具备新颖性。
如果确定该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未被对比文件公开,则说明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
确定答复手段:对于本申请不具备新颖性的审查意见,通常可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意见陈述或者修改权利要求并结合意见陈述的答复方式,必要时提供相关的证据。也就是说,如果分析不同意审查意见,可通过意见陈述的方式进行答复;如果同意审查意见,则需要修改权利要求,同时还需要在修改的权利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意见陈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审查意见中未涉及相应权利要求的创造性问题,在意见陈述中还应该对该权利要求相对该对比文件具备创造性的理由进行论述。
《专利审查指南2010》中规定了新颖性判断5种常见的情形,即相同内容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体(下位)概念与一般(上位)概念,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数值和数值范围,以及包含性能、参数、用途或制备方法等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答复缺乏新颖性的审查意见时的常见情形。
……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正处于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专利代理行业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凸显。2011年,我国年度专利申请代理量首次突破百万件。但专利代理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专利代理人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关系专利代理行业发展,关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为显著提升专利代理人的专利申请代理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在国家“十二五”期间用五年的时间对所有执业专利代理人进行一次以提升专利代理人实务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的执业轮训,并为配合这次轮训工作着手编写专利代理人实务技能培训教材。
专利代理人实务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4月到2011年8月,作为这次专利代理人实务技能培训教材编写工作总牵头单位的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和人事教育部共同组织专利代理实务技能培训教材的教案和学员用讲义的编写,由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原副秘书长王启北具体负责组织工作,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在各专利代理机构的推荐与配合下选拔了由18名资深专利代理人,与从国家知识产权局选拔出的18名资深专利审查员和协会秘书处人员组成教案和讲义的编审队伍1,于2011年7月底共同完成培训教材的教案和讲义初稿的编写,并在8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两期专利代理人实务师资培训班上试讲和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利代理人实务培训教材教案和讲义的定稿。第二阶段,从2012年2月到2012年9月,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共同承担将上述培训教材的教案和讲义初稿编写成正式出版稿,由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副秘书长徐媛媛负责具体组织工作,在这阶段,根据2011年年底北京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三期专利代理人实务培训班以及2012年第一季度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代理人实务培训班的教学实践和听取到的意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包括调整不合适的案例、增补必要的内容、采用规范化的表述,修订不严谨的说明,最后形成专利代理人执业培训系列教程之《专利申请代理实务》的三个分册:机械分册、电学分册和化学分册。
法律前沿与科技交叉领域深度解析: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实践 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技术研发人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及对知识产权前沿动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操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本书聚焦于当前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保护与运用的复杂性与前瞻性,尤其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知识产权领域的多个核心分支,不涉及任何关于专利代理人执业资格考试的具体实务操作技巧讲解,而是侧重于宏观战略制定、法律前沿趋势研判以及多领域交叉冲突的解决框架构建。 --- 第一部分:全球知识产权格局与战略前瞻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前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探讨地缘政治、技术竞争对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全球知识产权体系的演变与重构 本章首先梳理了《TRIPS 协定》以来的主要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体系,重点分析了WIPO、WTO框架下最新的多边谈判焦点。内容包括对数据产权、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新兴议题的国际立法动向的跟踪与解读。我们不探讨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代理实务流程,而是侧重于分析不同司法管辖区在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上的趋同与分歧,特别是围绕“合理使用”和“公共利益”的国际标准差异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 第二章:国家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顶层设计 本章聚焦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核心要素的角色定位。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地图,如何将技术路线图与知识产权保护周期精准对接。对于企业而言,本章提供了建立“技术领先性”与“市场控制力”平衡的知识产权组合战略模型。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资产组合,实现对关键技术领域的锁定,但内容着重于战略建模和资源配置,而非单一类型的专利申请流程管理。 第三章:地缘经济冲突下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塑,知识产权正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和潜在的冲突点。本章分析了“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非知识产权法律工具如何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风险矩阵。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对知识产权组合进行“抗外部冲击”的压力测试,评估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的脆弱性,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 第二部分: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挑战与应对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领域,分析现有法律框架在新技术面前所面临的适应性挑战。 第四章:人工智能(AI)与算法的知识产权边界 本章深入探讨了AI生成内容(AIGC)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机器学习模型的专利保护范围界定,以及如何防止AI算法本身构成商业秘密。本书将详细解析美国、欧盟及主要亚洲国家在“AI创造者身份”认定上的司法实践差异,提供构建复杂AI系统知识产权保护“防火墙”的理论框架。本书不涉及具体的软件编程或AI模型训练方法。 第五章:生物技术、基因编辑与知识产权的伦理边界 针对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本章重点分析了相关发明专利的可专利性标准(如实用性、可实施性)在新兴生命科学领域的延伸与限制。我们详细考察了特定生物材料和基因序列的披露要求,以及围绕专利权与公共健康权之间的全球性法律博弈。 第六章: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法律适配性 本章探讨了区块链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界定。核心内容在于分析如何通过传统知识产权工具(如专利、商业秘密)来保护底层协议和特定应用层的创新,同时讨论了去中心化组织(DAO)中知识产权权属的潜在模糊性。 ---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与争议解决前沿 本部分从经济学和争议解决机制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潜力和复杂对抗策略。 第七章:知识产权的估值模型与金融化路径 知识产权不再仅仅是法律保护的客体,更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本章详细介绍了基于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的高级知识产权估值模型,并分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的法律结构设计。重点在于估值模型的参数选择、敏感性分析,而非具体的财务报告处理。 第八章:重大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证据开示与技术论证 本章着重分析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诉讼中,技术事实的认定和证据的收集策略。内容涵盖跨国诉讼中证据开示(Discovery)的复杂性、专家证人资格的认定标准,以及如何构建具有说服力的技术论证链条。本书提供了对关键司法判例中技术事实认定逻辑的深度剖析。 第九章:全球竞争法与知识产权交叉领域的规制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地位与反垄断法律的交集是当前监管热点。本章分析了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谈判中的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的最新司法解释,以及知识产权滥用(如不合理的高额许可费、不合理的禁令救济)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认定标准和救济措施。 --- 本书特色: 战略高度: 摒弃碎片化的操作指南,聚焦于知识产权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前瞻性布局。 跨界融合: 深度整合了法律、经济学、前沿技术理论,强调多学科视角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前沿导向: 内容紧密追踪全球立法和司法判例的最新动态,尤其关注AI、生物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挑战。 本书适合: 知识产权战略顾问、大型企业的首席法务官(CLO)及高管层、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组合经理、以及希望提升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法律研究人员。本书为读者提供的是洞察未来、制定前瞻性知识产权政策的工具箱,而非日常业务的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