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末医家余听鸿先生云:
“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糖尿病》即为古今名家医学实践的忠实记录和再现。
内容简介
《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糖尿病》为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之一,书中选取了古今名医对糖尿病的证治经验,并且多选取对糖尿病确有阐发,有医案佐证的医家经验,部分加入医家对该病的医论及验方效方,旨在为临床中医诊治糖尿病这一疾病提供借鉴。《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糖尿病》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进学识。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古代医家
巢元方(综病证源候,消渴兼论渴利后诸候)
陈士铎(辨重脾肾药偏温补,论治三消注重治肾)
冯兆张(重命门尚温补,消渴热分内外虚实)
黄元御(倡健脾胃调气机,从厥阴论消渴)
李用粹(投剂顾护脾胃,三消养肺脾清心滋肾)
林珮琴(辨病尤重脉诊,详述三消证治)
沈金鳌(重补脾胃调气血,三消之治补阴泻火)
王肯堂(博而不杂立证治准绳,消渴论治详列诸家)
王学权(精研伤寒本草,论三消有燥无湿)
喻嘉言(治医重纲目规矩,辨三消多从热治)
张从正(倡汗吐下祛邪安正,主从火热论治消渴)
张介宾(论阴阳一体善温补,治消渴先辨虚实)
张璐(崇仲景治擅温补,论消渴重地方差异)
赵献可(六味八味补肾命水火,消渴以治肾为急)
下篇 近现代医家
张锡纯(衷中参西重实效,论治消渴养阴益气)
丁甘仁(崇仲景兼通各科,消渴宜养阴凉润)
施今墨(擅用大方喜用对药,糖尿病辨虚热为多)
孔伯华(治病求本擅用石膏,消渴治从脾湿肝热)
李斯炽(内科杂病倡用疏肝,消渴宜理阴虚湿热)
史沛棠(杂病究源于脾肾,糖尿病重阴虚燥热)
魏长春(开郁行气调虚实,养元清火治消渴)
赵锡武(辨分主次善用经方,滋肾健脾治消渴)
林沛湘(从肝论治杂病,消渴治宜益气养阴)
陈苏生(宣畅气血解郁滞,潜阳和中宁心神)
王季儒(经方时方寒温本一宗,益阴降糖病久固肾)
刘炳凡(首重脾胃治人治病,补脾滋肾疗消渴)
潘澄濂(循疾病规律而辨证,糖尿病宜益胃补肾治)
王文彦(论病重脾胃安五脏,消渴健脾和胃兼补肺肾)
桑景武(喜用经方擅扶阳气,真武汤温阳化气治消渴)
马骥(灵活立法精准用药,四法六证治糖尿病)
关幼波(气血痰瘀论治疑难,辨虚实滋肾调脾疗消渴)
刘仕昌(统十二法辨治温病,糖尿病主以补脾养阴)
祝谌予(学贯中西辨证精准,糖尿病首倡活血化瘀)
郭士魁(活血温通治胸痹,益气阴清热活血疗消渴)
邓铁涛(诸证善从脾胃治,糖尿病主益气养阴)
李玉奇(临证重观舌切脉,益气阴清燥热治消渴)
查玉明(综诸家辨病分证,糖尿病本肝肾阴虚)
汪履秋(喜用古方化裁,滋肺肾清胃健脾治消渴)
梁剑波(精研医理重湿邪为病,消渴主清火益阴)
颜德馨(首创衡法调气血,糖尿病重运脾化瘀)
周信有(崇经典重创新,治消渴补脾益肾化瘀血)
李寿山(重理脏腑循律辨证,消渴滋肾健脾和阴阳)
张琪(善大方见奇效,糖尿病宜益肺肾化痰瘀)
高辉远(辨证倡防胜于治,糖尿病主滋肾清热)
印会河(贯中西抓主症,糖尿病养阴清热为主)
章真如(论证重视阴精养护,糖尿病善益气养阴)
任继学(创新证治用药精专,滋润温化治消渴)
乔保钧(尊仲景化裁经方辨治,益气阴清郁热疗消渴)
周仲瑛(临证三论精辨治,糖尿病主养阴润燥)
吕靖中(中西结合综合辨治,糖尿病重益气阴化瘀血)
时振声(贯中西精通治肾,以肾为本治糖尿病)
刘启庭(精准平稳治病求本,“358”综合诊治糖尿病)
陈金锭(中西结合调理内分泌,益气阴化痰瘀治糖尿病)
程益春(重辨证抓症结求实效,糖尿病健脾固本为关键)
熊曼琪(倡仲景学之辨病分证,益气阴泻瘀热治糖尿病)
精彩书摘
【医家简介】
巢元方(605~618),隋朝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奉诏于大业6年(610年)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此书为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总结了隋代以前病源证候学之大成,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主要学术思想和主张】
巢元方对疾病病源的认识,突破传统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是中医病因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从临床的角度较深入地阐述了各种证候的病理机制,通过分析症状,进而探讨病因。以病为纲,分述1739种证候,第一个建立了中医证候辨证体系,极大推动了中医学发展。
【医论医话】
1.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厥阴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法云:解衣恢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气,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无使挂碍。恢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嗔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著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2.渴病候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
3.大渴后虚乏候
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4.渴利候
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5.渴利后损候
夫渴利病后,荣卫虚损,脏腑之气未和,故须各宣畅也。
……
前言/序言
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糖尿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