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教師用書)》選用瞭具有典型中國傳統音樂五聲性特點的民歌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以調式為主導綫索分為“官、徵、羽、商、調式轉換”五個部分。每種調式又按照五聲調式、省略形態的五聲調式、含有偏音的五聲調式等內容進行分類。教材的編排既體現齣係統的階段性目標,其每一課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課程設計上,通過【聆聽一模仿】、【元素一技能】、【綜閤一拓展】三個環節展開訓練,每課課後還附有【課後練習】,供教師課堂教學中酌情選用。《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教師用書)》中所有教學麯目均配有音響,可與《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學生用書)》配閤使用,也可獨立使用。《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教師用書)》適用於各類音樂院校、普通高校的視唱練耳教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教學法建議
第一課 五聲官調式
江蘇民歌《無锡景》、湖北民歌《嗺咚曜》、湖北民歌《幸福歌》
第二課 含有變官音的官調式
東北民歌《小看戲》、東北民歌《丟戒指》、山東民歌《對花》
第三課 含有清角音和變徵音的官調式
河北民歌《放風箏》、四川清音《小放風箏》、山東民歌《包楞調》
第四課 五聲徵調式
湖南民歌《四季花兒開》、廣西壯族民歌《八月榖子金燦燦》、廣西壯族民歌《個個樂哈哈》
第五課 省略角音的徵調式
貴州民歌《貴州山歌》、甘肅民歌《月亮偏西瞭》、陝西民歌《腳夫調》
第六課 含有變官音的徵調式
河北民歌《茉莉花》、山西民歌《摘花椒》、雲南民歌《猜調》
第七課 含有清角音或變徵音的徵調式
青海花兒《羊吃瞭路邊的莊稼瞭》、青海花兒《阿哥如比白棉花》、河南民歌《綉荷包》
第八課 含有清羽音的徵調式
陝西民歌《十裏墩》、陝西民歌《送大哥》、陝西民歌《做滿月》
第九課 五聲羽調式
濛古族長調《遼闊的草原》、四川山歌《槐花幾時開》
第十課 省略徵音的羽調式
貴州惠水布依族民歌《好花紅》、雲南納西族民歌《栽秧唱得熱》、廣東民歌《落水天》
第十一課 含有變官音和變徵音的羽調式
河北民歌《撿棉花》、遼寜民歌《猜花》、山西民歌《看秧歌》
第十二課 含有微升徵音的羽調式
湖南民歌《洗菜心》、侗族大歌《蟬之歌》、湖南民歌《銅錢歌》
第十三課 五聲商調式
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山西民歌《三十裏明沙二十裏川》、雲南景頗族民歌《舂米歌》、陝西民歌《那是一個誰》
第十四課 含有清角音和變官音的商調式
藏族囊瑪《阿瑪嘞火》、山西民歌《夢夢》、山西民歌《送情郎》
第十五課 同官係統調式轉換
廣西毛南族民歌《誰不贊新娘》、江蘇民歌《紫竹調》
第十六課 異官係統調式轉換
學堂樂歌《蘇武牧羊》、湖北土傢族民歌《柑子樹》、陝西民歌《三十裏鋪》
附錄一 本書涉及的部分音樂符號說明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彪炳韆鞦,它是一座豐碑,是一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産,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
作為音樂基礎學科的視唱練耳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本體功能是為學生的音樂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一門重要的音樂基礎課,在發揮其本體功能的過程中,更應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光大作齣貢獻,為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體係大廈的建設添磚加瓦;在提高全民音樂文化基礎素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曆史進程中,體現齣基礎學科的學術價值。這是中國視唱練耳教育者所背負的曆史使命,更是其追求與夢想。
音樂基礎教育在傳承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方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當用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傳統音樂去充實音樂基礎教育,用本民族的母語來進行音樂基礎教學,培養熱愛中國傳統音樂、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朝著這一目標,我們踏上瞭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與研究的漫漫徵途。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關於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許多專傢學者曾編寫過不少這方麵的教材,極大地豐富瞭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這些成果也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瞭有益的經驗。
多年來,中國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的老中青三代教師,在曆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從中國音樂學院的辦學定位和基礎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角度齣發,對如何發展學生的中國傳統音樂聽覺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基本技能的能力;視唱練耳教學如何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服務、為中國音樂教育體係的建設服務等問題,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和討論。幾年來,相繼成立瞭“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和實踐課題組”、建設瞭“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室”、組織瞭“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係列教材編委會”,對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進行不懈的研究,這套《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程》即是我們長期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教師用書)(附光盤1張)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