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畅销的亲子教育图书!
日本亲子教育专家新作品!
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万众期待的典藏版面世!
内容简介
孩子有活力,未来有出息。
但是,怎样让你的孩子富有活力?怎样让他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怎样让他坚持好奇心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怎样让他自主安排一件事情并坚持不懈地去完成?怎样让他不被困难吓倒、半途而废?怎样让他拥有计划性?怎样让他能广泛交友并从中获益?
就上述一系列问题,这本畅销日本的《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从小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向父母们传授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下山刚教授是日本教育专家之一,他认为要让孩子“活力满满”,核心是让他具备“干劲”,亦即拥有“积极做事的心态”,而这由好奇心、能力感和自主性等三项要素组成。《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从小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包含一整套塑造孩子这些特质的佳方案,让孩子打小成为鼓足干劲勇往直前的人,从此拥有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健康幸福的一生。
作者简介
下山刚,日本最权威的亲子教育专家之一。现为鹤见大学文学部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心理学。特别关注学习动机的问题,作为诊断学习欲望、开发干劲训练的研究者而闻名。著作有《达成动机教育心理学》、《引导学习意欲的方法》、《学习意欲和学习指导》等。
精彩书评
《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和《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这两本书实实在在地告诉父母究竟该如何充满爱意地养育孩子,如同一位心灵导师,在柔声细语中抚平父母的焦虑。细细读来,放弃苛刻的完美主义,养育就不会偏离爱的航线。有了爱的守护,孩子在一步一步的成长中自然充满自信和活力。
——《时尚育儿》杂志主编 陶莉
在帮助父母们养育独立、积极、自信、乐观的孩子的同时,《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和《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这两本书更传递了一种智慧的育儿观——发现、接纳、尊重孩子的天性。一旦我们这样做了,孩子内心的“好”便有了滋润的土壤,会自然开出美好的花朵。
——《我和宝贝》杂志主编 钟煜
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很多,很多的雷同,雷同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说不能实践的伪教育读本。《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用案例讲道理,浅显实用,是一本培养孩子个性的好书。
——《中华家教》杂志主编 毛惠云
目录
序 何谓有干劲的孩子
第一则 培养能力感
第二则 不要摧毁好奇心
第三则 培养自主性
第四则 正确地表扬孩子
第五则 培养不畏失败的孩子
第六则 目标不必过高或过低
第七则 有计划性
第八则 利用竞争心
第九则 活用朋友关系
第十则 孩子的干劲取决于父母的对待方式
后记如何对待缺乏干劲的孩子
精彩书摘
序
何谓有干劲的孩子
真正的“干劲”包括三个方面:
好奇心、能力感和自主性。
真正的“干劲”是什么
最近,越来越多的孩子显得没精打采,做什么事都没有干劲。因此,关于孩子的干劲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您是不是也很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充满干劲的孩子?那么,“干劲”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详细点说,“干劲”就是“一种积极做事的心态”。这个词的意思就和“做事积极”差不多(顺便说一下,在心理学上,“干劲”被称为“达成动机”)。
“那孩子很有干劲。”“我家孩子没有干劲。”平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随口这么说。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轻易判断出孩子是不是真的很有干劲。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孩子正在拼命学习,但你也不能单凭此就断定他很有干劲。说不定有人给他许诺,如果他学习成绩有所上升,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而他正是为了得到自行车才努力学习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干劲。以学习为例,如果孩子怀着别的目的或者理由而学习,比如“为了得到夸奖”或者“不学习会被妈妈骂”等,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有干劲。与此相对,如果孩子怀着“想要增强自己的实力”或者“想要记得更牢”等想法而自发地去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有干劲。
干劲三要素
如果对干劲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要想让孩子有干劲,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就是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要做的是一件能引起孩子好奇和兴趣的事,让他觉得“这件事看起来很有趣”,那么不需要任何人的命令,他自己就会产生“做做看”的想法。比如说,那些从小就听妈妈念各种书给他听的孩子,因为体会到了书中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读书。
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勤奋好学,只要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可以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如何让孩子产生兴趣却是一个难题。如果能轻松解决这件事,那谁也不用伤脑筋了。
事实上,在小学阶段,就没多少孩子觉得学习很有乐趣,并很喜欢学习了。也就是说,让孩子产生这样一个心理:即使不喜欢学习,也要努力面对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即使要做的事情既没意思又没乐趣,但是也必须要为了自己而努力完成。
为此,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追求做完一件事时获得的满足感和充实感,要让他们学会从中培养自己的力量。
用比较难懂的词来说,这种欲望就是能力感和效力感。这就是培养干劲的第二个要素。比如对于笛子吹不好的孩子来说,在他练习吹笛子的时候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但是,他想着如果自己好好练,不仅能吹得更好,还能和大家一起吹。这样,他就会努力练习。这就是他产生干劲的源泉。
第三个要素就是自主性和自立心。不需要别人说、自己主动去做才是真正的有干劲。如果孩子什么都要听从、求助于别人,或者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放弃,就不能称之为有干劲。没有培养出自主性和自立心的孩子也就培养不出干劲。
总结下来,就是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或是即使没有兴趣也必须要做的事情,遇到困难也不灰心,能够努力去克服。只有拥有这种坚强信念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干劲的孩子”。
要想培养出孩子的干劲,就必须培养出上述的三个要素。其实,这三个要素是孩子本来就具有的东西。只不过出于某些原因,在我们育儿过程中,导致它慢慢丧失了而已。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了。
以好奇心为例。幼儿时期,每个孩子都是充满疑问的“好奇宝宝”,他们不停地问“这是什么?”“怎么变成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事物漠不关心的孩子却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增多了。
接下来再说一下能力感。那种想要验证自己能力的欲望就是能力感的一种体现。婴儿时期,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这种欲望。但是,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慢慢丧失了这种欲望。
自立心也是同样。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有自我意识,萌发出什么都要自己做的自立心。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缺乏自立心的孩子却逐渐增多。因此,我们也必须要探究一下妨碍培养孩子干劲的诸多条件了。
(摘自序何谓有干劲的孩子)
赏罚都有负面影响
母亲常希望通过奖励提起孩子的干劲。如果奖励方式得当,的确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方式不当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打消干劲或者使孩子养成其他坏习惯。也就是说,赏罚不仅有正面作用,还有负面影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会使赏罚本身成为干劲的目标。
比如,和孩子约好如果这次考试平均分在80分以上,就给他买游戏软件。孩子就会努力学习。但这种情况下的努力学习只是把它当作拿到游戏软件的手段,并非真正地有干劲。
再比如,孩子成绩下降就不带他去看电影,这种惩罚性质的约定也是一样的道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努力学习只是看电影的手段。
另外,如果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或者所有的约定都能实现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好好学习了。这是,您就要想新的奖励或是惩罚方式,永远没有尽头。而且,有些孩子可能会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作弊、隐瞒分数等等。
过分依赖赏罚还会造成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即抑制孩子自立心的培养。有这样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二十多年前,有一位母亲和我谈起了她儿子的事情。她的大儿子要求母亲,如果能考上大学,就要母亲给他买一辆汽车。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烦恼。一方面考虑家里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于是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不料孩子竟威胁母亲说“如果不答应就不考大学了”,让母亲非常为难。
聊过之后发现,这孩子高中时也用过相同的手段得到了一辆摩托车,而且,从小时候起,什么事情都要有奖励才去做。
这样的教育方式,肯定会造成父母的妥协退让。父母让孩子做某事,孩子就会要求以买什么东西作为奖赏才去做,导致孩子认为学习不是为了提高技能,甚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获得想要的东西的手段。这样一来就不能培养孩子为提升自己而努力的自立心。
而且,以得到奖励为目标做某事,只会品尝得到某种奖励的喜悦,而并不会感受到自身能力提高的喜悦。也就是说,并不能品尝到与干劲相连的“能力感”。
不当的赏罚不仅会抑制孩子自立心的培养,还会打消他的好奇心。下述试验就能证明,如果对孩子根据自己兴趣做出的行为给予赏罚,就会使孩子失去好奇心。
幼儿园的孩子们喜欢画画,把孩子们分成两组,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画画,跟其中一组孩子约定如果画得好就给他们奖励。
于是,那些知道会得到奖励的孩子非常认真地画,但得到奖励之后,好多孩子觉得不会再有奖励于是不再继续画;而另外一组孩子,实验之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于画画。由此看来,奖励打消孩子们画画的兴趣。
高明的奖励方式
奖励方式不当,会妨碍孩子能力感、自立心和好奇心的培养。然而并不是说奖励就一无是处。特别是小孩子,自立心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受到表扬或是奖励时会非常高兴。因此,高明的奖励方式会刺激孩子的干劲。
方法之一,就是事先不透露要给孩子奖励,视结果而定奖励的东西。比如,在孩子收拾房间之前不告诉他“收拾干净的话,就给你买玩具汽车”,而是在孩子认真收拾整齐之后,表扬他并把玩具汽车拿到他面前。这样就不会抑制孩子的自发性。既不会以得到奖励为目标,又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时不时地能得到一些奖励和父母的表扬,从而获得极大的喜悦感。
但这种方法一旦乱用就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比如让孩子买东西,回来后把零钱给孩子做跑腿费。养成习惯后,以后再让孩子买东西,即使没有提前约好,孩子还是会为了拿到跑腿费才去买。而如果是在孩子不经意时说一句“经常帮妈妈跑腿谢谢啦”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情况下事先告知奖励内容也能激发孩子的干劲,比如“如果第三学期的成绩比第二学期提高的话,春假就带你去滑雪”“今年如果学会弹奏拜耳钢琴教材前*条曲子就给你买一套演出服”等,针对孩子长时间努力的奖励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刚开始可能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时间一长,随着水平的提高,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孩子就会自发地努力。
水平不高、没有奖励时提不起干劲,随着水平的提高,就会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吧。学习也一样,不懂的时候觉得没意思,理解之后发现很有趣,学习的劲头也足了起来。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奖励也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用奖励的方式鼓励那些没有干劲的孩子。比如,收集代金券(游戏厅中代替货币,类似于邮票的东西)。孩子刚学会自己洗手或者刷牙时,作为奖励给他一张代金券。收集十张可以换糖果,收集二十张可以换玩具汽车等,用孩子喜欢的东西交换。使用这种奖励方法,一来可以让孩子学会忍耐,二来可使孩子懂得努力。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家务中,比如,帮妈妈做一次家务,就能得到一张妈妈亲自做的“小助手卡片”,收集十张后可以交换一个玩具汽车,收集二十张后可以换一张CD唱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到了可以交换的时候,不能出尔反尔,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回报,就会导致失孩子去干劲。所以一开始在约定交换条件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好,一旦和孩子约好,就不能食言。但如果是孩子鼓足干劲,主动做某事的情况下,约好给他奖励相反会打消他的干劲。
认可孩子才是真正的鼓励
鼓励并不是引诱孩子做某事的诱饵,而是认可孩子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表扬后会非常开心。所谓奖励,就是把这种表扬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更加真切地体会被认可时的愉悦心情。
当然,有的时候无需奖励,只是在孩子小脸蛋上亲一口也会让孩子异常开心。毕竟,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才是孩子最渴望的。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得不到物质上的奖励,孩子会不会不高兴?这您就多虑了。一句表扬的话,就足以让孩子开心。如果您的孩子得不到奖励就会不高兴,也许是因为习惯了获得物质奖励,这种情况下,您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态度了。
奖励孩子时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前面“使用代金券”中提到的,即言出必行。比如,孩子对您说“如果参加接力赛就给我买个笔记本电脑”,您敷衍地点点头;或者酒过三巡,一激动就对孩子说“如果你能游25米,爸爸就带你去海水浴场玩”之类的,轻易地定下这种不知能不能实现的约定。结果孩子努力做到之后,您却说什么“我说过吗?”“今年夏天太忙了,不能带你去了”若无其事地撕毁了和孩子的约定,一定会伤透孩子的心。
如果不能兑现,一开始就不要约定,一旦和孩子约好,即使有些困难也要尽量遵守。如果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到约定的兑现,就要认真地解释给孩子听。如果为了敷衍孩子跟他做约定,后来却没有兑现,或者想兑现却没能兑现,和不认可孩子的干劲是一个结果。
如果孩子撅着嘴,硬求父母遵守约定,最后就算是得到想要的东西或者去了想去的地方,也不会有被认可的感受。
(摘自第四则正确地表扬孩子)
后记
如何对待缺乏干劲的孩子
缺乏干劲的孩子表现为六种类型。
他们的共同点是情绪上的不安定。
父母要更加包容孩子,这是一切的出发点。
精神不安定的孩子
没有干劲的孩子,也分为很多种,原因也是各种各样。在这里,我们试着寻找一下对应的方法。
第一种是精神上不安定的孩子。孩子有很多欲求,其中最强烈的欲求就是被爱。孩子对爱的欲求是非常强烈的。这种欲求得不到满足,心里就常常有不安感、孤独感,习惯看他人的眼色,黏人,不快乐。精神上不安定的孩子,无法产生积极的行动力。
孩子小时候会形成这种性格,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过于严厉,或者根本不闻不问,无理要求过多,训斥,等等。遇到这些类型的父母,孩子对爱的渴望就得不到满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抚摸孩子的肌肤,对孩子温柔说话,等等。
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有同父母的关系,还增加了同老师的关系、同朋友的关系。与老师不投缘,被排斥,孩子就会有不安感,不过孩子和老师之间关系恶化往往是因为父母。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指责老师,孩子自然不会喜欢老师。老师也明白孩子的想法,认为这个孩子不好。
朋友之间也是同样。父母说“**心眼坏!”或者“**的母亲不是好人,尽量不要跟他一起玩”,孩子就会被朋友疏远。为了维护孩子和朋友的关系,要珍视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压抑不断积累,会有一些过激行为,比如上课突然站起来、发出奇怪的声音等等。学习好的孩子固然能得到老师的承认,学习不好也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吸引老师的注意。这时,老师一般都会无视,或者直接训斥,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压抑。
我们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奇怪行为,而且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庭的责任。
害怕失败、性格要强的孩子
第二种就是害怕失败、性格要强的孩子。一个孩子总会有失败的时候,一失败就会受训斥。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常人,总是畏首畏尾。
要让这些孩子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识。不要抓住孩子的小失败不放。当然,孩子做坏事还是要训斥,但必须要注意,只对事不对人,不能否定孩子的人格。
例如,孩子在屋里玩球,把玻璃打坏了。父母要教育孩子,训斥的内容应限于在室内玩球的行为,要是加上“你就是个笨蛋”或者“真蠢”,就画蛇添足了。
如果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孩子误认为“母亲不喜欢我”或“父亲憎恨我”,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情绪不稳定,恐惧失败而变得畏首畏尾。
喜欢严厉训斥孩子的父母,日常生活中缺少表扬孩子的行为。眼中只看到孩子失败的部分,不注意孩子进步的一面。父母要有意识地表扬孩子。表扬到何种程度呢?最好是“三分批评,七分褒扬”,脾气不好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要特别地注意。
依赖性强的孩子
第三种是依赖性强的孩子。依赖性强和恐惧失败是表里一体的关系。正因为有依赖性,对失败的恐惧就更强,越失败就越依赖他人。
总被训斥的孩子,做什么都被训,就总想让他人代替自己做。做作业时,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也不好好思考,就立刻问其他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有人帮他做。孩子心里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立刻会有人来帮忙。
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立心。当然,也不是让孩子立刻摆脱依赖性,而是让孩子尽可能自己面对问题。家长不要直接干涉,而是给孩子激励或提示,然后对孩子表明失败也没关系的态度。当然,如果孩子成功了,就一定要表扬。
父母应该增加激励孩子的次数,减少挫伤孩子的次数。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孩子就会更加想尝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工作。
(摘自后记如何对待缺乏干劲的孩子)
……
前言/序言
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从小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