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杜维明著作系列·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是作者杜维明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记录了已界不惑之年的作者在生命旅途经历巨大转变的关头时的所思所想。书中所收都是1983一1985年作者从伯克利回到哈佛任教期间吐露的心声。
内容简介
《杜维明著作系列·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是作者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记录了已界不惑之年的作者在生命旅途经历巨大转变的关头时的所思所想。
《杜维明著作系列·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中所收都是1983一1985年作者从伯克利回到哈佛任教期间吐露的心声,所关怀的范围变成广义上的“文化中国”而不是地理、族群或政治定义下的狭义中国,所了解的儒家也是包括了东亚各国在内的“儒家文化圈”。
作者简介
杜维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并曾应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邀请参加为推动文明对话而组建的“世界杰出人士小组”。先后求学东海大学、哈佛大学,受教于牟宗三、徐复观、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学者。1981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1996年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08年创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目录
西樵偶语
从认识、了解到批评、创造
一阳来复
建立自我的体上工夫
该学哪一样
沉默
观画断想
听的艺术
从祭祀涌现的艺术
——正餐酒会
爱那看不见而不死的事物
百寿人瑞
——为萧太夫人百年高寿而作
又见到了利科
苏黎士午餐
从异乡到失落
美国阳光带的兴起
以道德实践对治“共识”破产
寒流下的暖流
——高标理想的美国研究生
探讨“轴心时代”
从“轴心时代”看儒学兴起
站在“大家”这边的劳心者
伊尹之“任”
“实学”的含义
妻者齐也
儒家的女性主义
儒学在美国的初机
儒家伦理和东方企业精神有关吗?
介绍《海岳文集》
儒家的动力
——为纪念陆彬教授而作
一阳来复的儒学
——为纪念一位文化巨人而作
徐复观先生的胸怀
——为纪念一位体现了忧患意识的儒学思想家而作
孤往探寻宇宙的真实
——重印《尊闻录》
儒学访谈
工业东亚与儒家精神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儒家的现阶段发展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
——有关在中国大陆推展儒学的访谈
精彩书摘
从认识、了解到批评、创造最近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创造转化”这个醒目的名词。在美国的重点大学中,加州的伯克利是特别强调创造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伯克利的研究成绩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常常有崭新的见地。和美国东岸传统深厚的学府相比,伯克利因为敢想敢做,往往出奇制胜,在尖端科技方面傲视群伦。然而,真能持久的创见绝非一时灵感所导致的突破;过分夸张独创的重要性,有时反而会斫丧引发洞见的真机。在伯克利任教的10年中,我亲炙过好几位神解卓特的师友之间的人物,但也接触到不少自己以为前无古人,其实不过靠廉价的怪论来提高个人声誉的投机分子。
落实地说,创造转化是站在文化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把探索真理的视野更加扩展所作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是以知己知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和不顾学术及知识界已经达到的水准而自己闭门造车的做法大不相同。因此,体现创造精神,发挥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的转化功能,必须从认识自己和了解对象两处起步。
“认识自己”是苏格拉底和孔子都重视的教学宗旨。苏格拉底以理性作用的阐明为训练学生的权法和孔子由德教启发后进的潜移默化代表轴心时代两种精神取向歧异而自成体系的思想,不过他们主张为己之学的意愿却是相通的。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并不容易;要想达到自知之明的境地,更需要长期不断的反省。这种应该在自家身心上贴切用功的学问是终身大事,比获得一技之长要难得多。可是,如果连认识自己的意愿都没有,那么在起步处就有偏差,将来即使侥幸有所建树,根基不坚固的危险则永远不能去除,更谈不上什么创造的转化了。
有了认识自己的能力,还须培养了解对象的工夫。这就牵涉到如何奋勉精进,以开放的心灵自勉自励的问题了。专靠骇人听闻的怪论来抬高身价的趋时者,常患律己甚宽而责人极苛的通病。他们在宣扬自己的观点时气势颇为雄壮,好像有一股真理都在这里荡漾的信念;到了抨击不太合口味的学说时,却摇身一变成为挑剔的能手,坚持论敌一无是处的立场。他们多半能说善道,但却和听的艺术了无关涉。在伯克利时,一位专攻日本思想史的同事曾对我说,要想评断一个知识分子是否拥有开放的心灵,最好的测验是看他对自己所厌恶的思潮有没有听的耐心。其实,在我所接触的同事中,有些连听的意愿和能力都丧失了,还说什么耐心!了解对象不是以自己主观的限制,对选定为目标的人物或思想作无理的要求。美国学术界对所谓强人策略,也就是虚构敌人的幼稚可笑,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已有警觉。如果一个学人宁愿采取这种无法提升智性交通的下策,明眼人一望即知,而且多半只从特殊心理的层次去理会,绝不轻易辩解,免得每况愈下成为莎翁所谓“全是音响和愤怒,毫无所指”的混乱。另一种借题发挥的策略,也可作为不能或不愿了解对象的例证。我曾深受其苦,不妨把自己的经验提供大家参考。加州大学出版社在1976年刊行了我所写的专门分析阳明少年时代的论文。在那本不到200页的小书里,我明确地指出研究阳明“知行合一”这一观念的哲学心理背景是我撰稿的目的所在。一位兴致勃勃的读者写了一篇数千言的书评,完全不顾我的立言宗旨,更不讨论我运思途径的得失,却把他自己积年累月想要倾吐的学术意见和盘托出。编者要我回应,我拒绝了,但心里不免有些哑巴吃黄连的滋味。
其实,认识自己和了解对象是相辅相成的两条管道,都是滋养开放心灵不可或缺的命脉。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不仅表示成人之美的恕道,也是为了尽己的忠道而发。换句话说,我们不只是为了体谅别人才提出了解对象的价值。
……
前言/序言
《三年的畜艾》(志文出版社,1970年;本次再版书名改为《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编者注)宣泄了20世纪60年代旅美求学的情怀,《人文心灵的震荡》(时报书系,1976年;本次再版书名改为《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一1981)》——编者注)吐露了20世纪70年代浅尝施教滋味的感触。这里所收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动自觉地为儒学创造生机所作的反思。
其实,30多年前在建国中学读书的时期,就因受周文杰老师的启蒙,而有志于儒学探究;1957年考进东海大学,跟随牟宗三及徐复观两位老师一窥孔孟堂奥,也是为成全这意趣而作的存在抉择。可是,在北美求学任教的28年,虽然童心未泯,所走的思想道路却很曲折。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联经,1989年)刊行之后,面临海内外各种论说的挑战,笔者开发传统的精神资源,让儒家的源头活水流向世界的意愿更强,而且更迫切地感到重新认识和了解儒家是为“文化中国”创造崭新的价值领域所不可或缺的思想事业。在这种心境里校读以“西樵偶语”为标签的30篇文字,便觉得每篇都只点题而已,都有重新起步“详为之说”,以阐明主旨的必要。但既然是副刊短篇,点题的笔法是难免的。在这里我只希望读者谅解:设法从有限的文字去捕捉那多元多样但又坚守凝定的自我意识吧!“儒学访谈”所收的四篇,因为是根据对话的实录,而且通过删节或摘要的形式见诸海峡两岸的报章杂志,应该算是“儒学论说”(Confuciandiscourse)的公产了。不过,必须申明,“访谈”是严肃的课题;即使空口腾说不必像笔耕那样句句皆辛苦,其困难度却常常超过书写文字,因为出口的声浪必须经过“入人耳”而且还能“心通”之后才成为真正的信息。让自己珍爱的信息通过知音者的“听德”传播给广庭大众不仅要靠信念,也要有几分勇气。我希望读者正视“访谈”所提出的构想,充分利用这份公产并积极参与论说。
潜龙腾渊,儒风再起:一位学者在剑桥的十年耕耘与抉择 引言 1983年至1985年,剑桥大学的学术殿堂中,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如同一条潜龙,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悄然积蓄着力量。他的名字,杜维明,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已非陌客,但他在此期间的学术耕耘,却如同一场深刻的“在田”观察与思索,为后来儒学研究的“现龙”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期,并非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也不是巅峰,却是一段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抉择时期。他在这里,面对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洪流,如何重新审视与诠释中国传统儒学?如何在异质文化土壤中,为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并使其焕发新的光彩?这十年,是他对儒学现代性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为未来研究方向定下基调的关键阶段。 第一章:东方智慧的西方映照——剑桥的学术土壤 剑桥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术圣地,自十九世纪以来便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重镇。这里汇聚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文献、历史、哲学等多个维度,对中国文明进行着细致的梳理与解读。然而,在杜维明抵达剑桥的时代,西方主流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和价值体系的影响。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理性主义等西方核心理念,常常成为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滤镜”。 杜维明身处其中,既是受益者,也是挑战者。他得以接触到西方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例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等,这些理论为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思想。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对“在世”存在的关注,使得杜维明在反思儒家“仁”的实践性时,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联想。而结构主义的分析工具,则帮助他更清晰地辨析儒家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结构与运作机制。 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仅仅将西方理论“套用”于中国传统,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偏差,甚至是对中国思想精髓的曲解。他看到,在西方学界,儒学常常被简化为一套僵化的道德规范,或者仅仅是某种历史遗迹,缺乏其作为一种活的哲学和生活方式的活力。这种“他者”视角下的儒学,虽然有其学术价值,但远未能触及儒家思想的深层智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在力量。 因此,杜维明在剑桥的经历,并非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西方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而是要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对话”。他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一种“内向的超越”,即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又能够超越历史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与评价。他在剑桥的图书馆里,在与同事的学术交流中,在课堂上的讲授与辩论中,不断地寻找着这种“对话”的契机,也在为儒学在现代世界寻找新的定位而深思。 第二章:儒学现代性的困境与抉择——“仁”与“礼”的再思考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其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落后保守的文化。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试图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其中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呼唤,从未停息。 杜维明在剑桥的十年,恰逢这一思想潮流的关键时期。他深切感受到,儒学要想在现代世界中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就必须回应现代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理性精神与价值传统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等等。 他在此期间,对儒家核心概念的重新审视,尤其聚焦于“仁”与“礼”这两个关键范畴。他并未简单地将“仁”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道德情感,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一种指向他者、致力于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他试图从“仁”的实践维度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人际关系、弥合社会裂痕的巨大潜力。他看到,在强调个体权利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日益加剧,而“仁”所蕴含的“视人如己”、“推己及人”的精神,或许能为化解这种疏离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对“礼”的理解也超越了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束缚。他认为,“礼”的本质在于“秩序”与“和谐”,它是一种“形式的创造”,能够帮助个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礼”并非压抑个体的自由,而是通过合理的规范,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框架。在杜维明看来,现代社会对“规则”和“秩序”的呼唤,与“礼”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他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一种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新礼”。 杜维明的抉择,并非要将儒学“西化”或“现代化”到失去其本真的面貌,而是要让儒学在与现代世界的互动中,展现出其内在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他拒绝“回到过去”的保守主义,也警惕“全盘否定”的激进主义。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儒学的新生”,一种能够回应时代呼唤、融入现代生活、并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价值的儒学。 第三章:耕耘与收获——思想的种子在异乡播撒 在剑桥的日子,杜维明并非仅仅沉浸在书斋之中。他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的讲座、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师生。在这些场合,他以其深厚的学养、流利的英语,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独特见解,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在此期间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与著作,虽然本书并非直接收录这些著作,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段时期的思考与写作,无疑为他后来的重要著作,如《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剑桥,他开始系统地梳理他对儒学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并尝试用西方学界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理论框架,来阐释儒家思想的精髓。 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将儒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指导个体和社会实践的哲学。他关注儒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例如在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他试图证明,儒家思想并非早已过时,而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依然能够提供重要的智慧与启示。 在剑桥的十年,是杜维明学术生涯中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他在这片异域的土地上,不仅深化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为儒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播撒下了重要的思想种子。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耕耘”,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在西方学术的土壤中,为“龙”的腾飞,积蓄着不竭的动力。这段时期,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学术抉择,每一个理论探索,都如同在田间播撒下的种子,静待着时机的成熟,终将“现龙在田”,展现出其磅礴的生命力。 结语 杜维明在剑桥的耕耘,不仅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重要篇章,更是儒学在二十世纪末,走向世界、寻求现代转型的关键缩影。他以其卓越的洞察力与勇气,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为儒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探索,证明了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闪耀光芒,并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宝贵的贡献。这段“在田”的时光,是潜龙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十年,为“现龙”的腾飞,奏响了激昂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