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以人文的视角,轻松的语言叙述,精美的图片,集作者三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从岁时习俗、农耕、渔业、商贸、环保、婚姻、饮食、服饰、居住、出行、礼仪、信仰、寿诞、禁忌、丧葬、大连地方话等诸多方面,从行为、语言、心理三个领域全面记录和反映大连民俗的全貌。
大连是一座移民城市,积多种民俗之融合,在中国民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惟其如此,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富了中国的民俗史。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
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里,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历史际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是作者集三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从行为、语言和心理三个领域,全面记录和反映大连民俗全貌的力作。
王万涛,大连市金州新区人。历为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大连市地方志编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是《大连市志》执行主编,《大连通史》主编、执行主编。出版个人专著3部。曾受聘担任大连市社科联(院)特邀研究员、大连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概述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岁时习俗 一辈子忘不掉
春节(过年)
“破五”与“人日”
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节
端午节
入伏
六月六
乞巧节(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
十月朔
冬至
腊八
农耕 米谷瓜果馈赠的芬芳
农耕生产
农耕信仰
物候民谚
二十四节气
民间计时
传统农具
渔业 潮起潮落沉积的渔风
渔民生产与信仰
渔岛婚俗
渔家禁忌
渔区端午风俗
渔谚渔谣渔号
商贸 精彩生活的源泉
商贸活动
行业标识
商贸禁忌
环保与生命同行
居住环境
水源的保护
益虫、益鸟、益兽
森林植被
婚姻 爱就为了这一天
媒妁介绍
相亲定亲
婚庆仪式
新式婚俗
结婚文书
婚姻禁忌
生育 诞生与成长的洗礼
饮食 有滋有味有生活
服饰 飘来飘去的色彩
居住 温馨的世界
出行与用品 山水在我股掌间
礼仪 生活的秩序
文化 深度智慧的活法
信仰 寿诞 另一个长寿秘诀
禁忌 有些事情做不得
丧葬 生命最后的礼遇
大连话 溜鲜海蛎子味
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少数民族在节日里穿上民族盛装,是对本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展示方式,正因为有着特色各异的民族服装,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五彩纷呈、生机盎然。
我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汉初以前的典籍如《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淮南子·务修训》中,均记载是胡曹为衣,而汉初以后的典籍如《风俗通义·皇霸》、《世经》均说是黄帝始“垂衣裳”。不管是黄帝发明了衣裳还是胡曹发明了衣裳,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客观地说,衣装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下体已穿着裤子,这种裤子只有两只裤管,无腰无裆,与后世的套裤相似,被称为“胫衣”或“绔”。古人在绔的外面围着一条围裙,称为“裳”;而上体着左右搭襟的服装称为“衣”。衣、裳、绔三者并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盖。古人的这种装束至宋代还十分流行,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即便是在当代仍能见到它的影子,足见中华服饰文明的博大精深。春节期间,人们脱去工装校服,从头到脚换上新装,尽显服饰之美,将生活装点得美轮美奂,这无疑是新春佳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送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过年再好也不能过个没完。大连地区城乡过年时间一般从除夕算起,至正月初三结束。年前将诸神和祖宗的神灵请回家中与生者同庆,年结束后当然要将诸神和祖宗“送回去”,毕竟在非年非节的日常生活中,人与鬼神是不能同处一个空间的,所以称之为“送年”。
所谓送年就是在正月初三晚餐过后,给祖宗神位敬香叩拜,乘夜色将牌位或宗谱撇下来,再到住处的西方或西南方岔道上烧纸祭酒,年前请回家的神灵就算是“送走了”。如果没有这个环节,人神共居一宅视为不吉,故初三晚餐后,家家户户都要“送年”,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也至此宣告结束。挂宗谱的人家则把宗谱收好,妥善放置在住宅正屋的高处,留待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中午之后再将祖先的神灵请回家,共度新的一年。这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一种祭祖方式,通过祭祖,缅怀血缘传承,恪尽晚辈孝道,凝聚宗族亲情,传递民俗文化。
……
我爱大连
大连出版社将要编辑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我非常赞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和曾经参与过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领导人之一,我对大连总是有一种偏爱,总是觉得这个城市所蕴涵的文化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这套丛书动员十几位作者,分十几个专题对大连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和梳理,我认为这项工作十分有价值。
大连是一座充满活力、现代感非常强、文化不断创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特殊历史和个性的城市。因此,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出大连的文化定位,挖掘大连的文化内涵,突出大连的城市性格,使城市的根和魂能不断通过文化来体现,并最终提炼出大连的城市精神,既是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所要关注的,也是所有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很多城市面貌趋同,城市个性模糊。实际上,城市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单纯增长,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竞争力将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因此,我觉得此次大连市委宣传部和大连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可谓正当其时。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总结、诠释大连的风物人情、文化脉络、人文价值,并以图书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积累、沉淀下来,无论是对于大连这座年轻却饱经沧桑的城市来说,还是对于600万大连市民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当然,在宣传城市、促进交流、满足各界人士阅读需求、提升市民文化素养、锻造城市品牌力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大连人,我对这套丛书充满期待。
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建市时间较短,很多人以此认为她没有文化,甚至使用了“文化沙漠”这样的词汇来定义她,很多大连人往往也是一提到“文化底蕴”就没了自信。实际上,大连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她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发现的眼睛、挖掘的意识、提炼的行动。这正是我们应该做并且正在做的。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大连的流行语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爱大连,从未离开。
这句话揭示了每一个热爱故乡的大连人内心深藏的情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愿怀着赤诚之心为她作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 夏德仁
《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大连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梳理与呈现。作者就像一位勤恳的民间故事收集者,将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让它们得以重见天日。我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故事在耳边低语,看到了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奇幻场景。书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大连海岸线、岛屿、山峦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赋予了这些地方独特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关于“老虎滩”和“棒棰岛”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是蕴含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地方神祇、英雄人物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智慧、勇气和爱国情怀,对后人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对故事的文化渊源和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传说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读完这些故事,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独到,充满了艺术气息,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民俗文化具象化,使得文字充满画面感和感染力。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之中,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带着独特的韵味。书中对大连的天气、地貌、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极其生动,例如对海边日出日落的描绘,对海风吹拂的感受,都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传统节庆活动场景的描绘,例如春节期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或者端午节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节日氛围,都通过精妙的文字被生动地再现出来。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婉约细腻,时而豪放激昂,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调整着文字的节奏和语调,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富有张力,引人入胜。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了解民俗的读物,更是一本欣赏文学作品的绝佳范本。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这本书,在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民俗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民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功能。我看到了大连人民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如何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书中对某些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人生仪式的解读,都触及到了生命的意义、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等深刻主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孝道”的描写所打动,虽然是民俗的视角,但却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还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变迁中,传统民俗如何面临挑战,以及如何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这种辩证的思考,让我看到了大连民俗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大连的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大连传统节庆活动和民间习俗的深度挖掘。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习俗,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比如,关于春节的描写,书中不仅仅提及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普遍的习俗,还深入介绍了大连地区独有的年俗,例如某些地方特有的祭灶习俗、拜年方式,以及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语等等。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我特别喜欢关于“元宵节”的描述,书中不仅描绘了猜灯谜、赏花灯的热闹场面,还特别提到了大连地区一些传统的元宵节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参与性,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此外,书中对一些与农耕、渔业相关的民间节气和祭祀活动也做了精彩的呈现,这些活动虽然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淡化,但它们却承载着大连人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这些描写,我不仅了解了节庆活动的表面形式,更领略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关于大连老城区历史建筑和街巷文化的篇章。作者以一种探秘者的姿态,带领读者深入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斑驳墙垣背后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些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听到了老字号商铺里热闹的叫卖声,感受到了当年居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书中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洋房、别墅、石库门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不仅分析了它们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建筑,折射出大连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文化融合与变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老街巷风貌的细致描绘,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那些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那些依稀可见的马赛克瓷砖,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当我读到关于某些老建筑的变迁故事时,心中不免会涌起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同时,也为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得以保留而感到庆幸。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老照片,这些泛黄的影像,让文字的描述更加具象化,仿佛亲眼看到了当年的场景,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行灵魂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在人文关怀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尤其是对大连普通百姓生活百态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记录下了大连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我仿佛看到了老街上闲谈的老人,社区里充满活力的广场舞队伍,以及孩子们在公园里无忧无虑的嬉戏。书中对社区生活、邻里关系、家庭伦理的描写,都充满了温馨和感动。我特别欣赏关于“老年生活”的章节,书中描绘了许多老年人如何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如何发挥余热,如何享受天伦之乐,这些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关于“青年创业”的描写,展现了新一代大连年轻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为城市发展所贡献的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我看到了大连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善良、勤劳和坚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民俗的介绍,更是关于一群人的生活史,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也相当巧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大连的民俗文化。虽然是“第3季”,但即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作者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设置了引人入胜的引入,或是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或是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连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民俗概念的解释,作者总是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让晦涩的民俗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作者也善于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将某种习俗的起源与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或者将某种民间技艺的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联系起来,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碎片化的知识,更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关于大连民俗文化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大连地方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的深入探究。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菜肴名称,而是将每一种食物都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人文故事中进行解读,让这些美食变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我仿佛能闻到热气腾腾的海鲜、香气四溢的烤串,以及油而不腻的饺子。书中对海鲜的处理方式、烹饪技巧,以及不同季节的海鲜特色都有细致的描绘,让我对大连海鲜的丰富多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关于“海鲜饺子”的介绍,那种鲜美的口感,那种独特的风味,通过文字就能想象出来。除了海鲜,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大连的特色小吃,例如“烤鱿鱼”、“炒海瓜子”、“麻辣烫”等等,这些小吃虽然看似平凡,但却承载着大连人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人情味。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这些小吃起源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趣味性和传奇色彩,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读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舌尖上的旅行,让我对大连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向往。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这本书,在细节的呈现上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关于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工作室,采访了许多传承人,记录下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我仿佛看到了老匠人手中灵巧的双手,在木头、布料、泥土之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书中对某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解,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工具的使用,再到每一个细微的步骤,都描述得条理清晰,令人肃然起敬。我特别喜欢关于“剪纸”的章节,那些镂空而精美的图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蕴含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美好祝愿。还有关于“风筝制作”的描写,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风筝,在蓝天中飞舞,象征着自由与梦想。书中还介绍了大连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和戏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光芒。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这些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以及传承人们为守护这份宝贵财富所付出的努力。读完这些内容,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评分这本《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走遍了大连的街头巷尾,亲历了那些鲜活而厚重的民俗风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海边渔民生活的那几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身影,那些关于撒网、捕鱼、晾晒海货的细节,生动得如同发生在眼前。我仿佛能闻到海风中夹杂着咸腥味的空气,听到渔船划破海浪的声音,感受到渔民们脸上被海风吹拂出的沧桑与满足。尤其是关于“赶海”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了拾取海鲜的过程,更深入地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乐趣,比如如何根据潮汐的涨落来判断最佳的捕捞时机,如何辨别不同种类的贝类和海藻,以及在拾捡过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书中还提到了渔民们的歌谣,那些质朴而充满力量的歌声,仿佛凝聚了千百年来大海赋予他们的勇气与希望,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开海节”的描述,那种庆祝丰收、感恩大海的隆重仪式,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庆祝活动,都展现了大连人民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那种热闹的氛围,那种淳朴的热情,通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让我感受到了大连人民与大海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深刻联系。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是作者集三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从行为、语言和心理三个领域,全面记录和反映大连民俗全貌的力作。
评分品读大连--大连民俗,由于是“移民城市”,其实主要还是山东民俗。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是作者集三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从行为、语言和心理三个领域,全面记录和反映大连民俗全貌的力作。
评分中午闲逛的时候,偶然在快客发现了这套书,立刻被吸引,着实喜欢,认定了这就是一直想买的书。只是感觉价格太高,心心念念了好几个月,只等着降价,好把它们都捧回家,收藏起来,留着闲暇的时候翻翻,也可以珍藏着,留给子孙们,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城市,他们的家。
评分想了解大连的亲们,这套书还是可以看看的,字配彩图,结实的纸质,不看光摸着就很舒心。
评分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里,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历史际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评分大连是一座移民城市,积多种民俗之融合,在中国民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惟其如此,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富了中国的民俗史。
评分品读大连第3季:大连民俗》以人文的视角,轻松的语言叙述,精美的图片,集作者三十年的积累和研究,从岁时习俗、农耕、渔业、商贸、环保、婚姻、饮食、服饰、居住、出行、礼仪、信仰、寿诞、禁忌、丧葬、大连地方话等诸多方面,从行为、语言、心理三个领域全面记录和反映大连民俗的全貌。
评分大连是一座移民城市,积多种民俗之融合,在中国民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惟其如此,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富了中国的民俗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