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古时代的蛮荒、异国情调和国家秩序
评分先别被它的16开本和600多页的厚度吓倒,只要你耐心读完第一页,我相信你会读完最后一页的,连同附加的广告页。名字很吸引人,《地理学与生活》 ,将一门科学紧贴生活去写,一定不会枯燥。地理很奇怪,中学时算文科,到了大学则是理科。所以在文科生眼里,地理是理科中最令人容易心生好感的学科。
评分第五节 作为民族赋予的公众权力与法国革命中的民族统一体
评分在这篇短文或称演讲中,韦伯通过分析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业问题,引发并阐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其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令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但却也不敢模仿,只好敬而远之。作者首先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实行这两个建议可能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但韦伯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的,由此引发出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韦伯给出的答案是:国家理由,即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当时的德国是由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即容克贵族在实行政治统治,而处在上升阶段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成熟能够统治国家。由此作者开始讨论民族国家与其领导阶级的关系问题,并在最后无情地指出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领导阶级,因为“市民阶级似乎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并取代市民阶级” ,用简洁的话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教育不是由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来传授,而是通过全民族对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这也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
评分 评分一、地缘政治国家与分类学的兴起
评分六、从民主的尚古主义到古典共和主义
评分二、通向民族国家之路:从卢梭到西耶士
评分二、民族特性的系统分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