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京津冀都市圈地图 单幅双面二合一 | ||||||||||||||||||
| 出 版: |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
| 审图号: | GS(2016)893号 | ||||||||||||||||||
| ISBN: | 9787546513973 | ||||||||||||||||||
| 版印次: | 2016年修订印刷 | ||||||||||||||||||
| 语 种: | 中文 | ||||||||||||||||||
| 重量: | 约0.6千克 | ||||||||||||||||||
| 幅 面: | 1.42*1m | ||||||||||||||||||
| 装 帧: | 双面覆膜挂杆挂图 | ||||||||||||||||||
| 拼接: | 整张无拼接 | ||||||||||||||||||
| 价 格: | 150元 | ||||||||||||||||||
| 内容简介 | ||||||||||||||
| 精装双面覆膜地图一正一反,相辅相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实用的讯息,由整体到局部,逐一细化了由省到市、由市到县至各个乡镇、街道、小区及公共信息等内容,大大提升了地图涵盖的信息量,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群体日益增长的阅读用需求和实用要求。 |
这本关于京津冀地区地形图的挂图,简直是地理爱好者和规划专业人士的福音!光是看到“1.4x1m”这个尺寸,我就知道它绝不是那种随便打印的小册子,而是真材实料的大幅面展示。想象一下,把它铺开或者挂在墙上,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地貌细节尽收眼底,那种宏观掌控感是看电脑屏幕或者小幅印刷品完全无法比拟的。尤其提到了“双面覆膜”,这可真是点睛之笔,意味着它不仅耐用,可以反复擦拭,而且在不同光线下都能保证色彩和线条的清晰度,对于需要频繁参考和标记的专业用户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特别期待它在展现山脉走向、河流系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上的处理手法,毕竟地形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地表形态的精准刻画。我猜测,2016年的数据基础,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历史参照点,对比现在的发展变化,想必会更有意思。我打算用它来辅助我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看看哪些地方是受地形限制最大的,哪些又是地形优势最明显的战略要地。
评分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被那份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所震撼。这种感觉,就像是直接把华北平原的脉络捧在了手上。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人来说,一张高质量的纸质地图,其信息密度和直观性是任何电子矢量数据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图例的详尽程度,希望它能清晰区分出不同等级的道路、铁路,以及重要的水系和植被覆盖情况。既然是“地形图”,那么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标注的精度就成了检验其专业性的试金石。如果等高线处理得当,我们甚至能感受到微小的坡度变化,这对于理解区域内农业适宜性和工程建设难度至关重要。1.4米乘1米的尺寸,意味着即便是最细微的乡镇边界划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再需要频繁缩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说实话,现在很多信息都碎片化了,能有一张如此集中的、信息量大的工具,让人感觉踏实很多,仿佛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
评分我必须说,对于经常需要进行空间分析和演示的人来说,挂图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想象一下,在进行一个关于区域水资源分布的内部汇报时,如果能直接指着墙上这幅巨大的、色彩分明的地形图进行讲解,那种气场和清晰度,远胜过投影仪上模糊的PPT截图。我特别看重色彩体系的科学性,希望它在表现海拔高度时,能采用梯度分明且符合视觉习惯的配色方案,避免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过度设计。此外,地图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实际距离估算时的可靠性。如果比例尺标注得非常清晰,并且在覆膜层下不易磨损,那么它就能成为我进行初级测量工作的可靠伙伴。这不仅仅是买了一张纸,而是购买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空间参考框架。
评分从整体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一张好的大幅面地图,其信息排布的逻辑性直接反映了制图者的专业素养。我期望这张地图在保持高度专业信息量的同时,不会显得过于拥挤或杂乱。1.4米宽的幅面,给了制图者足够的空间去处理细节,比如地名标注的层级感,水系和等高线的交叉处理,以及重要城市节点的符号化表达。我很想知道它如何平衡“河北省城市政区”的行政信息和“京津冀都市圈地形”的自然信息。好的制图是能让信息“呼吸”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既不互相干扰,又能共同构建出区域的整体面貌。如果它的边框设计和文字排版也经过了精心考量,那么即便只是作为办公室的背景装饰,也能体现出一种严谨、开阔的专业气质。
评分坦白讲,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2016河北省城市政区”这个时间点特别敏感。这张图代表了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行政区划面貌,可以作为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初期规划意图的珍贵资料。我很好奇,在当时的行政区划背景下,那些跨越省界或市界的自然地理单元是如何被视觉化呈现的。例如,永定河这条水系的流经区域,在不同行政区划下的治理重点是如何通过地图语言体现出来的?双面覆膜的设计,也让我想到它可能更耐受一些“野外”或者“现场”的考察环境。我设想的场景是,如果我拿着它去实地考察,比如去看看一些正在建设中的交通枢纽,需要临时在地图上做标记或者进行现场对比时,这种耐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只是一张静态的展示品,更像是一个可以被“使用”和“操作”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