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文学史(下)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康宜,宇文所安 著,冯金红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剑桥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4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094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4
套装数量:2
字数:556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文学史》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分别由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作者涵括十几位美国汉学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全书以编年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上古的口头文学、金石铭文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关于写作的故事。各章因作者各异其趣的学术与表达风格而呈现出不同的叙述面貌。

内容简介

  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部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分别由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作者涵括十几位美国汉学界的重要学者。《剑桥中国文学史》以断代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国文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关于写作的故事。
  下卷部分,以1400年前后形成的明代文化开篇,贯穿满族治下的清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的现代文学。这一时期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范畴,因而本卷文学史的写作也相应包括了多样的主题,如政治审查对文学的影响、印刷文化的变迁、朝代更迭与文学发展、青楼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诗词、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外,本卷还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学的汉译,现代“新小说”的兴起等等。

作者简介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 ’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性别研究以及文化理论和美学。主要英文著作包括《词与文类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Princeton, 1980),《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Six Dynasties Poetry ,Princeton, 1986),《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Yale, 1991)。除了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合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Cambridge, 2010) 以外,还与魏爱莲(Ellen Widmer)合作主编 《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1997),与苏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编 《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1999)。此外,还用中文出版了多部关于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文学及电影的著作。自传《走出白色恐怖》(增补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

目录

本卷目次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学(1375—1572) 孙康宜
第二章 晚明文学文化(1573—1644) 吕立亭
第三章 清初文学(1644—1723) 李惠仪
第四章 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 商伟
第五章 说唱文学 伊维德
第六章 1841至1937年间的中国文学 王德威
第七章 1937—1949年的中国文学 奚密

精彩书摘

  ● 本书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 《剑桥中国文学史》力图实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自主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学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等在本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前言/序言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 (请注意:以下内容为一虚构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示对“剑桥中国文学史(下)”一书的想象性解读,并非真实的书籍内容概述。所有细节均为基于对中国文学史的广泛理解和历史脉络的推演而创作,不代表该书实际收录的论述、篇章或观点。) 一、 卷首语:百年回望,时代的回声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编,它是一次深刻的时代回溯,是一场横跨数个世纪的文化对话。本书聚焦于中国文学在近代以降的复杂演变,从清末的积贫积弱,到民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探索,直至改革开放的文化复苏,它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评论家的敏锐,以及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洞察,勾勒出在这片土地上,文字如何承载了民族的苦难与希望,如何在变革的洪流中寻找新生与方向。 本书的视角是宏大的,同时又聚焦于个体。它关注的不仅是文学思潮的兴衰更替,更是文人墨客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思考与创造。它试图回答: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文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时代的面貌?《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倾听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回荡的文字之声,感受那份既深沉又激昂的文化脉搏。 二、 乾嘉之后的余响与启蒙的曙光(约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清代中后期,在表面繁荣之下,一股不安的暗流正在涌动。尽管乾嘉学术依旧占据主导,但对实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已有所抬头。章回小说虽然依旧昌盛,但其叙事模式与思想内涵开始显露出某种程度的僵化。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一些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通过翻译西方著作,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埋下了伏笔。 我们将深入探讨“四大奇书”及《红楼梦》之后的通俗文学走向,分析其叙事技巧的演变、人物塑造的深化,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审视笔记、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的边缘地带,寻找那些预示着变革的微光。鸦片战争的炮火,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击碎了王朝的幻象,也预示着中国文学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在此背景下,旧有的文学模式难以为继,新的文学观念和实践正孕育而生。 三、 救亡图存的呐喊:从改良到革命的文学回响(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鸦片战争以降,民族危机的加剧迫使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学迎来了其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由“挽救”到“革命”的思想转变,也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形态与功能。 本书将详尽分析林纾、严复等人在文学翻译和思想启蒙方面的先驱性贡献。他们通过引入西方小说和哲学思想,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为后来的文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关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小说”,分析其如何试图摆脱传统小说的局限,如何将关注点投向社会现实,以及如何探索新的叙事模式。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主张,其对文体、语言、内容的革新呼吁,以及他与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文学实践,将是重点考察的对象。 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革命党人如何利用文学来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时弊,唤醒民智。从早期革命报刊上的短篇小说、檄文,到晚清出现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话剧,文学在这一时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工具角色。本书将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在推动革命进程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四、 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与文学的现代化尝试(约1910年代-1920年代) 进入20世纪,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社会依旧动荡不安。思想文化的领域,一场更为深刻的“新文化运动”正在酝酿和爆发。这场运动以“打倒孔家店”、“普及白话文”为核心,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价值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颠覆,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将深入剖析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核心作用,他们如何倡导“文学革命”,提出“我手写我心”的口号,以及白话文的推广如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我们将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笔下的作品,无论是对旧传统的深刻反思,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还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写,都展现了中国文学全新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 我们将考察新月派、浅草社等文学社团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他们对诗歌、散文的探索与革新。同时,还将关注早期白话小说如何从模仿西方名著走向独立创作,探讨其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场文学的革新,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关头,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自我重塑的伟大实践。 五、 左右摇摆与艺术的探索:文学在动荡年代的抉择(约1930年代-194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政治斗争的加剧使得文学的走向变得更加多样和摇摆。一方面,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发展,以笔名为“鲁迅”的作家为代表,他们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呼唤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另一方面,以新月派、现代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依旧在进行着形式上的探索和个人情感的抒写。 本书将对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深入梳理,分析其代表作家如茅盾、巴金、老舍、丁玲等人的创作特色,考察他们如何通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阶级压迫,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我们将分析左翼文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30年代“中间派”的文学活动,分析他们如何在左右翼之间寻找自己的道路,以及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遗产。我们将探讨现代派诗歌的演变,分析他们对意象、象征、自由诗体的运用。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涌现出大量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凝聚民族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 六、 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与解放:文学的政治化与人性回归(约1950年代-1970年代)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社会体制下,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文学创作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下,涌现出了一些反映新社会建设、讴歌英雄人物的作品。 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分析其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进行创作。我们将审视“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分析其在反映现实、塑造典型人物方面的努力,以及在某些时期出现的意识形态上的僵化。大跃进和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文学创作受到严格的限制,题材、风格、思想都受到极大的束缚。本书将客观地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分析其在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下,依然存在的一些微弱的文学声音,以及一些作家在地下进行的创作。 七、 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学的复苏与多元化探索(约1970年代末至今)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空前解放。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多元化。 本书将重点分析“伤痕文学”的出现,它如何深刻反思“文革”的创伤,表达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思考。我们将考察“反思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他们如何更加深刻地揭露社会问题,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朦胧诗的兴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各种新探索,如“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文学思潮的涌现,以及它们在艺术形式、叙事方式、思想内涵上的创新。我们将探讨网络文学的兴起,分析其对传统文学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最后,本书将展望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当代中国作家如何在全球视野下,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篇章。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感与深刻洞察力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讲述,更是中国民族在近现代以来,心灵的呐喊,思想的碰撞,以及文化精神的不断探索与升华的真实记录。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去理解,去感受,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沉浸式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但常常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剑桥中国文学史(下)》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者在梳理文学史的同时,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各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成因以及与其他文化因素的关联。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学特色的探讨,以及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学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和包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一些之前未曾关注到的文学现象或者作家,并因此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书中引用的许多学术研究成果,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本“文学研究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文学的价值,如何去欣赏文学的美,如何去理解文学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意犹未尽,对中国文学又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棒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各个时期的著作,而《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部罗列名家名作的史书,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文学的演变脉络。从初唐的浪漫主义诗歌,到宋代的婉约豪放,再到明清小说创作的巅峰,每一个时期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文学流派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在梳理文学发展线索的同时,又不乏对具体作品的精彩解读,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读过的诗词歌赋,在这本书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都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个章节,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且忍不住去翻阅原著,印证书中的分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籍,更像是在与历代文人墨客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超我的想象,不仅深入探讨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主流文学体裁,还对戏曲、笔记、弹词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丰富多彩的全貌。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文学理论和批评史的梳理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是追溯了不同时期重要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这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思路和严谨态度。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翔实,论证逻辑严密,让我能够对书中的观点产生高度的信服。即使是一些比较晦涩的理论,作者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它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学的另一扇大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审美的升华。在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下)》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画廊,每一件展品都精雕细琢,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描绘细腻入微,无论是对诗句意境的揣摩,还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充满了文学家的敏感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版图的完整性。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追捧所谓的“经典”,而是更加注重文学的整体发展和多样性。在分析不同文学现象时,书中常常会穿插一些精彩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使得内容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学术前沿性。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更深入地欣赏文学作品,如何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文学的价值。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过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碎片化的印象中,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之间似乎缺乏一条清晰的联系。而《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这扇通往中国文学史的宏伟大门。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逻辑,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得以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下,将那些散落的文学珍珠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学发展中各种“转折点”的深刻分析,比如某个思想家、某个社会变革对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都让我对文学与历史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学术性和可读性并存,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如何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培养我独立分析和判断文学作品的能力。

评分

阉割版,被阉掉的部分还得在网上找

评分

好书!好书!这绝对是值得购买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期待已久。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厚实,印刷质量很好。参与写作的都是美国汉学界名家,很有参考价值。推荐购买。

评分

不同的角度写史

评分

从作者来说

评分

兰馨是这个长篇小说里不太关键的一个配角,却是特色最鲜明的一个,不得不藏着“女同”的身份嫁人,最终难逃三尺白绫的命运。虽是配角,却是那硕大的唐府中活得最明白的一个,她说:“天下文章那么多,并没有几篇是为女人写的。”

评分

书很好,值得购买,活动力度大,满意。

评分

很好的书,很经典,很值得一读。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