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4(三)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及附件安装(2011年合订本)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8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中国建筑标注设计研究院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25 | |
| 字数 | 52000 | |
| ISBN编码 | 9787802426573 | |
04S409《建筑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安装》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中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道的设计选用和施工安装。主要内容包括W型卡箍式接口、I型卡箍式接口、A型和RC型法兰承插式接口、B型法兰全承插式接口等型式的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道连接、立管和横管安装。图集对管件组合尺寸、管件规格及尺寸作了详细介绍,便于设计选用和施工安装。
10S406《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是对96S406《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道安装》的修编图集。
本图集编制了硬聚氯乙烯实壁管、芯层发泡硬聚氯乙烯管、中空壁消音硬聚氯乙烯管、高密度聚乙烯管、聚丙烯静音排水管材等五种排水管材。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民用及工业建筑中无压排水系统塑料管道安装,管径范围为公称外径dn32~200,本图集不含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的内容。排入管道的水温:硬聚氯乙烯类管道不大于40℃,瞬时不应超过60℃;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及聚丙烯静音管道不大于70℃,瞬时不应超过90℃。在排水水质侵蚀塑料管材的条件下不得采用。
为便于设计和施工人员选用,图集首先编制了管材的性能及接口,再逐步对各种管材的施工及安装进行阐述。图纸部分主要编制了管材及管件的规格、尺寸和壁厚;粘接连接、橡胶密封圈连接、螺帽压紧式连接、热熔对接、电熔连接、机械连接等安装详图;系统安装示意图;伸缩节、阻火圈等大样图;管道穿楼板、屋面、承重墙等节点详图及管件详图等。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施工人员可照图施工。
10SS410 《建筑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安装》
本图集为新编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多层、高层民用建筑中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的设计选用及施工安装。
主要内容包括: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设计选用说明,GY型旋流式铸铁苏维托单立管排水系统、XTN铸铁单立管排水系统、吉博力型HDPE苏维托单立管排水系统、CHT加强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SUNS加强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WAB加强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GY型加强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XTN型加强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漩流降噪型单立管排水系统、RBS普通型内螺旋降噪单立管排水系统等特殊接头的规格尺寸、安装详图。
本图集与10S406《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04S409《建筑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安装》配套使用。
4S409:建筑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安装(已废止)
10S406: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
目录 1 总说明 3 管材 硬聚氯乙烯(PVC-U)实壁排水管材(一) 10 硬聚氯乙烯(PVC-U)实壁排水管材(二) 11 硬聚氯乙烯实壁管件的承口和插口 12 芯层发泡硬聚氯乙烯排水管材(一) 13 芯层发泡硬聚氯乙烯排水管材(二) 14 中空壁消音硬聚氯乙烯排水管材 15 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材 16 高密度聚乙烯膨胀伸缩节和密封圈承插接头 17 聚丙烯静音排水管材 18 聚丙烯静音排水管件的承口和插口 19 管道连接 粘接连接 20 橡胶密封圈和螺帽压紧式连接 21 热熔对接连接 22 电熔连接 23 塑料管与金属管连接(一) 24 塑料管与金属管连接(二) 25 安装示意图、伸缩节、阻火圈 横管安装示意图 26 立管安装示意图(一) 27 立管安装示意图(二) 28 伸缩节安装示意图 29 伸缩节 30 阻火圈构造图 31 管道穿越楼面阻火圈安装 32 管道穿越防火墙、井壁阻火圈安装 33 节点大样 管道穿楼面(A、B型) 34 管道穿楼面(C、D型) 35 管道穿楼面(E、F型) 36 管道穿楼面(G型) 37 管道穿屋面 38 管道穿外墙、内墙、井壁及砂基础 39 管道穿承重墙 40 横管固定及立管底部固定 41 固定管卡安装 42 塑料、金属滑动管卡安装 43 清扫口安装 44 有水封地漏安装 45 无水封地漏安装 46 防渗地漏安装图 47 双通道防返溢地漏构造图 48 通气帽 49 粘接连接管道的拆卸与安装 50.....
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专业性,让我对建筑行业的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不同材质水管的优缺点分析,比如PPR管、铜管、不锈钢管在室内给水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和安装要求。我也对排水管的材质选择和连接方式很感兴趣,比如PVC管和铸铁管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关于各类阀门、配件的详细规格和安装图示,对于不同材质管道本身的特性和选择建议,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评分作为一个初次接触建筑行业的新手,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翻阅了这本《S4(三)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我原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住宅室内给水管路如何铺设,比如管道的间距、固定方式,以及冷热水管的颜色区分等基础信息,甚至希望能有一些关于水管接头连接方法的图解,让我对施工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然而,书中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各类阀门、配件的型号选择、安装尺寸、连接形式,以及不同场景下管道系统的布置原则。对于我而言,这些信息过于专业化,缺乏直观的引导。我希望书中能加入一些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典型的住宅户型,其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图,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样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图集背后的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家庭用水安全和节水设计的科普性内容,比如如何正确选择水管材质以避免二次污染,或者在装修时如何设计更合理的用水布局,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甚至对如何处理一些常见的给排水问题,比如水压不足、管道堵塞的预防性措施,或者选择更高效的节水型洁具等,都抱有一些期待。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工程师手册,充满了图表、数据和各种专业术语,对于希望了解日常生活相关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评分我想象中的一本图集,应该能够直观地展示各种管道布局的示例,甚至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户型、不同功能的空间(如厨房、卫生间、阳台)的给排水设计思路。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优化管道的走向,使其更隐蔽、更美观,同时也方便日后的维修。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精确的尺寸、标准的接口、以及各种复杂的图例,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获得一些创意和指导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枯燥和抽象,未能激发我更多的想象空间。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进行家庭装修给排水改造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自家房屋排水管路走向的建议,或者不同类型洁具(如马桶、洗手盆、淋浴房)的安装高度和排水接口的规范要求。尤其是在老房改造时,如何处理排水坡度、防止噪音,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排水配件,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翻开这本《S4(三)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我看到的大多是关于大型项目、复杂管网的详细图纸和数据。虽然我知道这些是行业标准,但对于个人用户的需求来说,信息量太大且过于专业,未能满足我寻找具体、实用装修指导的需求。
评分作为一名对房屋安全和居住健康非常关注的读者,我希望了解如何通过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以及如何避免因管道问题带来的健康隐患。我希望能找到关于水管内壁光滑度、材质无毒性方面的标准,以及在安装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污染。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管道的尺寸、连接、固定等工程安装细节,而对于与水质健康直接相关的材料选择和安装工艺的细微之处,并没有过多的阐述。
评分我一直对房屋的隐蔽工程,特别是给水排水系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些关于室内给水管路的连接方式,比如冷热水管如何做到安全有效的连接,以及排水管的坡度设计原则,如何才能保证污水的顺畅排放,避免堵塞。我也想知道,在选择水管和排水配件时,有哪些关键的质量指标是普通消费者可以辨别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作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它更像是一本指导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操作的专业工具书,对于我这种想要了解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信息量过于庞大且专业。
评分一本工具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来看,满满的图纸和表格,这是给水排水领域专业人士必备的参考资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这方面知识了解不深的外行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本天书,虽然它代表着行业的规范和标准,但其详尽程度和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通俗易懂的图示,例如,在家庭装修中,如何区分冷热水管的走向,或者在卫生间改造时,排水口的高度应该如何设计才更合理,避免积水和反味。然而,这本书更侧重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安装,那些微观的、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似乎并不是它关注的重点。
评分我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度和实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装修时,希望能了解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的给排水设计来提升居住体验的知识。例如,我关心如何选择静音效果好的水管材料,或者如何设计更合理的淋浴区排水坡度,以避免积水和滑倒的风险。我也想知道,在选择洗手盆、马桶等洁具时,有哪些关于排水口位置和接口类型的标准,能够确保安装的便捷性和使用的顺畅性。但是,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偏向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的标准,对于普通用户在装修时关心的这些具体细节,并没有提供直接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对家居智能化和绿色建筑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原本希望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些关于智能给水系统(如自动感应水龙头、智能马桶的接口规范)或者绿色节水型给水排水系统的集成设计方面的基础信息。我也想知道,在未来的住宅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管道布局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然而,这本书所展示的内容,更多的是传统、成熟的给水排水技术和标准,对于我所关注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