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史、哲等学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五四”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最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最具诠释力的思想家。胡适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长达十八年,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他对北大情有独钟,遗嘱中交代将他留在大陆的书籍和文件捐赠给北大图书馆。为反映这位文化巨人一生博大精深的文化建树,本社在北大百年校庆的1998年曾隆重推出一套大型胡适作品集——《胡适文集》(12册),对所收作品均作了文字订正和校勘,其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了胡适本人后来的校订本或北大的收藏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因文集早已售缺,多年来,一直有要求重印的呼声。此次重印,此套书的编者欧阳哲生先生又精心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对照已出各种版本的优长,重核胡适本人原始和修订版的文字等,力求呈现最接近大师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从《胡适文集》之中精选部分内容,另外推出“胡适作品系列”。
胡适一生未参加任何政党,但他对政治有“不感兴趣的兴趣”,并将之视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曾经参与主编《每周评论》,创刊《努力周报》、《新月》、《独立评论》等刊,发表了大量政论时评文章,极力提倡民主、思想自由。《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主要收录了胡适论述“五四”运动及与青年、个人和社会等问题相关的文章。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研究视角与方法不同,《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描述和解释,与通行说法有不尽相同之处,对这些说法,我们未作删改,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同意作者的说法,请读者在阅读时认真鉴别。《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人名、地名、标点等,有的与现行用法不同,为保存原貌,亦未加修改。
作者简介
胡适(适之,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也始终坚持弘扬自由民主的理想而不辍,影响深远。历任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北大校长及中研院院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纪念“五四”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
爱国运动与求学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人生有何意义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北大哲学系毕业纪念赠言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为学生运动进一言
再论学生运动
《独立评论》引言
《独立评论》的一周年
又大一岁了
《独立评论》的四周年
《新青年》重印题辞
青年人的苦闷
后生可畏
回顾与反省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
刘治熙《爱国运动与求学》的来信附言
新年的好梦
文化的冲突
东西文化之比较
论学潮
胡适为《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栏所写的应征答案
为新生活运动进一解
整整三年了!
读经平议
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慈幼的问题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
从私立学校谈到燕京大学
精彩书摘
“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
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到今年整二十八年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五四”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我要简单的说说那一天的情形。
在那年5月1日至2日之间,从巴黎和会传来的秘密消息说:日本代表团在和会提出的关于山东问题的几种强横要求全都胜利了,威尔逊总统让步了,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都要交给日本接管了。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北京的十几个学校的几千学生就在那个星期日(5月4日)在天安门开了一个大会,人人手里拿着一面白旗,写着“还我青岛”、“还我山东”、“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等字样。他们在大会上决定整队游行。
他们整队出中华门,沿路散了许多传单,其中一张《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有这些话: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国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他们到美、英、法、义四国使馆递了说帖之后,学生大队经过户部街,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石大人胡同,一直走到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曹家的大门紧闭了。有几个学生爬上别人的肩头,爬上墙,跳进去,把大门打开,大队学生就拥进去了。他们寻不着曹汝霖,只碰到了驻日公使章宗祥,打了他一顿,打的皮破血流。这时候,不知怎样屋子里有一处起了火,火势大了,学生才跑出去。警察总监吴炳湘带队赶到,大众已散去了,警察只捉住了在路上落后的三十三个人。
这是“五四”那天的经过。
北京政府最初采用压迫的手段,拘捕学生,封禁《益世报)),监视《晨报》与《国民公报》,下令褒奖曹陆章三人的功绩。学生更愤激了,他们组织了许多露天讲演队,劝国人买国货,宣传对日本的经济抵制。全国各地的学生也纷纷响应,各地都组织了宣传抵制日货的讲演团。日本政府来了几次抗议之后,北京政府决心作大规模的压迫。6月3日,警察开始捉拿街上讲演的学生,一日之中提了一千多人,都被拘禁在北京大学法科。6月4日街上讲演的学生更多了,警察又提了一千多人。北大法科容不下了,于是北大理科也成了临时拘禁所。北河沿一带,有陆军第九师步兵一营和第十五团驻扎围守。从东华门直到北大第三院,全是兵士帐棚了。
6月4日上海天津得着北京拘捕几千学生的消息,学生当日全罢课了。上海的商人一致宣布罢市三天。南京、杭州、武汉、九江、天津、济南、安徽、厦门各地的商人也都起来响应上海,宣布罢市,要求释放学生,并要求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的领袖。上海罢市的消息传来,北京政府才惊慌了,6月5日的下午,北河沿的军队悄悄的撤退了。学生都出来了,又上街讲演了。
6月10日,政府罢免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本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三人之职。
自从5月4日以后,全国各地与海外的学生会与公共团体都纷纷发电报,警告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不许他们在对德国的和约上签字。在欧洲的中国学生组织了纠察队,日夜监守中国代表的住宅,不许他们去签字。
……
前言/序言
《胡适作品系列: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引言:理性之光,启蒙之声 在20世纪中国波诡云谲的思想激荡之中,胡适先生以其卓远的识见、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坚定的理性精神,为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他的一生,既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本作品系列,精选胡适先生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代表性文章、演说、书信,旨在全面呈现其思想体系的精髓,深入剖析其对于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关系的深刻洞察。我们将通过这些文字,重温这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与智慧之光,体会他如何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精神,引领一代人走向科学、民主与理性。 第一卷:思想的起点——从新文化运动到白话文运动 本卷收录了胡适先生早期在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中的重要文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胡适,如何以“文学革命”的旗帜,挑战数千年沿袭的文言文旧规,高举“我辈既不能为古人,必欲使古人不能及我”的雄心壮志。他的《文学改良论》、《论“白话文学”》等文章,不仅是语言革新的宣言,更是思想解放的号角。胡适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实现思想的现代化,首先必须破除旧思想的牢笼,而文言文正是束缚思想、阻碍传播的陈旧藩篱。他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和鲜活生动的论证,呼吁国人拥抱更加通俗易懂、易于学习和传播的白话文,为新思想的普及和大众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此外,本卷还将呈现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区分精华与糟粕,倡导“整理国故”,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他对于“打倒孔家店”的论调,并非简单的“打倒”,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僵化解读的批判。他呼吁的是一种活的传统,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的现代性儒学。这些早期思想的萌芽,为他日后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宏大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卷:个人自由的捍卫者——民主、人权与独立思考 进入本卷,我们将聚焦胡适先生对于个人自由的坚定捍卫。他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没有个体的解放,就没有社会的真正进步。本卷收录的诸多文章、演说,均体现了他对于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普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胡适先生尤其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反对盲从、迷信,鼓励每个人都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是非,形成自己的见解。他经典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更是对待一切知识和思想的态度。他倡导的“非驴非马”精神,正是鼓励人们在思想上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和框架。 在本卷中,我们还将看到胡适先生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压迫和束缚的批判,包括政治上的专制、思想上的禁锢、以及一些旧有习俗对个人发展的阻碍。他用充满力量的文字,呼唤社会的开明与进步,呼吁建立一个尊重个体、保障权利的现代社会。他对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述,更是展现了他对民主制度运作的深刻洞察,认识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声音的存在和相互容忍是维持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 第三卷:社会进步的蓝图——科学、教育与现代化 胡适先生深信,科学与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双翼。本卷将集中展现他对科学精神的倡导,以及他对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关键作用的认识。 他毕生致力于将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引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一种理性、实证、批判的态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他主张将科学精神普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此来克服旧时代的迷信和愚昧,推动社会的理性化发展。 在教育方面,胡适先生更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认为,教育是培养独立人格、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社会活力的根本途径。他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他对于大学教育的理念,强调学术自由、思想活跃,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本卷还将涉及胡适先生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他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强调要结合中国国情,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关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福利等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他对于“建设”的强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实践指向,力求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第四卷:时代的回响——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反思 进入本卷,我们将看到胡适先生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展现其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本卷将收录他后期的一些重要文章、书信以及对时局的评论,这些内容往往是他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在面对中国革命和政治变迁时,胡适先生始终坚持其温和、渐进的改良主义路线。他强调民主的程序,反对激进的手段,并在动荡的年代里,努力维护思想的独立和学术的自由。他的一些论述,可能在当时引起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思想的价值和前瞻性愈发显现。 本卷还将展现胡适先生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他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他所倡导的“整理国故”,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养分,融入现代性,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书信往来,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思想轨迹和内心世界的宝贵窗口。通过这些真挚的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朋友的关怀,对学问的热忱,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殷切期盼。 结语:永恒的启迪 《胡适作品系列: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的汇编,更是一次思想的远航。胡适先生所倡导的个人自由、独立思考、科学精神、民主法治,以及对教育和现代化的追求,至今仍是我们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社会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本系列作品,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走进胡适先生的思想世界,感受其理性之光,聆听其启蒙之声。在复杂的当下,重温胡适先生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理解世界,以及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提供一份深刻的启示。他的声音,穿越时空,依然清晰有力,激励着我们继续为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