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奥斯丁(Austin J.) 著,刘星 译
图书标签:
  • 法理学
  • 法律哲学
  • 大学教材
  • 经典著作
  • 社会科学
  • 未名社科
  • 法律理论
  • 学术著作
  • 中译本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6377
版次:2
商品编码:113154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作者简介

  约翰·奥斯丁(Austin,J.),1790-1859,英国法学家。1790年3月3日生于一个商人家
  庭。1807年至1812年服兵役。后研读法律,并于1818年开始从事律师职业。1825年,放弃律师职业。1826年,值英国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建立,即被任命为该大学的首任法理学教授。同年,赴德国研究法学和法律,并撰写课堂讲义。1828年返回英国,开始在伦敦大学开设法理学系列讲座。1832年停止在该大学的讲座。1835年辞去法理学教授职位。此后,基本居住国外。其间,1833年,被任命为英国刑事法律委员会(The Criminal Law Commission)成员。1833年至1834年,任英国皇家刑事法律及刑事诉讼法律委员会( The Royal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Commission)成员。1834年,在英国法学协会会所( the Inner Temple)开设法理学讲座。1859年12月7日去世。生前出版著作《一般法理学或实在法哲学系列讲座纲要》(An Outline of a Course of Lectures on General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1831)、《法理学的范围》(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1832)。去世后主要著述见于后人编辑出版的系列讲座,即《法理学讲演录》(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1863)。
  
  刘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2003)。已出版学术专著《法学知识如何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法律是什么》(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9)、《有产阶级的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出版译著《简约法律的力量》(爱波斯坦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奥斯丁的“法理学范围”
译者说明(中译本第二版)
译者说明(中译本第一版)
导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结语

精彩书摘

  清楚地进行思考,而且言之有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的确是颇为重要的(尽管我感到这样宣称是颇为多余的)。
  在大多数破坏文明社会的国内骚乱中,我们可以发现,四处蔓延的议论,对破坏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或者,对这一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在语词战争中凸现出来的观念或者用语,对骚乱的决定作用和结果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些观念或者用语,不仅仅是借口,不仅仅是托辞,不仅仅是遮掩,而且,也不仅仅是外表粉饰,同时,又不仅仅是对立双方在帽子上所镶嵌的明艳花标。
  例如,如果有些英国人,追随柏克先生(Mr. Burke)的思考方式,仿效他的推论手段,被他的雄辩所感染,被他的雄辩所吸引,那么,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的战争,就会胎死腹中。那些陷入这场邪恶战争的愚蠢癫狂的大多数人,就不会除了自己祖国的“主权”之外,而别无所知,就不会除了知道自己所谓的对殖民地臣民拥有的征税权利(right)之外,而别无所闻。这场战争,终究是无谓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其实,即便知道自己祖国确实对殖民地拥有主权,或者,知道自己拥有主权这一事实已经是铁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同时,知道自己对殖民地臣民拥有所谓的征税权利,一个清醒智慧的民族,仍然是不会为这些观念所左右的。
  固守自己的主权权力,对英国来说是否有益?不经殖民地居民的同意,就去实施自己的权力,是不是英国的利益所在?对北美殖民地臣民减免微不足道的税收,使这些臣民从一种压迫性质的沉重赋税中解脱出来,这样一种机会,对英国来说,难道会促使忍无可忍的殖民地臣民,去宣布庄严的独立?难道会让英国自己的孩子,陷入邪恶的战争,会让英国在平息北美起义的过程中,浪费自己的财富,并且牺牲自己的战士?难道会使税收必须从其而来的这片土地,荒野苍凉?如果英国人的主导舆论或者感受,是以功利原则作为根据的,那么,这些思考,以及类似的思考,就会使他们作出另外的明智选择。
  显然,当这些考虑和类似的考虑,潜入了英国公众的观念,他们就会谴责税收的方案,就会谴责镇压殖民地的政策,而且,英国政府自己也会抛弃这些方案政策。毕竟,只有当人民是无知的,从而没有明智的判断能力和建议能力,政府或国家的领导者,才会误入歧途。
  如果这些考虑和类似的考虑,在英国公众的头脑中,已经导致了清醒的另外结论,战争所带来的昂贵代价,战争所带来的悲凉凄惨,就是可以避免的。英国与北美的关系,也就不会因此一刀两断。
  ……

前言/序言



经典重塑,法律思想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正义的迷宫:当代法哲学前沿议题》 作者: [此处填入虚构的当代法学家的名字,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译者: [此处填入虚构的译者名字,例如:李明、王芳] 出版社: [此处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思辨之光出版社] 版次: 第一版 字数: 约 500,000 字 --- 导言:后现代语境下的法律本质追问 在全球化浪潮与技术革新日益深刻地重塑社会结构的今天,传统法律哲学所依赖的基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如何在一个多元、流动的世界中确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正义”标准?当主权国家的边界日益模糊,跨国公司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崛起时,传统意义上的“法律秩序”又将如何被重新界定? 《正义的迷宫:当代法哲学前沿议题》并非是对经典教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深入当代思潮腹地的智力远征。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法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核心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地图,用以导航当下的法律思想前沿。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法律之界限”的深刻反思。它拒绝将法理学限定于对既有法律条文的描述或对传统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的简单回溯,而是力图在后结构主义、批判法学、女性主义法理学以及新兴的规范伦理学视野下,重新审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本质、合法性基础及其内在张力。 --- 第一部分:合法性危机与规范的根源 本部分将对当代社会中法律权威的合法性基础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尝试。 第一章:后实证主义时代的法律渊源 本章深入探讨了哈特(H.L.A. Hart)的“承认规则”理论在面对全球治理复杂性时的局限性。作者引入了“规范的跨界效应”概念,分析了国际习惯法、软法(Soft Law)在填补国家主权法律真空中的角色。重点讨论了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对法律规范的集体内化过程的重估,挑战了原子化的个人主义法哲学立场。 第二章:道德与法律的重叠领域:从德沃金到后现代 我们考察了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法律即正直”(Law as Integrity)理论如何试图弥合法律与道德的鸿沟。然而,本书更进一步,通过引入批判理论的视角,质疑任何声称能实现“完全正直”的法律体系的内在可能性。我们审视了在文化相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寻找操作性的法律入口,探讨了“最低限度人权”作为跨文化对话基点的可行性。 第三章:作为技术的法律与作为叙事的法律 本章对比了将法律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性治理工具(如新功能主义)与视其为社会意义构建的叙事系统(如法律叙事学派)的两种路径。通过对法律文本的细读,我们揭示了法律条文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预设,特别是关于“理性主体”和“风险承担者”的构建,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 第二部分:身份、差异与法律的能动性 本部分聚焦于法律如何处理社会中的身份差异、权力不平等,以及法律实践中隐含的能动性问题。 第四章:批判法学(CLS)的遗产与新发展 本书并未止步于对法律虚伪性的批判,而是考察了批判法学(Critical Legal Studies)运动在反思后,如何演化出更具建设性的方案。重点讨论了结构性不平等如何被法律制度固化,以及法律教育在再生产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我们分析了“法律行动主义”的界限——即在不颠覆根本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司法能动性实现微小变革的可能性。 第五章:女性主义法理学与具身化的正义 本章对侧重抽象理性主体的传统法学提出了质询。通过引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视角,我们探讨了法律如何系统性地忽略了特定性别、身体经验的“差异性主体”。详细分析了“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在重塑损害赔偿、家庭法乃至刑法中的应用前景,强调了情境敏感性在判断正义中的必要性。 第六章: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国际法重构 面对全球南方国家对国际法体系合法性的持续质疑,本章探讨了后殖民法理学的核心论点。我们分析了国际经济法、人权法等领域中隐含的“文明等级划分”,并提出如何通过“法律的去殖民化”过程,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 --- 第三部分:科技、风险与法律的未来形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法律规范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本部分探讨了法律的边界如何在新兴领域被拉伸和重塑。 第七章:算法治理的法律悖论:透明性与可问责性 本章深入剖析了“算法决策”对法律“可预测性”和“正当程序”原则的挑战。当决策过程被封装在黑箱之中时,传统的问责机制(如过错推定)如何运作?我们探讨了构建“算法审计”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从规范层面确立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边界。 第八章:生命政治(Biopolitics)与法律干预的边界 本书关注生命科学的进步如何使得国家权力得以深入个体的生物学层面。从基因编辑的伦理困境到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强制隔离,本章运用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审视了现代法律在“管理生命”与“保障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重点分析了“自主性”概念在面对生物决定论时的脆弱性。 第九章:环境正义与跨代际责任 环境危机不再是简单的外部性问题,而是对现有法律主体与客体划分的根本挑战。本章考察了将自然实体(如河流、森林)赋予法律地位的尝试(“自然人化”),及其对传统私有财产权理论的颠覆。我们强调了跨代际正义的伦理要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法律工具来约束当代人的消费模式,以保障未来世代的生存权利。 ---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意义 《正义的迷宫》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结论:当代法理学的任务,并非是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终极理论”,而是在持续的批判、反思和对话中,保持法律规范的开放性和应变性。本书鼓励读者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看似稳固的法律假设,并在复杂的现实中,不断重申人类对一个更公平、更具人性化法律秩序的追求。它是一份对学术严谨性的承诺,也是一份对社会实践的深刻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这本书《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学术著作之一。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视角,勾勒出了法理学研究的宏大图景。作者在书中对法律的本质、法律与权力、法律与正义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我得以窥见法律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根源。我尤其欣赏他对法律权威来源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国家强制力,而是深入挖掘了法律的合法性基础以及人们为何会选择服从法律。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在法理学领域内的争鸣和演变,也让我对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思想家的观点,使得整本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历史的厚重感。他的分析往往能够直击核心问题,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它更深层次的逻辑和意义。

评分

对于《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一直对法律体系的运作原理感到困惑,总觉得很多事情的背后似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逻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些逻辑的大门。作者在书中对法律的渊源、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推理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法律条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适用。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适用并非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充满着解释、权衡和价值判断。书中对不同法律体系(如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法律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对于一些复杂的法律理论,他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评分

《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对法律抱有好奇心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领你进入法理学的世界。作者对法律的起源、目的和功能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体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我特别喜欢他对法律的社会批判性分析,他并没有回避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让法律变得更加公平和正义。书中关于法律的局限性以及法律改革的必要性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万能的,但却是我们构建理性社会的基石。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他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让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整本书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起来既有学习的乐趣,又有深刻的启迪。

评分

读《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思想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法律的本质、它的起源以及它在社会中的作用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法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尤其欣赏他对“法律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探讨,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展现了法律概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法律条文背后,蕴含着如此深邃的理论思辨。书中对自然法、实在法、分析法学、社会法学等主要法学流派的介绍,也让我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视角,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法律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法律的实践。虽然有些概念初读时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作者的引导和引用的丰富案例,使得理解过程逐渐变得顺畅。整本书给我一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感觉,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师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本《法理学的范围》(中译本第2版)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作者在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我一直以为法理学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内的学问,但这本书用它生动且接地气的语言,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对于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法律与社会的边界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他提出的关于法律的社会功能以及法律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价值的观点,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之前对法律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程序和规则层面,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涵。特别是一些关于法律的解释、法律的适用以及法律的改革等方面的讨论,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践息息相关,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书中的一些论证过程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读起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社会建构。

评分

翻看了,继续看!!!

评分

手感还行

评分

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评分

非常经典的著作,我非常想看看,囤货,以免以后买不到

评分

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评分

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评分

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灰常好,正版的,鉴定完毕,灰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