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摄影解读:建筑师的拍摄札记》作者通过总结多年来建筑摄影的成功经验,将摄影理论化繁为简、将摄影实践分类提炼,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专题讲述的方法,结合丰富的、有对比的摄影作品,从建筑摄影的视觉传达作用、建筑摄影器材、构图的造型艺术、光的造型艺术、建筑夜景拍摄、室内建筑拍摄等六大方面32个小专题,对建筑摄影予以了充分讲解。
《建筑摄影解读:建筑师的拍摄札记》适合摄影爱好者、建筑及设计类专业人士、商业摄影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作为建筑类、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师生作为教材、教辅使用。
作者简介
何惟增,196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当代艺术学会副主席。
长期在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作品两项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多项获部、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96年涉猎建筑摄影,2001年获《中国摄影》杂志“年度优秀摄影师”提名;2002年获《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曾担任中国建筑摄影论坛(2003,山西五台山)、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03,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8,郑州)等学术年会或论坛的演讲嘉宾,上海东方电视台《艺坛名流》(12)曾作“建筑师与摄影家”专题报道。
著有《建筑摄影》、《现代建筑摄影》、《建筑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建设-2010》(执行主编、首席摄影)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漫谈用摄影语言表现建筑(代前言)
1 建筑摄影的视觉传达作用
1.1 对建筑摄影的理解
1.2 在建筑创作中的视觉传达作用
1.3 建筑摄影创作多元化
2 建筑摄影器材
2.1 摄影透视失真现象剖析
2.2 移轴相机和移轴镜头
2.3 数字影像发展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2.4 镜头的实用知识
2.5 选用数码摄影器材注意事项
3 构图的造型艺术
3.1 拍摄视角
3.2 镜头的成像特征
3.3 线形的视觉特征
3.4 前景和背景的作用
3.5 水对构图造型艺术的影响
3.6 对比手法的运用
3.7 重复构成形式的运用
3.8 色彩在构图中的作用
3.9 人在构图中的作用
3.10 避免透视失真现象的技巧
4 光的造型艺术
4.1 光的视觉特征
4.2 用光突出建筑主体用影增强立体空间
4.3 用光表现轮廓剪影
4.4 用光表现材料质感
4.5 用光营造画面气氛
4.6 影子的造型艺术
4.7 影调的视觉艺术
4.8 捕捉精彩瞬间
5 建筑夜景拍摄
5.1 夜景的视觉特征
5.2 夜景的神秘色彩
5.3 夜景的流光溢彩
6 室内建筑摄影
6.1 取景构图
6.2 用光特性
6.3 实例解读
前言/序言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用摄影语言表现建筑的专题摄影。当拍摄对象被确定后就会面临一个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被摄建筑的问题,这个方式通常包括寻找拍摄点、拍摄视角、选用合适焦距的镜头取景构图、用光、瞬间把握,等等,在摄影圈内通常把这些表现方式称为摄影语言。在建筑摄影中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建筑,表现建筑的形体、空间、色彩和质感,使读者在解读建筑文化的同时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
在实际的摄影创作中,由于拍摄的对象不同,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照片的用途不同,对主题的理解不同,乃至拍摄者的职业、兴趣爱好、审美观的不同,同样的摄影语言在不同的作品上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摄影创作而言,我们既可以用摄影的纪实语言来真实地记录建筑;也可在光影、构图上标新立异,抽象地表现建筑;或通过数字影像处理软件对建筑的影像进行二次再创作;或用鱼眼镜头的透视变形来追求视觉的冲击,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完全不顾建筑物原有的空间比例。不同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摄影创作的繁荣,它们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比试问题,只存在是否有利于表现创作意图,是否能使图面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照片用途的问题。对有经验的摄影师来说,照片的用途会直接影响摄影语言的运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好在开拍前就能想想这张照片的用途(已知的或未知的),想想你希望通过这张照片给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建筑摄影作品的用途十分广泛,新闻报道、档案资料、建筑界的各行各业、摄影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主题突出、表现力强的建筑照片。作为专题摄影的作品,无论它的用途归属于哪一类,都存在着如何正确运用摄影的纪实语言和艺术语言,只是由于作品的用途不同,有时这种语言会偏向纪实多一点,有时则会偏向艺术多一点。如果一幅作品对被表现的建筑主体完全没有了真实性,那就不能称其为建筑摄影;反之,如果没有一点艺术的表现力,那也不能称其为摄影作品了。至少不能算是一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如何把握这种“偏向”的分寸十分重要,在具体拍摄中要根据照片的不同用途区别对待,供建筑界的各行各业和摄影界的方方面面所使用的照片,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光影与结构:建筑之美的纪实》 引言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流动的诗歌,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承载着文化、历史、技术与艺术的厚重信息,无声地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摄影,作为一种捕捉瞬间、定格永恒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建筑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对建筑形态的简单记录,更是摄影师对空间、光影、材质、线条乃至建筑背后故事的深度解读与再创作。 本书《光影与结构:建筑之美的纪实》,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部学院派的理论专著,而是一系列关于建筑影像创作的探索与感悟。它源于一位资深影像记录者在行走于世界各地、捕捉无数建筑瞬间时的思考与实践。在本书中,我试图跳脱出纯粹的“建筑摄影”这一标签,将其视为一种与建筑对话、与空间共鸣的创作过程。这里没有枯燥的摄影参数讲解,没有复杂的后期处理技巧罗列,更多的是一种对建筑本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摄影的语言去传达这种理解的思考。 第一章:看见建筑的灵魂 在拿起相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看见”。看见一栋建筑,并非仅仅是看到它的墙壁、窗户和屋顶。我们需要尝试去理解它的设计理念,去感受它所处的环境,去体察它所蕴含的情感。 空间叙事: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故事的容器。从宏伟的哥特教堂,到精致的日本庭院,再到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它们都讲述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价值观和人性需求。摄影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镜头,将这些看不见的空间叙事转化为视觉语言。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拍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时,可能会选择低角度仰视,强调其庄严与厚重,并利用窗户透出的斑驳光影,暗示岁月的痕迹。而面对一座极简主义的现代住宅,则可能通过干净的线条、大面积的留白以及简洁的构图,来传达其纯粹与宁静。 光影的雕塑性: 光,是建筑摄影的灵魂。它赋予建筑生命,勾勒出它的轮廓,突显它的材质,揭示它的体积感。自然光的变化,如清晨的柔和,正午的强烈,傍晚的温暖,甚至是阴天的散射,都能为同一栋建筑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当夕阳的余晖斜射进一间充满雕塑感的空间时,那些微妙的阴影和高光,会像画家笔下的颜料一样,将空间立体地“雕刻”出来,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墙壁的质感。本书将探讨如何理解和运用不同时段、不同方向的光线,去“看见”建筑隐藏的体积与层次。 材质的触感: 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温润的天然石材,粗糙的夯土,或是光滑的玻璃幕墙,建筑的材质是其生命力的直接体现。摄影需要捕捉到这些材质的纹理、反光和质感,让观者仿佛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它们的温度和触感。比如,在拍摄一座老旧的砖石建筑时,通过放大镜头捕捉墙面砖块的细微裂缝、风化痕迹,以及苔藓的生长,就能唤醒观者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沉淀的联想。反之,在表现一座现代化的玻璃建筑时,则会关注玻璃幕墙反射出的天空、云朵和周围环境,以及其内部光线的流动,来展现建筑的通透与科技感。 第二章:构图的智慧与情感 构图,是摄影师在取景框内安排元素、引导视线、传达情感的关键。它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充满弹性的语言,能够根据拍摄对象的特质和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变化。 线条的力量: 建筑本身就是由无数线条构成的。水平线带来稳定与宁静,垂直线传递庄重与高耸,斜线则增添动感与张力。如何运用这些线条,让它们在画面中相互呼应、对比或融合,是构图的精髓。比如,在拍摄一座桥梁时,摄影师可能会选择一个角度,让桥梁的曲线与天空的弧度形成完美的呼应,或者利用桥墩的垂直线条,与远处的地平线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留白与节奏: 画面中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为了衬托主体,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并营造呼吸感。留白的大小、位置和形状,都会影响画面的整体节奏。一个成功的构图,会在主体与留白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让画面既饱满又不至于压抑。试想一下,在一张描绘中国古典园林的摄影作品中,画面的一角可能是一片朦胧的远山,而前景则是一块形态优美的太湖石,中间留有大片的白色云雾,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突出了太湖石的精致,更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意境悠远的东方美学。 叙事性构图: 有些构图并非仅仅关注建筑本身,而是通过融入环境、人物或细节,来讲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一个在窗边读书的身影,一个在广场上嬉戏的孩子,或者是一段从建筑门口延伸至远方的道路,都能为静态的建筑注入生命力和故事性。这样的构图,让观者不仅仅是在欣赏建筑的外观,更能感受到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与意义。 第三章:按下快门之前的思考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脑海中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与判断。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对美学、情感和叙事的一次综合考量。 天气与时间的选择: 天气和时间的选择,对于建筑摄影至关重要。阴雨天散射的光线适合表现建筑的细腻纹理和深邃色彩;晴朗的傍晚,温暖的光线能为建筑披上金色外衣,营造出宁静而迷人的氛围。而不同时段的光线,则能改变建筑的表情,让同一处景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例如,一座现代化的办公楼,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可能显得充满活力;而在夜晚灯火璀璨时,则又会展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 视角的探索: 视角的选择,能够彻底改变我们对一栋建筑的认知。我们习惯于平视,但尝试从低处仰望,或者从高处俯瞰,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有时候,一个微小的角度调整,就能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建筑焕发新生。在拍摄一座宏伟的纪念碑时,选择从地面向上仰拍,能够极大地夸张建筑的高度和庄严感,而如果站在纪念碑的顶端向下俯瞰,则能展现出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以及其在城市中的宏观位置。 情感的注入: 摄影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记录,更是摄影师主观情感的表达。是想传达建筑的宏伟壮丽,还是其内敛的宁静?是想展现其历史的厚重,还是现代的活力?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包含着摄影师的情感选择。这种情感,通过光影、构图、色彩,最终传递给观者,引起共鸣。 第四章:超越影像的对话 摄影作品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与观者展开对话的开始。好的建筑影像,能够激发观者的思考,让他们去探索建筑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建筑所营造的氛围。 细节的力量: 有时候,一扇精美的门把手,一个雕刻着独特纹样的窗棂,或是一段弯曲的楼梯,比整个建筑的外观更能打动人心。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设计师的心血和工匠的智慧,也最能体现建筑的品质与品味。捕捉这些细节,能够让影像更具深度和个性。 环境的烘托: 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将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拍摄,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建筑的特质。一个巧妙地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的镜头,能够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而一个展示建筑与城市肌理巧妙结合的画面,则能突显其城市价值。 观者的感知: 最终,影像的生命力在于观者的解读。摄影师通过影像传递信息,而观者则通过自己的经历、知识和情感来解读这些信息。一段文字的标注,可能为影像提供线索;而完全依靠影像本身,也能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这本书,便是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对建筑之美的关注与思考。 结语 《光影与结构:建筑之美的纪实》是一次对建筑影像创作的诚挚分享。它关乎如何用眼睛去发现建筑的美,如何用镜头去捕捉建筑的灵魂,以及如何通过影像与世界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愿这本书能陪伴您一同探索建筑的无限魅力,感受光影在结构中的舞蹈,体会那些隐藏在冰冷建筑中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