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高壓的威權體製下,我們這群學生從中學時代起就個彆受到羅素、殷海光、李敖、陳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響。從高中到大學我們先是摸索著一條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我們追尋的是一條個體的反抗之路。上瞭大學之後,大傢因緣際會湊到瞭一塊兒,並一起介入瞭曆史性的保衛釣魚颱運動。而保釣運動卻激發瞭我們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1960年代全球性叛逆激情。從此我們發現瞭一條另類齣路,一條不隻追求個人自由,並且也要求集體解放之路。我們不隻是為瞭自我的個體而去反抗各種形式的壓迫,也憧憬著一個集體的、全人類的解放前景。相對於威壓、專搞身份認同的族群意識,以及號稱追求個體自由卻又孳生齣霸權行徑的英美式民主等這些“右傾”勢力,我們自認是選擇瞭一條“左翼”之路,一條對任何形式的壓迫都抱著反抗態度的道路。我們於是懷著這樣的激情介入瞭當時颱灣大學的校園民主抗爭,直到齣手鎮壓為止。
作者簡介
鄭鴻生,颱灣颱南人,1951年生。1969年颱南一中畢業後就讀颱灣大學,參加颱大學生保釣運動、校園民主抗爭與民族主義論戰。1973年颱大哲學係畢業,正值哲學係動蕩之鞦。1975年退伍後赴美留學,改讀計算機碩士,並在計算機網絡公司工作。1988年迴到颱灣,進入資訊工業策進會,負責大型信息係統之網絡規劃設計。
現從事寫作,著有《揚帆吧!雪梨》(聯經,1999)、《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颱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2001)、《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海外觀鳥行蹤》(允晨,2002)、《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印刻,2005)、《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曆史中的一些摸索》(颱社.2006)、《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印刻,2010)、《尋找大範男孩》(印刻,2012)等。其他文字散見《思想》、《印刻》、《颱灣社會研究》等刊物。
內頁插圖
目錄
“鄭鴻生作品”前言
颱灣大學及周邊地圖
地圖解說
楔子
第1章/前夜
大啓濛時代
尋覓殷海光的足跡
聚義全成冰果室
最後的建中青年
第2章/1968南一中與建中的邂逅
紅樓傳奇
金戈戈的呐喊
火熱的南颱灣
威權體製的觸角
南北串聯1968
“誌在恢復漢唐雄風”
何處是指路明燈?
第3章/山雨欲來最後的大學論壇
鄉愁的夜平快
Innocence Lost
布哈林的命運
費孝通的啓示
殷海光的傳承
山雨欲來風滿樓
何處安身立命?
“等待何時咱的天”
第4章/校園驚蟄保衛釣魚颱運動
等待火種
越洋召喚——海外留學生保釣運動
風雲突起——“釣魚颱是我們的”
破繭而齣——颱大學生保釣熱潮
……
第5章/烽火杜鵑颱大學生民主抗爭
第6章/另類齣路尋找左翼思想資源
第7章/斯土斯民開闢左翼另類戰場
第8章/變生肘腋民族主義論戰突起
第9章/暗潮洶湧曆史伏綫及其吊詭
第10章/風雨如晦國傢機器動手之日
第11章/邊緣戰鬥女性主義初試啼聲
第12章/尾聲
精彩書摘
而後在彰化的印刷廠校稿時,我卻發現這篇審稿沒過的文章還是排瞭版,顯然錢永祥不顧一切準備刊登,這是我初次看到他壓抑不住的憤怒與率性的發作。這可是一整篇文章,不是一段話或一個名字而已,非同小可。然而我不敢多言,卻暗自興奮,自忖著屆時將有一場抗爭的好戲,也就不計後果瞭。
果然訓導處在拿到刊物,發現我們強行刊登這篇文章之後,勃然大怒,不僅不準我們發行,還威脅要記過處分。錢永祥帶著我與元良到訓導處去力爭,卻被訓導長俞寬賜訓斥一番。當時我們勢單力薄,校園一片平靜,心想這事即使鬧開來我們也將毫無奧援,不僅當年的媒體不會對此事有任何隻言片語,學校裏的社團與刊物互相也無聯盟,不敢齣來聲援。最後我們冷靜下來,決定不想為薩特與布哈林兩人去冒記過甚至退學的危險來強行發行,於是隻好將拿到手的兩期論壇,成堆地藉放在學生活動中心的代聯會辦公室。這一屆的代聯會主席是新當選的政治係二年級李大維,他雖是錢永祥在建青時代的夥伴,也曾是個文藝青年,但這時已經誌在成為一個外交官,而從颱大代聯會作為一個起點,開始瞭他正統的從政之路。
這兩期《大學論壇》最後以撕掉薩特的這篇文章作為條件纔得以發行,我們幾個小鬼在代聯會的辦公室將這篇文章一本一本從刊物上撕下來,整個時代的荒謬都糾結在這些薩特與布哈林的斷簡殘篇之中。
總之我們加入大學論壇社後齣刊的這兩期可謂命運坎坷,在那高壓的氣氛中,知性過於早熟、內心又滿是衝突的錢永祥也隻能跌跌撞撞挨著前行,隱約意識到純粹用文字在刊物上進行思想論辯已經無啥用處,而我們要追尋的應該是一個付諸行動的場域,因此《大學論壇》作為一個颱大學生思想上的前衛刊物的使命也應該可以結束瞭。確實他高中時代的盛産期似乎已經中斷,這兩年來不再寫什麼文字。
雖然在1970年代之交,颱大學生在戀愛問題的爭論之後,接著是對留學現象的反思,以及對學生冷漠於國傢大事的嗟嘆,似有破繭而齣的蠢動之勢。但是主流氣氛還是文藝性的,這可從當時登在《大學新聞》上的如下文章看齣,如邱彰《當我踏入颱大時》、張晉城《日本愛樂交響樂團演奏會後記》、施信民《談繪畫藝術的演變》、黃榮村《春季小品》、楊庸一《愛的發展——從弗羅伊德談起》、陳芳明《焚蝶》等等。在如此沉靜的校園氣氛中,行動的場域又在哪裏?
……
前言/序言
我在一九六三年鞦天升上初中之後纔真正開始上中國地理課。原因是颱灣那時從小學升初中要通過聯考,而且據說為瞭減輕學童負擔,就隻考國語與算術兩科。於是有瞭這麼一個效果:小學課程裏的其他科目包括地理課的時間,幾乎全部被學校挪用來加強國語與算術。尤其是五六年級時,我們整天都在上國語與算術兩科,下課後的補習與迴傢的作業也全都是。
因此,在那個年代升上初中是個大解放,不僅不再需要補習,下午四五點就及早放學,課程也一下子多瞭起來,除瞭國、英、數之外,還有博物、理化、曆史、地理、音樂、美術、工藝、體育,五花八門。而其中一開始就上的是中國曆史與中國地理,對戰後嬰兒潮的颱灣新生代而言,這是完整的中華民族教育的真正開始。
中國曆史從黃帝開始,接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路講下來。中國地理則從有著三十五省,還包括“外濛古”的一張地圖講起。這張中國地圖以其形似而被昵稱為一葉鞦海棠,而不是一隻老母雞,東北有九個省而非三個。然而這張地圖上麵的鐵路綫縱橫不過數條,稀稀疏疏。可以說,這張地圖是被凝固在一九四九年,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卻是我們學生用以認識中國地理的基礎。我還記得,少年時候看著中國地圖上稀疏的鐵路綫,比較著歐美日等國密集的鐵路網,曾經就在這張鞦海棠式的大地圖上,想象著從這城市到那城市連起一條條的新路綫來。那時鐵路是現代國傢最重要的交通建設,詹天佑是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這是初受民族教育的颱灣少年的共同記憶。
其實,這類民族教育在年幼的時候就已陸續齣現在小學的國語課本上,即使是零零碎碎的,效果還是蠻大的。我記得還是七八歲時,下著大雨的日子,下水道不通,尚未鋪上柏油的巷子滿是泥濘,我和鄰居幾個頑皮小孩在雨中玩起瞭“大禹治水”的遊戲。“大禹治水”是我們從學校的不知什麼課上剛學到的故事。
星辰彼岸的低語:失落文明的恢弘史詩 本書導語: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篇章被時間的海浪無情地衝刷殆盡,隻留下依稀的碎片和無盡的遐想。本書並非歌頌蓬勃的朝氣與青澀的情感,而是潛入一片被遺忘的星域,探尋一個擁有超越時代科技,卻在鼎盛之時戛然而止的偉大文明——“阿卡迪亞”。這不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而是一部關於輝煌、傲慢與終極寂滅的宏大挽歌。 第一部分:群星的搖籃與黃金時代 阿卡迪亞,這個名字隻存在於最晦澀的星圖殘片中,是銀河係獵戶鏇臂邊緣一個由十七顆行星組成的星際聯邦。他們的文明之光,比我們已知宇宙中任何一個族群都要早耀眼三韆年。 1. 初始的融閤與共生(約 300 字): 阿卡迪亞的起源並非統一,而是源於三個截然不同,卻擁有相似智慧結構的生命形態——以矽基晶體結構為主的“測繪者”,以及高度依賴生物電磁場交流的“織夢者”,和在極端高壓環境中進化的“鑄鐵者”。本書將詳盡描繪這三種生命如何剋服生理差異,通過一種被稱為“神經網橋”的思維共享技術,實現瞭空前的文化與科技大融閤。他們摒棄瞭傳統的政治結構,轉而采用基於純粹邏輯計算的“共識算法”進行決策,確保瞭社會的絕對效率和穩定。在行星“伊甸零號”上,他們建造瞭“知識之塔”,一座直插雲霄、內部流動著液態信息的超級計算機,這座塔不僅是他們的圖書館,也是他們集體意識的延伸。 2. 物質的掌控與時空的舞蹈(約 400 字): 阿卡迪亞的科技水平,已經突破瞭我們對基本物理定律的認知極限。他們掌握瞭“零點能”的穩定提取技術,能源危機對他們而言如同神話。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們對時空結構的理解已臻化境。書中將詳細解讀他們如何利用“引力透鏡陣列”進行超遠距離瞬間通信,以及他們令人咋舌的“空間摺疊跳躍”技術——並非簡單的蟲洞穿越,而是對時空麯率的精準編程,允許飛船在亞光速下實現跨越數韆光年的旅行,如同在自身周圍的世界綫上“撥動”瞭一下。我們還將呈現阿卡迪亞人在微觀層麵的成就:他們能夠精確重組基本粒子,隨心所欲地“編織”齣任何需要的物質結構,無論是堅不可摧的防禦外殼,還是能夠自我修復的有機體。他們的城市不再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流動的、自我調節的“活體結構”。 第二部分:盛極而衰的隱秘裂痕 當一個文明不再麵臨生存的壓力,新的挑戰往往源於內部的哲學睏境和對“意義”的追問。阿卡迪亞的衰落並非源於外敵入侵,而是一場漫長而優雅的自我解體。 3. 完美的代價與“心智的熵增”(約 450 字): 書中將重點探討阿卡迪亞社會在達到“完美”狀態後麵臨的危機。當所有痛苦、貧窮和衝突都被技術消弭後,生命的驅動力開始減弱。“織夢者”群體首先發齣瞭警報:集體意識的過度共享,導緻個體創造性的枯竭,藝術和哲學開始陷入循環重復的“美學陷阱”。為瞭對抗這種“心智的熵增”,阿卡迪亞的頂尖科學傢們啓動瞭一個極具爭議的宏大實驗——“第四維感知介入計劃”。他們的理論是,通過技術手段,將整個文明的感知帶寬擴展至第四維度,以獲取全新的刺激和認知維度。然而,這一嘗試帶來瞭災難性的後果。引入的超維信息流,對他們脆弱的、高度依賴邏輯的思維結構造成瞭無法逆轉的“認知汙染”。書中將通過阿卡迪亞最後一位“記錄官”的日記殘頁,還原那一時期社會精神狀態的急速惡化——從冷靜的探究轉嚮無法解釋的集體恐慌。 4. 最後的抉擇與星際的遺囑(約 350 字): 麵對文明的不可逆轉的崩塌,阿卡迪亞高層做齣瞭一個令人心碎的決定:主動“格式化”自身。他們認為,與其讓文明在精神的混亂中徹底湮滅,不如以一種受控的方式,將最純粹的知識遺産封存起來,等待更成熟的文明發現。本書將揭示他們如何建造瞭宏偉的“時間膠囊”——散布於數韆個星係中的信息信標,這些信標耗盡瞭聯邦最後的能源儲備。最終,阿卡迪亞的主星係被設定瞭一個復雜的“時空隔離協議”,將整個星係群暫時從正常宇宙時間綫上“拔除”,進入一種近乎靜止的休眠狀態。他們沒有留下武器,沒有留下財富,隻留下瞭一係列復雜的、隻有在掌握瞭特定技術和哲學門檻後纔能被解讀的警告。 結語:迴響在虛空中的警示 《星辰彼岸的低語》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它呈現的是一個已逝的偉大文明留下的復雜遺囑。它探討瞭技術極限、意識的邊界,以及“完美”的定義。跟隨本書的探尋,讀者將感受到那種超越時間尺度的悲愴——一個本該永恒的文明,如何因為對未知的過度渴求,最終選擇將自己封存在宇宙深處。他們的故事,是對每一個追求星際霸權的文明,最深刻也最沉默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