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自卑与》作为阿德勒的后期作品,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即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以及爱情与婚姻等主题。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人如何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以取得成就。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自卑与》是阿德勒畅销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不断再版,版重印于2010年。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一生精力充沛,努力工作,勤于著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300余种。主要著作有《神经症性格:个体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基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对临床医学的贡献》、《理解人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等。阿德勒的著作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他一生对积累财富或创立学派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与身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影响
第七章 学校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第十章 职业
第十一章 人类与同伴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索引
精彩书摘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国度里。我们并非体验纯粹的环境,我们总是体验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即便在这些环境中,我们的经验也受目的限制。“树木”是指与人类有关联的树木,“石头”是指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如果一个人试图逃避意义,只将自己沉溺于环境里,那么他将非常不幸。他将自己和别人孤立开来,他的行为对自己或者任何人都没有用。简而言之,这些行为会毫无意义。但是,没有人能脱离开意义。我们总是通过自身赋予现实的意义来体验现实。我们所体验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解释的现实。因此,推断起来便很自然,这种意义或多或少未经修饰、不完整,甚至永远不正确。意义的国度就是错误的天地。
如果我们询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也许回答不出来。绝大多数人通常不是用这个问题困扰自己,就是设法老生常谈似的回答。诚然,这个问题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和年长者一样——常常会突然发问:“但是,生活所为何求?生活所为何事?”然而,我们可以说,他们只在遭受挫败时才会发问。只要一切顺利,且没有困难阻碍他们,这种问题就永远不会诉诸言辞。每个人在行动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如果我们充耳不闻他的言语,而观察他的行动,那么我们会发现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的意义”。他所有的姿势、态度、行为、表达、习性、抱负、习惯以及性格特质都与这个意义有关。他表现得好像自己可以依赖对某种生活的解释。在其所有行动中有一种对世界和自己的模糊期望,一种“我就是这样,世界即是那样”的结论,一种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赋予生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也许每一种意义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个错误。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根本上而言任何有用的意义都不能认为是绝对错误的。所有的意义都是这两极间的变体。然而在这些变体中,我们能区分出一些回答得更美好,一些回答得更糟糕,一些错误较小,一些错误较大。我们可以发现,共同享有的更好的意义是什么,缺失的错误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我们便能获得一种科学的“生活的意义”,一种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一种能使我们面对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再次重申,我们必须记住,“正确”指的是对人类正确,对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正确。除此之外,别无真理。如果存在另一种真理,那么与我们也绝不相关;我们不会了解它,它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前言/序言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自卑与超越》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大师的代表性著作,汇集了他们对人类心智、行为和潜能的深刻洞察。通过对个体发展、社会互动、思维模式以及潜在障碍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超越。 一、 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生命意义的追寻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个体如何从生命的起点出发,经历各种挑战与困境,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实现潜能的“超越”。 童年经历与人格塑造: 早期童年经历,特别是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与兄弟姐妹的关系,被视为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书中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早期生活经历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例如,一些研究者强调了安全依恋的重要性,认为它为个体日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奠定了基础。相反,早期的忽视、虐待或过度保护,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不安全感、低自尊,甚至形成防御性的人格特质。这些早期的印记并非不可改变,但理解其形成机制是迈向自我认识的第一步。 自卑情结的产生与补偿机制: 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是理解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关键概念。书中深入探讨了自卑情结的根源,它可能源于生理上的缺陷、社会环境中的比较,或是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满足的期望。自卑感并非完全负面,它能够成为个体追求卓越、奋发向上的强大驱动力。然而,当自卑感过分强烈且未能得到恰当的补偿时,个体可能会采取不健康的补偿方式,例如过度追求权力、表现出攻击性,或者选择逃避与退缩。本书详细阐述了健康的补偿机制,如通过努力学习、发展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将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从而实现“超越”。 生命风格的形成与独特性: 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独特的“生命风格”(life style),这是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关于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与他人互动的一套习惯性的模式。这种生命风格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决策、目标设定以及最终的人生轨迹。本书强调,理解和识别自己的生命风格,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及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独特故事。更重要的是,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生命风格,我们就有了调整和优化的可能,从而摆脱束缚,开创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社会兴趣与归属感: 阿德勒认为,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发展,即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群体的关心和参与。缺乏社会兴趣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我,产生孤立感和疏离感,进而滋生更多的自卑和心理困扰。本书强调了培养社会兴趣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提供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力量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都是培养社会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 认知与思维模式的探索与重塑 本书中的多位大师都强调了思维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决定性作用。 思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许多心理学流派都探讨了人类如何认知世界,以及这种认知的准确性。本书可能包含对“客观现实”与“主观建构”之间关系的讨论。我们并非直接感知客观世界,而是通过我们已有的信念、经验和思维模式来解读和构建我们所认为的现实。这种主观建构的过程,虽然是必要的,但也可能导致偏差和误解。例如,一些负面或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如灾难化、非黑即白、过度的概括化等,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认知失调与行为改变: 当个体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个体采取行动来减少失调,例如改变信念、改变行为,或者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本书可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认知失调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心理机制来促成积极的行为改变。理解认知失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认知,以达到更一致、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非理性信念的识别与挑战: 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流派特别强调对“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的识别与挑战。这些信念往往是僵化、绝对化的,并且与现实不符,但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个体的感受和行为。本书可能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识别自身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并学习如何用更理性、更灵活的思维来取代它们。通过质疑和反驳非理性信念,个体可以逐步降低其对情绪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 “自动化思维”的洞察: 许多心理困扰源于我们不自觉产生的“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这些思维往往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闪过脑海,并且经常带有负面色彩。本书可能会引导读者关注并记录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从而揭示其潜在的规律和模式。通过对自动化思维的觉察,我们可以学会区分哪些是基于事实的思考,哪些仅仅是习惯性的负面联想,并有机会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整。 三、 人际关系的互动与共赢的策略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际关系的质量。 同理心与倾听的艺术: “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书中可能会强调同理心在建立深刻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并介绍有效的倾听技巧,如积极倾听、非评判性倾听,以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学会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极大地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亲密感。 沟通模式的分析与优化: 沟通是人际互动的基石。本书可能探讨不同的沟通模式,包括清晰、直接的沟通,以及含糊、间接的沟通。不良的沟通模式,如攻击性沟通、被动沟通,常常是人际冲突的根源。书中会提供关于如何进行建设性沟通的建议,例如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及如何处理分歧和冲突。 合作与竞争的平衡: 在社会和工作中,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本书可能探讨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找到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点。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疏离和敌意,而健康的合作则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理解他人的利益诉求,并在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考虑他人的福祉,是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抵御心理压力的重要屏障。本书可能会强调建立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际帮助。一个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让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感到不孤单,并从中获得克服挑战的力量。 四、 潜能的激发与自我超越的实现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读者认识到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并指导如何实现个人的“超越”。 自我实现与人格完善: 许多心理学理论都指向“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终极目标,即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为自己最理想的样子。本书可能会引用相关理论,阐述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探索和成长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局限。 挫折应对与心理韧性: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挫折,培养“心理韧性”(resilience)。这包括学会从失败中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强大的心理韧性是实现人生“超越”的重要品质。 目标设定与行动力: 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行动力是实现个体成长的驱动力。本书可能会提供关于如何设定SMART目标(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的指导,并强调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重要性。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持续学习与成长的心态: 心理学大师们普遍认为,成长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本书将倡导一种“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即相信能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升。拥有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意愿,能够使个体不断适应变化,突破瓶颈,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 结语: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自卑与超越》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深刻的人生指南。它穿越时空的限制,汇集了西方心理学界最智慧的声音,引导读者踏上一段自我发现、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心灵旅程。本书将帮助您拨开迷雾,看清内在的阻碍,点燃潜藏的希望,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升华与个人价值的飞跃。这是一次与大师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宝贵机会,值得每一位渴望成长与超越的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