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朱军荧屏悟语》看点:
1、国内一本由主持人撰写的关于主持传播的专业著作。
2、作者朱军二十年来在央视主持的职业感悟的一次理论升华。
3、对想从事主持行业,甚至进入主流媒体做主持的人来讲,颇有助益。
海报:
内容简介
作者朱军二十年来在央视主持的职业感悟的一次理论升华。《朱军荧屏悟语》主要从传播学中传播者的角度,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主持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在国家舞台这一主流媒体上施展专业技巧、传播策略,以吸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和需求。
作者简介
朱军,中央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硕士学位(MFA)。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连续十七年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新中国成立四十五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庆典晚会等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还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及广州亚运会、济南全运会等电视转播解说工作,是全国电视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最喜爱和熟悉的主持人之一。现任《艺术人生》栏目制片人、主持人,曾荣获包括“金话筒奖”、“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节目主持人在内的各项主持人大奖,被中广联授予“中国电视主持人二十五年二十五人”称号。
目录
序 言 主持诌议——题朱军新著 范增
自 序 思索与前行
导 论 主持传播的研究范式
第一章 主持传播的主体
第二章 主持传播的环境
第三章 主持传播的对象
第四章 主持传播的策略
第五章 主持传播与主流媒体
第六章 突破自我:国家舞台上的创新传播
后记 踏下心来做一场“学问”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主持传播的主体——主持人
一档电视节目从前期的策划到最后的播出,由很多环节组成。主持人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因此,主持人对自身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要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对主持人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一名主持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也成为需要被讨论的重要问题。另外,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介入,受众对主持人的了解已经不再仅仅通过电视上的节目,而呈现多方位的特点。所以,主持人也需要在自己的形象塑造方面有所考虑。
本章将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能力需要和形象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节角色定位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与在戏剧中的含义一样,指的是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角色也是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上的重要概念,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如果将这个概念放到主持传播中,那么,主持人这个角色承担着受众特定的期许。因此,主持人必须明白应该怎样满足受众的期望。具体来说,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同的主体有着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对于主持人来说,他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本节讨论的问题。
另外,在讨论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时候,“核心”这一词引发了很多争论,主持人是否是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核心角色,本节会有重点陈述。
……
前言/序言
主持诌议——题朱军新著
盖凡主持二字之义为导之,引之,发之。主题既定于胸次,言词即随於吟边,纵横开阖略无里礙。主持既毕皆大欢喜,略无宾主之别,主持人已融入受众群体。所欲人明者,众皆明矣。众有惑者,皆不复惑。此主持之大韬略而非小技艺也。由此视之,主持人必具丰赡之学养,不移之定力,亲善之举止。动人之心而不必煽人以情,鼓人之志而不懵人以辞,能如此则主持之旨已过半矣。至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非虚拟故事,实指妙悟者不在多言,而听言者善解其意,此正互动之最高境界。唯可於心灵深处求索之,感悟之。而对言不及义、哕嗦繁赘之主持人,无疑是一种极好的醒示。
朱军攻主持之术业廿余载矣,其间磨砺以须,敬业精进,有常人所不逮者,其能为央视著名主持人,豈徒然哉!然朱军自强不息,攻读硕士于北大,以优异成绩,获赏北大教授,为提高艺术修养,恳请为我关门弟子,讵料不数年艺道大进,骎骎争驱于当代,老夫当刮目于斯人也。
范曾癸巳之夏
踏下心来做一场“学问”
从我的第一本书《时刻准备着》出版到今天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十年间,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每个惊喜,每个悲伤,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些看似轰动一时的故事很多都烟消云散,能留下来的弥足珍贵。2011年,我的第二本书《我的零点时刻》出版,封面上照片精致了很多。这两本书就像我的两个孩子,记录了我的成长;也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的曾经。有时我会独自一人翻阅,像看一个别人的故事:这个叫朱军的“小伙子”还算没有虚度光阴吧,我沾沾自喜……
然而,十年的时间,又觉得自己没有变化。十年前的衬衣还能穿得下,说明自己对欲望还有所节制;十年的老朋友还生龙活虎,经常联系,说明生活还是一派安好。然而,打开电视,这个世界有时却变得几乎让我认不出来,各种“超级”“梦想”“中国”“各种星”成了检索不能回避的关键词,年轻的同行如雨后春笋般地此起彼伏,其中不乏优秀者,也不乏没有来得及认识自己就被推上舞台然后又很快被忘记的人。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遵循着“明星”化的游戏法则。尽管我在激流中还撑得稳自己的船,但是也深深地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那个用“60后”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所建筑的世界;尽管和我血肉相连的《艺术人生》仍旧顽强的拼搏着,但是,我知道在时代的洪流中,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创意,无论曾经到达什么高度,刚刚沾沾自喜以为可以功成名就的时候,发现除了“终身成就奖”,我还想要的更多。于是,甩开了膀子,当自己还是那个在央视东门等候机会的小伙子吧。
2008年,我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作为班里岁数最大的“大哥”,我也经常用“请客”的方式化解一些尴尬。重回教室,自己觉得新鲜,大家也觉得我新鲜,本来可以上讲台的人,却在讲台下孜孜以求,但是我觉得自己走对了这一步——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来之不易,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表达、去抒发。对的理论就像是一个秘密,需要公布,需要告诉那些志同道合的后来人,我认为这也是责任。除了鼓励和提携,传人以“渔”比简单的传人以“鱼”要重要很多。
可是,在哪里说呢?我去过大学讲座,同学们喜欢听我的故事,我会像做一个节目那样,将讲座讲得声情并茂。尽管我被同学们簇拥和爱戴,但是那并不是我想给的,也不是我想要的。主持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像天下所有的专业一样,是一个艰苦枯燥的做学问和实践并行的过程,并非如选秀节目一样,讲一个声情并茂的故事就可以一夜成名。有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光环大过了“人的理智”,让年轻人误入歧途,然后我们再利用他们的幼稚嘲笑他们。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不负责”。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既不用炫耀光环,也不用演一出出的苦情戏,是需要精心研究、思考、实践,甚至剥离某种情感的化学提纯过程。在北大读书的几年给了我完成一次“化学反应”的机会。遗憾的是,我们这样的功夫和耐心太少了。
于是,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的主持,我只想在自己的新书中,严肃地讲一讲自己所理解的专业,自己所理解的主流传播的含义。我希望我的新书,不去上什么畅销书的排行榜、网站的推荐,而是可以长久的、有力量的放在晚辈的书桌上,藏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若干年后被岁月浸黄了书页还经常被人借阅,并且成为他们认为有用的读物。
《左传》曾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三个阶段都是人生一种很高的追求。我在镁光灯下、在屏幕中、在人们的掌声鲜花中生活了许多年,周围的美誉足以让我受用终身,但是“60后”传统的价值观总让我有很多的不满足。我不想象一个明星那样被人记住,之后再像一个明星那样被人忘记,那不是所谓人生境界里的“立功”,而是经历一趟残酷的生存法则。我想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留下一个成年人对自己从事一辈子事业的观点,至少是踏下心来做一场“学问”,不想仅仅熬几碗“心灵鸡汤”,然后享尽清福,被德高望重般地记住,不奢望“立言”,贡献思想,但望自己能在钟爱和从事大半生的事业上留下自己的声音和建议。
这种“妄想”,也源于这十年中一个命运的安排。2008年,我的心性突然从主持的事业中抽离出来,机缘巧合的拜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范曾先生为师。这并不是附庸风雅的选择,而是希望为经年积累的困惑找到一个~晤”的途径。跟大师学画的五年,我在很大程度上重新认识了自己,借先生高屋建瓴的思想重新解读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先生教导的不仅仅是“术”,更多的是“道”,使我重新分析辉煌的成就和人生的困惑,使我从喧嚣的表扬和质疑中走出来。也正是这种特别珍贵的学习,使我从另一个层面认识着自己的事业。先生不算是“忠实的观众”,老人家仍保持着在晨钟暮鼓中读书绘画的生活方式,与天花乱坠的综艺节目恍如隔世。我在先生的“私塾”里,遵守着一个“读书郎”的规矩,万人瞩目的舞台、热烈的掌声抵不过先生对我画的一只小鸟的微微赞赏,经常在觥筹交错中接到先生的电话,质问我的功课,顿时觉得不安起来——也许正是这种惶恐让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自我。
一次在与先生促膝喝茶之际,先生少有的谈及了我的专业,句句珠玑,让我恍然大悟,先生一语中的:你该写本实践的专业书,去填补专业的“空白”?“空白”?我以为专业里的专家学者众多,关于电视主持人的理论层出不穷,我以为这个领域早已“盆满钵满”,哪里还有空白?先生却品着茶微笑着鼓励着我:“据我所知,在实践岗位上的主持人到目前还没有谁写过专业著作,你在舞台上是明星,但是你不仅仅也不要满足于你是一个明星,要做学问。”是啊,在舞台之外,我更喜欢作为这个领域的职业者和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那种严肃的场合虽然没有灯火辉煌,没有粉丝崇拜,甚至还有质疑和争论,却使我找到另外一种成就感;那时的我经常自信满满、滔滔不绝,甚至对观点珠锱必较,当仁不让;那不是树立某种权威,而是一种对职业由衷的尊重。我笃信在舞台上,观众可见的一切只是冰山一角,我知道“真相”,我要毫无保留地告诉后生晚辈,这是我的责任和理想。
终于,一切的机缘积累到了瓜熟蒂落的时机,范曾先生的指正点破了懵懂的我,也鼓励了我勇敢的“立自己的言”,不敢忘涉“思想”二字,但是我斗胆承认,我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这本呕心沥血的书成为我新的骄傲。
书在付梓印刷之前,先生在法国休假,面对编辑的进度催促,执意用传统的毛笔写了《序》,邮寄回国,而不是任何现代的电子邮件。当我收到那泛着墨香的文字,怎一个“谢”字了得,先生对我是恩重之人。
书的最后,需要“谢”的人众多,观众、读者、同行、出版人,家人、朋友、自己,一切的一切。
最终还要谢谢这个职业,给了我理想,以及完成理想的无尽的可能性。
希望这不是我最后一本书,因为我还有很多的理想,没有实现。
《朱军荧屏悟语》 一部关于电视人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与思考 简介: 在光影交织的电视荧屏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以及无数个感悟与思考。本书《朱军荧屏悟语》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也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扇窗口,一位资深电视人朱军先生,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电视行业的独特生态,以及在这个行业中,个体如何寻找价值、实现成长,并最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刻印记。 本书从一个电视人的视角出发,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个节目、某一次采访,或是某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是深入剖析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幕后逻辑,探讨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审视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微妙关系。朱军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在荧屏上积淀的经验,化为一篇篇字斟句酌的文字,他坦诚地分享了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迷茫,以及从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 内容梗概(详细展开): 《朱军荧屏悟语》的章节设计精巧,脉络清晰,虽无明确划分的“内容”与“非内容”,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作者对电视工作以及人生哲学的深刻见解。 一、 荧屏内外:一个电视人的多重身份 在本书的开篇,朱军先生并没有急于展现其在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而是先将读者带入到荧屏之外的真实世界。他以一种近乎哲学性的笔触,探讨了“电视人”这个身份的复杂性。电视人,不仅仅是节目的生产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文化的载体,甚至是社会情绪的观察者和回应者。他深入分析了在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如何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艺术追求。 他可能会分享,在每一次节目策划的初期,团队所经历的头脑风暴、无数次的方案推翻与重塑,以及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主题。这种对“生产过程”的细致描绘,并非为了展现工作的艰辛,而是为了揭示每一个成功节目背后,那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观众的尊重。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电视节目绝非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无数个细节打磨、集体智慧凝聚的结晶。 二、 语言的力量:从播报到对话的转变 作为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朱军先生对语言的力量有着深刻的理解。本书不会罗列他主持过的具体节目,而是会探讨他在语言运用上的心得体会。他会分析,从单向的播报到与嘉宾、观众的互动对话,主持人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意义。 他可能会回顾,在早期,主持人更多地扮演着“播报者”的角色,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观众。而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主持人逐渐成为“对话者”,需要具备更强的临场反应能力、共情能力,以及引导话题、深化讨论的能力。他会分享,如何通过精准的词汇、恰当的语调,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节目内容更具吸引力,更能触动观众的心弦。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到他对语言艺术的敬畏,以及对如何用语言搭建沟通桥梁的探索。 三、 观众的眼睛:连接时代与人心的桥梁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朱军先生对“观众”这个角色的深刻洞察。他不会列举具体的观众来信,而是会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如何理解、回应并影响观众。他可能会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有价值的内容。 他会分享,作为电视人,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观众的眼睛”,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去理解不同群体的心声,去捕捉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痛点。他会探讨,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搭建起观众与时代、观众与嘉宾、观众与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会在文字中强调,电视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成为一种“共同体”的营造者,让分散的个体感受到温暖与归属。 四、 职业的坚守与时代的变迁 在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朱军先生会在书中,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探讨电视人的职业坚守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他不会直接提及新兴媒体对电视的冲击,而是会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他可能会回顾,在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那种万人空巷、共同守候在电视机前的景象,以及这种集体记忆所带来的独特价值。他也会思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人如何调整策略,如何拥抱变化,同时又不失其赖以生存的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会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真诚、深度、人文关怀始终是优秀电视内容的基石。这种对行业发展的思考,并非抱怨,而是对行业未来的期许与探索。 五、 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的交织 《朱军荧屏悟语》并非将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涯完全割裂,而是展现了两者之间深刻的交织与互动。朱军先生会通过一些细腻的笔触,展现他在职业生涯中,如何通过一次次挑战、一次次反思,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蜕变。 他不会讲述具体的个人生活细节,而是会侧重于,在面对重大事件、困难时刻,他如何运用在电视行业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来处理人生的课题。他可能会分享,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他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节目创作中。这种个人层面的分享,旨在说明,电视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人格魅力的锤炼和人生智慧的升华。 六、 思考与升华:电视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本书的结尾,朱军先生会将视野拉升到更广阔的层面,对电视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他不会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会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 他可能会探讨,在现代社会,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它还能为人们带来什么?他会从更深层次的维度,思考信息传播的本质,以及媒体在构建社会共识、传递普世价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他也会将这种思考延伸到个人层面,探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朱军荧屏悟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书,它以一位资深电视人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电视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用真诚和热情,去连接世界,触动人心。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思考深度和人文温度,而非简单罗列的事件或成就,它鼓励每一位读者,在自己的领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荧屏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