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現當代建築十五講》由作者在北京大學開課近十年、廣受歡迎的通選課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將重點集中在梳理西方現代建築發生、發展的脈絡上,結閤同時期西方其他藝術的發展綫索,對第一代四位現代建築大師的建築思想加以探討,並考察他們的思想在西方當代建築中的主要影響與不同錶現,最終落實到對中國現當代建築的現狀與西方同時期建築差距與差異的反思,從而提齣中國當代建築的地域性與國際化問題。史論結閤,輔以眾多建築作品的賞析,圖文並茂,是一本很好的現當代建築史入門書。
董豫贛,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著名建築師、建築評論傢,人稱"老董"。在北大主講"現當代建築賞析"通選課十年,成為北大最受歡迎的精品課之一;為理清講義陸續撰寫的七十餘篇論文,在各類雜誌上刊登;偶然著成的兩本有關建築與藝術的小書《極少主義》《文學將殺死建築》,都在半年左右重印;為教學實踐所建成的幾幢建築,曾被國內外多種報刊報道,並由此齣版瞭兩本專著《從傢具建築到半宅半園》《敗壁與廢墟》;近年來迷戀造園,相關造園作品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建築藝術年鑒》,為此新開一門"中國古典園林賞析"通選課,也從幾年前三十餘人的冷清小課發展為百餘人的擁擠大課。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前言
第一講 建築與文學:大建築的衰亡
第二講 建築與革命:柯布西耶的建築革命
第三講 建築與史詩:密斯的鋼鐵建築
第四講 建築與有機:賴特的有機建築
第五講 建築與秩序:路易?康的建築餘暉
第六講 建築與裝飾:斯卡帕的有機裝飾
第七講 建築與符號:196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
第八講 建築與地域:地域性建築的不同錶現
第九講 建築與消費:電影Play Time裏有關創造的秘密
第十講 建築與教育:1980年代的解構主義思潮
第十一講 當代建築的奇觀:消費時代的奇觀傾嚮
第十二講 當代建築的實驗:非主流建築師的獨立研究
第十三講 東鄰日照(上):日本當代建築盛況
第十四講 東鄰日照(下):中日現當代建築概況比較
第十五講 建築與自然:中國建築的可能性展望
這本關於建築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現代建築充滿好奇又有點摸不著頭腦的人量身定製的!我一直對那些綫條硬朗、玻璃幕牆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感到既敬畏又睏惑,總覺得它們身上藏著什麼我還不懂的秘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慢慢走進那個光怪陸離又充滿邏輯的世界。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大堆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從最基礎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切入,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建築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讀完前幾講,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載著人類對未來、對生活方式、甚至是對權力結構的思考。比如,書中對包豪斯學派的介紹,那種極簡主義和功能至上的理念,放在今天看來依然極具前瞻性,但書中也深入剖析瞭這種純粹理性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和妥協,這點尤其精彩。我特彆喜歡它對“形式追隨功能”這句話的深度解讀,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句口號,而是通過具體案例的對比分析,展現瞭這句話在不同語境下的復雜內涵。這本書讓我對城市景觀的審美標準有瞭一個全新的校準,下次走在街上,我不會再隻是走馬觀花,而是會嘗試去解讀那些建築背後的“話語”。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格局遠超我預期的“通識”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建築思想史,隻不過是以講座的形式呈現齣來,顯得格外生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不同建築流派之間的傳承與對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筆觸。它沒有簡單地將曆史切成一塊塊互不關聯的積木,而是清晰地描繪齣一條條思想的脈絡。比如,從裝飾藝術到現代主義的過渡,書中對這種美學斷裂與融閤的分析入木三分,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早期的現代建築會如此決絕地反叛古典主義的繁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一些關鍵建築師的評價,不是一味地贊頌,而是用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成就與局限。這種平衡感非常重要,它避免瞭將建築史寫成“聖人傳記”,而是還原瞭這些創造者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掙紮與創新。通過這些“講座”,我感覺自己仿佛旁聽瞭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建築理論,被作者巧妙地轉化成瞭可以被理解、可以被討論的話題。閱讀過程中,我經常停下來,去搜索書中提到的具體建築照片,文字與圖像的結閤,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可感,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讓人望而卻步的沉悶感。它更像是請瞭一位博學多識的老教授,在壁爐邊,用充滿激情的語調,為你娓娓道來過去一百年建築界的風雲變幻。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建築與社會現實的關聯性探討。它沒有沉溺於純粹的美學分析,而是不斷將建築置於宏大的社會背景下考察。例如,書中對戰後重建時期的建築實踐的討論,不僅講瞭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更深入地剖析瞭社會對“大眾住房”這一迫切需求的反應,以及由此産生的烏托邦式的理想與隨之而來的實際睏境。這種對“人居問題”的關懷,讓這本書的立意拔高瞭一個層次。每當我讀到一些關於城市規劃的片段時,都會忍不住思考自己所處的社區環境,開始用更審慎、更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公共空間。這本書成功地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瞭“公民素養”的一部分,讓人讀完後,不僅懂瞭建築,更懂得瞭如何更好地“生活”在城市裏。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邏輯鏈條清晰得像精心設計的建築藍圖,每一講都像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論證單元,但放在整體中又能完美契閤。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理論時的“減法哲學”。麵對諸如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這些常讓人頭疼的概念,作者總能提煉齣最核心的要義,並用生動具體的建築實例來加以佐證,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發現自己開始嘗試用書中學到的分析工具去解構我日常看到的建築:那個鏇轉的屋頂代錶著什麼?那麵突兀的牆體是否在迴應某個曆史事件?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訓練。它鼓勵讀者去質疑既定的美學標準,去探索隱藏在視覺錶象之下的文化代碼。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到腦海中已經形成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可以用來係統地、有深度地欣賞和評價任何一部現當代建築作品。這是一本真正能改變你“看世界”方式的讀物。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我會選擇“視野的拓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當代建築”的理解非常狹隘,總停留在那些最齣名的地標性建築上。然而,這本書的廣度令人稱奇,它不僅僅聚焦於西方的主流敘事,還巧妙地穿插瞭對區域性建築風格,乃至非西方現代建築思潮的介紹。這種全球化的視角,打破瞭我原有的認知壁壘,讓我意識到建築的演變並非單一綫性的發展,而是多中心、多元並存的復雜圖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總能找到那個看似不經意的切入點,將一個宏大的主題,比如“技術革新對建築形態的影響”,分解成幾個易於理解的層麵進行闡述。更令人贊嘆的是,它對一些容易被忽視的“中間地帶”的建築——那些介於純粹藝術與實用工程之間的作品——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尊重。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豐滿和立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論調,而是充滿瞭對人類建造行為的深刻洞察。
評分挺好的一本書,另一個角度看音樂史
評分質量好,學習瞭
評分書挺好的,隻是發貨太慢,說是雙十一原因,可雙十一還沒到呀。
評分一群自以為是的老頭瞎白貨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百科入門叢書,內容豐富,講解清楚詳細。
評分京東老客戶瞭!買瞭這麽多年總體是好的每次都給好評,希望這裏越來越好啊!支持支持
評分很好,很不錯,非常好,非常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通識的東西,要好好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