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王文玉所著的《梨园骄子谭富英》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京剧大师谭富英先生71年的传奇经历。这是有关谭富英的一本传记,同时也是一本丰富的梨园史话、艺术评论集。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让读者在读故事中,普及了京剧历史知识、专业常识。本书的出版对弘扬传统文化以及京剧史的研究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内容简介
《梨园骄子谭富英》一书的著作者王文玉先生既是一位曲艺名家,又酷爱京剧。他对京剧艺术和京剧艺术史情有独钟。曲艺界大多爱京剧,就跟我们京剧界大多爱曲艺一样。《梨园骄子谭富英》中对谭富英的介绍比较全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看了家父不少的戏,所以写的东西比较真实。
作者简介
王文玉,生于1937年5月,曾就读于河北大学,后成为评书、相声演员,退休前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高级讲师。长期担任天津文艺广播《京剧大戏院》节目特约嘉宾,开设“梨园书场”栏目,录制播出了“京剧剧目故事”、“梨园演义”、“京剧摇篮富连成”、“京剧掌故”等系列节目。曾撰写《劝业史话》一书,并有大量戏曲曲艺、民俗掌故的文章散见于报刊。
目录
入话
一 谭氏家族——京剧界的首户
1.话说谭小培
2.谭五爷喜得麟儿
3.十龄童拜师陈秀华
二 不能不说富连成
1.牛三爷赌气盖天桂
2.冯蕙林组班赴吉林
3.“宋国士”一字难出
4.育才圣杰叶春善
5.吃西餐暗察叶老板
6.喜连成社名的由来
7.叶春善艰苦创业
8.喜、连、富、盛、世、元、韵的排字之谜
三 谭豫升终于入科富连成
1.为人社谭大王亲自出马
2.萧长华赐名“谭富英”
3.少小即获“活鲁肃”之誉
4.乐十爷慧眼识俊杰
5.祖母绿扳指赠富英
四 开始了搭班生活
1.上海滩力邀谭富英
2.谭富英首次搭班
3.上海滩“一战成功”
4.和荀慧生的合作
5.和徐碧云的合作
6.和尚小云的合作
7.和朱琴心的合作
8.和筱翠花的合作
9.和程砚秋的合作
10.和梅兰芳的合作
11.和胡碧兰的合作
12.和雪艳琴的合作
五 “白郝黑金”共襄《捉放曹》
1.谭鑫培对郝寿臣的提携
2.谭小培和郝寿臣合演《捉放曹》
3.谭富英烦请郝老演《捉放曹》
4.谭富英和金少山合作的《捉放曹》
5.谭富英首创《大·探·二》连演
六 从堂会戏和义务戏中看谭富英在伶界中的地位
1.尚未出科即参加大型演出
2.青年俊秀合演《汾河湾》
3.谭富英、高庆奎合演刘备
4.再谈《龙凤呈祥》
5.捧师哥演全出刘备
6.马、谭二君义助母校
7.侯喜瑞《连环套》空前绝后
8.惜乎李盛藻
9.《珠帘寨》中的一段小插曲
10.何应钦为母祝寿之堂会戏
11.萧振瀛家的堂会戏
12.富豪宁子恒办寿辰堂会,程、谭合演《四郎探母》
七 杜祠落成堂会戏及其他
1.大堂会戏的遗憾
2.一张大合影的启示
3.一张“升官图”
4.一张年画
八 挑班概述
1.迟迟组班的原因
2.磨炼有年终于挑班
3.大管事乔玉林
4.谭班中的主要演员
5.主持人结束语引起的联想
6.共同遵循的演出规则
7.谭派戏雄踞舞台
8.弘扬民族文化,戏剧艺术不可或缺
9.改革创新和恪守传统同是弘扬民族文化
九 谭鑫培的清官轶事
1.谭鑫培受宠逾他人
2.借演《连营寨》血谏西太后
3.机言巧辩,转祸为福
4.李莲英暗阴谭鑫培
5.谭鑫培宫里曾演《盗魂铃》
6.《盗魂铃》接演《溪皇庄》
7.谭鑫培得赏独多
8.乐十爷践前言“完璧归赵”
十 艺术视野宽泛,多方汲取营养
1.程砚秋造访大外廊营
2.名盛一时的时慧宝
3.加强文化修养,艺术更上层楼
4.鼓王不忘谭门之恩
5.相声和京剧的关系
6.谭先生喜听评书
十一 谭艺浅说
1.关于《桑园会》的表演
2.《回荆州》的刘备不同凡响
3.《武家坡》“进窑”后的妙处
4.关于《打严嵩》
5.《洪羊洞》——裘盛戎和张洪祥
6.谭先生的反串戏
十二 界内以及广大观众对谭先生剧艺的评价
1.梅大师和许姬传对谭先生的赞词
2.马连良先生对谭先生的艺术见地
3.厉慧良先生对谭先生的艺术极表推崇
4.老舍先生对谭先生的五字评
5.任志秋对谭先生的艺术见解
6.吴小如听了一出戏竟至彻夜未眠
7.翁偶虹先生对谭艺的总结:出水芙蓉,不假雕饰
8.郁达夫的评价:“余、谭、马”相提并论
9.广大观众对谭先生的艺术评价
10.谭富英的技艺小结
十三 忠厚传家、低调做人
1.不忘师兄翟富奎
2.惠中饭店的来访者
3.名武花韩富信
4.谭富英解囊相助韩富信
5.谭五爷感慨叙家风
6.绵侍郎义结谭大王
7.一则没有兑现的广告
十四 一唱雄鸡天下白
1.毛主席亲莅南小街
2.助义演京、梆两下锅
3.王玉蓉傍两位老生泰斗唱王宝钏
4.排演新戏,丰富京剧舞台
5.倡导团体合作,不计名利
6.《四进士》引出的伶王轶事
7.最后的演出
8.伴奏合作者
9.贤者已逝,风范长存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谭门第一代谭志道老先生生于1808年,原籍湖北江夏,为汉调演员,唱老旦,艺名谭叫天。1853年他为避战乱携眷北上到天津,在天津演戏近七年之久。1860年始人京都搭班。志道先生会戏很多,颇有声名。然谭氏在梨园界所以能享大名,是由志道老先生的独子谭鑫培先生奠定的。
谭鑫培先生1847年4月21日生于原籍湖北武昌江夏县。幼年随父北上。彼时其父已是一名专业演员。他们先到天津,志道先生主要在津郊各地演出。在鑫培十岁时到了北京,人小金奎科班习艺。近代第一武净钱金福也出身该班。鑫培先习武丑后习武生,又习老生。1863年出科,同年与刀马旦演员侯幼云之姐玉儿完婚,老谭膝下八子四女。
八子均以嘉字排名,分别为嘉善、嘉瑞、嘉祥、嘉荣、嘉宾、嘉乐、嘉祜、嘉禄。
长女适上海名武生夏月润,次女适谭派名须生王又宸,三女四女天亡。
八子中前五子均从业梨园,七子早逝。长子嘉善之女(富英堂姐)适河北梆子演员李吉才,吉才即名老生李世琦之父,裘盛戎之岳父,裘妻称富英为七舅,故盛戎也称富英为七舅,元寿称盛戎为姐夫。
梨园行中结亲者甚多。谭家偌大家族,梨园亲属尤多,如钱富川、郭元汾、吴彦衡、杨元才等都和谭家有亲谊。
在五子中,以二子嘉瑞和五子嘉宾较著名。嘉瑞擅胡琴,当然与梅雨田先生尚有距离。所以在谭鑫培所灌制的七张半唱片中以《卖马》和《洪羊洞》最称绝妙,那是梅雨田的琴,李五的鼓。而其他唱片则为谭二操琴,和雨田之琴实不能相比,唱片的艺术价值也就大打了折扣。虽说在经济上“肥水不流外人田”,但终究被人认为是一桩憾事。五子嘉宾即著名老生谭小培。
1.话说谭小培
小培名嘉宾,自幼人小荣椿科班按“荣”“春”二字排名。如蔡荣贵(名老生,后充任富连成教习,马连良、谭富英等均受其教育),郭春山(名丑,尤善昆戏,富连成教习,剧艺渊博,尤其一些二路活儿,郭老演来绝妙,在梨园界颇受尊重。其子为名净郭元汾,名丑郭元祥),杨春甫(即杨小楼),叶春善(富连成社创办人)以及徐春明、郭春元、侯春生等。此班由杨隆寿主办,杨系梅兰芳外祖,名武生杨盛春之祖。后该班报散,小培又转入小洪奎班学习,该班之贾洪林、甄洪奎皆为名老生。小培变声期间曾人京师同文馆学习德语。
同文馆是清末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成立于同治元年(1862),附设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时只收八旗子弟,年龄多为十三四岁的少年,后兼收汉族子弟,其中有一位美籍教师丁韪良,他就是后来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
小培人同文馆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嗓音又变过来了,复人梨园,遵父命拜许荫棠学习。小培的演出风格醇厚大方,古朴苍劲。某些戏上确有乃父之风,唯天赋和嗓音较其父尚有差距,但在戏剧界仍为一代名伶。他终生虽没挑班儿,但和许多名旦合作,不失为得力二牌。他和程先生合作最久,程对其甚为尊重。至于其父为什么会叫他拜许荫棠为师,据吴小如先生分析,老谭彼时艺术已臻化境,他怕孩子死学自己未必是理想之举,若学恐怕学的是皮毛,而许荫棠为奎派名家,艺术上也颇可取,后来事实证明老谭此举是明智的,小培之艺既得奎派风范,又具谭门之妙.,有些戏演来很为精彩。如《桑园会》《朱痕记》《黄鹤楼》等,他曾和程继先合演“打侄上坟”,功力悉敌,如果换个老生,恐怕早被程继先给豁了。须知程先生的穷生戏(非只穷生戏),在近现代小生行中可称楷模。小培先生的《清风亭》等也颇得谭门真传。唱、念、做都可称为后辈典范。
谭家虽是汉人,家中多行旗俗、旗礼。为什么呢?究其因,一是老谭为内廷供奉,经常被传到宫中演戏,他不但被西太后目为剧界杰才,一些达官贵宦,甚至亲王贝子贝勒对他的艺术也极为推崇。这些人大多为旗人,相处久了,就不知不觉地受了他们影响,于是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也就趋向旗人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老谭的五儿媳,即小培的夫人是旗人,她是大名鼎鼎的小生前辈德珺如的女儿,德珺如的先辈曾官居侍郎,是一位显宦。
德珺如自幼喜爱皮黄,先是玩票,初学旦角后改小生,经常活跃在西直门里盘儿胡同翠峰庵票房。这个票房是清室戴雁宾创办,具体负责人是安敬之,名寿,也是旗人。安家资充裕,又好交朋友,喜皮黄,他学刀马旦有相当功力。要是演全部王宝钏,在《赶三关》《银空山》《大登殿》三折中他扮演代战公主,梳两把儿头,穿长旗袍,花盆底鞋,在跟高思继对打中,舞动长枪,把子功干净利落,不输内行。后因体格发胖乃改老生,《南天门》《九更天》(尤其是滚钉板一场)等戏演来堪称绝妙,内行也颇为称赞。
……
前言/序言
天津文艺广播推出《梨园骄子谭富英》一书,是京剧界的一件大好事。
对天津,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家祖籍是湖北江夏,1854年我的高祖谭志道(汉调老旦演员)为避战乱沿江北上。那时,我曾祖谭鑫培只有七岁。他们到北方的落脚地就是天津。我高祖在天津城里城外以及附近各地演戏七年,后来才到北京落户。
尽人皆知,天津是个戏曲大码头。从这里走出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前辈京剧名家数不胜数。我父亲谭富英演出最多的地方就是京、津、沪三地。我本人出科后第一次闯码头就是天津。在南市庆云戏院(后改名共和戏院)搭班儿,也在群英戏院、上平安(后改名长城戏院)等舞台演出过。记忆较深的,有一次在中国大戏院,可能是1950年春节期间,同台还有新艳秋、王泉奎、王金璐、景荣庆、慈少泉等人,是个共和班儿。那会儿我最年轻,天津观众很捧我,也关怀我、鼓励我,使我得到很好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后,我更是经常来天津演出。现在唱不动了,我也愿意常来和天津的朋友们叙谈叙谈。我的很多弟子(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也大多在天津,我对天津的感情太深了!
天津确实是一块京剧艺术的热土。很多年前我就知道天津电台文艺广播有一个京剧专栏节目,叫《京剧大戏院》,每天播出一小时。据我所知这在全国电台可说是绝无仅有的。我在天津时也听过这个节目,去年孝曾还去过两次直播间呢。这个节目内容很丰富,形式很活泼,特别是有个栏目叫“梨园书场”,邀请了评书名家王文玉先生主播。这个栏目系列说过我学戏的科班富连成,更系列说过我的父亲谭富英先生。因为听众反响好,于是天津文艺广播根据节目播出的内容结集出版一本介绍家父的书。电台方面考虑家父是一位名演员,但是见诸文字的资料多是零零散散,不够全面,所以有此决定。作为谭富英的长子,我要感谢天津文艺广播、感谢王文玉先生,感谢他们为弘扬、传播京剧谭派艺术所做的贡献!
《梨园骄子谭富英》一书的著作者王文玉先生既是一位曲艺名家,又酷爱京剧。他对京剧艺术和京剧艺术史情有独钟。曲艺界大多爱京剧,就跟我们京剧界大多爱曲艺一样。书中对家父的介绍比较全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先生看了家父不少的戏,所以写的东西比较真实。
天津文艺广播邀请我为《梨园骄子谭富英》写个序,我以为有点儿“为父而彰”之嫌。台里说:“您和谭先生虽然是父子关系,但谭先生是四大须生之一,是新谭派创始人,您现在又是谭派艺术的掌门人,从这个角度去看,您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听到此话很受感动,于是就答应勉为其难地写几句。其实这不算什么序,只不过借此机会代表我们谭家向为《梨园骄子谭富英》这本书的出版尽了力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谭元寿
2013年7月
梨园骄子谭富英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