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儿科杂病调治:临床验案心得》作者将以前出版的《中医妇儿杂病调治》一书,进行了修改,把《中医儿科杂病调治:临床验案心得》中的儿科证治部分内容加以完善,增加了小儿常见病及症状的预防等内容,并予验案举例,更加具体分析了临床的经验体会,形成了现在此书,希望能给小儿家长及从事儿科病防治的医务人员以参考。
作者简介
张吕夫,1938年出生,男,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医世家小孩张第十一代传人,从医50余载,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张吕夫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张吕夫的祖父张镇坤医术神奇,在临榆、山海关一带颇负盛名,有“老小孩张”之誉。其父张宇石在山海关、北京等地也是名闻遐迩,被誉为“小孩张”。张吕夫自幼随父学医,熟读经典,内伤法秉承李东垣的《脾胃论》,诸病当以脾胃为本,在杂病方面多秉承朱丹溪和王清任的论述,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认证用药理论体系,产生了极好的临床效果。著有《妇儿杂病调治》、《疗毒内痈及肿瘤辨证论治》等书。曾为《中华药海》副主编。诊断上力求精益求精,决不草率行事;他提倡的中医药治病之道除了一般的原则之外,还有验(有效)、便(方便)、贱(便宜)的宗旨。擅长治疗儿科、妇科、内科疑难杂病。尤其是小儿科集“小儿张”世家历代经传,力求药少、力严、恰到好处。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儿科总论
二 小儿疾病诊断
1 望诊
2 闻诊
3 问诊
4 切诊
三 脏腑辨证
1 肝病
2 心病
3 脾病
4 肺病
5 肾病
6 胆病
7 胃病
8 小肠病
9 大肠病
10 膀胱病
11 脏腑经脉辨证概要
四 六淫致病见证
1 风
2 暑
3 湿
4 燥
5 寒
6 火
7 五志化火
8 疫气
9 伤食、痰、饮
10 虫
五 小儿体质与发病
六 新生儿疾病及治疗
1 不乳
2 大便不通
3 小便不通
4 胎黄
5 脐风
6 脐部其他疾患
7 丹毒
8 鹅口疮
9 重龈、重颚
10 木舌、重舌
七 小儿杂病之治
1 感冒
2 咳喘
3 百日咳
4 麻疹
5 风疹
6 水痘
7 暑温
8 疫毒痢
9 流行性腮腺炎
10 肺炎
11 肾炎
12 心肌炎
13 过敏性哮喘
14 衄血
15 慢性鼻炎
16 惊风
17 慢惊风
18 积滞
19 虫积
20 疳积
21 中寒腹痛
22 呕吐
23 泄泻
24 遗尿
25 五迟
26 五软
27 癫痫
28 癫狂
29 惊恐
30 疝气
31 湿疹
32 荨麻疹
33 过敏性紫癜
34 过敏性结肠炎
35 甲状腺机能亢进
36 白癜风
37 视力低下
38 视神经萎缩
39 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
40 厌食
41 病毒性乙型肝炎
42 青春期抑郁症
43 手足口病
44 鼻咽炎
八 病案验案
1 厌食
2 小儿精索鞘膜积液
3 癫痫
4 外感发热(一)
5 外感发热(二)
6 外感发热(三)
7 抽动秽语综合征
8 小儿脑瘫
9 面瘫
10 小儿遗尿
11 肺炎喘嗽
12 小儿皮肌炎
13 小儿病毒性脑炎
14 白血病
九 小儿常见病的防治
1 小儿病防治护理特点
2 小儿常见症状防治
3 小儿四季防病
4 小儿疾病预后判断
十 儿科常用食物及药物介绍
家庭常备中成药
精彩书摘
呼吸
凡小儿呼吸,应以平顺调畅且深长者为正常。若喘促气粗,多为肺气郁闭。若痰鸣如锯,为风疾上壅所致。小儿呼吸,微弱或气息无力,皆属虚证。若见小儿呼多吸少,病主危候,为肺气将绝。
咳嗽以咳而气顺,痰易咳出者为轻,咳声轻而有力,流诞多涕者,多为外感风寒。咳声干涩无痰,或声音嘶哑者,多属肺燥咳嗽。咳而气粗声重,痰色黄稠,均为肺热所致。凡咳嗽昼轻而夜重者属阴虚所致。咳声阵发连续不断,或气上逆,继而呕吐为顿咳之兆。呼吸气短不续,似喘但不抬肩,多属里实,或有留饮以肺气虚者多见。少气者,不欲多言,言多则气息不续者,多为久病,重病气血不足的虚弱所致。凡鼻翼煽动,多为肺腔窒塞,病主危重。
呕吐者,其病在胃。有声无物者,谓之呕。有物无声者,谓之吐。哕声出而无物者,谓之干呕。凡呕吐,声音大而有物者为实。凡声音小或无物者为虚。凡呃逆者,多属实热。呃声低怯,不能上达于喉者,属虚证。凡呃声快者,多属热证,凡呃声缓慢者,多属实证。凡呃声发作不止者,为实热证,而属胃气不和所致。小儿嗳气无味者,多病后体虚,胃弱胃气不和,若暖气不止或嗳腐吞酸者,皆因伤乳或胃中宿食不化所致。若小儿外感风寒,或病久无喷嚏,而忽得之,为阳回之兆,故其病将愈。小儿打哈欠者,以中寒者多见。
小儿腹内胀气,叩之如鼓声者,多属脾虚。凡肠鸣者,可视为脾虚肠亦虚。泻泄者,不能泌别清浊,有湿寒湿热之别。凡矢气者,多属胃肠实热。或可兼见燥屎或大便秘结。气味凡小儿患病期间,病体所产生的异常气味,尤其在瘟疫和一些传染病期间,可嗅到腐臭的气味。凡小儿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伤食而食滞且脘腹,嗳腐吞酸,口中臭秽,大便恶臭,皆属胃及大肠积热所致。小儿大便稀薄而腥臊,多属脾虚失运。若下利清谷,便有腥气味,多属下焦虚冷所致,小儿呕吐,气味酸臭,腹痛呕恶或泻泄者,伤食,脾胃俱伤所致。
……
前言/序言
中医儿科杂病调治:临床验案心得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