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红粉》是张耀杰先生为《时代人物》杂志的“民国红粉”栏目所写文章的结集,并对原文进行了增补和修改。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描述了刘一、张幼仪、吕碧城、王右家赛金花、阮玲玉、宋庆龄、何香凝、萧红、冰心等二十余位民国女性的家国情愫和理想追求,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民国的社会生态,也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曲折命运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张耀杰,196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史学者、传记作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已出版著作:《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历史背后: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底色: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鲁迅与周作人》、《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曹禺:戏里戏外》、《中国话剧史》等。
★耀杰兄不仅是书斋中著述颇丰的人文学者,而且与我合作过多项田野调查。现在写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像他这样以实录精神写出新意的,却是少数中的少数。
——于建嵘
★我眼中的张耀杰,是一位爱较真、重考据的严肃学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要重新讲述民国时期风华绝代、冰雪聪明的红粉美女扑朔迷离的八卦传奇。当然,他采用的依然是考据实录的信史笔法。
——聂圣哲
★那些高举个性解放大旗挥刀斩棘的女性传奇,曾经喧腾一时。尤其是那些追随共产革命的女性人物,“革命”与“恋爱”如影随形,私领域的情感在历次革命风暴中,成为某种“理想”的标榜。但事实上,当她们把自己的人生交出去之后,“自我”便在“集体意识”中逐渐消融,导致她们的生命中满是政治刻痕,甚至于伤痕累累。
——范泓
序 民国红粉的家事国事/范泓
01 隆裕太后:1912年的“光荣革命”
公元1912年2月12日,刚刚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的懿旨下诏逊位。《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另外两道诏书连夜颁布,一举打破中国南北双方分裂敌对的政治僵局。真正意义上的南北统一、五族共和、民主授权、宪政限权的中华民国,应该从这一天算起。
02 刘一:民国第一女官员
1951年除夕之夜,已经在土改运动中变成地主婆的刘一,在睡梦之中离开人世。家人害怕当地政府出面干预,只好用几块门板拼装成棺材,把刘一的尸体用板车拉到临近河堤的一棵老槐树下,匆匆掩埋。这位曾经在辛亥革命前后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死后却连一个坟头、一块墓碑都没留下。
03 黎本危:民国第一如夫人
京津上流社会都知道副总统黎元洪的夫人黎本危女士,近年跟着教师学习英、法语言,已经能与外国人直接谈话。每当有社交舞会,黎夫人就负责招待女宾,她深谙西方礼仪,每每令宾主尽欢。
04 汤月瑛:辛亥革命中殉情殉道
汤月瑛的殉情殉道,所证明的并不是她的文明理性,而是她遭受中国传统儒学礼教或者说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太深。汤月瑛的服毒自杀,并没有为当年的革命事业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反而为中国传统礼教的反人道、反文明,添加了一例充满血泪的标本个案。
05 沈佩贞:男权社会的照妖镜
沈佩贞是中国女权运动史上最具争议的一名传奇女性,同时也是中国男权社会的一面照妖镜。围绕着她的是是非非,既可以充分展现中国女权运动及女权人士的历史局限,更可以折射出中国男权社会摧残败坏女性权利的专制传统。
06 马青霞:豪门富孀的财富传奇
马青霞,在周作人的印象里,是一个富孀传说;在孙中山笔下变成“巾帼英雄”;到了鲁迅笔下,又获得了“才貌双全”的美誉。
07 吕碧城:女权高唱与绝情独身
吕碧城的女权高唱,于第一时间赢得上流社会半新半旧的文人雅士、官场大吏的唱和响应,从而成就了中国女子公学第一女校长和中华民国第一女徽商的人生辉煌。
08 赛金花:“护国”名妓的真假是非
经过诸多文人骚客大肆渲染,赛金花与瓦德西的跨国情事成为当时报刊的热门话题。赛金花本人为抬高身价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地推出各种捏造夸张的口述自传,从而演绎出一段令局外人难辨真伪的文史悬案。
09 陈粹芬: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比自己大七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给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枝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10 宋庆龄:孙中山的一生挚爱
当年曾经有人询问孙中山有什么嗜好,孙中山回答说:“第一是革命,第二是女人。”回顾历史,在孙中山所喜爱、所追求的所有女性中间,曾经留学美国且才貌双全的宋庆龄,才是他的一生挚爱。
11 何香凝:革命女性的参政议政
辛亥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女性中,能够把革命与参政贯穿始终,并且跨越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时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在革命与参政之余,何香凝还是著名国画家。美中不足的是,何香凝的外孙女李湄认为,外婆“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12 万冰如:可歌可泣的贤妻良母
在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高陶事件”中,表现得最可歌可泣的,并不是高宗武、陶希圣,而是成长于湖北乡下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陶希圣的妻子万冰如。
13 陶琴熏:民国名媛的生离死别
1957年,“不平则鸣”的陶希圣之陶琴薰在总工会国际部张贴大字报公开诉苦:“我和祥林嫂一样,领导上看见我不愉快,这也不许我摸,那也不许我动。我的父亲是‘战犯’,因此领导上对我的怀疑和不信任比任何非党同志都深。我只能感恩地、无声无息地在这儿干下去,什么要求都不必提。”
14 张幼仪:男权弃妇的依附与自强
张幼仪既是徐志摩的男权弃妇,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的挚爱养女。她正是通过对徐氏家族的有限依附,才在工商业界创造了一曲自力更生、发奋自强的女权传奇,并且当仁不让地充当着徐氏家族集传统大管家与现代经理人于一身的代理掌门人。
15 李超:女大学生之死的轰动效应
假如没有《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影响,李超很可能只是被中国传统的男权家庭和强权社会所残害埋没的一名殉葬者,而不是轰动一时并助推人性解放、女权进步的殉道者。
16 庐隐:“兴风作浪”于文坛情场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婚恋作家。她创作的大部分婚恋小说,其实是自己遭遇的三段自由婚恋的真实记录。她对于男女婚恋任性而为、纵情纵欲的病态逆反,在伤害最为亲近的家庭成员的同时,也直接导致自己在贫病交加中难产而死的悲惨结局。
17 冯沅君:自由恋爱还是读书进取
冯沅君的婚恋小说所依据的主要是她与王品青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冯沅君移情别恋于陆侃如,直接导致失恋发疯的王品青在河南老家离开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品青与冯沅君的生死恋爱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从而演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扑朔迷离的一桩悬案。
18 阮玲玉:真假遗书与三角情爱
无论是“前夫张达民”还是“乃夫唐季珊”,都只是阮玲玉事实婚姻中的性伴侣,而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合法丈夫。最为直接地刺激阮玲玉自杀的不是张达民的依法控告,也不是报刊记者的“人言可畏”,而是唐季珊的移情别恋和家庭暴力。
19 王右家:与罗隆基纠缠一生
王右家是罗隆基的婚外情人,也是曹禺创作《日出》和《桥》的灵感源泉。1943年6月28日,王右家与罗隆基绝情离异。在男女情场上从来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罗隆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受这样的精神打击,于是在此后的情爱生活中,变本加厉地逢场作戏、玩世不恭。
20 刘清扬:革命女性的情爱纠结
张申府从风行一时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身上学到的,主要是只享受弱势女性的单边忠诚和单边责任,而不肯对更加柔弱的女性伴侣付出对等责任和对等忠诚的男权意识。相对于张申府的男权意识,公开提倡女权运动的刘清扬,在长达27年的婚外同居中,所扮演的只是自相矛盾的女性玩偶角色。
21 萧红:情痴作家的错爱人生
萧红既不是大众争相追捧的美女作家,也不是斗志激昂的文艺战士;她只想做自己,却又永远做不好自己。她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苦苦挣扎,文学创作虽然部分成全了她,却没有彻底改变她的错爱人生。
22 冰心:左右逢源的女性智慧
1948年前后,旅居日本的冰心把“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赞美之辞,奉献给当年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到了1991年,冰心又把更高规格的“我国20世纪的十亿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奉献给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世纪老人冰心既左右逢源又政治正确的处世方略和女性智慧,在这两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外一种:冰心与林徽因的是非恩怨
后记
我之所以会选择《民国红粉》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对那个年代的女性生活充满疑问,她们是如何在这种剧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理想与现实,究竟是怎样的图景?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像一些传记那样,只聚焦于某个名垂青史的女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体,那些或许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却同样在那个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子。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人物并非简单地被标签化,她们有自己的矛盾,有自己的选择,有时甚至是充满争议的。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女性在其中扮演的多样化角色。她们可能出身名门,也可能布衣出身,她们的人生轨迹千差万别,但她们身上都闪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芒,也映射出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与挑战。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不一样的风景。
评分在读《民国红粉》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的穿越。我不再是现代社会的读者,而是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民国时期的一员,近距离地观察着那些女性的命运。书中的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细腻与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度的拔高,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客观的笔调,将那些故事娓娓道来。这种真实的力量,反而更加打动人心。我看到了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抉择,有时是无奈的妥协,有时是顽强的抗争。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友情,她们的亲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都蒙上了一层特殊的色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只有男人和宏大叙事,女性的视角同样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她们的故事,往往更加触动人心。
评分读《民国红粉》这本书,真的像推开了一扇古老的雕花木门,里面是风起云涌的年代,更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努力绽放的女性生命。我一直对民国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的服装、建筑、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碰撞,都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而这本书,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细腻、更为真实的视野。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的女子。读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她们在闺阁中低语,在舞厅里笑靥如花,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为了各自的理想和命运,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呐喊。书中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她们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有坚韧也有脆弱,正是这种真实,让我对她们的命运感同身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听她诉说往昔,品味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涩意,但越品越能感受到那份醇厚和回甘,它让我看到了女性在那个特定时代里,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不屈,以及她们在命运面前所展现出的独特姿态。
评分《民国红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常常觉得,历史书往往太过宏大,太过冰冷,充斥着各种数据和事件,却忽略了那些构成历史脉络的个体生命。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空白。它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也不是无谓的浪漫渲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手术师,用精湛的笔触,解剖出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蜕变。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那些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处,我甚至会因为角色的某个选择而替她捏一把汗,为她的不幸而黯然神伤,又为她的坚强而由衷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民国女性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种女性的韧性,一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寻找光明,努力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民国红粉》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民国女性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那个年代的女性,要么是深闺中的大家闺秀,要么是命运悲惨的底层女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可能性。我看到了那些在风月场所中周旋,却有着自己原则和智慧的女子;我看到了那些在乱世中,为了家庭和孩子,展现出惊人毅力的母亲;我甚至看到了那些在思想浪潮中,勇敢追求新思想和新生活的女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能够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内心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阅读中,被她们的故事所吸引,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一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她们一同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女性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很好的书,屯着慢慢看。
评分了。其余的
评分记得大学第一堂班会课时,辅导员老师点名说与大家认识一下。只见辅导员老师拿着花名册在台上挨个点名,被点到名字的同学声音愉快的回答到。当念到“刘花燕”这个名字时,没人应答。此时,辅导员老师又念了一遍“刘花燕”,还是没人应,而班上已有女生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说“刘花燕”这个名字好土啊,是不是放牛的牛花朵的花燕子的燕啊。
评分都是些很文艺的书,媳妇喜欢就好~
评分很好,很棒的书,囤起来慢慢看
评分别人推荐的书,应该不错,慢慢读
评分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曲折命运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评分那些高举个性解放大旗挥刀斩棘的女性传奇,曾经喧腾一时。尤其是那些追随共产革命的女性人物,“革命”与“恋爱”如影随形,私领域的情感在历次革命风暴中,成为某种“理想”的标榜。但事实上,当她们把自己的人生交出去之后,“自我”便在“集体意识”中逐渐消融,导致她们的生命中满是政治刻痕,甚至于伤痕累累。
评分那些高举个性解放大旗挥刀斩棘的女性传奇,曾经喧腾一时。尤其是那些追随共产革命的女性人物,“革命”与“恋爱”如影随形,私领域的情感在历次革命风暴中,成为某种“理想”的标榜。但事实上,当她们把自己的人生交出去之后,“自我”便在“集体意识”中逐渐消融,导致她们的生命中满是政治刻痕,甚至于伤痕累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