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是一种看似简单实为追求,它秉承了一种简约的设计风格。这类摄影作品在感官上会带给你简洁之美,但细细品味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思想上的优雅。
  《摄影的极简主义》包含了极简主义摄影的全部内容,证明了使用相对便宜的设备也完全可以拍摄出好照片。
  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对各类相机的论述,会使你明白为何最大或最昂贵的器材并不总是最好的,也会使你了解到极简主义摄影的拍摄工作流程。此外,本书还对摄影史做了简短的讲解,并就未来摄影艺术形式进行了阐述。
  史蒂夫·约翰逊,一位爱摄影的画家。在过去的10年中,他已经成了一名专业摄影师,其独特的极简主义风格源于他的摄影理念,即被摄主体本身并不像诸如构图、色调和线条等美学因素那样重要。
  史蒂夫曾在大西洋和中东学习视觉艺术,并进行了有关商业艺术项目的创作。他与他的妻子梅格·沃尔夫拥有一家专门从事绘画和摄影的艺廊,其作品也曾在美国和英国展出,是一位在美国中西部生活和工作的英国人。
前 言 
第一章 你 
因此你希望拍摄更好的照片 
为什么你想要拍摄照片? 
你现在是哪种类型的摄影师? 
你会成为哪种类型的摄影师? 
影廊1:仅限本质 
第二章 极简主义方法 
器 材 
工作流程 
我的工作流程 
拍摄对象和构图 
观 察 
取 景 
影廊2:表面 
第三章 基本原理 
何谓摄影? 
曝光说明 
孔 径 
快门速度 
感光度 
相机怎样知道该让多少光线进入? 
涉及曝光的色调的重要性 
光线测量方法 
平均测光 
点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 
场景/ 评价测光及其他 
实用范例 
一位极简主义摄影师眼中的曝光原理 
影廊3:铁轨 
第四章 相机 
摄影器材产业 
相机评论 
选择你的相机(不要让它挑选你) 
相机类型 
数码单反相机 
全自动相机 
微型4/3 系统相机 
其他无反射镜可换镜头相机 
测距相机 
玩具相机 
手机相机 
影廊4:建筑构件 
第五章 光线 
硬光、柔光和阴影 
一些便宜的影棚器材替代品 
照 明 
简易漫射屏 
简易反光板 
便宜三脚架 
台式摄影或产品摄影 
色 温 
影廊5:进入光线 
第六章 构图和美学 
构 图 
黄金分割法 
主线条 
平 衡 
正空间和负空间 
比 例 
线条、形状、色调和颜色 
关于构图更多的思考 
极简主义和构图 
美 学 
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区别 
影廊6:窗帘 
第七章 摄影哲学 
利用他人的智慧 
通过高动态范围影像(HDR)评估走向极简主义 
影廊7:脱离环境 
第八章 摄影史 
选择性时间轴 
早期发展 
胶片相机 
数码单反相机 
全自动相机 
拍照手机 
电脑和网络 
美学史 
画意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 
扩展阅读 
影廊8:挑选一种颜色 
第九章 下一步是什么? 
转 变 
脸谱效果 
谁将成为新掌门人? 
这些变化会如何影响你? 
未 来 
决定性瞬间的终结? 
网络世界 
最大的变化 
影廊9:热狗餐厅 
这本《零度视界》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那种厚重却不失轻盈的纸张质感,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植物香气,都与书中倡导的理念完美契合。我通常对国内摄影书籍的纸质要求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足以媲美一些国际大厂的限量版画册。内容上,作者似乎对“冗余”怀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厌恶。他不是简单地批判过度处理,而是系统性地拆解了视觉信息是如何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损耗的。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他提出的一套“三要素提纯法”。这个方法论非常实用,它指导我在面对复杂的场景时,首先要迅速锁定画面中最核心的三个视觉元素(不必是物体,可以是光、影、线条或情绪),然后强迫自己将其他所有干扰项全部剥离。这种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思维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拍摄效率和作品的聚焦度。我尝试运用这个方法去拍摄日常的街景,效果立竿见影——那些以前被我忽略的、转瞬即逝的几何关系和光影对话,突然间变得无比鲜明和有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厉但充满耐心的导师,在你懈怠时帮你掸去身上的灰尘,让你时刻保持在创作的“最佳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留白的处理,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抓住了某种重要的“度”。我本来对摄影理论类的书籍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陷入那种过度技术化的泥潭。但是,《光影的低语》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观看”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设置光圈快门的工具书。作者对“瞬间”的捕捉,对“主体”的提炼,那种近乎禅意的描述,简直让人醍醐灌顶。尤其是其中关于“负空间”的探讨,我以前总觉得那不过是构图里一个可有可无的元素,读完之后才明白,那些留白才是真正让画面呼吸起来的地方。书里穿插着一些看似随意的、但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挑选的黑白照片,它们没有炫技般的锐利和高饱和度,反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仿佛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深远的情感。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作品集,那些我曾经自认为“成功”的照片,现在看起来都显得有些聒噪和多余。这本书引导我去寻找照片背后那个最纯粹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做减法,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那个唯一的、值得按下的快门。对于那些在技术泥沼里挣扎,渴望提升作品“灵魂”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我抱着学习如何精简工具的心态翻开了《纯粹光影法则》,结果却收获了一场关于艺术态度的深刻洗礼。《纯粹光影法则》这本书的叙事口吻极其谦逊,作者仿佛只是一个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定夺者。他很少使用“必须”或“应该”这样的词汇,更多的是用“或许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探索。书中关于“边界与过渡”的讨论,对我触动极大。我以前总想着如何将主体与背景完美融合,让画面浑然一体。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探讨了如何清晰地划定界限,利用环境的对比来凸显主体的存在感。比如,用一片死寂的暗部去衬托一束微弱的光,而不是试图把光线调亮到能看清暗部的细节。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视觉传达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教我认识到,极简主义不是缺乏内容,而是将内容浓缩到了一个极小的、高密度的载体中,需要观者付出额外的注意力去解码。这本书的文字简洁,但信息密度极高,每一句话都值得用笔记写下来,反复咀嚼。它成功地让我从“记录者”的心态,转向了“创造者”的立场,去有意识地构建我想要呈现的那个纯净世界。
评分阅读《世界尽头的构图》这本书的过程,体验十分独特,它不像一本传统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漫游。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催眠般的力量,流畅、内敛,但又暗藏锋芒。书中关于“留白与呼吸感”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三遍。我过去拍人像或风景时,总有一个毛病,就是总想把画面塞得满满当当,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信息点。结果呢,照片看起来拥挤不堪,主题表达也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告诉我“缺失”才是最强大的存在。它教会我如何精确地计算“不拍什么”比“拍什么”更重要。比如说,一个简单的窗框,不是用来框住风景的,而是用来定义“窗外”与“窗内”那层无形的界限,而真正的张力就产生于这界限的拉扯之中。这种对空间关系、对观看距离的哲学性思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时间性”的捕捉,他谈到,极简主义摄影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将极短的时间拉伸至永恒,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画面中进行自我对话和意义建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长期的,它不仅仅改变了我的按快门的时机,更重塑了我对“美”的定义——不再是华丽和复杂,而是纯粹和必要。
评分不得不说,我本来是对这类“极简”主题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极简”很容易流于表面,变成一种故作高深的空洞口号。然而,《瞬间的永恒》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极简的方式,阐述了极复杂的道理。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不是那种急吼吼地要你立刻学会某种技巧,而是像一个老前辈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给你沏上一壶茶,告诉你关于光影的秘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谈到“对焦”这个环节时的态度。他没有纠结于景深尺的精确计算,而是强调“心之所向,即是焦点”。这种将技术层面提升到直觉层面的描述,非常贴合我个人的创作体验——很多时候,最好的照片并不是完全符合教科书定义的清晰度,而是焦点准确地落在了情感的制高点上。书中对“色彩的去除”那一段论述尤其精妙,它没有简单地归因于黑白摄影的经典性,而是深入挖掘了去掉色彩后,观众注意力被强迫转向的那些微妙质感、光影的层次以及被摄物体的内在肌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被洗涤过一样,看世界都清晰了不少,不再被那些廉价的视觉刺激所诱惑。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是能用最少的元素,去承载最厚重的内容。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被翻阅频率最高的那一本,因为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摄影师,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有观点”的观察者。
评分很好的一本摄影书,适合业余爱好者。
评分摄影藏书第一朵换位置了。
评分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内容挺好,价格稍贵。
评分不错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您的评价将是其他网友重要的购买参考,并影响商品评分。[京豆规则]
评分书内容和印刷还可以,但硬纸板的书皮虽然让不厚的书看起来没那么单薄,但一翻开,前后书皮就和中间的内容断开了,远不如一起买的两本厚书。虽然是用来凑单的,还是比较失望。
评分双11活动,很是给力,活动力度大,买了好多喜欢的书,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