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类书籍,我一直偏爱那些能从细节处着手,深入挖掘人物情感的书籍。《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作品。我设想,书里会详细介绍南明时期那些鲜为人知但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不仅仅是士大夫,更是时代的亲历者。我想了解他们如何在颠沛流离中搜集素材,如何捕捉战乱带来的种种细节——比如,军队过境后村庄的萧条景象,流亡途中的艰辛,甚至是对敌人的复杂情感。我希望书中不仅有诗歌的赏析,更能解读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比如某首诗是写给战死沙场的友人,某首诗是表达对某个失地久久不能忘怀的思念,或者某首诗是记录下百姓遭受的苦难。作者是不是能够挖掘出一些史料中鲜为人知的轶事,让这些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更加鲜活,更有血有肉?我对于这种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非常感兴趣,相信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那段动荡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感性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到《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一下子飘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残破的城池,颠沛流流亡的队伍,以及在烽火硝烟中,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文人们,他们如何用一腔孤愤,化作笔下的千言万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部分章节,专门描写南明时期那些具体的战乱场景,比如围城、突围、撤退等等,并且将这些场景与诗人的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我想知道,是怎样的战乱经历,催生了那些悲壮或凄凉的诗篇?书里是否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或者描绘一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的普通人的命运,并通过诗歌来展现这些个体所遭受的痛苦?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解读诗歌中那些隐晦的情感,比如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对乱世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甚至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批判。这本书,能否让我站在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评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比如南明政权的建立、覆灭,以及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这个书名,则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仿佛是要从诗歌这一独特载体中,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段混乱而充满悲情的岁月。我猜想,书中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南明诗歌,通过对诗歌意象、情感表达、创作背景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当时社会各阶层所经历的苦难、挣扎与抗争。我想象,作者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会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比如某位诗人因政治立场而遭受迫害,他的诗歌中可能就充满了隐晦的讽刺或悲愤;又比如,某位诗人亲历了战乱,他的笔下可能就描绘了真实的战场景象和百姓的哀嚎。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帝国倾颓、希望渺茫的时刻,那些文人依然用诗歌的方式,试图保留最后的尊严,唤醒最后的良知?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在面对灭顶之灾时所展现出的精神韧性。
评分一直对明末清初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王朝覆灭的巨变中,依旧坚持用文字记录时代声音的文人墨客。这本书的书名《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一群失意的士人,将满腔的悲愤、无奈和对故国的眷恋,倾注于笔端,化作一首首或苍凉、或激昂、或婉转的诗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南明政权的兴衰背后,文人们经历了怎样的动荡与挣扎,他们的诗歌又是如何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我想知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歌是否还能发挥它应有的慰藉心灵、唤醒民智的力量?抑或是,在国破家亡的现实面前,诗歌本身也成了一种流亡,一种对昔日辉煌的遥不可及的追忆?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当时社会氛围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宫廷内的尔虞我诈,更要展现民间疾苦,以及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命运。那些诗歌,是否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
评分对于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南明”这段短暂却充满了悲情色彩的时期。《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去探究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分析诗歌,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我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战乱对文人心灵造成的创伤?那些流亡的诗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又如何在诗歌中抒发他们的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南明时期诗歌的丰富性,包括那些慷慨激昂的抗争诗,也包括那些抒发个人忧愁、感叹世事的抒情诗。通过这些诗歌,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们面对国家衰亡时的悲愤、无奈,以及他们对理想和尊严的坚守。
评分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评分一本不错的书,可以参考。
评分非常重要的一本书,需要经常阅读,对于校园工作有重要的帮助,书中有大量的案例面非常使用,有一些直接切中当前问题,很多人都推荐,有一些问题可能自己工作时找不到答案,从书中就可以得到解答,不过书的价格较贵,包装还行。
评分过去的文学史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个是文体的更新、代变,一个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两个思路才会使得学者强调小说、戏曲,而忽视明清的诗文。也就是说,过去的文学史之所以不讨论明清诗文,是因为他们从源头上——也就是问题意识上已经将明清诗文排斥在外。那么,我们依然强调研究明清诗文会增加对文学史的了解,实际上是把人家原来不要的东西又强行还给人家。(《〈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论释〉的启示意义》,《朝歌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122页)
评分10.《重读〈本事诗〉:“诗史”概念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内涵》,《江海学刊》2007年人文综合版(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文科强化班本科生学术特刊,2007年5月),页29-33。
评分南明詩歌,大明末年的悲壯!明朝遺民,抗爭敵人,保衛家園!值得購買的一本書!
评分8. 《论王夫之的“诗史”理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页191-211。
评分慢慢凑齐一套,慢慢读。慢慢凑齐一套,慢慢读。
评分9. 《明代复古诗论中的“诗史”论争》,载《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页393-44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