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炎嗣 等 著
图书标签:
  • 级进模
  • 多工位模
  • 模具设计
  • 模具制造
  • 冲压模具
  • 金属成形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程
  • 工业设计
  • 模具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7047
版次:2
商品编码:1142494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共10章,第1章对多工位级进模的特殊作用、特点、使用条件等方面作了论述。第2章至第7章,分别就以下几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①级进模设计基础与冲压工艺分析;②排样的优化设计;③带料多工位连续拉深排样设计和工艺计算;④步距与定距定位方式;⑤凸、凹模的结构和固定;⑥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件及有关装置的设计方法、要点、技巧、结构形式等。第8章介绍了实用多工位级进模38例,如空调器翅片模,带有冲裁、压弯、成形的级进模,微型壳类件连续拉深模,模内带自攻螺纹的冲压攻螺纹多工位连续模,硬质合金长寿命级进模等。在这些实例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多的现代的“三高”模具结构,从不同角度可以了解这些模具的具体结构特点。第9章介绍了级进模材料的选用与热处理。第10章介绍级进模的制造和装配要点,关键零件加工举例,以及级进模的试冲、调整、维修、保养要领等。最后为附录,选编了模具设计中常用的一些参数。
本书可供从事冲模设计的技术人员和相关工艺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论1
1.1多工位级进模的特殊含义1
1.2多工位级进模的冲压特点与功能1
1.3多工位级进模和另外三种高效冲模使用特点比较3
1.4多工位级进模的使用条件6
1.5多工位级进模的合理应用7
第2章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基础与冲压件工艺分析9
2.1多工位级进模的分类和命名9
2.1.1按冲压工序性质分9
2.1.2按冲裁方法不同分10
2.1.3按模具的主要结构形式分11
2.1.4按被冲压的制件名称分13
2.1.5按被冲压的制件名称和模具工作零件所采用特殊材料分13
2.1.6按工位数和制件名称分13
2.1.7按模具使用特征分13
2.2多工位级进模基本结构的组成13
2.3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15
2.3.1模具设计任务书17
2.3.2工艺分析17
2.3.3设计排样并绘制排样图17
2.3.4对模具图的要求18
2.3.5校核22
2.4多工位级进模用冲压材料23
2.4.1选择冲压材料的基本原则23
2.4.2对多工位级进模冲压用料的要求24
2.4.3多工位级进模冲压用料种类与规格26
2.4.4冲压用料的剪切备料33
2.5多工位级进模用冲压设备36
2.5.1多工位级进模对冲压设备的要求36
2.5.2合理选用压力机38
2.5.3关于高速冲的冲速划分39
2.5.4多工位级进模用压力机种类:型号与技术参数40
2.6冲裁力与压力中心40
2.6.1冲裁力的计算40
2.6.2卸料力、推料(件)力和顶件力的计算41
2.6.3冲模压力中心的计算42
2.7冲压件的工艺性44
2.7.1冲压件工艺性与冲压件设计的基本原则44
2.7.2冲裁件精度、断面表面粗糙度和毛刺44
2.7.3级进冲裁与工艺性48
2.7.4合理选用冲裁间隙53
2.7.5冲裁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的确定57
2.7.6级进弯曲与工艺性62
2.7.7级进拉深与工艺性66
2.7.8圆孔翻边与工艺性71
第3章排样的优化设计84
3.1排样的作用与重要性84
3.1.1排样的作用84
3.1.2排样的重要性85
3.2级进模排样图设计原则和应考虑的问题86
3.2.1级进模排样图设计原则86
3.2.2排样时应考虑的问题87
3.2.3冲压工艺与冲压生产87
3.2.4原材料供应90
3.2.5模具结构与加工工艺91
3.3载体的种类与特点93
3.3.1载体、搭边及作用93
3.3.2载体的基本类型与特点93
3.4条料的排样技巧98
3.4.1制件在条料上获取的冲压方法98
3.4.2工序件的携带方法98
3.4.3提高材料利用率99
3.4.4工位数的多少106
3.4.5工序的先后安排106
3.4.6分段切除余料(废料)的连接方式109
3.4.7侧刃和导正销孔位置的安排113
3.4.8合理选用载体115
3.4.9合理排样的其他技巧116
3.5排样图的画法与表示117
3.5.1对于平板形制件118
3.5.2对于弯曲成形件119
3.5.3对于拉深件119
3.6排样实例119
3.6.1片状件119
3.6.2成形件127
3.6.3多件混合排样141
第4章带料多工位连续拉深排样设计和工艺计算144
4.1带料多工位连续拉深的特点和应用144
4.1.1带料连续拉深的特点144
4.1.2带料连续拉深的分类和应用145
4.2带料连续拉深的毛坯直径、料宽和步距的计算147
4.2.1毛坯直径D的计算147
4.2.2工艺切口形式与带料宽度B、步距(进距)A的计算156
4.3带料拉深系数和相对拉深高度158
4.4带料连续拉深工艺计算161
4.4.1带料连续拉深工艺计算基本步骤161
4.4.2各次拉深直径的计算162
4.4.3各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确定163
4.4.4各次拉深高度的计算163
4.4.5整带料连续拉深经验计算法164
4.5带料连续拉深工艺计算示例165
4.5.1带料有工艺切槽的窄凸缘件连续拉深165
4.5.2带料有工艺切缝的单孔焊片对排连续拉深168
4.5.3带料无工艺切口的管壳连续拉深172
4.6带料连续拉深工序(排样)图例174
第5章步距与定距定位方式188
5.1步距的确定与步距精度188
5.1.1步距的确定188
5.1.2步距精度189
5.2料宽的确定191
5.2.1导料板有侧压装置时的料宽191
5.2.2导料板无侧压装置时的料宽192
5.2.3采用侧刃定距时的料宽192
5.3条料的一般定距定位193
5.3.1挡料定位193
5.3.2侧刃和侧刃挡块197
5.3.3侧压装置201
5.4条料的导正定距定位202
5.4.1凸模上导正销结构、安装和应用202
5.4.2独立式(凸模式)导正销结构、安装和应用204
5.5条料的混合定距定位应用212
5.5.1挡料钉与导正销混合使用212
5.5.2侧刃与导正销混合使用213
5.5.3自动送料装置(机构)与导正销混合使用215
5.6自动送料装置定距215
5.6.1钩式送料装置216
5.6.2辊轴式送料装置218
5.6.3气动夹板式送料装置223
第6章凸、凹模的结构和固定228
6.1凸、凹模的作用与设计原则228
6.1.1凸、凹模的作用228
6.1.2凸、凹模的设计原则228
6.2凸模229
6.2.1凸模的种类和标准结构229
6.2.2常见的凸模形式与固定方法230
6.2.3凸模的防转242
6.2.4凸模工作高度可调结构242
6.2.5级进模的凸模固定示例243
6.2.6凸模长度的确定245
6.2.7凸模的强度验算247
6.3凹模249
6.3.1凹模的基本分类249
6.3.2凹模的常用结构249
6.3.3凹模刃口形式262
6.3.4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263
6.3.5凹模的固定螺孔和定位销孔大小及间距265
6.3.6螺钉拧入深度和圆柱销配合长度266
6.4凸、凹模的互换性267
第7章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件及有关装置269
7.1模架与导向装置269
7.1.1冷冲模架的基本类型与合理选用269
7.1.2上、下模座279
7.1.3模架的导向装置类型282
7.1.4导柱、导套的基本结构与安装
方式283
7.1.5模柄291
7.2卸料装置291
7.2.1固定卸料装置292
7.2.2弹压卸料装置293
7.2.3卸料装置设计要点301
7.2.4卸料装置的润滑304
7.3弹性元件305
7.3.1圆钢丝圆柱螺旋压缩弹簧305
7.3.2强力弹簧308
7.3.3碟形弹簧313
7.3.4工业用普通橡胶垫315
7.3.5聚氨酯橡胶弹簧316
7.3.6氮气弹簧325
7.4导料、托料装置336
7.4.1导料形式与导料板337
7.4.2浮动导料和托料装置339
7.4.3导料、托料装置的设计要点343
7.5顶出装置344
7.6限位装置346
7.7斜楔与滑块装置347
7.7.1斜楔、滑块的功能与分类347
7.7.2斜楔、滑块合理使用要求349
7.7.3斜楔、滑块的角度与尺寸计算351
7.7.4斜楔、滑块与侧向冲压应用示例353
7.7.5斜楔、滑块的安装形式357
7.8倒冲装置361
7.8.1倒冲装置的合理应用和设计要求361
7.8.2倒冲装置应用示例361
7.9间歇切断装置363
7.9.1棘轮凸轮间歇切断机构363
7.9.2可编程控制器间歇切断机构368
7.10微调装置369
7.10.1垂直微调装置369
7.10.2水平微调装置372
7.11安全监测保护装置373
7.11.1自动保护装置373
7.11.2典型线路分析381
7.12防止废料(制件)的上浮与下堵383
7.12.1废料上浮的原因383
7.12.2防止废料上浮的方法384
7.12.3废料下堵与防止方法386
7.13其他零部件及设计要素388
7.13.1凹模表面废料或制件的清理388
7.13.2固定板389
7.13.3垫板389
7.13.4螺钉和销钉390
第8章多工位级进模应用范例392
8.1空调翅片多工位级进模392
8.1.1翅片的特点与冲压工艺分析392
8.1.2翅片模395
8.1.3翅片冲压设备407
8.2冲裁多工位级进模410
8.2.1密封条钢芯级进模410
8.2.2转子片级进模414
8.2.314脚与50脚引线框级进模418
8.3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422
8.3.1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标准化典型结构422
8.3.2隔离片压包、切弯、冲孔、落料级进模424
8.3.3阳极冲孔、冲废料、成形、落料级进模426
8.3.4弹簧钩级进模428
8.3.5丝架级进模431
8.3.6细长簧片级进模436
8.3.7收录机机芯的开门推板级进模440
8.3.8接线片级进模447
8.3.9轭铁件综合成形级进模451
8.3.10支架级进模454
8.3.11侧弯支座级进模456
8.3.12电器触动支架级进模458
8.3.13小型接线片级进模461
8.3.1425工位导电片级进模465
8.3.15耳环集成式级进模471
8.3.16多个制件混排级进模476
8.4带料连续拉深级进模479
8.4.1带料连续拉深级进模设计要点479
8.4.2撕拉盖级进模483
8.4.3压簧圈级进模485
8.4.4隔离罩级进模488
8.4.5管帽级进模490
8.4.6管壳整带料自动连续拉深摸493
8.4.7多用途管座整带料自动连续拉深模496
8.4.8电位器外壳自动连续拉深模(一)499
8.4.9电位器外壳自动连续拉深模(二)500
8.4.10电动机外壳级进模507
8.4.11连接支架自动攻丝级进模510
8.5硬质合金多工位级进模513
8.5.1硬质合金模具在设计和选材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513
8.5.2硬质合金模具结构的一些特点514
8.5.3簧片硬质合金多工位级进模516
8.5.4双排无搭边定转子硬质合金级进模521
8.5.5定转子铁心自动叠装硬质合金级进模(一)525
8.5.6定转子铁心自动叠装硬质合金级进模(二)529
8.5.7弯曲铁心硬质合金级进模532
8.5.8钢结硬质合金凹模的级进模534
第9章级进模主要零件材料与热处理536
9.1选用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与原则536
9.1.1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536
9.1.2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537
9.2级进模用材料538
9.2.1级进模用材料分类538
9.2.2几种优质冷作模具钢的介绍543
9.2.3硬质合金549
9.2.4钢结硬质合金551
9.2.5粉末冶金高速钢554
9.2.6各种钢号冷作模具钢的特性与用途555
9.3级进模零件材料选用与热处理要求558
9.3.1级进模凸、凹模的常用材料与热处理要求558
9.3.2级进模一般零件的材料选用与热处理要求561
9.3.3冷作模具钢退火状态硬度、淬火温度及硬度562
第10章级进模的制造与装配要点563
10.1级进模的加工特点与制模设备563
10.1.1级进模的加工特点563
10.1.2级进模的加工工艺流程565
10.1.3级进模加工用基本设备配置566
10.2级进模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568
10.2.1工艺规程制定的基本步骤568
10.2.2毛坯的选择和要求569
10.2.3定位基准的选择570
10.2.4加工顺序的安排573
10.3冲模(级进模)零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加工要点574
10.3.1刨574
10.3.2车575
10.3.3平磨576
10.3.4铣577
10.3.5坐标镗577
10.3.6划线578
10.3.7钳工579
10.3.8热处理579
10.3.9成形磨583
10.3.10外圆磨591
10.3.11内圆磨591
10.3.12光学曲线磨592
10.3.13坐标磨595
10.3.14数控线切割598
10.3.15电火花加工601
10.3.16加工中心与高速切削602
10.4不同加工方法可能达到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603
10.5硬质合金的加工608
10.5.1硬质合金毛坯与坯料加工608
10.5.2硬质合金电火花加工609
10.5.3硬质合金的磨削加工610
10.6钢结硬质合金的加工617
10.6.1钢结硬质合金的切削加工617
10.6.2钢结硬质合金的磨削加工618
10.7硬质合金与钢结硬质合金工件的研磨619
10.7.1研磨剂620
10.7.2研磨剂的配制622
10.7.3研磨工艺622
10.8凸、凹模等关键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举例624
10.8.1级进模关键零件加工工艺过程注意事项624
10.8.2凸、凹模等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举例625
10.9级进模的装配636
10.9.1凸、凹模冲裁间隙的调整636
10.9.2级进模装配用工具和设备637
10.9.3冲模(级进模)入库时应具备的条件640
10.9.4冲模(级进模)装配后应达到的技术要求640
10.9.5冷冲模装配顺序的确定642
10.9.6级进模的加工及装配要点643
10.9.7多工位级进模装配举例644
10.10级进模的试冲与调整653
10.10.1试冲的作用与目的653
10.10.2试冲过程中的调整653
10.11级进模的保养与维修656
10.11.1冲模的日常例行检查656
10.11.2冲模的维护与保养657
10.11.3冲模的维护性修理657
附录662
附录A标准公差数值与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662
附录A1标准公差数值(GB/T 1800.4—2009)662
附录A2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GB/T 1801—2009)663
附录B冲压常用材料的性能和规格664
附录B1黑色金属的力学性能664
附录B2有色金属的力学性能665
附录B3非金属材料的抗剪强度667
附录B4加热时非金属材料的抗剪强度667
附录C弹簧668
附录C1圆钢丝螺旋压缩弹簧的规格668
附录C2常用的圆钢丝螺旋压缩弹簧基本
性能(摘自GB/T2089—1994)674
附录C3碟形弹簧规格676
附录C4扁钢丝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强力弹簧)677
附录C4 1超轻型(FL)677
附录C4 2轻型(L)679
附录C4 3中型(M)683
附录C4 4重型(H)687
附录C4 5超重型(EH)691
附录C5[日]东京发条中载荷(TM)
强力弹簧规格和使用特性694
附录C6氮气弹簧699
附录C6 1TU型氮气弹簧技术参数(额定充气压力15MPa)700
附录D模具材料702
附录D1国内研制开发的模具钢代号、简称及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702
附录D2进口冷作模具钢的钢号、特性及应用703
附录D3进口高速工具钢的钢号、特性及应用705
附录D4进口粉末合金的钢号、特性及化学成分705
附录D5福仕德美国优质硬质合金规格表707
附录E几种高速压力机技术参数710
附录E1J21G—25开式高速压力机技术参数710
附录E2J21G系列开式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1
附录E3JFC21系列开式高速高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2
附录E4JK21系列开式快速压力机技术参数713
附录E5SH系列开式超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4
附录E6VH系列开式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5
附录E7J75G系列闭式双点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7
附录E8J76系列闭式双点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8
附录E9JL75G系列闭式高速超精密压力机技术参数718
附录F模内攻牙机型号、规格与挤压螺纹底孔尺寸719
附录F16S型模内攻牙机型号、规格719
附录F26R型模内攻牙机型号、规格720
附录F36L型模内攻牙机型号、规格721
附录F4模内攻牙挤压公制粗牙螺纹底孔尺寸722
附录F5模内攻牙挤压公制细牙螺纹底孔尺寸722
附录G级进模零件的加工精度、配合关系与表面粗糙度723
附录G1级进模零件的加工精度及配合关系723
附录G2冲模零件的表面粗糙度723
参考文献724

前言/序言


《精密冲压技术:模具设计、制造与应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精密冲压技术的核心要素,聚焦于其关键组成部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全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剖析了精密冲压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技术难题,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技术指导。 第一部分:精密冲压工艺基础与理论 本部分将从精密冲压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介绍各种冲压工序,如落料、冲孔、弯曲、拉伸、翻边、缩口、整形等。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工序的加工原理、影响因素(如材料性能、模具结构、设备参数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详细阐述材料力学在冲压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应力、应变分析,断裂判据等,帮助读者理解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和失效模式。同时,本书还将重点介绍不同金属材料(如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的冲压性能特点、选择原则以及相应的加工工艺对策。 第二部分:精密冲压模具设计原理与方法 模具作为精密冲压的核心,其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精度和生产效率。本部分将系统介绍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原理,包括: 模具结构设计: 详细阐述各种模具结构类型(如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连续模等)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结构组成。重点分析导向装置、卸料装置、顶出装置、安全装置等关键组件的设计要求和实现方式。 凸模和凹模设计: 深入讲解凸模和凹模的几何形状设计、刃口设计(直刃、斜刃、圆角刃等)及其对冲压力的影响。分析刃口间隙的确定方法、刃口磨损机制以及刃口强化处理工艺。 卸料和顶出设计: 详细介绍各种卸料装置(如弹压式、气压式、油压式等)和顶出装置(如弹顶、顶杆、顶盘等)的设计原则、选型依据和计算方法。 模具材料选择与热处理: 深入分析适用于精密冲压模具的各种材料(如高速钢、碳钨钢、合金工具钢、硬质合金等)的性能特点、选材原则以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渗碳、氮化等)对模具性能的影响。 模具公差与配合设计: 强调模具零件的公差选择、尺寸链分析以及关键配合的设计方法,以确保模具的精度和装配性能。 模具强度与刚度校核: 介绍如何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模具的关键零件进行强度和刚度校核,以避免模具在冲压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断裂。 第三部分:精密冲压模具制造工艺与技术 精良的制造工艺是实现高精度模具的关键。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精密冲压模具的制造过程和先进技术: 模具加工设备: 介绍数控铣床、慢走丝电火花加工机床、精密磨床、坐标镗床等先进模具加工设备的功能、特点及应用。 典型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 针对凸模、凹模、导套、导板等典型模具零件,详细讲解其加工工艺流程,包括粗加工、精加工、热处理、磨削、抛光等环节。 电火花加工(EDM)技术: 重点介绍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包括其加工原理、工艺参数选择、电极制作以及在复杂型腔和硬质材料加工中的优势。 精密磨削与抛光技术: 详细阐述精密磨削和抛光在提高模具表面质量和精度方面的作用,介绍不同磨削和抛光方式(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珩磨、研磨等)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领。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 介绍各种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如PVD涂层、DLC涂层、渗氮、氮碳共渗等)及其对提高模具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降低摩擦系数的作用。 模具装配与调试: 强调模具装配的精度要求,详细介绍模具的装配顺序、间隙调整、压紧力控制以及装配后的调试方法。 第四部分:精密冲压模具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展示精密冲压模具在各个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 汽车零部件制造: 介绍汽车车身面板、底盘件、发动机附件等冲压件的设计与模具制造。 电子电器元件制造: 阐述连接器、开关、外壳等精密电子元件的冲压工艺和模具开发。 家用电器生产: 分析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的结构件冲压件及其对应的模具解决方案。 航空航天领域: 探讨航空发动机叶片、结构件等高精度、高性能冲压件的制造挑战与技术。 医疗器械制造: 展示医疗器械中的精密冲压件(如手术器械、植入物等)的设计与模具制造。 本书力求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精密冲压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从而提升在精密冲压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无论您是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工程师,还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书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模具设计专业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提升实践能力的书籍。《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实践性,成为了我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首先,书中对级进模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的阐述非常透彻,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级进模的成形工艺设计”这一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详细的计算过程,让我对如何根据零件特点设计冲压工序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废料收集和排出”的讲解,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其他教材中提及较少,但作者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这对于避免模具堵料、保证生产连续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级进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的应用也有所提及,虽然不是重点,但足以让我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如何与软件相结合,提高设计效率。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级进模的精度控制和检测方法,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是建立质量意识和提升设计可靠性的重要一步。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级进模的寿命分析与评估”这一部分的讲解,这让我了解到如何从设计的源头就考虑模具的耐用性,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内的生产顺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会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相信它将陪伴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模具工程师。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多年模具开发和生产管理的工程师,对各种类型的模具都有一定的了解。接触到《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级进模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覆盖面广,同时又深入到各个关键技术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级进模的成形精度控制与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级进模成形精度的各个因素,如材料的塑性变形、模具的刚度、刃口间隙的均匀性等等,并提供了相应的控制策略。这对于我们追求高精度零件生产至关重要。我了解到,书中在讲解每一项技术时,都尽量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前沿性和参考价值。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级进模的设计方法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软件或工具,而是强调了设计思想和原理的重要性,这使得本书的学习具有普适性。我个人觉得,书中关于“级进模的特殊结构件设计与应用”的章节非常有价值,它介绍了一些非标准件的设计思路,为解决复杂零件的冲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也会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借鉴书中的一些创新设计理念。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级进模设计的宝贵平台,我会反复研读,不断汲取其中的知识和智慧。

评分

这本《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真是个好帮手!我作为一个在模具行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一线工程师,平时工作中接触级进模的机会非常多,尤其是在生产一些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时,级进模的优势就格外突出。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技术书籍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许多书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性并不强。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在开篇就非常清晰地阐述了级进模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就让我觉得非常扎实。接着,书中的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级进模结构组成、工艺分析,到具体的凸模、凹模、导料板、卸料板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部件时,不仅仅是给出公式和理论,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这让我这个有着多年经验的工程师也能从中获益匪浅。比如,在讲到凸模的设计时,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凸模的受力情况,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形状和精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凸模类型和刃口形式,还举了好几个不同零件的实际设计案例,对比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中对于级进模的工艺流程优化、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兼顾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既能帮助新人快速入门,也能让有经验的设计师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

评分

作为一名在精密冲压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高质量级进模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最近有幸拜读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核心技术。书中的第一部分,对级进模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这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在零件工艺性分析部分,作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预判零件在冲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设计上的应对。我个人觉得,在“送料和卸料机构设计”这一章节,作者的讲解尤为精彩。以往我在这方面总是凭经验摸索,而这本书则给出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计算依据,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精准地设计这些关键机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返工。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级进模的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制造精度控制等内容,这些都是保证模具寿命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热处理工艺对模具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选材和工艺建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级进模的常见故障及排除”这一部分的描述,非常详尽,涵盖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一线生产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本“救命稻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读者在级进模设计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我是一名模具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这次拜读《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让我看到了提升我们企业级进模设计和制造水平的希望。《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都做了非常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级进模的模架结构与选择”这一部分的讲解。模架是级进模的基础,其选择直接影响模具的整体性能。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模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特点和生产需求进行合理选择。这对于我们指导生产一线的设计人员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级进模的冲压力计算和模具刚度分析时,采用了最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这使得我们的设计计算更加精确可靠。我了解到,书中还对“级进模的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进行了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模具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们规划企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思路。我也会将书中关于自动化集成的内容,与我们现有的生产线进行对接,以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级进模的设计知识管理与复用”的探讨。这对于我们这种经验积累型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如何将宝贵的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设计资源,书中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企业在级进模领域的技.术进步。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模具制造厂技术负责人,我深知一本优质的设计制造书籍对于提升团队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性。《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全面、最实用的专业书籍之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级进模的标准化与系列化设计”这一部分的深入探讨。在实际生产中,标准化和系列化能够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延长模具的通用性。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设计指南和模块化思路,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标准化设计体系。书中还对“级进模的伺服驱动与智能化控制”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级进模发展的方向,也为我们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技术。书中提供的各种计算公式和图表,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对于“级进模的经济性分析与优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们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如何平衡模具的性能、成本和生产效率,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也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设计团队,相信它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评分

作为一名模具制造领域的资深技术专家,我见证了模具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深知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级进模的材料科学与失效分析”的深入讲解。作者详细剖析了不同材料在级进模应用中的性能表现,以及模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修复措施。这对于提高模具的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极高的价值。我注意到,书中在阐述复杂技术时,都辅以大量的图表、公式和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级进模的设计优化与仿真分析”的讲解。作者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仿真技术,帮助我们提前预测模具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模具的性能。我也会将书中的仿真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我们的设计水平。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级进模的制造工艺时,也提及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这让我了解到目前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创新思维、引领技术发展的宝典,我会将它作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名在自动化生产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到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但对级进模的认识并不深入。《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这个精密而高效的加工工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级进模的送料精度与控制技术”的讲解所吸引。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送料精度的各种因素,如送料机的性能、导料板的磨损、材料的变形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保证冲压件的尺寸精度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级进模的设计时,非常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它不仅关注单个部件的设计,更强调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整个模具系统在高速运转下的稳定性。我了解到,书中在介绍级进模的结构时,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级进模的卸料弹簧和复位弹簧的设计与选择”。这部分内容在很多书中都只是简单带过,但作者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这让我对模具的细节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会将书中介绍的弹簧选择原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模具的可靠性。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阅读体验非常好。我也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相信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级进模技术。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师,我对各种精密机械结构有着深入的了解,而级进模无疑是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这次阅读《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让我对级进模的设计和制造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级进模的动态分析与仿真”这一部分的讲解所吸引。作者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设计层面,还考虑到了模具在高速运转过程中的受力、变形以及振动等动态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这对于提高模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了解到,书中在介绍各种设计要素时,都充分考虑了实际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并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以应对不同的工况和挑战。例如,在讨论“级进模的润滑系统设计”时,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润滑方式,还探讨了现代化的集成润滑系统,并分析了其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精密制造中,细节决定成败,而这本书正是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讲解。我非常欣赏书中在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作者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如何让设计者能够更便捷、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书中提供的许多实用技巧和经验总结,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的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新型级进模材料及应用”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也为我未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领创新的宝典。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机械工程的业余爱好者,对各种精密机械装置充满了好奇。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第2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模具制造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精密的工业世界。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却非常吸引我。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级进模的复杂原理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冲压件的材料特性与级进模设计”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这些性能如何影响冲压工艺,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零件容易冲压,而有些则需要特别的设计。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图解,展示了不同冲压工序在级进模中的实现方式,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精密工厂,亲眼目睹着零件的诞生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级进模的维护保养与常见问题预防”的讲解所打动。作者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维护方法,这让我意识到,精密的机械设备同样需要细心的呵护。我了解到,级进模的制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切割和装配,更是一门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动力学、精密测量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艺术。书中关于“级进模的精度保证与测量技术”的讲解,让我对模具制造的精密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即便是微小的尺寸偏差,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也让我对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还不错,正在看,

评分

送货及时,使用方便!!!!

评分

实用详细快捷易于理解

评分

实用详细快捷易于理解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 物有所值 值得拥有

评分

实用详细快捷易于理解

评分

还不错,正在看,

评分

评分

挺实用,十分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