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收藏与赏析

紫砂收藏与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长禄 著
图书标签:
  • 紫砂
  • 收藏
  • 赏析
  • 工艺
  • 茶具
  • 宜兴
  • 紫砂壶
  • 文玩
  • 艺术
  • 陶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9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770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这些藏品中,有不少是名师名家的作品。收藏这些历代的紫砂明珠,绝非易事,一器一物,余都视为拱璧。余以为这些名品佳器,可对紫砂器发展的历史,进行进一步诠释。其中的某些作品,也可能是首次面世,对于紫砂器的拾遗补缺,或能聊尽绵薄之力。有的则属于技艺精工,但史无所载,可列入待考的有:虚左山房、爱闲老人、鹅洲小隐、黄叶轩主,以及徐恒茂、邵闻祖、陈原圣、蔡福昌、益民、山大、麟瑞等人。

作者简介

  杨长禄,1945年生,江苏省淮安市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商业专科学校。先后任职于财贸机关、政法机关、政府机关、党委机关。社科副研究员职称。2005年退休。性恬淡,嗜茗饮,尚自然,爱梅花,少交游。退休后,日常相伴,唯紫砂与昆曲耳。因自号“紫怡轩主”,自得其乐。人或以为迂,然不改其志,浸润其间,乐何如也。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代序)
壹 茗壶
1.时大彬款僧帽壶
2.陈用卿直流大圆壶
3.陈用卿弦文金钱如意纹高执壶
4.陈用卿直流书法圆壶
5.陈用卿弦纹青花加彩圆壶
6.陈用卿将军盖高执壶
7.陈正明粗砂提梁龙蛋壶
8.陈子畦三友壶
9.陈子畦直流高圆壶
10.虚左山房款铺砂汲直壶
11.添香居款四系直筒大壶
12.荆溪款四系嵌盖直筒壶
13.邵元祥大提梁壶(一)
14.邵元祥大提梁壶(二)
15.邵元祥大提梁壶(三)
16.陈鸣远双竹提梁壶
17.徐恒茂高执圆壶
18.方曾叁直流宫灯壶
19.华凤翔点彩山水大汉方壶
20.华凤祥素身大汉方壶
21.邵旭茂大提梁壶
22.邵旭茂特大圆壶
23.袁郁龙素身扁壶
24.华奕林金钱钮弦文如意大圆壶
25.华奕林铺砂大腹圆壶
26.徐飞龙弦文金钱如意大圆壶
27.徐飞龙如意纹大汉方壶(一)
28.徐飞龙如意纹大汉方壶(二)
29.徐飞龙模印四方开光壶
30.史继长水仙花瓣大壶
31.史继长方提圆壶(一)
32.史继长方提圆壶(二)
33.史继长小汉方壶(一)
34.史继长小汉方壶(二)
35.邵闻祖大圆壶
36.乾隆年制款龙头八卦一捆竹壶
37.陈荫芊德钟壶
38.陈荫芊双竹特大提梁壶
39.王南林青花点彩巨形莲子壶
40.王南林龙嘴提梁圆壶
41.澹然斋款巨形如意鼎足莲子壶
42.澹然斋款扁方尊桥鼎壶
43.澹然斋款金钱钮高执圆壶
44.蒋良玉高六方壶
45.邵茂林提梁圆壶
46.邵春元椭圆弦纹壶
47.邵春元贴塑六方扁壶
48.邵瑞元六方泥绘扁壶
49.无款泥绘四方壶
50.邵盘珍梅段壶
51.无款青花点彩小六方壶
52.邵大亨德钟壶
53.邵大亨仿古壶
54.邵大亨莲子壶
55.邵大亨小莲子壶
56.邵友兰井栏壶
57.邵二泉铭贞祥高蛋包壶
58.邵顺昌百结美人肩壶
59.邵正来蟠螭钮美人肩壶
60.邵正来平盖高执圆壶
61.邵大朋福寿直筒三元套壶
62.陈曼生邓符生段泥四方壶
63.陈曼生邓符生紫泥四方壶
64.陈曼生杨彭年葫芦壶
65.陈曼生杨彭年天鸡壶
66.陈曼生杨彭年提梁圆壶
67.朱石梅柱形方壶
68.瞿子冶幽兰石瓢壶(邵权寅制)
69.邵权寅三兽壶
70.吉安款百果壶
71.钱弘文福寿圆壶
72.邵鼎裕半菊壶
73.集雅款金蟾竹节壶
74.蒋万泉乳鼎壶
75.王东石七襄波浪壶
76.何心舟段泥匏壶
77.黄玉麟段泥寿桃壶
78.黄玉麟鱼化龙壶
79.黄玉麟供春树瘿壶
80.蒋祯祥矮蛋包壶
81.陈光明钵盂提梁壶
……
贰 文房
叁 杂项
后记
参考文献
附:作者照片

前言/序言


古韵新知:中国传统工艺的时代回响 图书名称:《古韵新知:中国传统工艺的时代回响》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门类的收藏热点,而是以宏大的视野,梳理和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技术精髓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传承挑战。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深入探讨了陶瓷(不含紫砂)、玉器、漆器、金属工艺(青铜与金银)、竹木雕刻以及传统纺织印染这六大核心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历史纵深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陶土的千年变奏——陶瓷艺术的广博图景 本部分将视野从特定的紫砂领域完全抽离,着重考察中国陶瓷艺术的整体发展史。我们追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朴拙之美,探究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温润,并详细分析了汉代成熟的釉色技术。 重点章节将放在唐代长沙窑的彩绘创新与越窑青瓷的典雅,以及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审美高峰。我们不仅分析了它们在烧制温度、釉料配方上的技术差异,更深入解读了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了它们的独特风格——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所蕴含的士大夫的内敛哲学,与定窑的“泪痕斑斑”所体现的宫廷规制。 随后,本书将详述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崛起及其对世界工艺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青花、釉里红、斗彩和粉彩等复杂装饰技法的诞生与成熟过程,并对比了官窑与民窑在技术掌握和市场定位上的区别。每一件器物都成为解读特定朝代社会风尚、贸易往来乃至宗教信仰的密码。 第二部分:温润与坚毅——玉器的文化承载与雕琢之道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将玉石工艺视为一种关于“时间”与“德行”的诠释。我们首先界定了软玉(如和田玉)与硬玉(如翡翠)的材质差异,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用功能——从新石器时代的礼器到汉代的殓葬用玉,再到唐宋以后文人案头清玩的发展。 本部分将花费大量篇幅来解析玉器的雕琢技法。古代玉匠如何利用解玉砂、砣具和钻具,在坚硬的石材上实现镂空、透雕、阴刻与阳刻的复杂结合?我们将分析清代“鬼工琢玉”的巅峰,如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复杂摆件,其工艺的精密度已接近于无声的奇迹。同时,书中还涵盖了对现代玉料鉴别中可能存在的优化处理技术的基础性介绍,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审美标准。 第三部分:流光溢彩的千年——漆器的精妙与防护哲学 漆器,这种源于木胎的工艺,以其坚固、光洁和丰富的装饰性,在中国工艺史上独树一帜。本书系统梳理了从战国秦汉的髹漆技术,到唐宋对金银平脱技艺的吸收融合。 重点探讨了宋代以后文人对漆器的偏爱,特别是戗金和描金工艺的成熟。最引人注目的章节是对明清时期“螺钿”和“脱胎”工艺的深度解构。螺钿的制作需要将夜明蝶翼或贝壳切割成微小的薄片,镶嵌于漆面上,其对精微操作的要求极高;而脱胎工艺,则是通过层层髹漆再去除胎体,形成轻盈却坚固的器物,这是对材料与技艺之间辩证关系的极致体现。本书试图还原这些工艺背后的匠人精神:他们如何忍受刺鼻的气味,花费数年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 第四部分:熔铸文明——青铜与金银的物化史 金属工艺是古代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商周青铜器的辉煌,分析了范铸法(失蜡法的前身)在鼎、彝器铸造中的应用,以及铭文铸造的技术难题。我们聚焦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云雷纹等纹饰的演变,它们是如何从宗教图腾逐渐演变为世俗装饰的符号。 随后,本书转向贵金属工艺。从汉代对金银器复杂的镶嵌、錾刻技术,到唐代金银器中受西域风格影响的流畅曲线,再到明清时期金银饰品精细到发丝般的打制工艺,如绒花和錾刻的细节处理。对于金银器,本书更侧重于其作为权力和财富象征的社会功能,以及工匠如何在限制性的材料上实现最大的艺术张力。 第五部分:指尖上的乾坤——竹木雕刻的自然情趣 竹木雕刻与前述的硬质材料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强调的是对材料自然纹理的尊重和顺应。本书将竹雕与木雕区分开来讨论。 竹雕艺术,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文人们对竹子“中空不腐”的特性情有独钟。我们详细介绍了留青、刻纹、双色雕等技法,以及如何利用竹子本身的颜色层次进行创作。木雕部分则涵盖了牙木雕(非象牙制品)的精细度,如何通过深雕、透雕将神话故事或山水景致“刻”入寻常的家居用品中,如当时的笔筒、香炉盖等。本书强调,竹木雕的“意境”往往比其“技法”更为重要,是文人精神渗透入实用器物中的体现。 第六部分:色彩的记忆——传统纺织印染的活态遗产 作为实用性极强的工艺门类,纺织印染连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本书系统梳理了丝绸的纺织技术,从提花机的原理初探到蜀锦、宋锦的织造难度。 在印染方面,重点分析了植物染料的运用和固色技术,如靛蓝(蓝草)、茜草(红色)和栀子(黄色)的提取与应用。更具技术含量的是对传统防染工艺的解析,包括蜡染(如蜡缬)和夹缬(通过雕刻模板进行染色)。这些技法不仅展现了古代化学知识的积累,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色彩的敏锐捕捉和对季节流转的审美概括。 --- 结语:工艺的当代对话 全书在最后部分总结了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化冲击下面临的挑战,包括技艺失传、市场审美转向等问题。但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工艺师们如何通过创新性地结合当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手工技艺,使这些古老的“手艺”重新焕发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美学价值。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非聚焦于单一品类的工艺知识体系,供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平衡,简直是一件视觉艺术品。作为一名对器物美学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材和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明。很多介绍紫砂的书籍,图片往往失真或者排版杂乱,导致关键细节无法清晰呈现。但《紫砂收藏与赏析》中收录的每一件器物图例,无论是泥色的层次过渡,还是表面肌理的颗粒感,都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影技术得到了完美再现。特别是那些关于“工具痕迹”和“修壶细节”的放大特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观察壶盖与壶口吻合处的细微错位,来判断制作者的功力深浅,这种“显微镜”式的观察角度,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看壶时是多么的走马观花。此外,作者对不同时期烧制工艺的窑炉变化,也配有直观的图表来辅助说明,使得原本枯燥的工艺史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赏读的过程也是对视觉享受的极大满足。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老生常谈的“入门指南”,充斥着对宜兴地理位置的机械罗列和对历史名家的简单介绍。然而,《紫砂收藏与赏析》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审美哲学的深刻对话。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探讨紫砂壶的“意境”和“气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诗意和哲学深度。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将紫砂仅仅视为一种茶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品乃至精神载体的层面。书中对几款经典造型——例如掇只、扁壶、筋囊壶——的解析,绝非停留在几何形态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造型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如“天圆地方”、“刚柔并济”。特别有一段论述,将紫砂壶的“嘴、身、把”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作人体的骨骼、血肉与精神的统一,这种跨界的联想极其富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反思自己过去对“美”的理解。它促使我超越了对“贵不贵”、“稀不稀有”的浅层关注,转而寻求作品与自身情感共鸣的那种内在联系。这种从器物到心性的引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鉴藏手册。

评分

这本《紫砂收藏与赏析》简直是为我这种初涉紫砂之道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紫砂壶那种温润的质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心生向往,但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作品,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生怕一不小心就入了“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紫砂泥料的起源和特性入手,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认识这门古老的手艺。尤其是关于“泥料的脾性”那一章节,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不同产区泥料在烧制后呈现出的光泽和手感差异,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讲述他与泥土的故事,让人茅塞顿开。书中对于如何通过观察壶的“精、气、神”来初步判断其价值,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鉴别口诀和图例解析,这些都是我在其他泛泛而谈的书籍中从未见过的宝贵经验。比如,它详细对比了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几位大师在“流嘴出水”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紫砂艺术的敬畏之心。看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位技艺精湛的师傅领进了紫砂的门槛,不再是迷茫的旁观者,而是有了一些可以信赖的判断依据,对未来的收藏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觉得,收藏的乐趣不仅在于“拥有”,更在于对“传承”的敬畏与理解。这本书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做得非常扎实,但它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和致敬。它不仅仅罗列了顾景舟、蒋蓉等大师的名号,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创作某一代表作时的心路历程和技术瓶颈。书中引用了一些罕见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历史,描绘了老一辈艺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坚持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作者仿佛是这些老艺人的知己,用平实的语言,还原了他们在泥凳前挥洒汗水、精益求精的每一个瞬间。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陶土和器物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教会我,收藏紫砂,实质上是在收藏一段民族记忆和匠人灵魂的寄托。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宏大、更温情的认识,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是任何市场价格表都无法衡量的。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那可能就是它对中青年壶手的介绍略显简略,但从其定位来看,这或许是一种取舍,旨在将重心放在那些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上。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实用的部分,是它关于“日常养护与茶养”的系统性指导。很多收藏者到了后期,往往因为过度紧张或保养不当,反而损伤了好壶。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科学且富有弹性的养壶方案。它详细解释了茶垢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泥料(如朱泥、段泥)对“开壶”和“禁忌茶种”的不同要求,甚至提供了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轻微磕碰的小窍门。这些内容写得极为细致,完全是基于长期实践的总结,没有丝毫的理论空谈。它仿佛化身为一个随身的“紫砂管家”,随时解答你在泡茶、把玩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实际问题。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动手,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的泡茶习惯,很快就感受到了壶体光泽的积极变化。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完全是可量化、可操作的,真正做到了将高雅的艺术鉴赏与烟火气的日常使用完美结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