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2011年合订本)

寻根(2011年合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相新,郑强胜 编
图书标签:
  • 寻根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民俗
  • 乡土
  • 中国
  • 合订本
  • 2011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寻根杂志社
ISBN:9771005525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9926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寻根(2011年合订本)》主要内容包括:高淳的祠山大帝信仰与治水活动、中国西南“小神子”信仰的原型、13~14世纪黑水城的景教信仰、说“年”、从民谣民谚看晚清官场丑态、晚清域外游记中的世博会、皇帝的生髓节名、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内页插图

目录

寻根寄语
格物致知鉴古通今

特别关注
民间信仰
高淳的祠山大帝信仰与治水活动
中国西南“小神子”信仰的原型
13~14世纪黑水城的景教信仰

百家纵横
说“年”
从民谣民谚看晚清官场丑态

东西风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世博会

民间习俗
皇帝的生髓节名
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河南民俗中的防疫活动

寻根扫描
漫话葫芦器
年画珍品,灯谜化石——武强古版灯方年画中的灯谜

艺文杂谈
鲁迅与《嵇康集》以及嵇康
京剧《(贺后骂殿》的史实依据

寻根发现
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镇江城南驸马庄得名缘由再探

田野调查
歧舌探微
鹰笛:塔吉克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书影旧踪
叶灵风:比亚兹莱的画风

乡土影像
天水伏羲庙访古

文化遗产
安阳吕村战鼓的传承与状态

姓氏谈
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
满人瓜尔佳氏与关姓

家庭史
读《宋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公墓志铭》
李鸿章家族的荣辱兴衰

移民寻踪
中原移民南迁入闽与福建人口姓氏的变化
杨姓入闽入台
《明太祖实录》中的“小云南”
……

总第100期
总第101期
总第102期
总第103期
总第104期

精彩书摘

  操守极差渎职枉法
  晚清谣谚里反映官吏不司职守的也有不少。如咸丰年间,四川合州七涧桥有鞠姓者,翁姑子妇同居。一夜姑睡醒失翁,起来看,则大门、旁门皆开,急呼子出去看,久之亦不还,天明出去看,则皆被杀死于门外路旁。姑报官缉凶,而久不得凶手。知州荣庆患之,又以缉限将满,惧被处分,遂以五百金贿赂刑吏陈老伦设法销案。陈遂设计诬姑与奸夫谋杀,买人充奸夫,并骗妇指证,姑惧严刑,遂诬服。时有谣云:“合州一朵云,盗案问奸情,如要此案明,须杀陈老伦。”为了应付差事、掩人耳目,当官的竟然出钱做假证诬良民。
  清代的歌谣中有言诉讼之累的:“县三月,府半年,道里官司不种田。”各级官府不认真办案,一件诉讼拖上一年半载,什么活计都耽误了,谁打得起官司!光绪年间,梅县县令某贪酷异常,每判一案,不花钱运动,原告、被告一律责惩。遇有争辩者,县令叱日:“赶下去!”县令儿子竟在旁边公开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潜规则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足见严重到什么程度。
  对于社会上种种陋规、恶习,各级官吏未尝不知道,只是听之任之,只要不败露就好。于是上下欺蒙,逐级造假,粉饰太平。有谚日:“家家贩私酒,不犯是高手。”朝廷上下对于一些官场陋规陋习心知肚明,不但没人去遏止,反而还互相包庇,争相钻营。
  旧时人们盼望好官,所谓好,有不少标准,其中之一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不爱钱,就少贪赃枉法;不怕死,便作战勇敢。到了晚清,人们评价当官的也有了顺口溜:“文官爱钱又怕死,武官怕死又爱钱。”又有民谣日:“文官多只手,武官多只腿。”说的就是文官要钱、武官怕死。这样的官僚队伍,怎能遵纪守法治理好国家?怎能在外敌侵略时不打败仗?
  冗员充斥一事不举晚清官场各个机构往往职权不清,冗员充斥,许多部门和官员形同虚设。翰林院和詹事府两个机构便如此,世称翰林院讲读学士“无事日有事,有事日无事”,詹事府衙门“开印日封印,封印日开印”。
  官场窳败,尸位素餐者多。当时有人将京官比作抬轿子的四位轿夫,前面第一位是军机——扬眉吐气;第二位为御史——不敢放屁;后面第一位为翰林——昏天黑地;第二位为部曹——全无主意。当时凡充军机者,必得意人物,趾高气扬,正如第一名轿夫昂首挺胸之相;御史职居谏垣,应有建言,但却噤若寒蝉,譬之第二名轿夫,位在乘座之前,故不敢放屁;翰林学士,一入词林,不谙世故,如第三名轿夫,隐在轿后,不辨天地;部曹只知秉承上司意旨办事,不敢自抒己见,恰似第四名轿夫,仅仅随前者步伐,全无自己主张。以此来讥讽当时官场,也真有点意思。
  另外还有顺口溜,讥讽京师衙门的“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房,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斋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用“可笑”来讥讽这些部门都只是徒具虚名,不发挥实际作用。
  古代官制中还有一些无职官印信、无正规编制、无特定级别的衙署,实为编外机构。这等机构晚清也有不少,凡临时增设的编外机构,大多称局或务,如善后局、支应局、洋务局等。《官场现形记》中描写的一位已退职的王乡绅,家门外挂着“劝募秦晋赈捐分局”的招牌,就是当时打着某个旗号勒索钱财的真实写照。
  军官腐败军纪荡然
  晚清谣谚中讥讽军官腐败、军纪荡然的谣谚也有不少。如:“军无财,兵不来;军无饷,士不往。”道光年间民间受白莲教滋扰,而当局剿办者多不得力。于是有民谣日:“贼来不见官兵面,贼去官兵才出现。”
  同治六七年间,有京谚:“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盖指旗营兵士言,谓领粮必刁难监放者,临阵则奔逃若恐不及,值操则预雇替身,平日鲜有到营任差者也。这句谚语体现的是当兵的不认真操练,偷懒畏战,兵营中冒名顶替者很多。
  晚清官员段光清在其《镜湖自撰年谱》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的记载中,讲述了宁波渔民和商人出钱雇洋人维护海上安全之事。起因是由于清朝水师失职,领饷吃粮却不干活。鸦片战争时曾经流行一句民谣:“鬼子来,跑得快;有白顶,蓝翎戴。”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官兵贪生怕死的形象。
  1894年中日平壤战役迫在眉睫,主将叶志超却丝毫不着急,不仅不积极备战,还日招官妓,歌舞饮酒。及贼四面围攻,乃暗自溃逃,被贼追杀,兵卒死亡殆以万计,故有“莫跟叶志超,只管向西跑”之说。
  ……
《寻根》(2011年合订本)是一部集结了2011年度精华内容的文集,旨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传承。本书收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者和思想家的深度文章,共同构建起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寻生命与文化本源的旅程。 本书的编纂,正是对“寻根”这一永恒主题的时代回响。在快速变迁的当下,回溯过往,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变得尤为重要。2011年,恰逢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思潮涌动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作者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根”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挖掘。 在哲学与思想层面,本书探讨了人类主体性的演变,从古老的集体意识走向个体觉醒,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如何试图解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们通过对历代思想家的经典阐释,揭示了理性、信仰、情感等核心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流变轨迹,并尝试在现代语境下重塑这些概念的内涵。 历史学的篇章,则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未被充分解读的事件。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到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因,本书作者们运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挑战既有的历史叙事,展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他们关注的“根”,不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集体记忆,试图还原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历史现场。 文化研究部分,本书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语言的起源与演变,到艺术形式的独特表达,再到价值观与伦理观的形成,作者们试图揭示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深层要素。他们关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碰撞与创新,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挑战与坚守。 文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在本书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作者们回溯文学的源头,探讨叙事艺术的演进,分析经典作品如何触及人类普遍的情感与困境。在艺术领域,本书则关注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作品背后的时代烙印,以及不同艺术流派如何回应社会现实,表达内心世界。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部分章节,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科学思想的萌芽,以及技术创新如何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作者们探讨了科学精神的内核,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一些跨学科的专题研究,例如人类社会结构的演化、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根基所在等。这些研究都紧密围绕“寻根”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寻根》(2011年合订本)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文集,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放的探索精神,邀请读者超越时空的限制,去感受人类文明的脉动,去理解我们作为个体与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与意义。本书的出现,是2011年度对过往深度回望的一次集体努力,其内容丰富,观点多元,为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它适合所有对人类历史、文化、思想以及自身存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复古的韵味,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里看到的那些年代久远的书籍。封面上的字体,虽然不算张扬,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悠远的故事。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一种被文字拥抱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排版,虽然不是现代印刷那种极致的精美,却有着一种手工艺的温度,每一行字,每一段落,都像是经过了精心雕琢。它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没有噱头十足的宣传语,仅仅以书本身的面貌呈现,就足以吸引那些真正懂得阅读的人。我想,这本合订本,一定凝聚了作者相当多的心血和思考,将一年来那些零散的、或许尚未完全成型的想法,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邀请我去感受,去思考,去与文字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共同踏上一段探寻“根”的旅程。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宁静角落。2011年的合订本,这个信息本身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质感,它不像是新鲜出炉的网络文章,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沉淀。书名《寻根》,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根”,也许是血缘,也许是故乡,也许是历史,又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些构成我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我期待着,在其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过去、现在、未来联系的线索。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的厚重之作。2011年的合订本,这个信息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它不像网络文章那样易于消散,而是被凝固成了一份值得珍藏的礼物。书名《寻根》,更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欲。根,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血脉相连,更是文化、历史、精神上的羁绊,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基石。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本书中,究竟深入挖掘了哪些与“根”相关的议题?是关于家族的记忆,还是对故土的眷恋,抑或是对某种失落传统的追溯?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我身份的对话。它邀请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内省,去探寻那些构成我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

评分

一本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书,翻开它,仿佛就踏上了一条时光的长河。2011年的合订本,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淀感,像是将一年的思绪、感悟、探索,都小心翼翼地收拢在了一起。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厚实的纸张和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所吸引,那种质朴的触感,是如今许多电子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名字——《寻根》,更是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根,是生命的源头,是文化的基石,是身份的认同,它意味着追溯,意味着探寻,意味着找回那些或许被遗忘,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根”究竟指的是什么?是家族的血脉,是故乡的土地,是历史的脉络,还是某种精神的传承?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挖掘一层新的宝藏,每段文字都可能揭示一段尘封的过往,或是引发一番深邃的思考。它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与过去,与自己。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2011年的合订本,这个细节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厚重感,它不是快餐式的文字,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名《寻根》,更是像一道无声的召唤,将我拉回到对生命本源的思考。根,它意味着生命的起点,文化的传承,身份的认同,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在这本合订本中,究竟挖掘了怎样的“根”?是家族的历史,是故土的情感,是民族的记忆,还是某种精神的寄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启迪,期待着从中获得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2011年的合订本,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封存了一段时光的精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典雅,没有过度的装饰,只有一种沉静的内敛,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亲近感。《寻根》这个书名,更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根,那可能是血脉的源头,故乡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踏上一段怎样的寻根之旅?它会揭示怎样的过往,会引发怎样的思考?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尤其是这样一本合订本,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它不像网络文章那样随处可见,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捧在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挚和深刻,却直击人心。我总觉得,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看到自己未曾触及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寻根》,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召唤感,仿佛在呼唤我回到内心深处,去审视那些构成我的根本。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评分

手里这本《寻根(2011年合订本)》,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年代感,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低语着过往的故事。2011年,这个数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回忆,而“合订本”更是意味着将一年的思考、探索和感悟,浓缩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书名《寻根》,极具吸引力,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渴望。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旅途中,试图找到并理解自己的“根”,那可能是我们家族的渊源,故乡的土地,文化的传承,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引人入胜的藏宝图,它将带领我去挖掘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基石的宝贵财富,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

评分

拿到这本《寻根(2011年合订本)》的时候,就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外表所吸引。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张扬的字体,只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静静地诉说着人生的故事。2011年的合订本,这个日期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作者一年心血的结晶,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沉淀和梳理。书名“寻根”,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地追寻着自己的根,无论是血脉的延续,故乡的牵绊,还是历史的回响,亦或是精神的归属,都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共鸣的片段,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那个构成我生命的“根”究竟在哪里。

评分

这是一本有厚度的书,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精神上的分量。2011年的合订本,这几个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价值感。我喜欢翻阅实体书的感觉,指尖触碰纸张的细微纹理,闻到那淡淡的油墨香,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全然的沉浸感。《寻根》这个书名,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根,是生命的原点,是文化的源头,是身份的锚定。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带领我去探索怎样的“根”?是家族的传承,是故乡的情怀,是历史的记忆,还是某种失落的精神?每一页的翻动,都像是在揭开一层神秘的面纱,期待着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洞见。它邀请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