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修正主义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含义却不是十分明确的词语,在特定时期,它还是用来攻击别人的“标签”。作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研究》研究对象的修正主义,指的是由伯恩施坦系统提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态势、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上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区别,旨在为实践中的改良主义辩护的理论观点。书中阐明了修正主义思想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论述了修正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民主党因素,分析了修正主义对当时和后来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社会民主主义产生的影响。《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研究》试图把对修正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在历史的框架内研究修正主义思想,以期求得对伯恩施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对社会民主主义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全面理解。
作者简介
沈丹,女,1982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党。目前已经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一章 伯恩施坦生平简介
一、家庭出身、受教育状况和在银行工作的经历
二、最初的政治兴趣和加入社会民主党
三、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马克思和杜林之间
四、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黄金时代”
五、修正主义者
六、晚年
第二章 修正主义思想的萌芽、形成和成熟
第一节 修正主义思想的萌芽(1890-1895年)
一、忽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阶级性
二、高度评价议会斗争的作用
三、开始怀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判断
第二节 修正主义思想的形成(1896-1898年)
一、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和经济危机的判断
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三、国家:社会管理的机构
四、批评唯物主义忽视道德的作用
五、“修正主义公式”
六、对殖民主义的看法
第三节 修正主义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1899-1900年)
一、哲学方面的修正
二、经济方面的修正
三、政治道路的修正
四、社会民主党的策略
第三章 围绕伯恩施坦问题的大争论
第一节 来自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批评
一、党代表大会上的争论
二、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三、卢森堡的理论批判
第二节 国际范围内的争论
一、各国社会主义者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概况
二、普列汉诺夫的批判
第四章 伯恩施坦后期修正主义思想(1901-1928年)
第一节 为修正主义辩护
一、论述修正主义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二、进一步阐述修正主义思想
第二节 对实际问题发表见解
一、对政治性群众罢工的态度
二、在战争中的立场和对共和国的态度
三、对布尔什维主义的看法
第五章 历史发展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第一节 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影响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
第二节 不断扩大的政治民主
一、普选制的推行
二、帝国议会权力的扩大
三、政党的发展
四、人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民主党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早期发展状况
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时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三、工会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六章 现代社会民主党与伯恩施坦
第一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政治制度的进步
第二节 二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发展
一、修正主义对社会民主党理论的影响
二、修正主义对社会民主党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为伯恩施坦的观点辩护,提出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相信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最终目的自然就会实现,以海涅、福尔马尔为代表。海涅赞同伯恩施坦把最终目的理解为对未来社会的具体描绘的观点,提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向群众描绘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图画。”①福尔马尔强调了党目前所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高度评价了伯恩施坦的功绩:“在我看来,所有那些受攻击的人,海涅、施米特和伯恩施坦由于自己的主动性为党立下的功劳无论如何要比那些只是不断地、一再地向我们发表陈词滥调的人大得多。”②
强调最终目的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性,以卢森堡、蔡特金为代表。卢森堡指出,最终目的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最终目的才构成我们社会主义斗争的精神和内容,并使这一斗争成为阶级斗争”③。卢森堡还反对把最终目的理解为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提出最终目的就是夺取政权:“我们一定不能像海涅所说的那样,把这个最终目的理解为关于未来国家的这种或那种设想,而是要理解为在建立一个未来社会之前必须先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④蔡特金也强调夺取政权的重要意义,明确表示反对海涅的观点:“我一向认为,强调我们的最终目的一直是一个科学的认识问题,是一个政治信念问题,而不是性格问题。”⑤“在引导我们达到目的的道路问题上,在我们为了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通过工人阶级夺取政权这一问题上,我们将站在迄今引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纲领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海涅同志向我们提供的可能主义的立场上。”①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等人则认为运动和最终目的同样重要。李卜克内西指出,伯恩施坦和卢森堡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在他看来,“进行运动达到最终目的,这才是正确的口号,而最终目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②。
虽然在“运动与最终目的”这一问题上存在观点差异,但是伯恩施坦的批评者们都认为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李卜克内西在大会上的发言中说道:“如果伯恩施坦的论述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埋葬我们的纲领,埋葬我们整个的过去和整个的社会民主党了,那么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了。”③倍倍尔在致考茨基的信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④
尽管在党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总的来说,此时大家对伯恩施坦问题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伯恩施坦的批评者认为这仍属于党内不同观点的争论,并不认为伯恩施坦背叛了社会主义事业,倍倍尔就在发言中强调:“让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争论,但我们要客观地进行争论,不要忘记,我们是党内的同志对同志谈话。”⑤
……
前言/序言
《变革之声:社会思潮的演进与反思》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潮水从未停止涌动。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深刻的哲学突破,无不伴随着思想的激荡与碰撞。然而,这些思想并非静止不变的雕塑,它们在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随时代的风雨调整姿态,并在新的认知框架下被重新解读与审视。本书《变革之声:社会思潮的演进与反思》便致力于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观的重大思想流派的来龙去脉,追溯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剖析其核心论点,并深入考察其在历史进程中引发的连锁反应与留下的深远印记。 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力求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串联起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乃至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结晶。我们所关注的,并非某个特定思想家的某本著作,而是那些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以其独特的逻辑体系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结构、权力运行、经济模式乃至个体生存意义提出根本性质疑或解决方案的思想潮流。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潮如何从萌芽状态发展壮大,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在与其他思想的对话与交锋中不断自我丰富与修正。 第一部分:启蒙的火种与自由的黎明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穿越至欧洲近代史上的思想风暴中心。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宛如一场划时代的思想革命,它以理性为武器,以人权为旗帜,猛烈抨击中世纪以来的神权、君权以及封建等级制度。我们将在本章深入剖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探究其如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石,以及他对人民主权和普遍意志的阐释如何激发了法国大革命的澎湃激情。同时,我们也审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其对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强调,如何成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柱。 此外,我们将目光投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解析其“看不见的手”如何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他对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的精辟论述,如何为资本主义的勃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然而,启蒙的火种并非没有争议。我们将一并审视那些对启蒙理性主义的过度推崇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以及一些激进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局限性。本部分旨在展现,现代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等核心价值的形成,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变革之上的,而这些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与激烈的辩论。 第二部分:工业的洪流与社会的重塑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大规模的生产、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激增,以及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问题,催生了一系列旨在理解和改造社会的新思想。在本章,我们将重点聚焦卡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我们将深入解析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他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我们将追溯这一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并在不同国家引发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并非唯一的回应。社会改良主义、工会运动以及福利国家思想的兴起,都代表着对工业化社会弊病的另一种思考方式。本书将分析那些试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通过渐进式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保障工人权益的思想流派。我们将探讨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重要理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国家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展现工业化进程如何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结构、经济公平和权力分配,从而催生出对传统秩序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多种构想。 第三部分:理性的边界与存在的困境 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原子弹的阴影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超越传统理性范畴的哲学思想应运而生。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萨特和加缪等人的思想。我们将解析他们关于自由、责任、荒谬与选择的核心观念,以及他们如何探讨个体在失去传统价值支撑后,如何面对个体的孤独、自由选择的重负以及生命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触及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等概念,分析其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颠覆性批判,以及他对生命力、创造性与个体超越的强调。这些思想虽然充满争议,却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促使我们反思理性在理解人类经验中的局限性。此外,本章还将涉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早期思想萌芽,它们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多元视角的强调,以及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深刻洞察,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第四部分:全球的交织与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都对传统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本章,我们将审视后殖民主义思潮,分析其如何挑战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强调被压迫民族的经验和声音,并探讨文化身份、权力关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的深化发展,以及新兴的数字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这些新的思潮,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性别不平等、技术伦理挑战时,所进行的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本书将在这一部分,对当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思潮进行展望,强调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演进与自我更新。我们将探讨,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吸收不同文明的智慧,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社会未来。 结语:思想的火炬,永不熄灭 《变革之声:社会思潮的演进与反思》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智识之旅。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与我们一同思考,一同追问。我们所呈现的,是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思想火炬,是那些引领我们不断探索未知、塑造我们当下与未来的精神力量。理解这些思想的演进与反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了思想的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现在,并更有勇气去创造思想的未来。本书的价值,在于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兴趣,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审视世界的能力,在于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无数思想家不懈探索与深刻反思之上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