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学术史
  • 政治思想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历史学
  • 传记
  • 学术研究
  • 政治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0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收录了徐复观赴台前后的时事评论和学术随笔,这段时期是徐复观从政治到学术转变的时期,他把从政的体验逐渐转化为对中国文化前途的体验,把这些深切的关怀倾泻在字里行间,所以他把这类文字定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早年文笔辛辣,《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中的很多文章在当时都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还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全集版《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尽量还原了徐复观手订时的原貌,很多文章在大陆都还是第1次出版。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甲集自序
甲集再版序
乙集自序
港版合订本自序
新版自序
论政治的主流——从“中”的政治路线看历史的发展
文化精神与军事精神——湘军新论
我们信赖民主主义
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与程天放先生谈道德教育
谁赋《豳风?七月》篇
怀古与开来——答友人书(一)
文化的中与西——答友人书(二)
政治与人生
中国的治道——读陆宣公传集书后
附录:治乱的关键(殷海光)
理与势
学术与政治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东方的忧郁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附录:评《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程沧波)
是谁击溃了中产阶级的力量
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
向日本人士的诤言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儒家政治思想之一考察
释《论语》的“仁”——孔学新论
政治上的识与量
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西汉政治与董仲舒
《中庸》的地位问题——谨就正于钱宾四先生
史达林对人类的伟大启示
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问题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释《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
两篇难懂的文章
悲愤的抗义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答毛子水先生的《再论考据与义理》
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
考据与义理之争的插曲
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




精彩书摘

  1、学术,很粗略地说,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成就知识,一是成就人格。知识以概念来表示,人格以性情来表示。
  2、政治上需要有才能,更需要有识量。才能是表现在能把应做的事做好;识是能照见自己,也能了解他人;量是能容纳他人,也能安顿自己。
  3、只今培养大家的人格,尊重中西的文化,使每一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知识负责,对客观问题的是非得失负责,使人人两脚站稳地下,从下向上伸长,而不要两脚倒悬,从空吊下,则人心自转,局势自变。
  4、我这只要把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以及今日对人在政治上所要求的标准作一对比,则其一代不如一代的下趋之势,可说是十分清楚。再由此向下,我认为早已日暮途穷,实再无尺寸之路可走。所以我要乞灵于中国的文化,乞灵于西方的文化,乞灵于每一个人的良知,乞灵于每一个人求生的欲望,让大家来共同打开这一死结。
  5、儒家对我们民族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在二千年以前即明白指出政治乃至人君是人民的工具,是为人民而存在;而人民不是政治乃至人君的工具,不是为政治乃至人君而存在。所以人君要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而不是人民以人君的好恶为好恶。在儒家思想中,每一个人都是人格的存在,所以特别尊重每一个人人格的成就。而政治的目的便是要助成这些人格的成就,使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以开启一人文的世界。所以政治的本身即要求其人文化、人格化。此即德治、礼治的真意所在。
  6、就中国历史上政府的多数组成分子而论,也可以说是“士人政府”。因为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专制确与西方的专制,乃至一般西方人口头上所说的东方专制(如古代的波斯及近代的俄罗斯),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是在中国的专制政治之下,为什么还可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使中国社会还不致于因专制而完全冻结僵化,一如其他的专制政治的情形一样的主要缘故。
  7、昔汪容甫在吊明南苑妓女马守贞(湘兰)文中谓“静言身世,与斯人其何异”。汪容甫自比于娼妓,俄共叱其俦类为死魂灵,这几乎是独裁专制下知识分子必然的命运。在此一命运之下,人类的历史文化,实在被这种时代污渎得太多了,我们应当以斋戒沐浴之心来重新面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而真正伟大的政治家,首先应表现他自己对于文化的谦虚,自己对于文化所当遵守的分际,敞开一条道路,让今日的知识分子能发露其斋戒沐浴的心情。
  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谨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东方智慧的探寻:文化传承与思想革新》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进脉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解读,勾勒出从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思潮的变迁图景。全书力图在梳理传统智慧精髓的同时,探讨其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并为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思想创新提供深邃的启示。 第一部分:奠基与勃发——轴心时代的思想巨擘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从孔子的儒家思想讲起,追溯其“仁”与“礼”的核心理念,分析其“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以及其对后世教育、道德伦理塑造的巨大贡献。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老子与庄子,揭示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阐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宇宙观的独特见解,并探讨道家思想在艺术、养生等领域的实践意义。 墨子作为那个时代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以及对实用主义、科学精神的早期萌芽,也将得到详细的阐述。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其“法、术、势”的君主统治理论,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洞察,将作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视角。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名家、阴阳家、农家等其他流派,梳理其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展现轴心时代思想争鸣的盛况。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是对诸子言论的罗列,更注重挖掘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探究其时代背景,并初步审视其与政治现实的互动。例如,我们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和改造,道家思想又如何在乱世之中成为士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我们还将尝试跨越文本的局限,想象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激发的辩论与实践。 第二部分:传承与演变——经学、史学与文化融合 进入秦汉以后,中国思想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部分将重点关注经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塑造。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开始,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学如何成为士人研习和入仕的主要途径。我们将深入分析《五经》的解读与传承,梳理不同学派在经学诠释上的分歧与融合,以及经学研究如何渗透到政治、法律、教育等各个层面。 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部分将考察中国史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从《史记》的开创性叙事,到《汉书》、《后汉书》等断代史的规范,再到《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宏篇。我们将分析史家在记录历史、总结经验、鉴照现实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史学著作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统治者的决策和民众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思想方面所展现出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哲学思想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审美,也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既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对本土思想的再激活与创新。 第三部分:革新与转型——近代思潮的激荡与回应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变革。西方思想的涌入,特别是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体系。本部分将详细梳理近代中国思想的激荡与转型。我们将从晚清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出发,分析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寻求变革,以及这些尝试的局限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将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对白话文的倡导,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的引进与传播。我们将分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思想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们之间在改革路径和思想主张上的不同。 随后,我们将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考察国民党在思想上的演变,以及与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的论战。特别是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解读,以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接着,我们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探索,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关注思想家们的理论建树,更注重考察这些思想如何转化为社会运动、政治实践,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我们还将探讨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认同与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回应中国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下的思想回响 在以上几个历史阶段的梳理之后,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将致力于探讨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回响。我们将审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反思文化断层现象,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将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思想如何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对话,以及如何在全球性挑战面前贡献中国智慧。 本部分还将关注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思想挑战,例如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公平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等。我们将尝试连接古今,寻找传统思想资源中可能存在的解决之道。同时,我们也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在开放的学术视野下,对中国思想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结语: 《东方智慧的探寻:文化传承与思想革新》并非仅仅是一部中国思想史的教科书,它更希望成为一把钥匙,开启读者对中华文明深邃智慧的理解之门。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思想的深入解读,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对思想革新的紧迫感,以及对构建更美好未来的责任感。本书期望为每一位关注中国文化与思想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份值得深思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阅读这套书的节奏需要调整,它不适合在匆忙的通勤路上翻阅。我通常会给自己留出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备上一壶热茶,让思绪沉浸其中。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初看或许会觉得有些许的“学究气”,用词考究,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其中关于中国思想史中几个关键节点的辨析,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简直是大师级的展现。他不像有些历史学家那样热衷于史实的堆砌,而是致力于穿透表象,直击核心的“义理”所在。这种对深层结构、对“精神气质”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厚重的悲剧色彩。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论断时,会忍不住将之抄录下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这种思想的震动能够更持久地停留在笔尖和纸面上,慢慢地去消化和内化。

评分

整套书读完后,留下的并非是知识点的堆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之间找到共存的可能,如何在宏大叙事中不丢失对微小细节的关怀。我发觉自己看待传统经典的角度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敬畏或盲目排斥,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继承和批判性的对话态度。特别是书中对于知识分子自我期许与现实处境的辩证分析,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似乎作者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心声都凝聚在了那些文字里。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学问力量的自信,又有对时代洪流的无奈——使得整套文集具有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魅力。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当下的思想迷雾中,指引着每一个愿意思考、愿意追问的人,继续向前探索,哪怕前路漫漫,荆棘丛生。

评分

我对某些涉及具体政治批判的论述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的落脚点并非停留在对现象的指责,而是回归到了对“人如何成为人”的本体论追问上。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政治架构、社会规范,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背离了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珍视,再宏大的叙事也会失去根基。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守,贯穿在他对诸多思潮的评析之中。例如,在评价某些思潮的兴起与衰落时,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或压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文集,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困境下如何保持“人文精神”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反思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是否正在被日益扁平化的社会逻辑所消磨殆尽。这种深层的焦虑感,是与作者的文字一同渗透进来的。

评分

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则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当代政治哲学和知识分子角色的章节里。坦率地说,有些论点初看之下是颇具挑战性的,甚至是略显尖锐的,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直言不讳,才更显出作者的真性情与学者的担当。他探讨的并非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国,而是根植于特定历史土壤中,对“公共性”缺失的深刻忧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间那种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冷静与审慎,他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两种力量的相互倾轧,既不轻易站队,而是试图厘清各自的逻辑起点和潜在的破坏力。这种“中间的立场”,在我看来,是极难把握的,稍有不慎便会沦为和稀泥的庸俗,但他却能以深厚的学养支撑起这种复杂性,使得每一段辩驳都掷地有声,充满力量。读完这些部分,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敬意:真正的思想者,绝不只是学问的搬运工,更是时代的清醒者和良心的守夜人。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初次捧读时,那沉甸甸的分量便让人对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有所预感。我记得自己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书房,才翻开了第一辑。当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被重新诠释的那些篇章。作者对宋明理学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他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思辨,与当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知识分子的责任等议题紧密勾连起来。读到他对“心性论”的深入剖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紧闭已久的中式屏风,看到了后面广阔而幽深的庭院。尤其欣赏的是,他笔下的论述总能保持一种张力,既不完全屈服于西方现代性的逻辑,又不固步自封于陈旧的国粹之中,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张扬的道路。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停下来,陷入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思考。整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将不同时期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涉及的领域横跨哲学、史学乃至政治思想,但始终能感受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牵引着读者的目光。

评分

不错的东东!!!!!!!!!!!!!!!!!!!!!!!!!!!!!!!!!!!

评分

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家长老师们要求我们读经典。的确大陆在49年后几乎没大师,自然也没有什么著作可读。虽然我们看见央视十套有个节目叫《大家》但是属于大家的人中搞文化的有几个,搞文史哲的几乎没有,季羡林是因为他有底子,有年头,他研究的那东西完全没啥学术价值社会作用的!

评分

网购就像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何时才是尽头呐。。。

评分

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评分

不错的好书啊,推荐一下!!!!

评分

好书,印刷的品质也很不错。

评分

喜欢徐复观先生的书,经典的书,京东送货太赞了,快而且送货上门

评分

研究政治思想史经典之作,正在研读

评分

京东活动买书很实惠,物流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