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谨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说实话,阅读这套书的节奏需要调整,它不适合在匆忙的通勤路上翻阅。我通常会给自己留出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备上一壶热茶,让思绪沉浸其中。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初看或许会觉得有些许的“学究气”,用词考究,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其中关于中国思想史中几个关键节点的辨析,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简直是大师级的展现。他不像有些历史学家那样热衷于史实的堆砌,而是致力于穿透表象,直击核心的“义理”所在。这种对深层结构、对“精神气质”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厚重的悲剧色彩。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论断时,会忍不住将之抄录下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这种思想的震动能够更持久地停留在笔尖和纸面上,慢慢地去消化和内化。
评分整套书读完后,留下的并非是知识点的堆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之间找到共存的可能,如何在宏大叙事中不丢失对微小细节的关怀。我发觉自己看待传统经典的角度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敬畏或盲目排斥,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继承和批判性的对话态度。特别是书中对于知识分子自我期许与现实处境的辩证分析,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似乎作者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心声都凝聚在了那些文字里。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学问力量的自信,又有对时代洪流的无奈——使得整套文集具有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魅力。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当下的思想迷雾中,指引着每一个愿意思考、愿意追问的人,继续向前探索,哪怕前路漫漫,荆棘丛生。
评分我对某些涉及具体政治批判的论述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的落脚点并非停留在对现象的指责,而是回归到了对“人如何成为人”的本体论追问上。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政治架构、社会规范,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背离了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珍视,再宏大的叙事也会失去根基。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守,贯穿在他对诸多思潮的评析之中。例如,在评价某些思潮的兴起与衰落时,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或压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文集,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困境下如何保持“人文精神”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反思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是否正在被日益扁平化的社会逻辑所消磨殆尽。这种深层的焦虑感,是与作者的文字一同渗透进来的。
评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则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当代政治哲学和知识分子角色的章节里。坦率地说,有些论点初看之下是颇具挑战性的,甚至是略显尖锐的,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直言不讳,才更显出作者的真性情与学者的担当。他探讨的并非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国,而是根植于特定历史土壤中,对“公共性”缺失的深刻忧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间那种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冷静与审慎,他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两种力量的相互倾轧,既不轻易站队,而是试图厘清各自的逻辑起点和潜在的破坏力。这种“中间的立场”,在我看来,是极难把握的,稍有不慎便会沦为和稀泥的庸俗,但他却能以深厚的学养支撑起这种复杂性,使得每一段辩驳都掷地有声,充满力量。读完这些部分,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敬意:真正的思想者,绝不只是学问的搬运工,更是时代的清醒者和良心的守夜人。
评分这部厚重的文集,初次捧读时,那沉甸甸的分量便让人对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有所预感。我记得自己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书房,才翻开了第一辑。当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被重新诠释的那些篇章。作者对宋明理学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他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思辨,与当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知识分子的责任等议题紧密勾连起来。读到他对“心性论”的深入剖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紧闭已久的中式屏风,看到了后面广阔而幽深的庭院。尤其欣赏的是,他笔下的论述总能保持一种张力,既不完全屈服于西方现代性的逻辑,又不固步自封于陈旧的国粹之中,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张扬的道路。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停下来,陷入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思考。整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将不同时期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涉及的领域横跨哲学、史学乃至政治思想,但始终能感受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牵引着读者的目光。
评分不错的东东!!!!!!!!!!!!!!!!!!!!!!!!!!!!!!!!!!!
评分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家长老师们要求我们读经典。的确大陆在49年后几乎没大师,自然也没有什么著作可读。虽然我们看见央视十套有个节目叫《大家》但是属于大家的人中搞文化的有几个,搞文史哲的几乎没有,季羡林是因为他有底子,有年头,他研究的那东西完全没啥学术价值社会作用的!
评分网购就像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何时才是尽头呐。。。
评分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评分不错的好书啊,推荐一下!!!!
评分好书,印刷的品质也很不错。
评分喜欢徐复观先生的书,经典的书,京东送货太赞了,快而且送货上门
评分研究政治思想史经典之作,正在研读
评分京东活动买书很实惠,物流也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