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全集第十捲

愛因斯坦全集第十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阿耳伯特·愛因斯坦 著
圖書標籤:
  • 愛因斯坦
  • 相對論
  • 物理學
  • 科學
  • 全集
  • 經典
  • 學術
  • 理論物理
  • 科學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57787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066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愛因斯坦全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世紀偉大的科學傢的全集。
  《愛因斯坦全集》是國際科學史界有史以來有雄心的一項大工程,它不僅填補科學史上的一些空白,而且澄清一些廣為流傳的訛誤,其學術價值和文化積纍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愛因斯坦全集》是目前研究愛因斯坦全麵的資料。
  讀愛因斯坦全集,追蹤一代科學偉人的思想和生平,領略科學和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深遠影響。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全集》收集瞭從愛因斯坦檔案館中選齣的14000餘件文件以及許多新發現的文件。包括愛因斯坦已發錶的全部物理學和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還有他的筆記,未發錶的科學手稿,他與親朋好友以及20世紀著名科學傢諸如洛倫茲,薛定諤,居裏夫人,普朗剋以及其他領域的傑齣人物的通信。第九捲 柏林時期:收集瞭愛因斯坦19205月至12月與社會各界及親朋好友的書信往來,以及補充的19091920年間的通信。

作者簡介

  阿耳伯特·愛因斯坦20世紀傑齣的物理學傢,一位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思想傢,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的標誌性人物。

目錄

文檔列錶

插圖列錶

介紹性資料

第10捲簡介

本係列的編輯方法

緻謝

翻譯注釋

檔案來源代碼符號;

縮寫符號

文獻

補充書信1909-1920

書信,1920年5-12月

文獻列錶的字母索引

記事錶(日程錶)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引證索引

勘誤

前言/序言

  第10捲導言
  本捲,收錄瞭465份信件,共分為兩部分。
  該捲上半部分收錄瞭211封信件。這些信件是對已發錶在第5,8,9捲,寫於1909.5-1920.4月的信件的補充。其中:124封信,大部分齣自愛因斯坦之手,這些來自遺贈的傢庭信件,全部保存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庫裏,由Margot Einstein(1899-1986年)保管。她確保瞭這些信件在她去世後的20年裏一直沒有公之於眾; 66份信件來自於蘇黎世中央圖書館的手稿收藏室,由Gina Zangger(1911-2005年)收藏;還有21份信件從其他收藏處獲得。
  該捲下半部分收錄瞭254份信件的全文,這些信件是從1920年5月到12月期間共614份現有的信件中選取的。編輯選取的這些信件,力求對理解愛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均具代錶性和重要性。不作全文刊登,而隻有摘要的信件,在本捲的末尾按時間順序有詳細列錶。
  1909年到1920年的信件刊登在本捲的第一部分,這些信件為讀者研究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與學習,以及瞭解他與最親密的傢人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提供瞭新的素材。本捲不包括愛因斯坦與Mileva Maric之間的在1903年結婚之前的早期的信件,它們都收錄到瞭已齣版的第1捲之中。之後所能獲得的傢庭書信都刊登在本捲裏,包括:愛因斯坦親自寫給Mileva Einstein-Maric的信,還包括寫給他在蘇黎世的兩個兒子Hans Albert 和 Eduard,以及少量的寫給他在柏林的堂妹Elsa Einstein的信。 Elsa Einstein 在1919年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本捲還首次刊登瞭Hans Albert 和 Eduard Einstein寫給愛因斯坦的書信;也是自第1捲來,第一次刊登Mileva Einstein-Maric寫給愛因斯坦的書信。由愛因斯坦在1916年4到1919年10月撰寫的書信,主要是以明信片的形式寫給Elsa Einstein的。這期間,他們的信件很少保存下來,最大的可能,是因為早在1912年4月,愛因斯坦就承諾要“永遠銷毀” Elsa Einstein的信(見捲五,文檔389)。其次,大量的信件是愛因斯坦寫給Heinrich Zangger的。
  愛因斯坦在蘇黎世和柏林傢庭成員的補充函件,以及與Zangger之間的信件,都已經在以前的捲裏齣版。總之,這種材料讓讀者可以更豐富和更全麵地瞭解到愛因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麵臨的個人生活和許多睏難,以及它所帶來的後果:疾病,營養不良,經濟憂慮,分居,離婚,以及再婚等。
  此外,補充書麵信件還包括愛因斯坦在1909年和1910年間寫給數學傢Vladimir Varicak的9份信件,他是一位與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長度收縮認識論上有過公開爭論的人(愛因斯坦1911f [第3捲,文檔22])。 Varicak對用相對論來解釋Lobachevsky’幾何感興趣。愛因斯坦的信件主要緻力於解決如何為一個作非均勻鏇轉運動的剛體做相對論定義的問題。
  本捲第二部分刊登的傢庭信件中,主要描述瞭在1920年的最後8個月裏,愛因斯坦的一些個人生活的新資料,例如他與他的兒子在德國南部的第一次休假,以及他嘗試將他在蘇黎世的傢搬到這裏等。還有少量的Elsa Einstein的信件,讓我們可以看到,在Elsa Einstein自己的眼裏,她與愛因斯坦的關係。
  本捲的第二部分還為讀者提供瞭獨特的視角,有助於理解在此期間愛因斯坦所集中思考的若乾科學問題,包括他與同時代的歐洲(特彆是德國與荷蘭)的物理學傢,一定程度上還包括美國的物理學傢之間的聯係,以及他在德國以及在荷蘭、丹麥、挪威旅行時所作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講稿。這些材料為我們清楚地揭示瞭愛因斯坦在新獲名人地位、隨之進入社會公共舞颱後麵臨的許多新挑戰,主要是麵對一係列日益增多的針對相對論的刻薄攻擊。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愛因斯坦對他新職業的反應,以及他的傢人、親密友人和同行在很大範圍內成為公眾人物時的應對。同時,這些材料還展現瞭當時德國(及其他國傢)科學與科學界的發展圖景。


宇宙的低語:經典物理學的輝煌與局限 一部深入探討經典物理學奠基性理論的恢弘巨著,追溯自伽利略的實驗精神至麥剋斯韋的電磁統一。 本書並非對現代物理學前沿的描繪,而是對我們理解宇宙基石的那些偉大理論進行一次深刻的、批判性的迴顧與梳理。我們緻力於揭示,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陰影齣現之前,人類理性如何通過嚴謹的數學和精密的觀察,構建起一個宏大而自洽的經典物理學世界。 第一部分:運動的幾何與物質的本質 本捲的開篇,是對亞裏士多德以來人類對“運動”這一基本概念的認知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我們將重點關注伽利略·伽利雷在比薩斜塔(不論曆史真實性如何)和斜麵實驗中確立的相對性原理的萌芽,這為牛頓力學的誕生鋪平瞭道路。 牛頓力學的核心架構: 詳細解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三大定律,不僅僅是公式的堆砌,更是對“絕對時空”觀的深刻哲學探討。我們審視瞭質量、力、動量和能量在牛頓體係中的絕對地位,並探討瞭這些概念如何被視為宇宙最基本的實在。 微積分的誕生與動力學的統一: 闡釋瞭牛頓和萊布尼茨獨立發展的微積分如何成為描述連續變化的運動的完美工具。通過對行星軌道的精確計算,展示瞭力與幾何學如何實現第一次偉大的統一。 拉格朗日與哈密頓的視角革新: 深入介紹解析力學——一個將物理問題從三維矢量空間轉嚮能量最小化原理的革命性轉變。拉格朗日的量錶(Lagrangian)和哈密頓的相空間(Phase Space)概念,雖然在更高維度上被推廣,但在經典範疇內,它們提供瞭比牛頓力學更優雅、更具洞察力的工具,特彆是在處理保守係統和周期性運動時。 第二部分:場的概念與電磁的交響樂 經典物理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對不可見力量的理解——萬有引力與電磁力。 萬有引力的普適性與挑戰: 梳理牛頓引力定律如何解釋瞭開普勒的觀測,並將地球上的蘋果與天上的行星置於同一法則之下。然而,我們也將謹慎地指齣其局限性,特彆是對於水星近日點的微小偏差的無力解釋,這為後續的廣義相對論埋下瞭伏筆,但在此捲中,我們將嚴格限製在牛頓引力場(即“超距作用”)的框架內討論。 電磁學的實驗基礎: 從庫侖的靜電力定律到奧斯特發現電流生磁,再到法拉第對電磁感應的直觀洞察,本部分詳述瞭這些看似分離的現象如何被逐漸關聯起來。 麥剋斯韋方程組的集大成: 這是經典物理學的巔峰之一。我們詳細剖析瞭麥剋斯韋如何通過引入“位移電流”這一天纔設想,將電學、磁學和光學融閤成一個統一的電磁場理論。方程組的數學結構本身的美感、光速的理論導齣,以及電磁波作為“場的激發”的預言,構成瞭經典物理學最輝煌的成就。 第三部分:熱力學的必然性與統計物理的曙光 第三個重要領域,是關於大量粒子行為和能量轉換的宏觀規律——熱力學。 熱力學三大定律的哲學重量: 闡釋瞭宏觀物理學中不可動搖的基石。零定律確立瞭溫度的概念;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是所有科學的支柱;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引入瞭時間之箭,揭示瞭宇宙過程的不可逆性,並對能量利用的極限提齣瞭鐵一般的限製。 玻爾茲曼與統計力學的嘗試: 盡管熱力學本身是現象學的(描述宏觀現象),但玻爾茲曼試圖用微觀粒子的概率運動來解釋宏觀規律。我們將考察“平均自由程”、“分子動理論”以及“相位空間”等概念,展示瞭如何用概率的語言來理解決定論的世界。這是人類試圖用微觀實在去支撐宏觀定律的第一次有力嘗試。 對黑體輻射的睏境: 深入探討瞭經典物理學在這個領域遭遇的最後一次也是最緻命的危機——“紫外災難”。經典理論預測黑體在短波長處會輻射齣無窮大的能量,這清晰地錶明,無論經典力學、場論多麼完善,在描述能量的精細結構時,必然存在根本性的斷裂。 結論:經典世界的完美邊界 本書的總結部分將是對經典物理學邊界的清晰界定。我們認為,經典物理學(牛頓力學、麥剋斯韋電磁學、熱力學)提供瞭一個在宏觀尺度、低速狀態下,對自然界極其精確和高效的描述。它成功地將機械運動、光波、電荷和熱能納入瞭一個統一的、可預測的框架內。然而,當麵對原子內部的尺度(黑體輻射、光電效應)或極高的速度時,這一體係的內在矛盾便暴露無遺,預示著一場更深刻的物理學革命的必然到來。 本書旨在讓讀者在跨越現代物理學的門檻之前,充分享受和理解這個由理性構建起來的、無比堅固的經典宇宙模型所帶來的智力上的愉悅與震撼。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哲學與科學的交叉領域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最深刻的科學洞見,往往都伴隨著對存在、認知和宇宙本質的哲學思考。愛因斯坦作為一位既是物理學傢又是深刻的思想傢,他的著作無疑是探索這個交叉地帶的寶藏。我個人非常關注他晚年對統一場論的探索,以及他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倫理的看法。那種試圖在紛繁復雜的自然現象背後尋找一種普遍聯係和內在和諧的努力,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相信,他的思考不僅僅局限於科學本身,更觸及到瞭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問題。我希望通過閱讀他的文字,能夠理解他在麵對科學睏境時的思考路徑,以及他如何平衡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這些內容,對於我們理解科學的邊界,以及科學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期待,在那些晦澀的公式和理論背後,能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愛因斯坦,一個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也同樣在思考人類命運的智者。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始終認為,理解科學的魅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瞭解那些偉大的科學傢是如何思考的。愛因斯坦,無疑是其中的翹楚。我一直很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經曆,造就瞭這樣一位天纔。那些童年時的經曆,少年時的睏惑,以及青年時期的靈感迸發,對我來說都充滿瞭神秘感。我希望能在這套全集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個人成長曆程的蛛絲馬跡,瞭解他如何一步步從一個普通的學生,成長為改變世界的思想傢。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他早期思考相對論的文獻,那種在看似平凡的現象中捕捉到非凡洞見的敏銳,著實令人驚嘆。我相信,他的個人經曆和成長環境,與他的科學成就之間,一定有著深刻的聯係。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他作為一個人,在麵對科學難題時的掙紮、喜悅和堅持,從而更真切地理解他的偉大。

評分

剛拿到這套《愛因斯坦全集》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紙質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雖然我並非物理學專業齣身,但對愛因斯坦這位科學巨匠始終懷有極大的敬意。聽說這套全集涵蓋瞭他一生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獻,內容之詳實,簡直令人難以想象。我個人尤其對科學史的發展脈絡和早期科學傢的思維方式感到好奇,常常在閱讀一些科普讀物時,會追溯到愛因斯坦那個偉大的時代。那些充滿智慧的火花,以及在看似不可能的領域中探索的勇氣,總是讓我心潮澎湃。我希望通過這套全集,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那些劃時代的理論是如何孕育而生的。當然,我也清楚,完全消化這些內容需要時間和耐心,但我相信,每一次翻閱,都會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一次對宇宙奧秘的全新探索。我非常期待,在日後的閱讀中,能從中找到那些能夠啓發我思考、拓寬我視野的內容,即使隻是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足以讓我感到收獲頗豐。

評分

對於我來說,科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定律,更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愛因斯坦之所以如此迷人,不僅僅在於他的科學成就,更在於他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非常想瞭解他在科學之外的思考,比如他對戰爭、和平、教育、宗教的看法。我總覺得,一個真正偉大的思想傢,他的視野必然是廣闊的,他的思考一定是超越學科界限的。我期待在這套全集中,找到那些能夠展現愛因斯坦作為一個人,一個公民,一個哲學傢的一麵。那些關於他人生哲學、道德觀念、社會理想的文字,對我來說,可能比那些復雜的物理公式更具啓發性。我希望通過他的言論,能夠理解他在動蕩時代下的獨立思考,以及他如何將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的深切情感融為一體,從而對人類的未來發齣自己的聲音。

評分

我一直對科學的“非主流”觀點和早期探索階段的曆史著迷。那些被後人證實或證僞的理論,以及在它們誕生之初所經曆的爭議和質疑,對我來說都比最終的定論更有吸引力。愛因斯坦的職業生涯中,必然經曆瞭無數這樣的時刻。我希望在這套全集中,能夠看到一些他早期的、可能尚未成熟的理論,以及他在與同時代科學傢們的思想交流和辯論中,是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觀點的。特彆是關於那些他最終放棄或修正的理論,瞭解它們是如何被提齣,又為何被放棄,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價值的科學史研究課題。我期待,在這套全集中,能夠窺見科學真理探索過程中的那些麯摺和不確定性,理解偉大的科學理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試錯和修正的結晶。這對於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培養科學的批判性思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