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通貨原理研究》的討論過程中,人們將會看到,所考察的對象存在如此之多的不確切、混亂和錯誤之處,這些不確切和混亂産生於討論時經常使用的意義模糊和不確切的語言:例如,不加區彆地把“金銀”、“貴金屬”、“金塊”作為“貨幣”和“通貨”的同義詞使用;用“貨幣和通貨”這樣的詞來錶達“資本”的概念。“紙幣的發行”即銀行券的發行,錶示在沒有銀行券流通的地方資本的純粹預付——用“貨幣和通貨的價值”錶示利率和貼現率。用“貨幣的充裕和廉價,或者貨幣的稀缺和昂貴”錶示利率的低或高,或利率的任一趨勢。隨意使用“通貨或者流通的擴張或收縮”這一詞語,而本來若要對實際情況作正確描述的話,應該使用的詞語是信貸的過度擴張及隨後的抽迴。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說明
第一版序言
導論
第一章 通貨原理的錶述
第二章 金屬貨幣流通的方式
第三章 通貨理論對現行體製的運行所抱的錯誤看法
第四章 銀行券被賦予的特殊性質
第五章 存款和支票
第六章 匯票
第七章 商人與商人和商人與消費者之間流通的區分
第八章 根據國際匯況調節流通
第九章 蘇格蘭銀行業。根據國際匯兌狀況調節流通,以及資本和能貨之間的區彆
第十章 對英格蘭銀行的管理提齣的各種指控
第十一章 英格蘭銀行沒有能力增加發行額
第十二章 論通貨數理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章 論利率和物價之間的關係
第十四章 發鈔銀行和非發鈔銀行之間的區彆
第十五章 評把通貨原理應用於我國的銀行製度
結論
跋
附錄(A)
(B)
(C)
(D)
補充章節
精彩書摘
它們不會滯留在外多長時間。
如果佩吉先生的迴答隻限於我加著重號的部分,那他的迴答是正確的。既然流通領域不需要那些金幣,它們就將返迴英格蘭銀行,從而增加存款;隨後,如果不提齣這樣的問題,即:“833.它們將返迴英格蘭銀行,因為它們若不返迴英格蘭銀行,會使通貨貶值;但它們滯留在外時,難道不會影響物價嗎?”這一問題假設它們已作為通貨進入流通——如果不作這一錯誤的假設,而是問:為什麼或者在什麼意義上這些金市還被需要而將返迴英格蘭銀行,則正確的迴答將是,流通領域需要金幣,即使不是完全用於,也主要是用於收入(包括工資在內)和支齣的目的,而不是把其當作資本轉讓的手段。硬幣主要用於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零售交易。因此,既然上述以抵押貸款方式強製發行的金幣絕不會增加零售交易中的需求,所以這些金幣由於是純粹預付資本最不便利的手段,很可能會作為存款返迴英格蘭銀行。
根據假設,這是英格蘭銀行的一種被迫的活動。要作這種程度的抵押預付,英格蘭銀行將不得不置換現有的資本(因為根據假設,商業狀況處於一種完好的靜止狀態,換句話說,處於均衡狀態,沒有發生新的情況誘使新的藉款人按現行利率購買那種證券),而現有的資本以前已被預付並抵押瞭齣去。所以要置換現有資本,就得大幅度降低那種證券的利率,以誘使新藉款人或受押人償還其貸款並以降低瞭的利率從英格蘭銀行藉款。
受押人的貸款被以不便利的方式齣乎意料地償還後,他們當然要尋求其它投資機會;但他們不會很容易地找到投資機會,除非他們以更低的利率提供資本。這隻不過是以一種方式消除瞭為資本尋找投資機會遇到的睏難,或更確切地說,隻是轉嫁瞭睏難。因為,抵押貸款得到償還並轉讓給英格蘭銀行後,受押人重新購買多少證券,也就會使多少資本在市麵上流通,其數額正好與轉讓那些證券所釋放齣來的資本數額相等。
即使英格蘭銀行所作的這種抵押預付提供給瞭做土地投機生意或其它投機生意的人,結果也不會有多大變化。當然,在進行土地投機活動時,地産按年度計算的價值會暫時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的賣主在付清瞭債權之後,會力圖用剩下的款項在國內外購買證券,而且最初會同被償還瞭抵押貸款的受押人一道,把由此而得到的金市存入銀行。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都將增加英格蘭銀行或其它銀行的存款。由此而纍積的存款,會由於利率的大幅度降低慢慢在國內或國外找不到投資機會,而不一定會像上麵的提問所設想的那樣,增加流通額或使通貨貶值,至少在利率降低時不會齣現這種情況。
我之所以要特彆評論羅伯特·皮爾爵士的提問所錶達的觀點,是因為發鈔銀行委員會的調查(皮爾先生是該委員會的成員,並參與瞭調查)竟然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即,英格蘭銀行有能力通過強製發行銀行券增加黃金或銀行券的流通量,從而有能力使通貨貶值。在1842年會期的最後一天,羅伯特·皮爾爵士談到瞭他提議課徵的關稅會使情況好轉,有助於減輕當前的痛苦,接下來總結說:
“我承認,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造成暫時的繁榮。通過發行麵額為1英鎊的銀行券和通過鼓勵英格蘭銀行更大規模地發行紙幣,就可以造成暫時的繁榮;但這種繁榮是虛假的。
……
經濟思想的源流與演變:一部跨越時空的經濟學史詩 導言:洞悉經濟思想的宏偉畫捲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經濟思想的演變史。從古老的財富觀念萌芽,到古典經濟學的宏偉體係構建,再到福利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現代思潮的蓬勃發展,經濟學傢們從未停止對“人如何組織生産、分配與消費”這一根本問題的探索。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部特定的經典著作,而是試圖以一種宏觀的、敘事性的視角,勾勒齣西方乃至世界經濟思想史上那些決定性的思想脈絡與流派更迭。我們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從亞裏士多德的樸素倫理思考,到馬剋思對資本主義深刻批判,再到凱恩斯主義重塑國傢角色的波瀾壯闊的畫捲。 第一章:前古典時代的思想碎屑——倫理、神學與早期的商業萌芽 在“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之前,關於財富、價值和分配的思想散落在哲學、神學和法律之中。本章將追溯至古希臘,探討亞裏士多德對“自然目的”(Oikonomia)與“非自然目的”(Chrematistics,即為獲取財富而進行的交換)的區分,揭示其對財富積纍的內在倫理關懷。隨後,我們將轉嚮中世紀,審視經院哲學傢如托馬斯·阿奎那如何將亞裏士多德的思想與基督教教義融閤,特彆是對“公平價格”(Just Price)的探討,這體現瞭早期社會對市場行為的道德約束。 進入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隨著商業的復蘇,重商主義思潮開始浮現。本章將詳細分析重商主義的核心觀點——財富即金銀,國傢力量的基石在於積纍貴金屬,以及由此衍生齣的貿易順差理論和殖民擴張邏輯。這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而是歐洲各國為應對新的商業挑戰而形成的政策傾嚮集閤。我們還將探討早期國傢乾預主義的實踐如何為後續的自由放任思想埋下伏筆。 第二章:古典經濟學的誕生與確立——自由的頌歌與效率的追求 18世紀的啓濛運動為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提供瞭思想土壤。本章的重心將放在重商主義的直接對立麵——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我們將深入探討弗朗索瓦·魁奈及其“重農主義”對國民財富來源的首次係統性思考,特彆是“自然秩序”和“純産品”的概念,盡管其理論受限於農業社會的背景,但它首次嘗試構建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模型。 然而,真正奠定古典學派基礎的是亞當·斯密。我們將細緻剖析《國富論》中的幾個核心支柱:勞動分工如何極大地提高生産力;“看不見的手”作為市場自我調節機製的精妙設計;以及對自由市場、有限政府和絕對勞動價值論的堅定倡導。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傢,更是一位深刻的社會思想傢。 緊隨其後的是大衛·李嘉圖的貢獻。本章將重點闡述李嘉圖如何將斯密的理論推嚮更嚴謹的邏輯高度,特彆是對“比較優勢”原理的闡釋,該原理至今仍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同時,我們也將探討李嘉圖對地租的“級差論”以及他與馬爾薩斯在人口與資源增長方麵的悲觀論戰,這反映瞭古典學派內部對經濟增長極限的擔憂。 第三章:價值、分配與危機的思辨——邊際革命與古典體係的內部分歧 進入19世紀中葉,古典經濟學內部開始齣現對價值理論的深刻反思。本章將首先聚焦於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工作。密爾試圖調和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並在其著作中首次係統性地引入瞭社會倫理和福利考量的視角,使得經濟學不再僅僅是財富的描述,更開始關注財富的分配正義問題。 與此同時,古典體係的內在矛盾也催生瞭激進的批判者。卡爾·馬剋思對古典經濟學進行瞭顛覆性的重構。本章將詳細解析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剩餘價值的理論、資本積纍的內在矛盾以及對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預言。馬剋思的分析不僅挑戰瞭古典經濟學的結論,也深刻地揭示瞭資本主義生産關係背後的權力結構。 第四章:經濟學的科學化與革命——邊際效用與新古典主義的崛起 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經曆瞭一場被稱為“邊際革命”的範式轉移。這場革命徹底改變瞭價值理論的基礎,從關注生産成本轉嚮關注消費者偏好。本章將聚焦於三大先驅——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如何獨立地提齣瞭“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隨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如何整閤瞭古典學的供給側分析與邊際革命的全新需求側理論,形成瞭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我們將剖析馬歇爾的“部分均衡分析”、供給與需求麯綫的交匯點理論,以及他對時間維度在經濟分析中作用的強調。新古典主義的齣現,標誌著經濟學在方法論上趨嚮於更數學化、更形式化的科學構建。 第五章:宏觀視野的重塑——大蕭條、凱恩斯主義與後凱恩斯時代的挑戰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暴露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局限性——它無法解釋大規模、長期且持續的失業問題。本章的核心是對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突破性貢獻的深入解讀。我們將闡述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乘數原理、流動性偏好以及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關鍵作用。凱恩斯主義的興起,直接導緻瞭國傢乾預經濟的黃金時代。 然而,凱恩斯主義並非終點。本章後續將探討對凱恩斯理論的反思與修正,包括對理性預期、貨幣主義(弗裏德曼)的迴歸,以及結構主義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傢特殊性的強調。這些後凱恩斯時代的思想流派,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復雜圖景。 結語:經濟思想的未來之路 最後,本章將目光投嚮當代。行為經濟學如何挑戰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引入心理學洞察力?製度經濟學如何重新審視規則、規範和信任在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性作用?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思想的漫遊指南,幫助讀者理解每一代經濟學傢是如何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迴答人類永恒的經濟難題。它不是對某一具體“通貨原理”的闡述,而是對整個經濟學思想“原理”演化過程的史詩性迴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