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沈括 著,王洛印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化
  • 宋代文献
  • 梦溪笔谈
  • 科学技术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译注
  • 古籍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7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71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0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著名百科全书之一

内容简介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收录其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作者简介

  王洛印,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讲师,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为:科技史与科技文化。

目录

前言

卷一 故事一

1. 亲郊庙次序

2. 驾头扇

3. 翰林院

5. 学士院故事

9. 中国衣冠用胡服

15. 槐厅之争

17. 三馆职事称学士

18. 雌黄改字

22. 馆阁藏书

23. 翰林学士家贫

卷二 故事二

32. 宗子授南班官

36. 内外制润笔物

40. 百官会集坐次

卷三 辩证一

42. 钧石之石

44. 阳 燧

49. 水以漳、洛名

50. 解州盐泽

53. 芸草辟蠹

56. 炼 钢

62. 阿 胶

卷四 辩证二

73. 桂屑除草

77. 世人画韩退之

81. 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85.《汉志》言数

86. 羯 鼓

……

472. 边州木图

477. 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479. 校书如扫尘

卷二十六 药 议

480. 脏腑与药物、食物吸收

485. 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

488. 枸 杞

496. 太阴玄精

503. 海 蛤

补笔谈 卷 一

515. 检讨不试

524.《史记》非“谤书”

539. 一弦稽琴格

补笔谈 卷 二

544. 海 潮

557. 老军校

560. 一举三役

562. 真迹与孤寒

566. 江南书画印记

568. 古器有曲意0

补笔谈 卷 三

588. 磁针有指北者

589. 河 豚

595. 黄 镮

续笔谈

599. 鲁肃简公劲正

609. 王荆公戏改韩退之诗

精彩书摘

  注释
  ① 馆阁: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净本:馆阁书籍经过精心校勘定本后,最后誊写清楚的定本。
  ② 雌黄:矿物名,即三硫化二砷,半透明,柠檬黄色,有毒,能杀菌灭虫。古人写字用黄纸,如果有误,可用雌黄制成颜料,涂抹错误处然后改写,易于漫灭而不留痕迹。该颜料也可用于绘画。
  ③ 校jiào:比较。
  ④ 粉:指铅粉。无机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毒,溶于酸类,不溶于水,也称铅白。古代妇女用来搽脸,也可用作画画的颜料或用以涂改错字。
  ⑤ 铅黄:铅粉和雌黄。古人常用铅粉和雌黄点校书籍,故也称校勘之事为“铅黄”。
  译文
  馆阁新书重新缮写誊清的定本,遇有书写错误的地方,即以雌黄涂抹错字。我曾对改字的几种方法进行过考察比较:用刀刮削擦拭会损伤纸张,用纸贴住错字又容易脱落;用铅粉涂抹,字迹又不容易隐没,需要涂几遍才能使字迹不显。唯独用雌黄一涂即能涂没错字,且
  长时间不脱落。古人将其与铅粉合称“铅黄”,大概向来就采用这种方法了。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学术巨著,它以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为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译注和解读。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原著的简单翻译,而是集结了多位学者的心血,力求在保留《梦溪笔谈》原汁原味的同时,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学术方法,对其内容进行发掘、梳理、辨析和阐释,从而展现这部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献的丰富内涵。 《梦溪笔谈》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矿物、工程、军事、音乐、文学、艺术、民俗、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沈括本人便是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亲历广泛,其观察细致入微,记录严谨准确。《梦溪笔谈》正是他一生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书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如对磁偏角的早期认识,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对光学现象的探讨;也有对当时技术成就的记录,如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技术的早期形态;更有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的生动描绘。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正是基于《梦溪笔谈》的这些特点,展开了一项细致入微的学术工程。本书的译注工作,并非简单的字词对照,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解读: 首先,原文的辨正与校勘。古籍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脱漏。《梦溪笔谈》作为流传千年的经典,历代刻本众多,版本差异亦在所难免。本书的编纂者,在搜集整理了市面上和图书馆中珍藏的各种《梦溪笔谈》版本后,通过细致的校勘,对原文进行了一番严谨的考证,力求呈现一个最为接近沈括原著的版本。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学术劳动,为后续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原文的白话翻译。尽管《梦溪笔谈》的语言相对精练,但毕竟是古代汉语,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门槛。本书的翻译工作,旨在将原文的意蕴准确、流畅地传达给广大读者。翻译者不仅要理解词汇和语法,更要深入理解沈括的行文逻辑和文化背景,力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避免生搬硬套或过度意译。对于那些涉及特定技术或科学概念的段落,翻译者会特别注意使用恰当的现代术语,并加以解释。 再次,详尽的注释。这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注释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的关键。本书的注释工作,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解释:对于原文中生僻的字词、古语的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词义。 概念辨析:对于沈括提出的各种科学概念、技术原理、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辨析。例如,对于其关于“磁偏角”的论述,会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阐述其发现的意义;对于其关于“火药”的描述,会追溯其技术的发展脉络。 历史背景梳理:对于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社会风俗,会进行必要的历史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沈括写作时的社会环境。 学术考证与商榷:对于书中某些观点或记载,本书的注释者会引用其他古代文献或现代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考证或提出商榷意见。这体现了本书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科技史地位评述:在对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或技术记录进行注释时,本书会适当评述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凸显《梦溪笔谈》的价值。 文化意蕴挖掘:除了科学技术,《梦溪笔谈》也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注释者会深入挖掘书中关于文学、艺术、民俗、哲学等方面的意蕴,展现沈括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广阔视野。 最后,导读与拓展。本书在译注的基础上,可能还包含一些导读性质的篇章,对《梦溪笔谈》的整体价值、结构特点、写作风格等进行宏观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全书。同时,部分章节的注释也可能具有拓展性,引导读者去阅读相关的延伸文献,进一步深入学习。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的编纂,并非孤立的研究,而是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大系”这个更宏大的学术框架之中。这个系列旨在系统地梳理、研究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梦溪笔谈》作为一部承载了丰富古代智慧的经典,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无疑是该系列在深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文化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阅读本书,读者将能: 全面了解《梦溪笔谈》:从原文到译文,从字词到概念,从历史背景到学术评价,获得一个立体、深入的认识。 领略沈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通过其细致入微的观察、严谨求实的态度,感受古代科学家的魅力。 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从书中获得的具体事例,了解古代中国在诸多领域的智慧与成就。 提升古籍阅读能力与学术研究素养:通过对译注过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其他古代文献。 丰富个人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本书所涵盖的广泛内容,将极大地拓展读者的知识视野,提升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梦溪笔谈译注》不仅仅是一本翻译和注释的书,更是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理解的桥梁。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资料考证、深入的解读分析,将沈括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璀璨思想,以最清晰、最完整、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智慧,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阅读范本。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一次感受中国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绝佳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得庞杂的信息变得井井有条,非常适合作为深入学习的参考书。无论是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查阅,还是进行系统性的专题阅读,它都能很好地胜任。我尝试着利用书中的某些篇章去对比研究其他朝代的文献,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非常扎实可靠,为我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高标准的文化研究平台,为各个层次的读者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提升空间。

评分

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语境和文化差异时的严谨态度。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翻译文化”。他没有用生硬的现代词汇去套用古意,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同时又通过精妙的注释,消弭了时代带来的隔阂。这种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和对读者需求的体贴,在学术普及类读物中是相当难得的。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续。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绝对是那种可以珍藏的类型。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古朴,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古代世界。装订工艺也无可挑剔,每一页都翻得很顺滑,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字体和版式的选择,既照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保留了古籍的韵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享受。对于喜爱实体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找到了一位耐心又博学的引路人。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他总能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人在茅塞顿开的同时,又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感到敬佩。特别是对一些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的记述,作者的批注总能提供一个非常精妙的视角,让我得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思考。这种引导式的阅读,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得有效和有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只是对一些古代笔记的简单梳理,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在文本的考据和阐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每一个典故、每一个术语,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深入的分析,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代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沉睡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但又苦于没有专业向导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开启大门的金钥匙,内容详实到足以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评分

印刷清晰,还有简介翻译,适合学生阅读。

评分

内容很好,是选注选译本,略有遗憾。装帧挺有特点。

评分

印刷清晰,还有简介翻译,适合学生阅读。

评分

hao

评分

书质量很好,书很好看 满意

评分

内容当然是不错 就是印刷包装纸张上的金粉会掉

评分

非常不错,十分值得一读!

评分

沈遘弟弟沈辽,“辽字睿达,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读左氏、班固书,小摹仿之。辄近似,乃锄植纵舍,自成一家。趣操高爽,缥缥然有物外意,绝不喜进取。。。。。。”是个偃蹇傲世的名士,王安石曾经有诗““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赞赏之,他作诗文,“雄奇峭丽,尤长于歌诗,曾巩、苏轼、黄庭坚皆与唱酬相往来。”

评分

经典的随笔类书刊,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