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新修訂!
本書介紹全球二十八國的高鐵系統,
詳細分析世界高鐵的建設模式,
與高鐵的經濟與運輸競爭力,
還有縝密的圖表與百科索引,
為您揭開世界高速鐵路的完整視野。
内容简介 :
2007年起台灣高鐵通車了,世界第二十三個高鐵國家。後續俄羅斯、土耳其與烏茲別克的高鐵也陸續通車,直到2016年1月為止,全球有二十八個國家,加入世界高鐵俱樂部,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中國高鐵的營運時速,還一度達到350公里,並自2010年起,中國更成為了全世界高鐵營運里程至長的國家。
無可否認的,高速鐵路是全球化的趨勢,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然而,世界各國高鐵追求速度的背後,又隱藏哪些危機?而鐵路的M型化社會也悄然成形,即將帶給人類甚麼樣的改變?
本書作者自2005年著述第1本高速鐵路新時代,首度為台灣帶來世界高鐵的國際觀,經過多年來的整理與研究,作者走過全球四十八個國家,為讀者帶來新的一手資訊,透過本書為您詳細介紹全球二十八國的高鐵系統。全書詳列彩色圖片1200餘張,高達25萬字的豐富內容,詳細分析世界高鐵的建設模式,與高鐵的經濟與運輸競爭力,還有縝密的圖表與百科索引,提供您探訪世界高速鐵路的完整視野。
作者简介 :
蘇昭旭
以建立台灣軌道工具書體系與推動鐵道公義社會為終身職志,
目前為繁體中文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至多的學者,
至2015年已親身走訪全球約48個國家的鐵道,著述共37冊。
現任
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 館長
台糖烏樹林糖業鐵道博物館榮譽館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 專技助理教授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協會顧問
人人出版鐵道圖書資深總編輯
經歷
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
台灣高鐵公司 高鐵探索館館長
國家檔案管理局交通類檔案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績效督導委員
2012年在總統府「治國週記」與總統對談鐵道文化的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看得出是下了大工夫的,完全不输于国际顶尖的专业出版物。我尤其喜欢它在版面布局上对信息密度的控制,既保证了大量技术参数的准确呈现,又没有让页面显得拥挤不堪。颜色和图表的运用非常精准,比如不同线路的对比图,那种色彩编码的区分度极高,让人一眼就能抓到重点。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车型,通过这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时,总能发现新的设计亮点或者被遗忘的背景故事。比如某款列车的内饰设计,它如何呼应了那个时代的设计美学潮流,这些细腻的观察,让冰冷的技术文档瞬间鲜活了起来。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体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上,它值得被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这本铁路图鉴简直是为我这种“轨道交通发烧友”量身定做的!我记得上次在朋友那里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给镇住了。书中的图片质量高得惊人,那种清晰度,仿佛能让我直接触摸到那些流线型的车头,感受到磁悬浮列车那种疾驰的震撼力。尤其是一些老旧型号的资料,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但这本书里却能找到详尽的记录和剖析,连那些技术细节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比如不同国家地区在电气化标准上的细微差异,或者列车设计背后的空气动力学考量。对于那些沉迷于铁路发展史和工程细节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爱不释手的“圣经”。我常常花上几个小时,只是对比不同世代高速列车的结构图,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看普通纪录片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像是在讲述一部部关于速度与工程的史诗。
评分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最初接触这类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有些胆怯的,担心里面充满了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工程学原理。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友好。它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高速列车系统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即便是首次接触空气制动或受电弓原理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恰当的比喻抓住核心概念。这使得它不仅仅是工程师的参考书,更是一扇通往高速铁路世界的便捷之门。对我而言,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铁路工程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让我不再满足于“看起来很快”的表象,而去探究“为什么能这么快”的内在逻辑,这种启发性是无价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广度,一开始确实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下心去翻阅,那种“知识的海洋”感就变得无比充实起来。它并不是那种只关注欧洲或日本核心技术的狭隘著作,而是真正做到了“世界高速”的覆盖。我特别欣赏它在地区划分上的独到之处,比如对东南亚新兴高铁网络的关注,或者对一些小型、试验性高速铁路项目的介绍,这些信息往往是国内主流出版物会忽略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次技术迭代时,都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让读者明白,一条铁路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是目录的震撼,再看是细节的吸引,最终是全局观的建立,非常适合希望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深度爱好者。
评分让我着迷的,还有书中对“未来展望”部分的处理。很多百科全书写到最后,往往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尾。但这一版对下一代技术——比如真空管道列车、超高速磁悬浮的潜在应用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相当审慎且前瞻性的探讨。它没有过度渲染科幻色彩,而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瓶颈和理论模型,做出了非常扎实的分析。这种平衡“历史回顾”与“未来预测”的能力,让整本书的结构感极其完整。当我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不仅回顾了过去七十年的速度竞赛,更对未来二十年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这种综合性的信息密度和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时代的科技宣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