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世界高速铁路百科(新修订二版) 苏昭旭

港台原版 世界高速铁路百科(新修订二版) 苏昭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路
  • 高速铁路
  • 港台原版
  • 百科全书
  • 交通
  • 工程技术
  • 苏昭旭
  • 铁路工程
  • 技术参考
  • 原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人出版
ISBN:9789864610471
商品编码:11480267994

具体描述

2016年全新修訂!

本書介紹全球二十八國的高鐵系統,

詳細分析世界高鐵的建設模式,

與高鐵的經濟與運輸競爭力,

還有縝密的圖表與百科索引,

為您揭開世界高速鐵路的完整視野。


内容简介 :

2007年起台灣高鐵通車了,世界第二十三個高鐵國家。後續俄羅斯、土耳其與烏茲別克的高鐵也陸續通車,直到2016年1月為止,全球有二十八個國家,加入世界高鐵俱樂部,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中國高鐵的營運時速,還一度達到350公里,並自2010年起,中國更成為了全世界高鐵營運里程至長的國家。

 

無可否認的,高速鐵路是全球化的趨勢,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然而,世界各國高鐵追求速度的背後,又隱藏哪些危機?而鐵路的M型化社會也悄然成形,即將帶給人類甚麼樣的改變?

 

本書作者自2005年著述第1本高速鐵路新時代,首度為台灣帶來世界高鐵的國際觀,經過多年來的整理與研究,作者走過全球四十八個國家,為讀者帶來新的一手資訊,透過本書為您詳細介紹全球二十八國的高鐵系統。全書詳列彩色圖片1200餘張,高達25萬字的豐富內容,詳細分析世界高鐵的建設模式,與高鐵的經濟與運輸競爭力,還有縝密的圖表與百科索引,提供您探訪世界高速鐵路的完整視野。


作者简介 :

蘇昭旭

 

以建立台灣軌道工具書體系與推動鐵道公義社會為終身職志,

目前為繁體中文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至多的學者,

至2015年已親身走訪全球約48個國家的鐵道,著述共37冊。

 

現任

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  館長

台糖烏樹林糖業鐵道博物館榮譽館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  專技助理教授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協會顧問

人人出版鐵道圖書資深總編輯

 

經歷

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

台灣高鐵公司 高鐵探索館館長

國家檔案管理局交通類檔案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績效督導委員

2012年在總統府「治國週記」與總統對談鐵道文化的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相关的图书简介: 《文明的交响:全球技术革新与社会重塑的史诗》 导言:变革的脉动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核心驱动力。从古老的火种到蒸汽的轰鸣,再到信息时代的浪潮,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模式。本书《文明的交响:全球技术革新与社会重塑的史诗》旨在深度剖析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命,探讨它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重塑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与地缘政治格局。我们不关注单一领域的工程奇迹,而是着眼于技术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复杂而精妙的互动关系,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变革图景。 第一部:工业的黎明与世界的连接(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本部分聚焦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仅是动力的升级,更是对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根本性颠覆。我们将详细考察纺织业的机械化如何催生了工厂制度,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和社会阶级结构。 1.1 蒸汽的逻辑:能源革命与集中生产 考察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推动了冶金和机械制造的进步。重点分析工厂选址的逻辑变化——从依赖水力转向依赖燃料和劳动力集中地带,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和新工人阶级的诞生。 1.2 铁与血的时代:基础设施的重塑 本节深入探讨冶金技术的突破(如焦化炉的使用)如何使得钢铁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铁路和蒸汽船的普及对全球贸易和军事战略的影响。铁路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它更是一种“国家构建”的工具,如何统一了国内市场,并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1.3 科学理念的渗透:从工匠到工程师 探讨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如何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催生了“应用科学”的概念。阐述专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对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这标志着技术创新开始从经验积累转向系统化研究。 第二部:电力、化工与现代性的奠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化学工业为核心,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更精密的控制。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1 电力的普及:无形的动力之网 详细分析直流电与交流电的“电流之战”及其对现代电网布局的影响。研究电灯如何延长了人类的有效工作时间,改变了城市夜生活,以及电力驱动的电机如何使工厂布局更加灵活,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线的初步构想。 2.2 化学的魔力:合成材料与农业革命 本章探讨了合成染料、化肥和炸药的发明。化肥的工业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为人口爆炸性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对氮循环的干预。炸药的应用则深刻影响了采矿、土木工程乃至现代战争的形态。 2.3 组织与效率:科学管理的兴起 深入分析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思想如何应用于工厂车间,将人的劳动标准化和流程化。探讨这种效率至上的理念如何与福特主义结合,在汽车工业中实现真正的“大规模生产”,进而塑造了现代消费主义的雏形。 第三部:信息、原子与全球体系的重构(20世纪中叶) 二战及其后冷战时期的技术竞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了物理学、电子学和信息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国际权力结构。 3.1 相对论与核时代的开启 本节着重于基础物理学研究(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何被迅速转化为军事和能源技术。原子弹的研发不仅带来了地缘政治的“恐怖平衡”,也催生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引发了对能源伦理和生存安全的长期讨论。 3.2 电子学革命:晶体管的微观力量 晶体管的发明被视为信息时代的真正起点。本章分析半导体技术如何取代庞大而脆弱的真空管,使得电子设备小型化、廉价化成为可能。研究其在早期计算机(如ENIAC)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军事通讯和密码破译的革命性贡献。 3.3 航空与太空的竞赛 喷气式发动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压缩了全球的距离。太空探索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其衍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如材料科学、遥感技术)对全球监测和资源分配产生了长远影响。 第四部:数字纪元与社会融合(20世纪末至今) 本部分探讨微处理器、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如何构建了一个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全新社会形态。 4.1 个人电脑与网络化生存 考察微处理器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的演变过程,以及图形用户界面(GUI)如何使复杂技术平民化。重点分析互联网协议的建立如何打破信息壁垒,创造出虚拟社区和全球性的知识共享空间。 4.2 基因的解码:生物技术的伦理与潜力 本章探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如何引发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从基因编辑技术到个性化医疗,生物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命本身的界限,并引发关于公平获取和伦理规范的激烈辩论。 4.3 智能的涌现与未来的挑战 最后,本书审视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的最新进展。讨论这些技术如何优化决策过程、自动化劳动,并对就业市场、隐私保护和认知权力构成新的挑战。我们探讨如何平衡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与社会公平、人类主体性的维护之间的关系。 结语:技术的双刃剑与人类的远见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与社会制度的约束。《文明的交响》最终旨在提醒读者,技术革新并非线性、必然的进步,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选择的结果。唯有深刻理解历史进程中的技术驱动力及其伴随的社会代价,人类才能以更具远见的态度,驾驭未来的变革浪潮,确保技术最终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单一技术的震撼,洞察文明在技术交响中奏出的复杂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看得出是下了大工夫的,完全不输于国际顶尖的专业出版物。我尤其喜欢它在版面布局上对信息密度的控制,既保证了大量技术参数的准确呈现,又没有让页面显得拥挤不堪。颜色和图表的运用非常精准,比如不同线路的对比图,那种色彩编码的区分度极高,让人一眼就能抓到重点。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车型,通过这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时,总能发现新的设计亮点或者被遗忘的背景故事。比如某款列车的内饰设计,它如何呼应了那个时代的设计美学潮流,这些细腻的观察,让冰冷的技术文档瞬间鲜活了起来。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体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上,它值得被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这本铁路图鉴简直是为我这种“轨道交通发烧友”量身定做的!我记得上次在朋友那里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给镇住了。书中的图片质量高得惊人,那种清晰度,仿佛能让我直接触摸到那些流线型的车头,感受到磁悬浮列车那种疾驰的震撼力。尤其是一些老旧型号的资料,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但这本书里却能找到详尽的记录和剖析,连那些技术细节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比如不同国家地区在电气化标准上的细微差异,或者列车设计背后的空气动力学考量。对于那些沉迷于铁路发展史和工程细节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爱不释手的“圣经”。我常常花上几个小时,只是对比不同世代高速列车的结构图,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看普通纪录片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像是在讲述一部部关于速度与工程的史诗。

评分

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最初接触这类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有些胆怯的,担心里面充满了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工程学原理。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友好。它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高速列车系统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即便是首次接触空气制动或受电弓原理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恰当的比喻抓住核心概念。这使得它不仅仅是工程师的参考书,更是一扇通往高速铁路世界的便捷之门。对我而言,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铁路工程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让我不再满足于“看起来很快”的表象,而去探究“为什么能这么快”的内在逻辑,这种启发性是无价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广度,一开始确实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下心去翻阅,那种“知识的海洋”感就变得无比充实起来。它并不是那种只关注欧洲或日本核心技术的狭隘著作,而是真正做到了“世界高速”的覆盖。我特别欣赏它在地区划分上的独到之处,比如对东南亚新兴高铁网络的关注,或者对一些小型、试验性高速铁路项目的介绍,这些信息往往是国内主流出版物会忽略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次技术迭代时,都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让读者明白,一条铁路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是目录的震撼,再看是细节的吸引,最终是全局观的建立,非常适合希望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深度爱好者。

评分

让我着迷的,还有书中对“未来展望”部分的处理。很多百科全书写到最后,往往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尾。但这一版对下一代技术——比如真空管道列车、超高速磁悬浮的潜在应用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相当审慎且前瞻性的探讨。它没有过度渲染科幻色彩,而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瓶颈和理论模型,做出了非常扎实的分析。这种平衡“历史回顾”与“未来预测”的能力,让整本书的结构感极其完整。当我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不仅回顾了过去七十年的速度竞赛,更对未来二十年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这种综合性的信息密度和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时代的科技宣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