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系统地分析美国《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第Ⅷ卷1、2、3册(偏重于设计部分)的专著。本书可供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测、检验和安全监察人员、特别是规范取证单位以及和涉外项目有关的人员学习和使用ASME Ⅷ-1、Ⅷ-2之用; 也可作为上述人员和有关科技人员进一步理解美国压力容器规范和技术进修的参考材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地分析美国《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第Ⅷ卷1、2、3册2013年版(偏重于设计部分)的专著。由于美国规范编排方式的特殊性,同一主题前后穿插,有关内容相互关联,以致在查阅某一主题时颇费周折。为方便读者应用规范,本书根据国内使用习惯,把各主题列成专章撰写。本书着重于分析规范中有关规程的制定原理,理清在应用中的主要思路,并联系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使用ASMEⅧ规范以及和我国相关压力容器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本书可供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测、检验和安全监察人员、规范取证单位以及和涉外项目有关的人员学习和使用ASMEⅧ-1、Ⅷ-2之用,也可作为上述人员和其他有关科技人员进一步理解美国压力容器规范和技术进修的参考材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ASME压力容器规范是压力容器的建造规则
1.2 ASME规范制定了强制性要求、特殊禁用规定以及非强制性指南
1.3 ASME规范是包括多种制造方法、多种材料容器的建造规则
1.4 ASME Ⅷ-1、Ⅷ-2是包括立式或卧式容器、换热器、球形容器、膨胀节等在内各种压力容器的建造规则
1.5 Ⅷ-1、Ⅷ-2、Ⅷ-3共三册各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1.6 关于计算机和有限元的使用、设计用线算图和曲线拟合公式
1.7 ASME规范的卷、版本、增补、条款解释、规范案例、例题
1.8 内容不断增加、更新,安全(设计)系数不断降低,不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
1.9 和国内标准的编写习惯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第1篇 ASME Ⅷ-1和Ⅷ-2按规则设计部分分析
第2章 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
2.1 受压件和非受压件的材料
2.2 安全系数和材料许用应力的确定
2.3 防止脆性断裂的总体思路、措施及其相关规定的制订依据
2.3.1 防止脆性断裂的历史沿革
2.3.2 ASME Ⅷ-1的防脆断措施分析
2.4 Ⅷ-2在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方面的主要区别
2.4.1 确定许用应力的安全系数和许用材料
2.4.2 防止脆性断裂的措施
2.5 我国压力容器标准GB 150、JB 4732在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方面的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第3章 焊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系数
3.1 焊接接头的分类
3.1.1 分类的目的
3.1.2 分类的基本出发点
3.1.3 焊接接头分类
3.1.4 焊接接头形式
3.1.5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程度
3.2 焊接接头系数
3.2.1 焊接接头的使用限制
3.2.2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和相应的标志
3.2.3 焊接接头系数的选用
3.2.4 确定焊接接头系数的实例分析
3.2.5 角接接头的结构形式和强度校核
3.3 焊接接头的有关问题
3.3.1 焊接接头处及其附近的开孔接管
3.3.2 焊接接头在容器上的布置
3.4 Ⅷ-2在焊接接头类别和形式、焊接接头的使用、无损检测以及焊接接头系数上的主要区别
3.5 GB 150在焊接接头类别和形式、焊接接头的使用、无损检测以及焊接接头系数方面的主要区别
3.5.1 GB 150的焊接接头分类
3.5.2 GB 150的焊接接头无损检测和焊接接头系数
3.5.3 GB 150的焊接接头在容器上的布置
参考文献
第4章 压力容器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4.1 失效准则
4.2 强度理论
4.3 载荷
4.4 设计(操作、许用)温度和设计(操作、设计、最大许用工作)压力
4.5 独立容器和组合容器
4.6 厚度
4.7 压力试验
4.7.1 液压试验
4.7.2 气压试验
4.7.3 试验温度
4.8 设计中所采用的安全措施
4.8.1 腐蚀裕量和指示孔
4.8.2 检查孔
4.8.3 超压防护装置
4.9 Ⅷ-2在所用强度理论、载荷、设计许用应力和压力试验上的主要区别
4.10 GB 150和ASME Ⅷ-1在压力试验上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5章 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
5.1 内压圆筒和球壳设计
5.2 内压封头设计
5.2.1 椭圆形(包括半球形)封头设计
5.2.2 碟形(包括半球形)封头设计
5.2.3 锥形封头设计
5.2.4 平封头设计
5.3 ASME Ⅷ-2在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5.3.1 圆筒、球壳和锥壳
5.3.2 碟形和椭圆形封头设计
5.3.3 平封头设计
5.4 GB 150在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5.4.1 圆筒、球壳和锥壳设计
5.4.2 椭圆和碟形封头设计
5.4.3 平封头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真空容器和外压组件设计
6.1 外压组件的稳定性设计概述
6.1.1 外压圆筒的周向稳定性设计
6.1.2 外压圆筒上的加强圈设计
6.2 外压封头设计
6.2.1 球形封头设计
6.2.2 椭圆形封头设计
6.2.3 碟形封头设计
6.2.4 锥形封头设计
6.3 圆筒的许用轴向压缩应力
6.4 半管式夹套容器设计
6.4.1 半管式夹套容器设计的主要思路
6.4.2 设计方法、步骤和应予注意点
6.5 ASME Ⅷ-2在外压组件和半管式夹套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6.5.1 ASME Ⅷ-2(2007年版起)对外压组件设计的修改
6.5.2 外压组件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6.5.3 圆筒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作用下的设计
6.5.4 锥壳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下的设计
6.5.5 球壳、半球形和成形封头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作用下的设计
6.5.6 ASME Ⅷ-2对半管式夹套设计的修改
6.6 GB 150在外压组件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第7章 开孔接管及其补强设计
7.1 开孔补强的理论基础
7.1.1 孔边的应力增强
7.1.2 开孔对容器材料承载截面积和承载能力的削弱
7.1.3 接管和器壁构成不连续结构所引起附加的边缘应力
7.2 ASME Ⅷ-1的补强设计方法
7.2.1 补强设计准则
7.2.2 开孔形状、开孔相对于组件尺寸的限制
7.2.3 补强的有效范围
7.2.4 不需补强的最大开孔直径
7.2.5 开孔和焊接接头的相遇或相邻
7.2.6 开孔补强计算
7.2.7 开有排孔时的设计
7.2.8 圆筒和锥壳上的大开孔补强
7.2.9 补强件及其焊缝的强度校核
7.2.10 接管颈部的厚度
7.3 ASME Ⅷ-2的补强设计方法
7.3.1 总的思路
7.3.2 内压圆筒上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计算
7.3.3 外压圆筒上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计算简述
7.3.4 其他内压或外压组件上径向或非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
7.4 GB 150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8章 法兰及其相关组件的设计
8.1 密封计算
8.2 法兰计算
8.2.1 法兰应力计算
8.2.2 法兰力矩计算
8.2.3 法兰设计的应力和刚度校核
8.2.4 对华脱尔斯法兰设计方法的讨论
8.3 用螺栓连接的凸形封头
8.3.1 类型(a)的设计
8.3.2 类型(b)的设计
8.3.3 类型(c)的设计
8.3.4 类型(d)的设计
8.4 反向法兰和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的整体平盖
8.4.1 反向法兰
8.4.2 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的整体平盖
8.4.3 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平盖和反向法兰的相互联系
8.5 卡箍连接件的设计
8.5.1 卡箍连接螺栓的受载分析和设计
8.5.2 卡箍和高颈的受载分析
8.5.3 高颈和卡箍的应力分析和校核条件
8.6 螺栓中心圆外由金属与金属相接触的平面法兰设计
8.6.1 受载分析
8.6.2 组件的分级和单个法兰的分类
8.6.3 1级组件法兰的各部应力计算
8.6.4 法兰设计许用应力
8.6.5 法兰厚度和螺栓总截面积的估计
8.7 ASME Ⅷ-2在法兰及其相关组件设计上的主要区别
8.7.1 法兰设计
8.7.2 用螺栓连接的凸形封头设计
8.7.3 反向法兰设计
8.7.4 卡箍连接件设计
8.8 GB 150和ASME Ⅷ-1在法兰及其相关组件设计上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9章 非圆形截面容器
9.1 非圆形截面容器的结构和载荷分析
9.1.1 焊接结构和设计中的考虑
9.1.2 开孔和对开孔后引起削弱的考虑
9.1.3 载荷
9.2 非圆形截面容器设计原理分析
9.2.1 容器两端封头对侧板的加强作用
9.2.2 设置加强件的有关问题
9.2.3 应力校核条件
9.2.4 焊接接头系数E和孔带削弱系数e
9.3 内压非圆形截面容器设计公式举例分析
9.3.1 无加强件、无拉撑件、无过渡圆弧的对称矩形截面容器
9.3.2 无拉撑件、无过渡圆弧、设有加强件的对称矩形截面容器
9.4 受外压(真空)的非圆形截面容器
9.4.1 侧板和封头的稳定性校核
9.4.2 非圆形截面容器的柱状稳定性校核
9.5 GB150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10章 管壳式换热器和膨胀节
10.1 管壳式换热器管板设计的基本原理
10.2 各类换热器管板对开孔削弱的共有考虑
10.3 U形管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10.3.1 结构类型
10.3.2 影响各类结构管板的因素分析
10.3.3 设计规程分析
10.3.4 对简支U形管式管板的设计程序分析
10.4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10.4.1 结构类型
10.4.2 影响各类管板结构的因素分析
10.4.3 设计规程分析
10.4.4 计及邻近管板处筒体不同材料和厚度的结构和设计
10.5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10.5.1 结构类型
10.5.2 影响各类管板结构的因素分析
10.5.3 设计规程分析
10.6 管子对管板连接的强度设计
10.7 膨胀节
10.7.1 强度、刚度要求和许用循环次数计算
10.7.2 轴向位移计算
10.7.3 轴向刚度计算
10.7.4 膨胀节的压力试验
10.8 ASME Ⅷ-2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0.9 我国热交换器标准GB 151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11章 ASME Ⅷ-2的卧式容器及鞍座设计
11.1 结构分析
11.2 载荷分析
11.3 各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
11.3.1 圆筒上的轴向总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11.3.2 鞍座处圆筒或封头上的切向剪切应力和封头上的附加拉伸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11.3.3 鞍座处圆筒及其加强圈上(如设置)的周向压缩总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11.3.4 鞍座载荷校核
11.4 双鞍座卧式容器上各处应力的汇总
参考文献
第12章 制造、检验和试验中有关问题的分析
12.1 冷、热加工成形
12.1.1 多层容器层板贴合度的要求
12.1.2 壳体在成形后允许的局部减薄区
12.1.3 焊后热处理要求
12.1.4 冷成形后的热处理要求
12.1.5 对接焊缝的布置、错边及余高
12.1.6 圆筒、锥壳和球壳在成形后的允许偏差
12.1.7 成形封头的形状允差
12.2 无损检测要求
12.3 压力试验
12.4 ASME Ⅷ-2在制造、检验和试验规定中的主要区别
12.4.1 圆筒和壳体上的局部减薄区
12.4.2 焊后热处理要求
12.4.3 冷成形后的热处理要求
12.4.4 对接焊缝的布置、错边及余高
12.4.5 圆筒、锥壳和球壳以及成形封头在成形后的允许偏差
12.4.6 无损检测要求
12.4.7 压力试验
12.5 我国标准GB 150和ASME Ⅷ-1在制造、检验和试验中有关问题的联系和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第2篇 ASME Ⅷ-2按分析设计部分分析
第13章 ASME Ⅷ-2按应力分析设计部分的改写背景
13.1 压力容器设计方法进展沿革
13.2 应力分析设计方法的由来及其总体思想
13.3 ASME Ⅷ-2的改写背景
13.4 按规则设计和按分析设计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14章 应力分类及其评定
14.1 应力分类的力学基础
14.1.1 计算应力的方法
14.1.2 不连续应力分析
14.2 和应力分类相关的术语
14.3 应力分类的基本出发点
14.4 应力分类
14.4.1 容器组件的应力分类
14.4.2 接管颈部中应力分类的补充要求
14.5 当量应力的限制条件及其分析
14.5.1 当量应力的推导
14.5.2 当量应力的限制条件
14.5.3 对一次应力强度限制条件的分析
14.5.4 安定性分析原理(对二次应力Q的限制)
14.5.5 疲劳分析原理[对Pm(PL)+Pb+Q+F当量应力范围的限制]
14.5.6 对热应力棘轮作用的限制原理简述
14.6 欧盟标准EN 13445和Ⅷ-2在应力分类及其评定上的联系和区别
14.7 我国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和ASME Ⅷ-2在应力分类及其评定上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15章 按应力分析设计
15.1 防止塑性垮塌
15.1.1 弹性应力分析方法
15.1.2 极限载荷分析方法
15.1.3 弹-塑性应力分析方法
15.2 防止局部失效
15.2.1 弹性分析
15.2.2 弹-塑性分析
15.3 防止由失稳引起的垮塌
15.4 我国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和ASME Ⅷ-2在应力分析设计上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第16章 低循环疲劳设计
16.1 疲劳分析的筛分
16.1.1 以可比较设备的经验为基础的筛分准则
16.1.2 筛分方法A
16.1.3 筛分方法B
16.2 基于以光滑试杆试验为基础的疲劳设计曲线
16.2.1 疲劳设计曲线的安全系数
16.2.2 平均应力对疲劳设计曲线影响的调整
16.2.3 对温度影响的考虑
16.2.4 当量应力幅及其求取
16.3 焊接连接件的疲劳分析和用弹性应力分析方法确定当量结构应力范围
16.4 应力集中系数、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和开孔接管的应力指数
16.5 螺栓的疲劳分析
16.6 疲劳评定的积累损伤
16.7 热应力棘轮现象的评定
参考文献
第3篇 ASME Ⅷ-3简要分析
第17章 高压容器的特点及其引起的特殊考虑
17.1 由于厚壁所引起的考虑
17.1.1 采用塑性失效准则
17.1.2 塑性自增强设计
17.2 由于采用高强度钢的考虑
17.2.1 关于材料的冲击试验
17.2.2 引入“未爆先漏”的失效准则
17.3 其他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壳体上的局部应力计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结构工程中的材料选择与应用:基于疲劳、蠕变和断裂力学的综合考量 本书聚焦于现代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核心挑战:如何基于材料的长期服役性能,实现结构的安全、可靠与经济性优化。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规范或特定设备(如压力容器)的详细剖析,转而深入探讨适用于各类关键工程结构——从桥梁、高层建筑到航空航天部件——的材料行为学原理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部分: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微观机制 本部分构筑了理解宏观结构响应的基础——材料本身的内在特性。我们将重点分析金属、复合材料以及高性能聚合物在复杂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深入探究这些关系背后的微观物理机制。 1. 弹性与塑性形变理论的深化应用: 连续介质力学的严谨回顾: 强调三维应力状态的描述,包括应力不变量、应变张量与主应力分析。重点剖析了屈服准则(如冯·米塞斯、特雷斯卡准则)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修正与应用,并引入了现代晶体塑性理论,以解释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位错运动和孪晶现象如何影响宏观塑性。 强化机制的定量分析: 详细考察了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析出强化和晶粒细化等四种主要强化机制,并引入了Hall-Petch关系、Orowan绕过机制的精确数学模型。这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有目的地通过热机械处理来定制材料的初始强度和韧性组合。 2. 蠕变行为的物理模型与寿命预测: 蠕变(Creep)是高温或长期静载荷下材料的不可逆形变,对于发电厂锅炉管、燃气轮机叶片、核反应堆结构至关重要。本书避开了仅关注热效率的讨论,转而侧重于蠕变的本构描述: 稳态蠕变与瞬态蠕变的微分方程: 深入解析了Norton定律、Bailey-Norton模型在描述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稳态速率的适用性。 拉伸断裂的机制研究: 分析了蠕变空洞的形核、扩展和合并过程,特别关注了界面和晶界处的空洞演化路径,并引入了基于损伤度量(Damage Parameters)的蠕变寿命预测模型,而非简单依赖经验曲线。 第二部分:疲劳损伤的统计力学与寿命评估 疲劳是结构失效的最常见原因。本书将疲劳分析提升到概率论和统计物理的高度,强调变幅载荷下的累积损伤评估。 1. 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低周疲劳(LCF)与高周疲劳(HCF)的统一框架: 阐述了Coffin-Manson关系(基于应变范围)与Basquin关系(基于应力范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适用边界。引入了能量法来统一描述两种区间的疲劳行为。 断裂力学在疲劳分析中的核心作用: 详细阐述了Paris-Erdogan定律($mathrm{d}a/mathrm{d}N = C(Delta K)^m$)的物理意义,并讨论了阈值应力强度因子($Delta K_{ ext{th}}$)和断裂韧性($K_{ ext{IC}}$)对裂纹扩展速率的限制作用。讨论了小裂纹问题(Small Crack Problem)和表面裂纹的特殊处理方法。 2. 随机载荷与损伤累积模型: Miner法则的局限性及替代方案: 批判性地分析了线性累积损伤理论(Miner’s Rule)的不足,重点引入了基于损伤等效损伤度(Equivalent Damage)和随机过程理论(如随机振动理论)的损伤累积模型。 应力历史效应的量化: 深入研究了载荷顺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如应变寿命曲线的循环加固(Cyclic Hardening)与软化(Cyclic Softening),以及高/低载荷下的应力松弛效应。 第三部分:断裂韧性、韧脆转变与结构完整性管理 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处理结构中已存在的缺陷,确保在最大载荷下结构不会发生灾难性的瞬时断裂。 1. 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精确应用: 应力强度因子(K)的计算与边界条件: 详细讨论了有限元方法(FEM)在计算复杂几何形状和多孔缺陷体系中的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包括载荷点映射技术(Load Point Extrapolation)和虚拟裂纹延伸方法。 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DBTT): 分析了温度、应变速率和中子辐照对钢材DBTT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Charpy V型缺口冲击试验数据的统计学解释,指导低温结构的设计。 2. 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的高级工具: J积分的物理意义与计算: 阐述了J积分作为描述裂纹尖端塑性场参数的优势,并介绍了其在评估厚大截面结构(已进入弹塑性状态)中的应用。讨论了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与J积分之间的转换关系。 裂纹尖端塑性区的精确描述: 引入了Hutchinson-Rice-Rosengren(HRR)解,用以精确描述小尺度屈服(SSY)和大尺度屈服(LSY)条件下的塑性应力应变场分布,为评估缺陷容许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先进材料的性能评估与多场耦合效应 结构工程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新型材料,本部分关注这些材料在真实服役环境下的性能退化。 1. 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分析: 层间脱粘与纤维断裂: 探讨了复合材料特有的失效模式,如基体开裂、纤维拔出(Pull-out)和层间剪切失效。引入了基于能量释放率($G_I, G_{II}, G_{III}$)的失效准则(如Hashin准则、Tsai-Wu准则)进行损伤评估。 疲劳载荷下的多轴效应: 专门分析了在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复合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内部各层界面损伤的协同演化过程。 2. 环境腐蚀与疲劳的交互作用(FEC): 电化学腐蚀对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分析了应力腐蚀开裂(SCC)的机理,包括阳极溶解、氢脆诱导的断裂过程。 慢应变速率拉伸(SSRT)试验的解读: 强调通过实验手段量化环境对疲劳萌生和扩展速率的加速作用,指导关键设备在腐蚀性介质中的设计寿命确定。 总结: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严谨、深入的材料力学分析工具箱,强调从微观机制到宏观性能的完整理论链条,核心目标是实现基于物理模型的结构完整性管理,而非仅仅满足于通过特定规范的数值检查。读者将获得评估任何复杂载荷、温度和环境条件下,关键结构材料长期可靠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