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追随她的旅程

路内:追随她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内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公路小说
  • 自我发现
  • 爱情
  • 冒险
  • 独立女性
  • 内心探索
  • 治愈
  • 旅程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0213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48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如果说美国有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有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中国二十世纪有王小波的王二,现在,我们有路内的路小路

★七〇后好小说家之一,《智族GQ》2012年度作家路内口碑好作品“追随”系列第二部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般粗粝、浪漫的青春故事
★游民与圣徒的足迹,被读者视为经典的少年情史,关于时间与爱的成长小说
★我愿意自己的奔跑是一种追寻,而不是逃命
★金宇澄、毕飞宇、施战军、周云蓬、冯唐、走走、张悦然、柏邦妮等众多文艺犯喜欢的小说

海报:

内容简介

      《追随她的旅程》,路内口碑最好作品“追随”系列第二部                                                                       

      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当时我十八岁,十八岁真是无处可去。初中老师说我们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初中毕业就是八九点钟,老了以后是夕阳。我认为要倒过来看,人生是黑夜,那么十八岁那年我正处于黄昏最美的时候。然后是漫长的黑夜,某一天死了,在天堂看到红日升起。
      我至今不知道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但我明白了我表姐所说的。爱一个人,不爱一个人,都像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很久才能明白。当一切归于平淡和琐碎之后,关于过去,过去其实不值一提的时候。我们的成熟,才刚刚开始,这件事,说来悲凉,却的确如此。


作者简介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〇后小说家之一,曾获《智族GQ》年度人物之2012年度作家,近年唯一于《收获》《人民文学》连发五部长篇小说的七〇后作家。著有“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以及《云中人》《花街往事》。本书是其“追随三部曲”之二。


精彩书评

      ★路内大多关注边缘地带的边缘人群,对人物内心和社会环境观察冷静、准确解剖,并以机敏、感伤而又纵情自如的率性笔调,将一群都市青年成长中的迷惘与苦闷、 青春中的叛逆与放纵,时光流逝的无奈与酸楚,作了极富质感的呈现。路内有别于人们对青春题材小说的惯有评价,他拓展了成长小说的疆域,让读者看到繁华都市 的背面,草根生命令人辛酸的挣扎与突围,边缘青春里仿如摇滚乐般自我放逐的反抗力量,有着近于偏执的真诚。

      ——《人民文学》“娇子·未来大家” top20评语


      ★《追随她的旅程》是一本很重的书。它甚至不是一部成长小说,它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

      ——韩松落


      ★路内小说的好处,在于无意间触碰到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工厂里的矛盾、世情和人心,没有观念先行、刻意而为,故显得自然而又松弛,这才是路内价值之所在。

      ——王安忆


      ★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一个很成熟而且比他当时的小说更自信的人,那个时候他的写法有点故作老成,现在他已经很自然,或者说是很愉悦地追忆他青春期——估计这是他作为坏孩子的一段时光。

      ——张悦然
 


目录

引子  1
技校  7
一九九一年的少女帮  16
戴城往事  30
人生若只如初见  38
在河边  64
夏日即景  82
在她身边  99
谎言与安慰  118
智障者不能自拔  129
戴城青少年凶器考  143
社会渣滓  152
工厂之旅  175
曾园  192
怀孕之旅  214
上海  236
我们都是残废  249
死  271
温暖的逃亡  284
最后的历险记  302
杨一的逃亡  324
尾声  344


前言/序言


书名:远方的回响:失落文明的考古之旅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内容简介: 《远方的回响:失落文明的考古之旅》带领读者潜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宏大世界——亚特兰蒂斯沉没之后,其碎片文明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蛛丝马迹。本书并非对某个单一神话的复述,而是基于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和对跨文化符号学的深刻洞察,构建了一幅关于人类早期文明迁徙、技术发展与最终衰亡的壮阔画卷。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纪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五千年”这一关键时期,探寻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或误读的社群。作者,资深考古学家艾莉森·布莱克伍德博士,以其三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带领读者走访了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隐秘高地到北非撒哈拉沙漠深处的古老岩画遗址,再到东地中海海底无法触及的玄武岩结构。 第一部分:破碎的星图与地质记忆 开篇章节详述了布莱克伍德博士团队如何通过对深海沉积物中微小有机体的同位素分析,确认了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的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这场突变,被传统史学视为自然循环,但在本书中被重新解读为摧毁了一个高度发达的、依赖天文观测进行农耕与导航的早期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重点介绍的是在爱尔兰梅斯石冢(Newgrange)之外,于冰岛火山岩地带新发现的、具有惊人精确度的天文对齐结构。这些结构并非简单的巨石阵,而是复杂的“地质时钟”,它们记录了当时文明对日食、月食以及彗星轨道的掌握程度。作者通过对这些石块上刻痕的拓印和三维建模,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一种基于二十进位而非我们熟悉的十进位的计数系统,暗示了与已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符号的迁徙与语言的幽灵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文明传播的路径。布莱克伍德博士提出了一种“符号瘟疫”理论,即核心文明的灾难性衰亡并未导致其知识的完全消失,而是以符号、仪式和工具的形态,通过幸存者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并在不同文化中被重新编码和扭曲。 书中详尽对比了以下几组令人震惊的相似性: 1. 南美厄瓜多尔的陶器纹饰与西伯利亚萨满服装上的图案:两者都描绘了相同的、具有流线型身体和多重关节的“海洋之灵”,这种形象在当地神话中完全没有本土起源。作者追溯其源头,指向了地中海东岸一个已盐化的古代港口遗址中发现的陶片。 2. 埃及象形文字中的特定“水”的表意符号与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线性文字A中某个不被理解的音节:在布莱克伍德博士的解读中,这两个符号指向了同一种复杂的灌溉技术——利用地下含水层压力差进行远距离输水的方法。通过重建该技术在不同地点的遗迹,作者论证了这种技术知识是作为一种“技术包”被继承下来的。 第三部分:失落的技术:声学与材料科学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失落文明技术实力的探索。作者摒弃了对“水晶能量”或“反重力”的奇幻描述,转而关注他们对自然界特定频率和材料特性的精妙应用。 在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深处的冰川融水湖底,考古团队发现了一系列加工精细的空心青铜圆柱体。这些圆柱体并非乐器,但当它们按照特定间隔排列并受到特定频率的外部振动刺激时,能够引发周围岩石产生微弱的共振效应。布莱克伍德博士团队与声学工程师合作,模拟了当时的声场环境,推断这些装置可能被用于大规模的采矿作业,通过精准的声波频率瓦解特定矿脉,以避免传统的高温冶炼过程。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在印度河谷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具有反常强度的煅烧砖块。这些砖块的烧制温度远低于当时技术的理论上限,研究表明,这可能得益于一种早期的、基于特定植物灰烬的化学助燃剂,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和材料的耐久性。 第四部分:哲学的遗产与现代的警示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这些前代文明留下的哲学与社会结构。这些文明似乎都经历了一个从高度中心化(由天文祭司阶层主导)到极度分散化(小规模、自给自足的部落)的转变过程。 作者着重分析了一个被命名为“和弦社会”的社会模型,该模型强调个体知识与整体叙事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压力过大,导致核心知识(如精确的天文观测)无法被多数人理解和维护时,社会便开始瓦解,个体为求生存而放弃了复杂的集体契约。 《远方的回响》以一种警醒的口吻结束:我们今日所依赖的复杂系统,其根基可能建立在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的知识链条上。对过去的深入挖掘,不仅是为了荣耀逝去的辉煌,更是为了理解我们自身文明在面对气候变化和知识断层时的潜在命运。本书是一次对人类早期智慧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挑战的深刻反思。它将考古学的严谨性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完美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发人深省的史前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让人着迷。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变迁细密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随主人公穿越一片层层叠叠的迷雾森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棵树后会显露出怎样的风景,是豁然开朗的坦途,还是更深邃的幽谷。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捕捉尤为细腻,它不是简单地用数字标注,而是通过场景的更迭、情感的沉淀来体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等待”这一状态的刻画,那种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反复拉扯的张力,被处理得既克制又极具感染力。角色们的情感并非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像地壳运动一样,在漫长的压力下缓慢酝酿,最终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构建的那个独特时空场域中去,去感受那些未被言明的、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绪波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手法,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对耐心的考验和对敏锐度的奖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慢热型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甚至带着一股疏离感。它不迎合快餐文化的阅读习惯,拒绝提供立竿见影的爽点或直白的解释。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提供碎片化的线索和大量留白,将“解读”的责任巧妙地转移给了读者。这无疑对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你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缺失的环节,去揣摩人物沉默背后的巨大信息量。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步调,并开始享受这种“被挑战”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乐趣。每一次对某个意象或对话的反复咀嚼,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合上的书,它更像一个需要反复回访的哲学命题。我喜欢这种作者给予读者的尊重感——不把我当成被动的接收者,而是邀请我成为共同的创作者,一起完成这个故事的意义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叹服,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其对“空间”的构建能力。它不仅仅是背景板,而是活生生的参与者。无论是某个特定季节里弥漫在空气中的湿冷气息,还是老旧建筑里光线投射出的几何形状,都带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情绪负载。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场景的纹理、气味,甚至温度。作者的笔触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前一秒还在描绘广袤无垠的地貌带来的渺小感,后一秒便聚焦于指尖拂过粗糙木纹时的触感。这种在尺度上的自由跳跃,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感。更妙的是,这些空间感往往与人物的心理困境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一些地方显得压抑、局促,完美地映衬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束缚;而另一些开阔之处,则预示着转机或某种难以企及的自由的可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那个世界里真实地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些地方的印记已经烙在了我的感官记忆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它不像是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更像是一座精密的迷宫,或者说是一面由无数面棱镜折射出的光影。章节之间的跳跃感极强,有时是瞬间闪回,有时是视角切换,有时甚至是文献资料的穿插,起初让人感到有些迷失方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开始察觉到这些看似随机的片段是如何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作者运用了一种类似音乐复调的手法,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叙述声音,在不同的篇章中交织、呼应,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不仅没有阻碍阅读,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信息密度。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理清了其中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破译了一个精妙的密码,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整体蓝图。

评分

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人物弧光的既有认知。这里的角色发展不是那种清晰的、线性的“A点到B点”的成长轨迹,而更像是一张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妥协中形成的复杂网络。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不完美”才是最真实、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中那些阴暗、犹豫不决乃至自我欺骗的角落,但却又在这些缺陷中赋予了角色一种近乎悲剧性的尊严。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如何处理失败和失落,那不是戏剧性的崩溃,而是一种缓慢的、日常化的接受。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深思:真正的成熟,或许就是学会与自己的局限和解,而不是彻底消灭它们。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普通小说范畴的探讨价值,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沉思录。

评分

大爱路内,大爱路小路。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也很好看

评分

非常不错的小说

评分

再版赶紧收入。!!!!!!!

评分

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看过之前的两本,这本也看看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哦!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给力,七月份出版的,早就想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