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国有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有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中国二十世纪有王小波的王二,现在,我们有路内的路小路
★七〇后好小说家之一,《智族GQ》2012年度作家路内口碑好作品“追随”系列第二部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般粗粝、浪漫的青春故事
★游民与圣徒的足迹,被读者视为经典的少年情史,关于时间与爱的成长小说
★我愿意自己的奔跑是一种追寻,而不是逃命
★金宇澄、毕飞宇、施战军、周云蓬、冯唐、走走、张悦然、柏邦妮等众多文艺犯喜欢的小说
海报:
《追随她的旅程》,路内口碑最好作品“追随”系列第二部
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当时我十八岁,十八岁真是无处可去。初中老师说我们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初中毕业就是八九点钟,老了以后是夕阳。我认为要倒过来看,人生是黑夜,那么十八岁那年我正处于黄昏最美的时候。然后是漫长的黑夜,某一天死了,在天堂看到红日升起。
我至今不知道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但我明白了我表姐所说的。爱一个人,不爱一个人,都像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很久才能明白。当一切归于平淡和琐碎之后,关于过去,过去其实不值一提的时候。我们的成熟,才刚刚开始,这件事,说来悲凉,却的确如此。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〇后小说家之一,曾获《智族GQ》年度人物之2012年度作家,近年唯一于《收获》《人民文学》连发五部长篇小说的七〇后作家。著有“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以及《云中人》《花街往事》。本书是其“追随三部曲”之二。
★路内大多关注边缘地带的边缘人群,对人物内心和社会环境观察冷静、准确解剖,并以机敏、感伤而又纵情自如的率性笔调,将一群都市青年成长中的迷惘与苦闷、 青春中的叛逆与放纵,时光流逝的无奈与酸楚,作了极富质感的呈现。路内有别于人们对青春题材小说的惯有评价,他拓展了成长小说的疆域,让读者看到繁华都市 的背面,草根生命令人辛酸的挣扎与突围,边缘青春里仿如摇滚乐般自我放逐的反抗力量,有着近于偏执的真诚。
——《人民文学》“娇子·未来大家” top20评语
★《追随她的旅程》是一本很重的书。它甚至不是一部成长小说,它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
——韩松落
★路内小说的好处,在于无意间触碰到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工厂里的矛盾、世情和人心,没有观念先行、刻意而为,故显得自然而又松弛,这才是路内价值之所在。
——王安忆
★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一个很成熟而且比他当时的小说更自信的人,那个时候他的写法有点故作老成,现在他已经很自然,或者说是很愉悦地追忆他青春期——估计这是他作为坏孩子的一段时光。
——张悦然
引子 1
技校 7
一九九一年的少女帮 16
戴城往事 30
人生若只如初见 38
在河边 64
夏日即景 82
在她身边 99
谎言与安慰 118
智障者不能自拔 129
戴城青少年凶器考 143
社会渣滓 152
工厂之旅 175
曾园 192
怀孕之旅 214
上海 236
我们都是残废 249
死 271
温暖的逃亡 284
最后的历险记 302
杨一的逃亡 324
尾声 344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让人着迷。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变迁细密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随主人公穿越一片层层叠叠的迷雾森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棵树后会显露出怎样的风景,是豁然开朗的坦途,还是更深邃的幽谷。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捕捉尤为细腻,它不是简单地用数字标注,而是通过场景的更迭、情感的沉淀来体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等待”这一状态的刻画,那种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反复拉扯的张力,被处理得既克制又极具感染力。角色们的情感并非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像地壳运动一样,在漫长的压力下缓慢酝酿,最终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构建的那个独特时空场域中去,去感受那些未被言明的、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绪波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手法,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对耐心的考验和对敏锐度的奖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慢热型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甚至带着一股疏离感。它不迎合快餐文化的阅读习惯,拒绝提供立竿见影的爽点或直白的解释。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提供碎片化的线索和大量留白,将“解读”的责任巧妙地转移给了读者。这无疑对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你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缺失的环节,去揣摩人物沉默背后的巨大信息量。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步调,并开始享受这种“被挑战”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乐趣。每一次对某个意象或对话的反复咀嚼,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合上的书,它更像一个需要反复回访的哲学命题。我喜欢这种作者给予读者的尊重感——不把我当成被动的接收者,而是邀请我成为共同的创作者,一起完成这个故事的意义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叹服,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其对“空间”的构建能力。它不仅仅是背景板,而是活生生的参与者。无论是某个特定季节里弥漫在空气中的湿冷气息,还是老旧建筑里光线投射出的几何形状,都带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情绪负载。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场景的纹理、气味,甚至温度。作者的笔触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前一秒还在描绘广袤无垠的地貌带来的渺小感,后一秒便聚焦于指尖拂过粗糙木纹时的触感。这种在尺度上的自由跳跃,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感。更妙的是,这些空间感往往与人物的心理困境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一些地方显得压抑、局促,完美地映衬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束缚;而另一些开阔之处,则预示着转机或某种难以企及的自由的可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那个世界里真实地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些地方的印记已经烙在了我的感官记忆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它不像是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更像是一座精密的迷宫,或者说是一面由无数面棱镜折射出的光影。章节之间的跳跃感极强,有时是瞬间闪回,有时是视角切换,有时甚至是文献资料的穿插,起初让人感到有些迷失方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开始察觉到这些看似随机的片段是如何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作者运用了一种类似音乐复调的手法,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叙述声音,在不同的篇章中交织、呼应,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不仅没有阻碍阅读,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信息密度。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理清了其中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破译了一个精妙的密码,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整体蓝图。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人物弧光的既有认知。这里的角色发展不是那种清晰的、线性的“A点到B点”的成长轨迹,而更像是一张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妥协中形成的复杂网络。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不完美”才是最真实、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中那些阴暗、犹豫不决乃至自我欺骗的角落,但却又在这些缺陷中赋予了角色一种近乎悲剧性的尊严。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如何处理失败和失落,那不是戏剧性的崩溃,而是一种缓慢的、日常化的接受。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深思:真正的成熟,或许就是学会与自己的局限和解,而不是彻底消灭它们。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普通小说范畴的探讨价值,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沉思录。
评分大爱路内,大爱路小路。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也很好看
评分非常不错的小说
评分再版赶紧收入。!!!!!!!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看过之前的两本,这本也看看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书哦!值得拥有
评分很好、给力,七月份出版的,早就想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