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居住地,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华侨华人史是来自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在美国社会与世界各族裔人民一起筚路蓝缕、创业和发展的伟大历史。遍布美国各城市的大小唐人街,是美国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初始空间和重要见证,是近代美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在美国的一个投影和交集。唐人街的起源、发展、沿革和演变,受到来自中国和美国两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交互冲击,同时也影响了海外华人及其所在的美国城市的未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本文认为,唐人街并不是封闭隔离的华人社区,而是美国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运作和演变离不开美国城市发展的大背景,离开美国城市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模式,孤立地谈唐人街的演变是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作为一个晚发的新兴工业国家和移民国家,美国的城市有着区别于其欧洲文化祖先的特有的发展背景、历史进程和特点模式,城市发展具有区域、资源、产业和族裔等多方面显著特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互动关联,唐人街的发展正是美国与中国的密切经济政治文化互动在美国城市土壤上的具体反映,唐人街将携带着中华文化基因继续与美国城市相伴相生,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杨红波,1969年生,湖南长沙人现任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荣获各类教学奖多项1986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1993年研究生毕业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入职暨南大学20J2年获本校历史系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研究和移民研究近年来,发表译著一部、编著两部和学术论文数篇,同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前面(代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人街出现之前北美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印第安人的美洲
第二节 欧洲人的到来
第三节 以欧洲人为主导的北美城市建设热
第四节 美国独立前后的城市建设及其特点
第五节 唐人街必须顺应的美国近现代城市规划
第六节 唐人街加入美国城市化进程
小结
第二章 早期入美华侨的谋生职业与初期的唐人街
第一节 渔业
第二节 垦植业
第三节 采矿业
第四节 铁路建筑业
第五节 罐头制造业
第六节 洗衣业
第七节 餐馆业
第八节 传统中医药业
小结
第三章 早期唐人街与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对接
第一节 美国城市管理乱象
第二节 美国转型社会城市中的唐人街
第三节 城市社会的种族歧视
第四节 唐人街的传统功能
第五节 唐人街的灰色地带与阴暗面
第六节 火灾地震:唐人街的祸与福
小结
第四章 华人妇女对唐人街城市化演变的影响和贡献
第一节 传奇的早期华人妇女
第二节 为家庭团聚而奋斗的唐人街
第三节 二战变局中的华人妇女
第四节 喜忧参半:唐人街的家庭社会
小结
第五章 唐人街功能的现代演变
第一节 退却政治色彩的唐人街
第二节 不止是选美:“唐人街华裔小姐”活动
第三节 飞越唐人街
第四节 “文化社区”呼之欲出:以圣路易为例
小结
第六章 美国华人和唐人街的未来发展战略
精彩书摘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经济腾飞,经济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城市数量大大增加,大型城市正在逐渐形成,如纽约、芝加哥、波士顿、洛杉矶等,都已成为地区中心甚至驰名全国的大型城市,堆积着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人力、产业和金融资源。然而,此时城市的增长基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对市政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城市当中,经济活动频繁多样,族裔移民多元差异,社会阶层迅速分化,短短三四十年间,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城市问题接踵而至。可惜的是,美国十九世纪后期的市政机构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些挑战。189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不干预企业活动,对城市事务疏于问津,从未制定过全国性的统一的政策和规则;成长中的各州对城市管理规定旨在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谈不上成熟的市政管理,机构设置混乱,部门权限模糊,种种情况造成城市出现权力真空,一些野心勃勃的职业政客得以乘虚而人,通过族裔组织或大型企业的力量,攫取掌控城市管理的机会,以维护和扩大个人、行业或族裔群体的利益。
事实上,唐人街社会组织的形成就是当时美国城市管理不够规范到位的反映,华人社区领袖的产生与整个美国社会的城市生态表现出一致的特点,即社区规范由经济地位上乘的华人制定,代表本族裔利益,在维护本阶层的地位条件下,尽量照顾本族裔各阶层的诉求,协调唐人街和美国城市社会的平衡发展。爱尔兰人、犹太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波多黎各人等各少数族裔都组成了各自的社会团体,弥补美国市政管理机构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缺口。
正所谓“乱世出枭雄”,在纲纪未定之时,一些地区、群体或族裔的杰出分子跃居为团队的领袖,迅速积累政治资本,把持管理一方大局,成为城市里的风云人物。他们本身是移民或移民之子,自小混迹街头巷尾,对当地社区了如指掌,非常清楚那里的人们的需求,一有财力和愿望,他们可以轻易收买人心,获得本区或本群体的支持。为赢得公众好感,社区领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修建公园、操场、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组织赞助孩子们野餐野营,节庆假日免费派发火鸡及其他食品。比如波士顿的市长詹姆斯·迈克·柯里,每遇到街上踬踬而行的老妇,他便上前对她说:“女人得有三样东西,美貌、智慧和金钱。”然后递给她一个闪闪发亮的银元,接着说:“现在,您三样东西都有了!”老太们无不喜笑颜开。①虽然这类小恩小惠被攻击者指责为贿赂公众,但确实很受欢迎,立竿见影。普通民众谋生不易,要求不高,也缺乏政治远见,对社区领袖的评判指标只有两个:一会做事;二守信用。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城市老板”,城市居民仰仗他们的恩威过日子,肩负起管理共同居住的城市的重任。
美国历史学家布鲁姆同意城市老板操纵城市政治的定论,通过对移民广施恩惠,如帮助就业、替办诉讼、保释出狱、代付殡葬费用、免费分送煤炭、馈赠圣诞礼物等等,“简而言之,他们为移民做了当时尚无公共机构负责去做的事,而且也没有人准备去做的事情。”②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管理政策制定权常常掌握在移民领袖手里,而移民领袖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取决于其素质财力水平以及所属移民群体的大小。
……
前言/序言
《远方的灯火:美国唐人街的空间叙事与社会变迁》 在美国广袤的都市图景中,唐人街以其独特的色彩、声音和生命力,构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肌理。它们不仅是华裔移民在此落地生根的聚居地,更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华人奋斗、适应、反抗与融合的生动见证。本书《远方的灯火:美国唐人街的空间叙事与社会变迁》旨在深入探究这一特殊空间如何在一个以“融合”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中被塑造、被理解,以及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我们将以“空间”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钩织出美国唐人街百余年来的空间叙事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变迁。 第一部分:扎根与隔离——早期唐人街的形成与空间排斥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唐人街在美国西海岸的起源。19世纪中叶,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建设吸引了大量华人劳工涌入美国,他们往往面临着严峻的歧视和排斥。为了抱团取暖,寻找经济机会,以及抵御外部的敌意,早期华人移民聚集在城市边缘的特定区域,形成了最早的唐人街。这一时期,唐人街的空间形态深受“隔离”原则的影响。 我们将详细考察这种隔离是如何通过法律、社会习俗和经济壁垒来实现的。例如,《排华法案》等歧视性法律不仅限制了华人移民的迁入,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华人社区置于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同时,华人移民自身出于安全和文化传承的考量,也倾向于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活动,从而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与主流社会隔离开的“围合”空间。 在空间叙事方面,早期唐人街更多地被主流社会视为一个“异质”的、甚至是“危险”的区域。媒体的报道、公众的想象,往往将唐人街描绘成龙蛇混杂、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国情调”之地,这种刻板印象进一步加剧了空间的隔离和社会的疏离。然而,在华人移民内部,唐人街却是他们建立互助网络、维系家庭联系、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一个在外部世界被排斥但内部充满生机的“庇护所”。我们将通过分析当时的报纸、地方志、移民口述历史等资料,揭示这种双重空间叙事。 第二部分:挣扎与重塑——中期唐人街的适应与权力博弈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虽然歧视依然存在,但随着华裔美国人一代代的成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民权运动的兴起,唐人街的空间形态和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微妙的重塑。 本书将关注这一时期唐人街在空间上的“适应”与“扩张”。一些唐人街开始尝试向外延伸,或者在内部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和经济环境。同时,随着华裔美国人政治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争取在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中的话语权。这将是关于“权力博弈”的章节,我们考察华裔社群如何通过组织、抗议、游说等方式,挑战原有的空间排斥,争取更公平的对待。 文化层面,唐人街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重塑”。一方面,为了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部分华裔家庭选择了同化,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与融入美国社会之间找到平衡。唐人街作为文化传承的阵地,其内部的文化表达方式和空间使用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开始与现代建筑混合,商业活动也更加多元化,出现了面向更广泛消费群体的餐馆和商店。 我们还将探讨“唐人街”作为一种象征性空间,在此时期是如何被进一步建构和消费的。一些唐人街因其独特的异国情调,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非华裔游客。这种“观光化”的趋势,在为唐人街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内在的文化和社区结构被简化和表象化。 第三部分:多元与演进——当代唐人街的空间再生与身份认同 进入20世纪后期至今,美国唐人街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移民来源的多元化(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对唐人街的空间形态和社群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书将重点分析“空间再生”的概念。一些传统的唐人街在面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挑战的同时,也涌现出新的活力。例如,艺术社区的进驻、年轻一代的创业,以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都为唐人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型唐人街”的出现,它们可能不再是历史形成的孤立聚居区,而是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以商业、文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非地域性”社群空间。 在身份认同方面,当代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流动。对于生活在唐人街内的居民而言,唐人街是他们与祖籍国联系的纽带,是社区归属感的来源。而对于许多居住在唐人街之外,但仍与唐人街保持联系的华裔而言,唐人街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他们自我身份认知的重要参照。我们将深入探讨唐人街如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身份认同场域。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全球化”和“数字空间”对唐人街的影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华裔社群的交流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唐人街的社群联系和文化传播,正越来越多地在虚拟空间中展开,这又将如何反过来影响实体空间的演变,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结论:超越“围合”与“刻板”——理解美国唐人街的现在与未来 《远方的灯火:美国唐人街的空间叙事与社会变迁》力图超越将唐人街简单视为“华人隔离区”或“异国情调旅游景点”的传统认知。通过对唐人街空间演变的细致梳理和深度解读,我们旨在揭示唐人街在适应美国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创造力和复杂性。 本书认为,唐人街的空间叙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聚居,更是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它们是移民经验的物质载体,是社群凝聚力的象征,也是华裔美国人身份认同不断构建与协商的舞台。理解唐人街的演变,就是理解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移民群体如何生存、发展并塑造城市景观的历史。 最终,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认识美国唐人街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轨迹,去理解它们作为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远方的灯火”,如何在美国的城市图谱中,继续燃烧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并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